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此语出自《道德经》,老子以为,圣贤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下列与此最相似的主张是A.“民贵君轻” B.“民惟邦本”C.“敬天保民” D.“无而治”2.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 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 D.有教无类3.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4.班固在《汉书》中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局面出现于A.公元2世纪后期 B.公元2世纪前期C公元前3世纪后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君主专制得以强化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皇权相权合理制衡7.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8.“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出自《陇西行四首》中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下列对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王昭君嫁给单于 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藏族的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9.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10.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加剧了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引发了土地兼并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胡汉文化相互吸收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13.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张旭14.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林升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南宋时期A.文学艺术的繁盛 B.商品经济的发达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治集团的苟安1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胡是指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匈奴1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18.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其最突出的表现是A.采取说汉语等汉化政策 B.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19.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所依据的标准是A.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B.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C.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 D.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20.金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游牧生产 B.建立猛安谋克制 C.设置南北面官 D.迁都洛阳21.“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活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当时蹴鞠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22.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的现象;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表明宋代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对经济的管控有一定松弛C.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 D.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23.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士族强大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24.《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己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2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26题2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0分)26.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三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角度回答)。(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发展中重要措施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言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饮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西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站。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路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保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批味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此语出自《道德经》,老子以为,圣贤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下列与此最相似的主张是A.“民贵君轻” B.“民惟邦本”C.“敬天保民” D.“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详解】老子强调“以百姓心为心”,用“善”与“信”对待百姓,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君轻”、“敬天”不能由材料得出,故AC错误;“无为而治”虽是老子的主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错误。2.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 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详解】有教无类是对周礼中贵族等级制的突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可以反驳孔子是保守派的说法,D正确;“克己复礼为仁”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未突破周礼,排除A;BC都是周礼精神的体现,排除。3.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答案】C【解析】【详解】“行同伦”指统一行为和伦理,是对思想及行为的统一,符合题干材料“心理认同”的限定,故C项符合题意;“书同文”指秦朝统一文字为篆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车同轨”指秦朝统一交通轨道,故B项不符合题意;“地同域”即统一地域,与心理认同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4.班固在《汉书》中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局面出现于A.公元2世纪后期 B.公元2世纪前期C.公元前3世纪后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详解】“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其统一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C正确;A、B、D与秦统一六国时间不符,排除。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人类黄帝、尧舜禹时期,故A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选项错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选项错误。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君主专制得以强化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皇权相权合理制衡【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建立后,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如王导、王敦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A项错误;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皇权相权“合理制衡”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7.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故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8.“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出自《陇西行四首》中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下列对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王昭君嫁给单于 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藏族的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史实描述,D正确;A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排除;B属于唐王朝的羁縻政策,排除;C错在“完全汉化”,排除。故选D。9.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唐太宗并未奉行对少数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而是认为夷狄与汉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需要猜忌,追求各民族四海一家,说明唐太宗奉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民族大一统意识,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古代民族关系不属于外交领域内容,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0.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加剧了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引发了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农业劳动力,使其专注于农业生产,因此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纳税的方式,没有涉及农民负担的加重,A项错误;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因为可以使劳动力安心农业生产,并且纳税方式多样,B项错误;租庸调制没有引发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项错误。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胡汉文化相互吸收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A只符合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从材料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具体内容,故排除D,B正确;A、C两项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不能说佛教文化影响扩大,排除。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答案为C项。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13.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张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涉及的是“兰亭临帖”即可判断出是《兰亭序》,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张旭三项都与材料不符,A、B、D三项错误。14.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材料“口不言先工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也说明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B。魏晋以来信仰佛教的盛行,在社会有足够的影响力,说明佛教有较强的社会基础,故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魏晋以来信仰佛教的盛行,但儒家伦理仍然受社会所重视,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佛教与儒学的融合,故排除D。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林升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南宋时期A.文学艺术的繁盛 B.商品经济的发达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治集团的苟安【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南宋的偏安”的讽刺,特别是最后一句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揭露了南宋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也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D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排除。故选D。1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胡是指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匈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陆游是南宋的词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金所灭,南宋与金对峙,因此“胡”指的是金朝的女真族,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1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体现的是北宋向辽交纳“岁币”,故D正确;这不是友好往来和贸易往来,故AC错误;北宋未向辽称臣,所以不是贡金,故B错误。18.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其最突出的表现是A.采取说汉语等汉化政策 B.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故选C;A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B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有关史实,D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史实,排除ABD。【点睛】19.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所依据的标准是A.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B.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C.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 D.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千年第一人”当之无愧,故选C;A项影响力相对较弱,毕竟这只局限于北方游牧地区,排除;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更多地是强调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而C项则将其提升到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故B项并非最佳答案,排除;D项也并不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而言的,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20.金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游牧生产 B.建立猛安谋克制 C.设置南北面官 D.迁都洛阳【答案】B【解析】【详解】金朝实行猛安谋克之,作为地方行政制度之一,以促进本地区的发展,B正确;发展游牧生产和“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不符,排除A;C是辽朝的举措,排除;D是孝文帝的举措,排除。21.“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当时蹴鞠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突出体育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蹴鞠是体育活动,在宋朝很普及,蹴鞠艺人制定各项规定,这些规定积极向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貌的出现,因此选A;B、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2.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的现象;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表明宋代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对经济的管控有一定松弛C.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 D.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弛,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说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农商并重,排除D项。23.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士族强大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朝之后南方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重心也随着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故选D;南方士族强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现象,不符合宋朝史实,故排除A;政治中心南迁只限于宋朝,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宋代重文轻武导致了官员结构发生变化,与南北方士人多少无关,故排除C。24.《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己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发明是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选项C正确;唐代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佛经,选项A排除;四大发明中影响力最为久远的是造纸术,选项B排除;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判断出这是活字印刷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理学思想一步步转化为民众日常生活“常识”,说明宋明理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世界本源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理学思想一步步转化为民众日常生活“常识”,逐渐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并不是强调教诲民众要遵循伦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26题2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0分)26.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三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角度回答)。(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答案】(1)民族变化:民族交融加快;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任答两点)(2)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思想上: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3)措施:西南:和亲、会盟;西北:武力征服、设立机构;东北:册封意义: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一。(任2点)【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民族变化:根据“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得出民族交融加快;根据“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得出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所学得出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小问2详解】本问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可得出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思想上: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小问3详解】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西南:和亲,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会盟,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西北:武力征服、设立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东北:册封。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一。(任2点)【点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发展中重要措施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成为统治者文化专制的手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共同原因:根据“善于用人”“重用贤能”,概括得出善于用人;根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概括得出重视经济发展;根据“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概括得出完善科举考试制度。【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列举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等史实即可。影响:根据“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分析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