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秦汉史(221B.C-220A.D)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总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具体表现政治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业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汉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造纸术等发明。民族、对外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同时拓宽了对西南夷和南越的控制;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往来。【阶段特征】第三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BC221--BC207)课标要求:必修部分选择性必修部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化。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4.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制度专题二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第三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情分析:2018上海高考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2019全国2卷24题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20浙江高考2题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021浙江高考2题秦兵马俑2022湖北高考2题秦朝的建立过程河北高考2题秦朝文书制度、集权体制命题趋势: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备考策略:重点关注: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选官制度变化;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秦迅速灭亡的原因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其中:政治上,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经济上,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思想上,推崇法家、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专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民族关系上,秦时与少数民族之间和平多于战争,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时空坐标:核心概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创新、官僚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上计制、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有统一的客观条件吗?为什么是秦完成统一?秦又将如何巩固这个疆域广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在吸收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新制度?早期国家的完善早期国家的解体成熟国家的雏形?【温故知新】知识点1:秦的统一一、条件

材料一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

材料二

交通运输的发展,诸侯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但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史记》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民族交融;2.经济需求:地域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商鞅变法: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材料四战国形势图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中外历史纲要》第3课P15韩

赵魏楚燕齐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咸阳郑大梁邯郸蓟临淄寿春渤海东海河水汾水前223年灭楚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8年灭赵前221年灭齐前222年灭燕西至临洮羌中北起阴山至辽东东至海暨朝鲜南至北向户(2021·浙江义乌高三适应性考试·2)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下列六国都城按照被攻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邯郸②蓟③郑(新郑)④寿春⑤临淄⑥大梁A.①④⑥⑤B.③⑥④②C.①③②⑤D.③①②④知识点1:秦的统一二、过程1.东方: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修灵渠,开辟“五尺道”,置郡县。3.北方: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长城,筑直道。4.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北起阴山至辽东南至南海西至临洮、羌中东至海暨朝鲜问题:阅读教材P14,充分解读图例的信息。①建都:统一后定都于咸阳②地方:设立郡县,在岭南设置三郡③军事:征服南越、北击匈奴④疆域:“东西南北”四至的幅员辽阔的国家⑤防御: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⑥民族:多民族国家⑦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重视兴修水利,开发岭南核心素养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识点1:秦的统一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500万三.统一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③推动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华夏族为主体);④奠定中国学术思想,促进思想大一统(法家思想);⑤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教材P15“史料阅读”: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这样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概述P1史料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①。

——钱穆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拓展:深化拓展:1.华夏”观念与国家认同秦统一中国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和完善。同时,华夏民族在秦以前的多元一体格局仍被继承下来,并且在民族交融与同化中,一方面不断扩大华夏民族队伍,使它成为当今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另一方面东亚大陆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华夏民族先进文化,又不断吸附许多新的民族,形成新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转化中发展壮大,这成为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民族现象。2.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深化拓展:(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民族国家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5)大一统观念: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概念阐释]“大一统”“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或分封制到郡县制)。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1.(2019·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高考真题演练:【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D2.(2022·湖北高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解析】“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A高考真题演练:

【知识拓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涵义: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袋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君权VS相权)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中央VS地方)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内涵具体表现体现关系对立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形式(决策)国家结构(管理)一人或少数人独裁(君主专制)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君与臣中央与地方民主地方分权2.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2)政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封建统治;(3)思想:法家集权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过程:战国(萌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发展(宋元),强化(明清)。【知识拓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矛盾:(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5.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6.特点:以皇权为核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帝专制独裁;家国同治,人治色彩浓厚。7.评价:积极:(1)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消极:(1)政治: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崇拜极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引起政局动荡。(2)思想:导致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思想进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3)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知识拓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1)确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皇帝称呼的由来春秋时期人主---王

天神---帝战国时期诸侯---王人主---帝(上古时期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天神---皇(大)秦始皇

皇帝1、显示功绩,确立至尊2、借助上天加强自己的统治(2)目的:显示功绩,确立至尊(3)特点: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②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③皇权至上:(最核心特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4)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三公九卿制(中央)(1)任命与管理:他们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组织考核,进行奖罚。

