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打印版第一单元1观潮1.会认“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掌握“奇观、农历、据说”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2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2)盐官镇——最好的地方(3)观潮人——最多(4)响声——最大(5)浪潮——最壮观(6)人的情绪——最高涨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整体感受“天下奇观”。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1)哪部分内容最能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2)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指导朗读:(1)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2)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3)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人群沸腾了,这个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4)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的激动。(5)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6)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1)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2)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1)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能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①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②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③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2)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多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2.品味“横卧”。(1)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2)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躺的意思)(3)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1)理解“屹立”,了解“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2)小山:若隐若现。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朦胧)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它的朦胧与澎湃之美,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五、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2.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2走月亮1.会认“鹅、卵、俗”等七7个生字,会写“淘、牵、鹅”等13个字,掌握“淘洗、柔和、灰白色”等1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3.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4.积累语句,体味小韵文的韵味。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6.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体味小韵文的韵味。2课时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3.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4.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写的是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带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到书本上去看看月亮。(1)生字词扫盲。(2)思考: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____”标记下来,并说说出现了几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2.在你读课文时,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来汇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1)“洱海”是个海吗?它在哪?(2)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是月牙呢?(3)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自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如果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放一放,以后再解决。有的是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一般这类问题,应与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先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题,查到洱海的资料了吗?(生: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通过查资料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题与课文关系不大以后再解决。第三题,就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3.理清文章大致顺序。(1)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对,是四次。(2)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第二次,是在小溪边。第三次,是在田埂上。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三、课程小结“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地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课后思考。第二课时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跟随老师一起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地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一)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一句。1.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带给你什么感觉?生:觉得作者的家乡很好看,很美。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还有什么能照亮其他事物?(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生:月光更柔和,更浪漫。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板书:更美丽,更宁静)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大家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二)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1.品读“流着”。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生找到第四段。这一段里你觉得哪里的景色你最喜欢?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于景的写作手法。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溪边还有什么?生:有水塘、还有月亮。(师板书:水塘抱月)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水塘抱月”让你想到了谁?(妈妈)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谁喜欢这段话,给我们读读,说说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美,很快乐)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3.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感悟文本。师: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什么?(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师:读得真好,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承载了妈妈对“我”的爱,承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4.本课虽为散文,却带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读的时候,我在这一段里还发现一个小秘密,你们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生:都带韵母ɑng。师: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得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到后来感受到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令学生打开文本,嫁接生活,读出不同的感悟,由景美升华至情深。(三)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下面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来读一读?师:你感受到什么?生:特好看。师:谁还想读?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妈妈的爱)师:说得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看大屏幕背诵)生充分背诵。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三、拓展、写作训练师:这篇文章读起来字字皆美,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还入选了“全球经典美文之一”,有记者采访吴然,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吴然:把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一口气写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师:看来我们不光要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还要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最温暖,最快乐,最难忘的事,然后写一小段在小本本上。师:课下作业: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3*现代诗二首1.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2.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2.诗歌意象分析。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么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3.“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驮着、翻、掉、妆成。6.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五、深入探究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一瞬间的高兴之感流露出来。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到朗读中去。《花牛歌》一、新课导入过渡:见过了秋晚的江上的场景,就让我们再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认识一只淘气的花牛吧。二、了解作者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花牛草地上做了些什么?坐、眠、走、做梦。2.