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钟山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范围:1-18课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这些称谓起源于()A.宗法制度 B.西周分封C当地地理特征 D.古代地名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3.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 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 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4.“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行省制度5.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今开封)旧俗,在门前挂驴灯;茶馆则学北方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吃笼饼、蒸饼时习惯于先去皮,原本是因北地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这表明北方人南迁A.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带来生活习俗交融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促进政治中心东移6.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7.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9.宋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然而在民间却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民间会形成此谚语的原因是A.宋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宋朝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10.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体现了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兵农合一 B.国制治汉 C.排斥汉化 D.蕃汉分治11.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等地区,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甚至一度停用自己的货币,改用宋钱,宋钱成为大受欢迎的硬通货。这说明当时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B.周边国家商品经济落后C.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D.宋朝对外经济交流频繁12.据记载,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学生在家乡制定了《乡约》,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惩罚酗酒、赌博、打斗、失信、诬陷、偷盗、浪费、不务正业、结交坏人等;遇到灾害、疫病、穷困、孤苦、被诬陷时互相救助等等。这些规定()A.加强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B.反映了理学世俗化的倾向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D.完成了儒学理论化的任务13.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B.内阁政治地位提升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14.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15.清朝统治者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视图书的编纂和文化建设。有清一代编纂的各类图书,以《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最为著名,修书过程中,对之前的文化典籍多有毁删。清朝多次大规模修书目的是A.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B.强化对思想文化控制C.注重对民众和士人的教化 D.塑造文化盛世的形象16.清朝初年,山西票号的汇票在使用中日趋精密,如讲究印制、票纸有数、书写固定、附加暗号等。这反映出当时A.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B.商人风险意识较强C.市场配套设施齐全 D.交易欺诈现象严重17.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18.程朱理学“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但陆九渊、王阳明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此说明A.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理论要求 B.理学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基础C.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 D.理学中“人”的发展受到关注19.根据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后来,英国也得到了此项特权,这是凭借了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传教士传教权20.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一现象说明了A.民族意识得以觉醒 B.学术研究引起共鸣C.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D.天朝观念亟待突破21.太平天国的悲剧常常能够引起后人的思考,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下列最能够体现其阶级局限性的说法是A.领导集团内讧凸显派系问题严重 B.没有集中力量北伐体现保守自满C.没有明确革命纲领缺乏政治远见 D.流动作战缺稳定根据地教训深刻22.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抵起瓜分中国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23.据统计,在103天的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上百道新政诏令,大部分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废八股、改策论,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毫无思想准备;再如裁并衙门,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得一部分官员在一夜之间便无以为生。这说明维新变法A.得到最高掌权者的支持 B.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C.在改革方案上急功近利 D.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2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B.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C.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为列强进行资本输出打开了方便之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答题区域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材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三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26.阅读下面材料: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概括导致明朝皇帝事务繁多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皇帝“事务繁多”弊端明朝哪位皇帝采取了何种制度?(3)根据所学知识在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又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年),曾把当时“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之间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內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双方签订了哪项不平等条约?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间不平等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钟山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范围:1-18课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这些称谓起源于()A.宗法制度 B.西周分封C.当地地理特征 D.古代地名【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山东在西周分封制下有鲁国与齐国两个诸侯国,今天河北省的两个封国是燕赵两国,山西的诸侯国是晋国,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3.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 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 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涉及选拔人才、国家治理的各方各面,特别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反映了建立单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因此从材料无法得出“重视农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排除C项;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是材料的部分相关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中外朝”制度。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表现为既继承又创新,“中朝”属于创新,“外朝”就是原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故属于继承,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是秦朝“废分封,设郡县”;C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与题干“汉朝”不符,排除;D项提及的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度5.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今开封)旧俗,在门前挂驴灯;茶馆则学北方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吃笼饼、蒸饼时习惯于先去皮,原本是因北地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这表明北方人南迁A.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带来生活习俗交融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促进政治中心东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是强调了北人南迁影响了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习俗,材料中没有涉及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信息,故A错误;由材料“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可知,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故B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故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了北人南迁影响了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习俗,无法体现政治中心东移,故D错误。6.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7.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前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二者均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排除AC两项;科举制不可能起到消除阶级观念和差别的作用,故B项错误。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排除B项;“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9.宋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王朝,然而在民间却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民间会形成此谚语的原因是A.宋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宋朝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谚语的意思是:北宋时期,民间认为男子汉不要去从军,否则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反映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此现象的出现无关。10.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体现了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兵农合一 B.