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课件_第1页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课件_第2页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课件_第3页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课件_第4页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主要内容以物质分类为主:血糖、血脂、电解质以器官和组织损伤为主:内分泌腺、心肌损伤相关生化改变临床酶学及临床治疗药物检测目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血清C-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空腹血糖检测

(fastingbloodglucose,FBG)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FBG易受肝脏功能、内分泌激素、神经因素和抗凝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的检测方法,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以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检测较为方便,且结果也最可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②邻甲苯胺法:3.9~6.4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空腹血糖过高(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FBG增高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FBG增高超过7.0mmol/L。轻度增高:FBG7.0~8.4mmol/L;中度增高:FBG8.4~10.1mmol/L;重度增高:FBG大于10.1mmol/L。尿糖阳性:FBG超过9mmol/L(肾糖阈)低血糖症(hypodycemia):FBG低于2.8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FBG↑生理性↑: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性↑:①各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胰高血糖素瘤等。③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强的松等。⑤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⑥其他:如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FBG↓生理性↓: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病理性↓:①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B细胞增生或肿瘤等。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③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④急性乙醇中毒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如I、Ⅲ型糖原累积病等⑥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⑦非降糖药物影响:如磺胺药、水杨酸、吲哚美辛等。⑧特发性低血糖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

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方法:口服75g葡萄糖,分别检测FPG和服后30min、1h、2h、3h的血糖和尿糖。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适应证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以及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②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③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者。④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脏疾病时出现糖尿者。⑤分娩巨大胎儿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⑥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FPG3.9~6.1mmol/L。②口服葡萄糖后30min~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7.8~9.0mmol/L),峰值<11.1mmol/L。③2h血糖(2hPG)<7.8mmol/L。④3h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⑤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①具有糖尿病症状,FPG>7.0mmoL/L。②OGTT血糖峰值>11.1mmol/L,OGTT2hPG>11.1mmol/L。③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需要另1d重复检测确诊,但一般不主张做第3次OGTT。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判断糖耐量异常(IGT)

IGT:FPG<7.0mmol/L,2hPG为7.8~11.1mmol/L,且血糖到达高峰时间延长至1h后,血糖恢复正常的时间延长至2~3h以后,同时伴有尿糖阳性。IGT长期随诊观察,约1/3能恢复正常,1/3仍为IGT,1/3最终转为糖尿病。IGT常见于2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症及皮质醇增多症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平坦型糖耐量曲线(smoothOGTTcurve)

FPG降低,口服葡萄糖后血糖上升也不明显,2hPG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也可见于胃排空延迟、小肠吸收不良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storagedelayOGTTcurve)

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提早出现峰值,且大于11.1mmol/L,而2hPG又低于空腹水平。常见于胃切除或严重肝损伤。由于胃切除后胃肠道迅速吸收葡萄糖或肝脏不能迅速摄取和处理葡萄糖而使血糖急剧增高,反应性引起胰岛素分泌增高,进一步导致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多,而使2hPG明显降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鉴别低血糖

①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出现高峰时间及峰值均正常,但2~3h后出现低血糖,见于特发性低血糖症。②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并高于正常,但2hPG仍处于高水平,且尿糖阳性。常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的诊断标准(血糖浓度mmol/L)疾病/状态静脉血浆静脉全血毛细血管全血DM空腹≥7.0≥6.1≥6.1

服糖2h≥11.1≥10.0≥11.1IGT空腹<7.0<6.1<6.1

服糖2h7.8~11.16.7~10.07.8~11.1IFG空腹6.1~7.05.6~6.15.6~6.1

服糖2h<7.8<6.7<7.8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releasingtest):在进行OGTT的同时,分别于空腹和口服葡萄糖后30min、1h、2h、3h检测血清胰岛素浓度的变化。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空腹胰岛素:10~20mU/L,胰岛素(µU/L)/血糖(mg/d1)<0.3。②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高峰在30min~1h,峰值为空腹胰岛素的5-10倍。2h胰岛素<30mU/L,3h后达到空腹水平。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糖尿病分型诊断