请学生大声朗读《花牛歌》,把花牛在草地里做的那些有趣的事情画出来,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注意:剪秋罗是一种美丽的开花植物,因为花瓣的形状杂乱尖锐,似乎是被人用剪刀随意裁剪过似的,又因为开放在秋天,因此得名剪秋罗。四、赏析诗歌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这句诗让人想象出花牛压扁剪秋罗的画面,给人十分活泼欢快的感觉。2.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霸占”写出白云之多、之广,花牛睡在草地上,天上是大片的白云,给人以及其自由、安逸的感觉。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滴溜溜”写出了花牛的轻快愉悦,也写出了诗人的轻快愉悦。4.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偷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太阳拟人化,写出时间的变化,又让觉得安逸舒适。5.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极似“诗三百”“汉乐府”“花间集”,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五、作业布置反复朗读诗歌,说说你想象出来的画面。4*繁星1.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认“昧、坠、怀”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写。3.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1课时一、初步感知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满天星斗)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吗?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横线画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二、逐渐深入1.学习第一段。(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横线画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星星很多)(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2.学习第二段。(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2)“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向往光明)(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三、掌握自学1.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2.过程:(1)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我”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7)你能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吗?(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9)汇报、小结。第二单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1.会认“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4个字,掌握“豌豆、按照、暖洋洋”等17个词语。2.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1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1.交流精彩导读:(1)自由读文,读对字词,读通句子。(2)检查初读情况。2.出示豌豆荚。3.请学生描述。4.拿出课文,标上段号。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普通的豌豆荚在作者笔下是多么富有情趣。5.导读3~8自然段。6.学生自由读,说说豌豆们各自的打算,并用几个字归纳它们的愿望。7.引读第9~12自然段。8.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讲述的是麦田边的一个成熟的豆荚,被路过的小男孩摘了下来。小男孩将里边的五粒豆装进玩具枪射了出去。这五粒豆飞到广大的世界各奔前程,最后一粒豆飞进了窗子下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它努力发芽、开花,给卧病在床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的故事。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小小的豌豆看起来那么不起眼,却能给小女孩带来快乐和生命的希望,小豌豆也因此能感觉到自己是强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3.全班交流:(1)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2)提出疑难问题。三、再读课文,思考1.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变好的?再读读课文13~17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四、边读边思,体会情感1.重点研读课文13~17段。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同情小女孩,好奇故事走向。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2.随机朗读。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绿色了,心里真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学习课文第18~19段。小姑娘把小豌豆当作自己的小花园,对生命产生了希望,身体也越来越好;小豌豆也生长得很好。4.学习20~21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的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五、角色体验,品读感悟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有玩玩具枪的小男孩、豌豆荚里的五粒豆、生病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3)小组分角色朗读。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六、作业布置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3.把你想说的写下来。6夜间飞行的秘密1.会认“蝙、蝠、启”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和“雷达、蚊子、即使”等14个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4.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5.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提题导入1.(课件出示蝙蝠图)师:看,这是什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蝙蝠)这两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读音(板书:biānfú),还要注意它们的书写,要写得左窄右宽,字要写得匀称整洁。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吧!2.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蝙蝠?3.(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板书:雷达)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4.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看来你们对雷达很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蝙蝠和雷达)5.齐读课题。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找出文中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的句段,画线。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词,正音,提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的书写。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直接写出蝙蝠与雷达关系的句子。4.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蝙蝠的飞行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看看大家能不能把它找出来。(2)课件出示句子:“即使……也……”,找出关联词,想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非常灵巧,非常安全)指导朗读。(3)蝙蝠在夜里飞行那么灵巧,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作者又提出什么问题?指导朗读。2.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1)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课前发好表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2)交流:指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师播放课件,出示完整的表格。(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配合”。3.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读题《蝙蝠和雷达》)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二、学习第七、八自然段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默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2.汇报交流。3.指名读句子。你们在听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师边听边画示意图)4.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指名说)5.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反复”“终于”)课件出示句子:A.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B.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6.齐读第七自然段。7.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然后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8.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指名画)你能对着这个示意图为大家讲述一下雷达的工作原理吗?(生说)9.你们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谁还想说?10.齐读第八自然段。11.口头完成课后练习三,并读一读。三、拓展延伸,加深对仿生学的认识1.课件出示“资料袋”,指名读。课件出示:人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2.除了雷达和电子蛙眼,你们还知道人类受动物的启发,发明了哪些东西吗?3.你们有没有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想不想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课件出示:我从()得到启示,想发明()。(指名说)4.推荐阅读:《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四、写字练习最后,我把课文中要学写的生字朋友请了出来,(课件出示生字)那么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谁来提醒提醒大家?(指名说)带着大家的提醒,大家拿出写字本,把这些字写写吧!(生写字)五、作业布置课后,请大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7呼风唤雨的世纪1.会认“唤、获、赖”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字,掌握“呼风唤雨、世纪、技术”等17个词语。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交流感受;质疑问难。3.读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而了解科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2.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读中学写。1~2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师: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词的熟悉情况。2.检查课文熟读情况。二、课题切入,直奔中心1.