国制治汉 C.排斥汉化 D.蕃汉分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实行蕃汉分治,D项正确;兵农合一在均田制中体现较为明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蕃汉分治而非国制治汉和排斥汉化,排除B、C项。故选D项。11.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等地区,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甚至一度停用自己的货币,改用宋钱,宋钱成为大受欢迎的硬通货。这说明当时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B.周边国家商品经济落后C.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D.宋朝对外经济交流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宋钱出现在中国周边国家并有重要的地位,宋钱在国外受欢迎说明双方贸易频繁,所以宋钱使用多、受欢迎,故选D;材料无法判断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顺差是出口大于进口,材料没有这方面数据的比较,排除A项;B项的结论是相对的,如对比中国算落后,对比其他国家不一定是落后,排除B项;宋朝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排除C项。故选D项。12.据记载,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学生在家乡制定了《乡约》,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惩罚酗酒、赌博、打斗、失信、诬陷、偷盗、浪费、不务正业、结交坏人等;遇到灾害、疫病、穷困、孤苦、被诬陷时互相救助等等。这些规定()A.加强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B.反映了理学世俗化的倾向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D.完成了儒学理论化的任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封建官方学说的面貌,也使封建礼教发生了大的变化。宋以后,封建礼教逐渐礼仪化,民间化,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并与民间的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其中根据材料“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学生在家乡制定了《乡约》”“惩罚酗酒、赌博、打斗、失信、诬陷、偷盗、浪费、不务正业、结交坏人等”可知是宋明理学有关人伦日用的礼仪规则,说明的是理学世俗化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D项与心学的出现有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13.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B.内阁政治地位提升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可知,内阁的主要工作由原来的顾问到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这说明内阁地位有了显著提升,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故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排除C项;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上是皇权的强化,故排除D项。14.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擒获对明王朝不恭敬的藩王,剿灭侵略明王朝的蛮寇,即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郑和生活的时期还没有出现倭寇,排除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黄金和传播中国文化,排除CD。15.清朝统治者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视图书的编纂和文化建设。有清一代编纂的各类图书,以《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最为著名,修书过程中,对之前的文化典籍多有毁删。清朝多次大规模修书目的是A.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B.强化对思想文化控制C.注重对民众和士人教化 D.塑造文化盛世的形象【答案】B【解析】【详解】清朝统治者注重文化建设,但是在编纂图书过程中大量毁删典籍由此可知,清朝多次大规模修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对思想的控制,B正确;A不能解释编纂过程中毁删典籍行为,排除A;修书和教化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D不是清朝统治者修书的主要目的,排除。16.清朝初年,山西票号的汇票在使用中日趋精密,如讲究印制、票纸有数、书写固定、附加暗号等。这反映出当时A.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B.商人风险意识较强C.市场配套设施齐全 D.交易欺诈现象严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汇票使用过程中,票号采取了一系列防伪手段,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他人造假,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材料中做法可有效防范欺诈现象的出现,但并不能说明商业活动中的欺诈现象严重,排除D项。17.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玉米的种植逐渐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的深林幽谷、高山旱地,说明玉米的传入和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玉米传入对区域经济分工的影响,A项错误;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不能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提高,B项错误;只有玉米种植和耕地的增多不能说明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D项错误。18.程朱理学的“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但陆九渊、王阳明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此说明A.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理论要求 B.理学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基础C.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 D.理学中“人”的发展受到关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陆九渊、王阳明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体现的是心学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强调人的内在发展,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9.根据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后来,英国也得到了此项特权,这是凭借了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传教士传教权【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得到了此项特权,B正确;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居住及租地权、传教士传教权与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无关,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后来,英国也得到了此项特权”,联系所学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内容分析解答。20.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一现象说明了A民族意识得以觉醒 B.学术研究引起共鸣C.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D.天朝观念亟待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徐继畬刻印出版的《瀛环志略》,不是单纯地为了“让中国人知道世界各国的明确位置及社会风情”,是想引导民众向西方学习,用以反省自身、迎头赶上,帮助同胞从“天朝上国”的千年迷梦中醒来,这极大地刺痛了士大夫们的心,故被当时文人批判指责,D正确;据材料可知,徐继畬的观点不能被当时文人所接受,这说明当时人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蒙中,民族意识尚未觉醒,A错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是介绍西方史地著作的书籍,不是学术研究,B说法错误;中体西用观点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C错误。21.太平天国的悲剧常常能够引起后人的思考,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下列最能够体现其阶级局限性的说法是A.领导集团内讧凸显派系问题严重 B.没有集中力量北伐体现保守自满C.没有明确革命纲领缺乏政治远见 D.流动作战缺稳定根据地教训深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凸显派系问题严重,正是因为阶级局限无法形成稳定团结的领导集团,A项正确;B项属于战略眼光,与阶级局限不符,排除;太平天国颁布有《天朝田亩制度》等纲领,C项错误;太平天国定都就意味着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D项错误。【点睛】22.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抵起瓜分中国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中的场景是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这是由于甲午战败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AB项时期还未形成这一局面;材料体现的是共同瓜分,而不是沦为工具,排除D。23.据统计,在103天的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上百道新政诏令,大部分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废八股、改策论,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毫无思想准备;再如裁并衙门,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得一部分官员在一夜之间便无以为生。这说明维新变法A.得到最高掌权者的支持 B.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C.在改革方案上急功近利 D.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部分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的是维新变法过急、过快,这主要和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最高掌权者的支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缺乏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2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B.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C.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为列强进行资本输出打开了方便之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的集体亮相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列强获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在19世纪中期,A项错误;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的事件是19世纪中期中英《南京条约》,B项错误;为列强进行资本输出打开了方便之门的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答题区域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材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三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答案】(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南方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打破时空的限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纸币、金融服务业的出现【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北民南迁的作用”得出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结合所学“南方的社会发展和地理位置”得出南方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得出打破时空的限制;根据材料“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得出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得出出现了纸币、金融服务业的出现。【点睛】26.阅读下面材料: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概括导致明朝皇帝事务繁多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皇帝“事务繁多”的弊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