①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后释放曲线低平,胰岛素与血糖比值也明显降低。②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稍高或减低,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呈延迟释放反应,其与血糖的比值也降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胰岛B细胞瘤胰岛B细胞瘤常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呈高水平,但血糖降低,其比值常大于0.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其他肥胖、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腺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饥饿,血清胰岛素减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清C-肽检测C-肽(connectivepeptide)是胰岛素原(proinsulin)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C-肽不受肝脏和肾脏胰岛素酶的灭活,仅在肾脏中降解和代谢。C-肽与外源性胰岛素无抗原交叉,且其生成量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检测C-肽也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因此,检测空腹C-肽水平、C-肽释放试验可更好地评价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和储备功能。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空腹C-肽:0.3~1.3nmol/L。②C-肽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30min~1h出现高峰,其峰值为空腹C-肽的5~6倍。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肽水平↑①胰岛B细胞瘤时空腹血清C-肽增高、C-肽释放试验呈高水平曲线。②肝硬化时血清C-肽增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肽水平↓①空腹血清C-肽降低,见于糖尿病。②C-肽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1h血清C-肽水平降低,提示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不足。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③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为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如胰岛素用量过多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HbA所结合的成分不同,其中HbAlc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由于糖化过程非常缓慢,一旦生成不再解离,且不受血糖暂时性升高的影响。因此,GHb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时有特殊诊断价值,GHb水平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HbA1c4%~6%,

HbAl5%~8%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GHb增高提示近2~3个月来糖尿病控制不良,GHb愈高,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故GHb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观察指标。糖尿病控制良好者,2~3个月检测1次,控制欠佳者1~2个月检测1次。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应每月检测1次,以便调整用药剂量。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筛检糖尿病

HbAl<8%,可排除糖尿病;HbA1>9%,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为94%;HbA1>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89%,灵敏度为48%,特异性为99%。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预测血管并发症由于GHb与氧的亲和力强,可导致组织缺氧,故长期GHb增高,可引起组织缺氧而发生血管并发症。HbAl>10%,提示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鉴别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GHb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GHb则正常。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血清脂质测定总胆固醇测定、甘油三酯测定