齐读课题,补充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题目吗?生: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点名中心句。师:课文中哪一段话和课题意思一样?生: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我发现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它是课文的中心句。师:课题的意思和文中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文章的中心句。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展开学习。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板书中心句,学生齐读)三、联系生活,精读品读1.整体感知,直奔重点。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让人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做个标记,注意边读边画。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2.交流理解,感悟方法。(1)学习第4自然段。生:我从第四自然段这几句话中感受到了二十世纪的呼风唤雨:“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出示第4自然段字幕。(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师:是呀,二十世纪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图片,学生一片惊叹)面对这些伟大的成就,你的心情怎样?生:我感到很震撼,人类太了不起了。生:真想不到,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生:我的心里很激动,很高兴!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心里的震撼、激动和高兴来读读这段文字吧!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师:20世纪真是了不起的成就!课文举出的这么多成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呀?生:舒适和方便。师:这段话为什么会使你这么强烈地感受到20世纪这么伟大的科学成就?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说明的呀?生:举事例、作对比。师:是的,举事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拿现在的舒适、方便与过去的王公贵族来比。大家能感受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生:让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形象。师:是呀,运用这样的方法、列举出这么多例子,在说明的时候,更为形象更加生动了。同学们,我们能感觉到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大的变化都是20世纪的科学成就带来的,我们怎能不激动。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学习第3自然段。师:我们从这儿感受到了20世纪呼风唤雨,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大家再找找看。生:第3自然段:“人们只能在神话中……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出示第3自然段字幕,相机变色)师:是呀,那时候,我们的祖先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怎样呢?生: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师:仅仅是没有这些吗?你还能说说那时没有什么?请用上“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生:那时没有面包,没有批萨,没有鸡翅,也没有生日蛋糕。师:是呀,我们的祖先只能在神话中寄托美好的愿望了,你知道我们祖先的幻想是什么?生: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师:现在,“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都实现了吗?生:电视就是千里眼:我们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风景、了解新闻。生: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就像腾云驾雾。生:电话就是顺风耳,千里之外一通电话就听见了,电话上还可以实现千里眼,电话上有可视屏,一拨电话,千里眼,顺风耳就都实现了。师:同学们,这些幻想都实现了,其实,何止这么一点点幻想变成了现实,我们的祖先的很多幻想或者美好愿望,都实现了,你能举出一种吗?生:以前人们晚上读书要用蜡烛,光线很暗,现在用上电灯了,明亮多了,也方便多了。生:以前人们寄信很慢,而且也不方便,现在用电子邮件非常快捷。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上百万年间,我们20世纪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那么多的幻想,实在太令人惊叹!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赞。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这句诗本来是写一场大雪过后,就像是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师:是的,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生读诗句。师:作者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又有什么作用呢?是形容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师:我们读读这句诗,让老师听听你能不能读出变化之快,之大?生齐读诗句。师:我们祖先的幻想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你们感受到了吗?课文中为了说明这个成就,再一次用了——生:对比的方法。师: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你还能不能从课文中再找到这种对比?生:“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这句话把二十世纪人类生活改变的程度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进行对比,说明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3.学习第2自然段。师:是什么使我们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和改变?生: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观和改变。(板书:科学)师:准确地说,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发现和发明,然后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改观和改变。(板书:发现发明)师:大家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从找到的事物看,发现和发明有区别吗?生:“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发现;“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是发明。生:发现是通过探索和研究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找到的规律和现象,发明是创造的意思。师:谁能用发现和发明说一句话?生: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生:化学之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师:是呀,二十世纪的发明发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的呼风唤雨靠的是谁?——人类。20世纪又靠什么呼风唤雨?——现代科学技术。四、回应开头,凸显中心1.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激动、憧憬)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体会,带着丰富的情感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小组合作着读一读。8*蝴蝶的家1.会认“避、撼、喧”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合作交流,读中感悟。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四、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地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1)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2)震撼:那么什么是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2.体会蝴蝶的柔弱。过渡语: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出示课件。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4)(出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细心观察)(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5自然段。五、点明主旨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命)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六、总结升华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1.会认“暮、瑟、缘”等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2.了解古诗大意。学会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把诗所写的画面描绘出来。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默写《题西林壁》。随诗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铺”的妙处。3课时第一课时《暮江吟》一、导入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二、破诗体,解诗题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诗句,把生字圈出来,并想想这是一首什么诗体的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杂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通过对一事一物的吟诵来表达内心的情思。这首诗是诗人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2.齐读课题,并思考: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3.指导学生“吟”的读音和书写。(“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左边是“今”不是“令”)过渡: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诗人傍晚在江边吟诵,前面老师已经说过,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那么此刻夕阳快要落山,天快黑了,难道诗人不着急赶路吗?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诗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诗歌的学习。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古诗,边听边想想:听了录音你整体感觉如何?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过渡:多美的诗啊,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诗文。2.自读诗句,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大家在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第三遍划分节奏,读得有板有眼。3.检查自读效果。大家刚才听了录音范读,老师也给你们时间自己读,也让你们自己划了诗的节奏,相信大家读得很好了,谁来说说这首诗该用什么读法?(指名几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划分的节奏来读)4.课件出示划分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四、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请同学们默读诗文,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并借助注解自己理解诗句意思。过渡:同学们学习真认真,在理解诗句中有什么困难的吗?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1)学习第一二句。①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请大家齐读这两句诗。