(官僚政治)(2)参政方式:朝/廷议2.三公九卿制(中央)(3)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君主专制的,又有何特点?①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②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③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3)特征及作用特征作用分工严密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互相牵制利于加强专制皇权大臣朝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家国同治“家天下”色彩浓厚(4)三公九卿制度影响①对秦朝影响: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促进先秦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②对后世影响:官吏职位分工,分层管理为历代中央机构开创了新的模式。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中央)宗庙礼仪宫廷侍卫宫门警卫皇帝舆马司法刑狱民族外交皇室事务国家财政皇室私财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特点:家国同构;职位分工,分层管理。3.廷议制度: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影响: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弊: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2020.呼和浩特-模)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利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朝议制度】以图解史:(1)形成过程:①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②战国时代,三晋(韩、赵、魏)首先建立以郡统县之制,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③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④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在全国推行。4.推广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史料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郡郡守(行政)(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县令/长(地方最高长官)县丞(行政、刑狱)县尉(军事、治安)乡三老(教化)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啬夫(赋税)里亭(2)内容: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管理机构中央垂直管理巩固国家统一“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县”隶属于“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此外,亭还兼管公文传递(4)影响: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政局稳定。②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流官制取代世官制;地缘国家取代血缘国家。)③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特点:①郡县两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任期③地方长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互相配合,又彼此牵制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①……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②。——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异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差异: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认知深化

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间实行条件建立依据官吏来源官吏地位能力培养:

1.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认知深化

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间西周整个封建社会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建立依据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政区官吏来源受封爵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地位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不同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官吏职责范围影响相同点不同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吏职责范围在封地内享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人民的管理权只在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影响巩固了政权,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相同点(1)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能力培养:

1.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天下独主—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史由证来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的郡县有何差异。史料一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史料二秦朝疆域图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项目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动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庞大臃肿收入来源自己的领地俸禄官吏选拔世袭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上的权威;

官僚政治则是强调职位的权威。能力培养: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基础概念】

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实行后,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官位不能世袭。提能升华: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早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注意:秦郡的划分遵循山川形便的地方行政区划,元朝的行省制按照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3.(2016.10·浙江高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指按照血缘关系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材料涉及的叛国现象无关,故B项错误;郡县制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材料中的“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作用,故C项正确;世官制是指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为官,材料没有涉及官吏的选拔方式,故D项错误。C以图解史:史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根据史料三,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能力培养: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史料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三公”权力三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2、家天下的特点;3、“郡监”“郡尉”直属御史大夫和太尉,体现了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特点。史料二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变化:世卿世禄——俸禄※世卿世禄制度: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俸禄制度:《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之道。”《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这保证了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家国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总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消极性: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知识扩充:周秦之变

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头一尾的两场转型、剧变,后面的这场是从晚清开始,即怎么走出帝制或者走出秦制的变化。前面其实就是走入秦制的变化,就是我经常讲的所谓的“周秦之变”。

----秦晖《走出帝制》

社会转型:包含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变迁(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秦国灭亡周朝、横扫六国后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这绝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事实上这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被称为“周秦之变”。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然而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是秦朝的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即使是清朝灭亡帝制结束了,“大一统”理念仍然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周秦之变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的变化(1)地方单位:(2)地方基础:(3)行政特点:(4)选官标准:(5)官员身份:(6)产生方式:(7)任职时间:(8)经济来源:(9)高度集权:(10)历史影响:封国—郡县;分封制-郡县制血缘—地域;部族国家-疆域国家;分权—集权;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血缘—才能;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贵族—官僚;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世袭—任命终身—任期封邑—俸禄;封邑制-官俸制没有-实现造成割据—巩固统一总体: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血缘宗法社会-地缘政治社会。能力培养:

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权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1.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变化剧烈。从先秦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有(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②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③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经济的变化角度西周秦生产力土地制度经营方式手工业商业青铜铁器时代: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经济发展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私有转变,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农业集体耕作个体经营转变“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个体私营(打破“工商食官”局面),由重视鼓励-重农抑商政策

周秦之变(2)从“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向“百家争鸣”转变,从“百家争鸣”向“焚书坑儒”的专制文化专制转变;(3)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由“学在民间”向“学在官府”转变。(1)政治理念由家国同构、敬天保民向从“