血清脂蛋白检测乳糜微粒测定、高密度脂蛋白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测定、脂蛋白(a)血清载脂蛋白检测载脂蛋白A-I测定、载脂蛋白B测定、载脂蛋白A-Ⅰ/B比值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总胆固醇测定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胆固醇酯(cholesterolesterase,CE):70%游离胆固醇(freecholesterol,FC):30%血液中的CHO主要由肝脏和肾上腺等合成。CHO是合成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D(VitD)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主要成分之一。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合适水平:<5.20mmol/L。②边缘水平:5.23~5.69mmol/L。③升高:>5.72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血清TC水平受年龄、家族、性别、遗传、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男性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低于脑力劳动者。因此,TC不够特异,也不够灵敏,只能作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TC↑: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等。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TC↓: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急性肝坏死。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甘油三酯测定(TG)TG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参考值:①0.56~1.70mmol/L。②合适水平:≤1.70mmol/L。③升高:>1.70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必须在空腹12~16h后静脉采集TG测定标本,以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TG↑:①冠心病②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和阻塞性黄疸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TG↓:①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HDL被认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LDL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脂蛋白(a)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apoA具有清除组织中的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apoB可直接反映LDL水平,且其在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方面优于LDL和CHO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血清电解质检测血清阳离子检测:血钾测定、血钠测定、血钙测定、血清阴离子检测:血氯测定、血磷测定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钾测定98%的钾离子分布于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液,血钾实际反映了细胞外液钾离子的浓度变化。参考值:3.5~5.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高血钾症(hyperkalemia):血钾超过5.5mmol/L。低血钾症(hypokalemia):血清钾低于3.5mmol/L。轻度低血钾症:3.0~3.5mmol/L;中度低血钾症:2.5~3.0mmol/L;严重低血钾症:<2.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钾↑(1)摄人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等。(2)排出减少: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体内钾不能经肾小球排出体外。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导致肾小球排钾减少。③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如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④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见于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②缺氧和酸中毒③药物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可抑制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钾外移。④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可使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液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钾↓(1)摄人不足:①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②饥饿、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2)丢失过多:①频繁呕吐、长期腹泻、胃肠引流等。②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等使钾随尿丢失过多。③应用排钾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和噻嗪类利尿剂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3)分布异常:①细胞外钾内移,见于应用大量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碱中毒等。②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时,细胞外液被稀释导致血减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钠测定钠44%存在于细胞外液,9%存在于细胞内液,47%存在于骨胳中。血清钠多以NaCl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并具有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高血钠症(hypernatremia):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低血钠症(hyponatremia):血钠低于13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钠↑(1)摄人过多:①进食过量钠盐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且伴有肾功能不全时。②心脏复苏时输入过多的碳酸氢钠等。(2)水分摄入不足:水源断绝、进食困难、昏迷等。(3)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呕吐、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等。(4)内分泌病变:垂体肿瘤、脑外伤及脑血管意外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排尿排钠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排钾保钠,使血钠增高。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钠↓(1)丢失过多:①肾脏丢失,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剂,如速尿、噻嗪利尿剂等。②皮肤粘膜丢失,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外渗,丢失钠过多。③医源性丢失,如体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等。④胃肠道丢失,如严重的呕吐、反复腹泻和胃肠引流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2)细胞外液稀释——水钠潴留(水多于钠)①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②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尿崩症、剧烈疼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③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时,细胞外液高渗,而使细胞内液外渗,导致血钠减低。④精神性烦渴,饮入大量水而导致血液稀释。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3)消耗性低钠: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消耗,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水分从细胞内渗到细胞外,导致血钠减低。多见于肺结核、肿瘤、肝硬化等慢性疾病。(4)摄人不足: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及不恰当的输液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三)血钙测定人体内99%以上的钙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血液中钙含量甚少,仅占人体钙含量的1%。血液中的钙以蛋白结合钙、复合钙(与阴离子结合的钙)和游离钙(离子钙)的形式存在。钙离子的生理功能有:①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②维持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节律性。③参与肌肉收缩及神经传导。④激活磷酸化酶和酯酶。⑤参与血液凝固。⑥参与离子跨膜转移。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总钙:2.25~2.58mmol/L。②离子钙:1.10~1.34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高血钙症(hypercalcemia):血清总钙超过2.58mmol/L。低血钙症(hypocalcemia):血清总钙低于2.2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钙↑(1)摄人过多:静脉输入钙过多、饮用大量牛奶等。(2)溶骨作用增强: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②伴有血清蛋白质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等。③急性骨萎缩骨折后和肢体麻痹。④肿瘤,如分泌前列腺素E2的肾癌、肺癌;分泌破骨细胞刺激因子的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Burkitt淋巴瘤等。(3)钙吸收增加:大量应用VitD、溃疡病长期应用碱性药物治疗等。(4)肾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不全时,钙排出减少。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钙↓

(1)摄人不足及吸收不良:长期低钙饮食、乳糜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疽等,可因钙及VitD吸收障碍,使血钙减低。(2)成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3)吸收减少: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等。(4)肾脏疾病: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5)其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因血钙与FFA结合形成皂化物,使血钙减低。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需要钙量增加,若补充不足时,使血钙减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氯测定氯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血氯的调节是被动的,与钠的水平有关,血浆中的氯化物以NaCl的形式存在。氯具有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及水电平衡、参与胃酸生成的作用。参考值:95~10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高血氯症(hyperchloremia):血清氯含量超过105mmol/L。低血氯症(hypochloremia):血清氯含量低于95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氯↑(1)摄入过多:食入或静脉补充大量的NaCl、CaCl2、NH4C1溶液等。(2)排出减少: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心功能不全等。(3)脱水:频繁呕吐、反复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水分丧失,血液浓缩,而使血氯增高。(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肾小管对NaCl吸收增加。(5)呼吸性碱中毒:过度呼吸,使CO2排出增多,血HC03-减少,血氯代偿性增高。(6)低蛋白血症:肾脏疾病时的尿蛋白排出增加,血浆蛋白质减少,使血氯增加,以补充血浆阴离子。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氯↓(1)摄人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2)丢失过多:①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丢失大量胃液、胰液和胆汁,致使氯的丢失大于钠和HC03-的丢失。②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使氯由尿液排出增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氯随钠丢失增加。④呼吸性酸中毒,血HC03-增高,使氯的重吸收减少。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磷测定人体中70%~80%的磷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只有少部分存在于体液中。血液中的磷有无机磷和有机磷2种形式。血磷水平受年龄和季节影响,新生儿与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较高,故血清磷水平较高。另外,夏季紫外线的影响,血清磷的含量也较冬季为高。血磷与血钙有一定的浓度关系,即正常人的钙、磷浓度(mg/d1)乘积为36~40。磷的生理功能有:①参与糖、脂质及氨基酸的代谢。②调节酸碱平衡。③参与骨骼及牙齿的组成。④某些磷酸混合物(如磷酸腺苷)也是能量转运物质;临床所检测的磷为无机磷。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0.97~1.61mmol/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血磷↑