霸道”转变;3.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思想、文化的变化

周秦之变

认知深化: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专权”趋势。(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图示构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封建”概念的演变——从“天下共主”到“天下独主”材料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摘自黄敏兰《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核心素养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示例:我同意“封建”与“专制”两个概念是不相兼容的观点。第一,“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义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第二,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的职位是世袭的,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独立自主,贵族享有的种种世袭特权,周王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原因。第三,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朝廷、中央)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门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治,中央政府不断分散和削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时周天子与地主诸侯王的关系。所以,“封建专制”这一词是荒谬的。核心素养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政治选官考核监察地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中央各郡各县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二.其他措施文书制度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选必1P4)作用:①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链接•选择性必修1P4、P30】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赋税制度田赋税率高,人头税极重户籍管理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等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选必2第12课);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以法治国;

(书同文);焚书坑儒法律律令并行。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民族关系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其他什伍组织;优抚政策迁六国贵族豪强;大规模的移民;整顿社会风俗(行同伦)等统一文字【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二.其他措施分类内容户籍管理田赋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人头税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徭役种类役龄役期任务更卒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正卒一般是两年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一般是一年到边塞屯戍赋税制度(选必1P93)

田赋税率高,人头税极重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户籍管理里耶秦户籍简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等(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征发赋役的依据(选必1P99)

(2021·江苏南京三模·2)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山县里耶战国至秦代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简牍。右图为一片记载户籍的简牍,作为课役的依据,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据此可知,秦代()A.赋役标准趋向单一B.政府可以调配国家资源C.小农经济由此形成D.隶书已成全国统一文字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选必2第12课);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凿灵渠的作用和意义:政治统一:灵渠的开通,保证了秦军的后勤供给,为秦征服岭南创造了条件;交通—交流:(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对边疆开发治理:有利于岭南地区开发和治理。开凿灵渠的作用和意义?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2020·浙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文化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法律律令并行(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民族关系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其他什伍组织;优抚政策;迁六国贵族豪强;大规模的移民;整顿社会风俗等统一文字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秦律十八种》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工人程、徭律、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传食律、行律、内史律、尉杂律、属邦律。知识点2:秦朝的统治焚书坑儒主要销毁的是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等,其他如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等没有销毁。随着秦朝疆域的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让中原汉族人在夷蛮之地落户生根,传播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以实现对少数民族交流与交融,服务于建设庞大国家的需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基层治理: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整顿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父子及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籍税等。4.(2021·江苏卷)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抑商思想,没有涉及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D5.(2019•浙江高考)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高考真题演练:【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C知识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秦的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修阿房宫泰山封禅修建长城秦陵兵马俑严苛刑罚1.秦始皇: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专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3.结果:

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知识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二、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逾期当死。(2)过程①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战败。②项羽、刘邦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炽成:“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对的,韩非子《亡征》篇中列举的一百多种国家灭亡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几条。法家要为秦亡负多大的责任呢?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它的征战、大兴土木也超过了生产力的承担极限。但是我不觉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关系,秦政在很多地方违背了法家的教训。

秦的暴政之所以失败,是由很多偶然因素和举措失当造成的。——《中华读书报》(2013.6.26)问题探究: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提示: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三、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知识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刘邦:出身农家,初任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而亡匿,后起兵投奔项梁公元前209年,率军进咸阳,秦朝灭亡,与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退至巴蜀,“暗渡陈仓”,重返关中围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战术,逼项羽自刎。前202年建立西汉。

项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消灭秦军主力进军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抑制刘邦。提示:(1)刘邦:①“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刘邦入城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如今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均可全部废除!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接下来,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②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③主张统一集权;④有关中做稳固的根据地。问题探究: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三、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知识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刘邦:出身农家,初任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而亡匿,后起兵投奔项梁公元前209年,率军进咸阳,秦朝灭亡,与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退至巴蜀,“暗渡陈仓”,重返关中围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战术,逼项羽自刎。前202年建立西汉。

项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消灭秦军主力进军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抑制刘邦。提示:(1)刘邦:①“约法三章”,废秦苛法;②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③主张统一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