(1)内分泌疾病: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2)排出障碍:肾功能不全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

(3)VitD过多:摄人过多的VitD,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导致血清钙、磷均增高。

(4)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Addison病、急性肝坏死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血磷↓

(1)摄人不足或吸收障碍: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活性VitD缺乏、长期应用含铅制剂等。

(2)丢失过多: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重吸收磷障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

(3)转入细胞内:静脉注射胰岛素或葡萄糖、过度换气综合征、碱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等。

(4)其他:乙醇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VitD抵抗性佝偻病等。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测定

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

CK能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酶偶联法(37℃):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②酶偶联法(30℃):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③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女性3~135U/L。④连续监测法:男性37~174U/L,女性26~140U/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①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③黑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CK升高越明显。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CK↑(1)AMI:AMI时CK水平在发病3~8h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h,3~4d恢复正常。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心肌再次梗死。因此,CK为早期诊断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应注意CK的时效性。发病8h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排除AMI,应动态观察;发病24h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CK应达峰值,如果CK小于参考值的上限,可排除AMI。但应除外CK基础值极低的病人和心肌梗死范围小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等,此时即使心肌梗死,CK也可正常。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时CK明显增高。(3)溶栓治疗: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因此,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早期判断再灌注。如果发病后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4)手术: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后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转复心率、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引起CK增高。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CK↓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测定CK有3个亚型:①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l,MM2,MM3亚型。MM3是CK-MM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②CK-MB(CK2),主要存在于心肌中。③CK-BB(CK1),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参考值:①CK-MM:94%~96%。②CK-MB:<5%。③CK-BB:极少或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K-MM↑:CK-MM亚型对诊断早期AMI较为灵敏。CK-MM3/CK-MM1,一般为0.15~0.35,其比值大于0.5,即可诊断为AMI。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达100%,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灵敏度为17%~62%,特异性为92%~100%。CK-MB一般在发病后3~8h增高,9~30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水平。对心肌再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高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肌酸激酶异型测定CK-MB可分为MBl、MB2两种异型。MB2是CK-MB在心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参考值:①CK-MBl<0.71U/L。②CK-MB2<1.0U/L。③MB2/MB1<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CK-MB1、CK-MB2对诊断AMI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CK-MBl>0.71U/L,CK-MB2>1.0U/L,MB2/MB1>1.5为临界值,则CK-MB异型于发病后2~4h诊断AMI灵敏度为59%,4-6h为92%。CK-MB异型对诊断溶栓治疗后是否有冠状动脉再通也有一定价值,MB2/MBl>3.8提示冠状动脉再通,但与无再灌注的结果有重复现象。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乳酸脱氢酶测定

(1actatedehydrogenase,LDH)LDH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脏、脾脏、胰腺、肺脏和肿瘤组织,红细胞中LDH含量也极为丰富。对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参考值:①连续检测法:104~245U/L。②速率法:95~200U/L。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心脏疾病AMI时LDH活性↑较CK、CK-MB增高出现晚(8~18h开始增高),24~72h达到峰值,持续6~10d。如果AMI病程中LDH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肝脏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疽,以及心力衰竭和心包炎时的肝淤血、慢性活动性肝炎等LDH显著增高。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等LDH均明显增高。由于LDH的特异性较低,可用于观察有无组织器官损伤。所以,在化疗过程中及时检测LDH,用以观察组织损伤情况。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意义其他贫血、肺梗死、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休克、肾脏病等ID均明显增高。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

(cardiactroponin,cTn)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有快骨骼肌型、慢骨骼肌型和心肌型。绝大多数cTnT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丝上,而6%~8%的cTn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TnT便释放到血清中。因此,检测cTnT浓度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参考值①0.02~0.13µg/L。②>0.2µg/L为临界值。③>0.5µg/L可以诊断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