这两句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学生自然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②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诗是的意思是什么?③这两句主要写那些景物?(板书:残阳、江水)④请学生默读第一句诗,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字)那么“铺”好在哪里?我们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老师也认为“铺”用得好,它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照在江面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平缓,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由“铺”与“照”“射”“洒”几个字的对比,我们要知道古人在用字上面是非常讲究的,而不是信手拈来,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要向古人学习)(2)学习第三四句。①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请齐读这两句诗。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②这两句诗有哪些词你们不理解的?“可怜”“似”在诗文中是什么意思?③请默读第三四句,然后找出能表达诗人心情的词。(学生自然找到“可怜”,“可怜”在诗中表示可爱的意思)④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创设情景:根据“可怜”所表达的意思和诗句的意象展开想象: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什么?根据学生的描述,老师出示与学生描述相符的“新月初升”图,最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把诗的前两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五、引导整体,体会情感同学们,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介绍说《暮江吟》是作者被迫离开朝廷后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既然是被迫,那么他离开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而在途中遇到这样的景物,他停下来并为之赋诗,你们觉得此刻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的?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江边“残阳”“月”“露珠”等景物的吟诵,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六、作业展开想象,用你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写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第二课时《题西林壁》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出示六色方柱体,用魔方即可)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生:红!蓝!绿!白……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些同学说对了呢?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学习他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三、初读课文,感知美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请学生范读。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四、分组自学,理解美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探究诗意(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看就是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各不同”)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来!(齐读)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五、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绘画,并向大家展示。第三课时《雪梅》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2.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2.认读标拼音的字。3.试背古诗。三、品诗句,悟道理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2.一起说诗意。(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能一挥而就,但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议。(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3.悟道理,指名说。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说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4.带着理解再读本诗。四、谈雪梅,拓诗词1.谈雪梅的关系。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能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这首词的词意是:风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2)赏析: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3.总结。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能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10爬山虎的脚1.会认“均、柄、蜗”等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曲”,会写“虎、操、占”等14个字,掌握“爬山虎、操场、嫩叶”等16个词语。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1.出示本课生字词。2.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3.齐读巩固。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画一画。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标出爬山虎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四、总结全文,指导学法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一段文字。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一)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二)汇报交流。1.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3)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来呢?观察叶子时,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2.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3.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1)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3)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不能)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4)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三、拓展文本,课堂延伸1.仿照《爬山虎的脚》中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11蟋蟀的住宅1.会认“宅、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3个字,掌握“住宅、临时、功夫”等17个词语。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2.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1课时一、出示蟋蟀录音,导入新课1.出示蟋蟀录音。2.同学们请听——(放录像蟋蟀叫的录音)猜猜是谁在唱歌呀?3.同学们真聪明,可见平时都喜欢聆听。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蟋蟀。4.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啊。(出示蟋蟀的介绍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理解课题,质疑课题1.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蟋蟀怎么会有住宅呢?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师故作疑问:是啊,我们人住的地方才叫住宅,蟋蟀怎么会有住宅呢?这住宅是指什么呢?(蟋蟀的小洞穴,蟋蟀生活的地方)3.谁还有什么问题?(蟋蟀的住宅在什么地方?蟋蟀是怎么建住宅的?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4.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老师根据你们所问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出示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三、研读课文(一)整体读课文。(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大声地朗读课文,找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开始。学生开始自由大声读书。(二)根据文章层次,学习1~6自然段。1.同学们都读完了吗?好,现在就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参观参观蟋蟀的住宅。2.我们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我们首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出示第一段内容)3.问:如果把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作者想要强调蟋蟀主要的出名原因是因为住宅,而不是唱歌)4.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个部分从几个方面来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住宅的什么特点?5.现在请同学告诉我这个部分从几个方面来讲蟋蟀住宅的特点?(从选址、工具、洞内外三个方面)6.非常棒,那每个方面写了住宅的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1)了解住宅特点。(课件出示“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并解释随遇而安的意思)(2)你怎么理解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然后举手告诉我。(对于一般昆虫来说,只要能够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选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板书: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3)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课件出示“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4)你们从这段文字中都读出了什么?(提示:蟋蟀的工具?)对呀,蟋蟀这么小一只,它的修建工具肯定很柔弱。(5)现在同学们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找出蟋蟀住宅内部有什么特征,第二小组找出蟋蟀住宅外部有什么特征。请每个同学再默读这几段,然后开始讨论。讨论完了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外部:朝阳、隐蔽、宽敞、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简朴、清洁、卫生)(6)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都配合得非常棒,现在看看这句话:(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并提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拟人。说明住宅的设计很有讲究,不仅很安全,而且还能在这儿休闲娱乐。也说明作者对蟋蟀的喜爱)7.现在全班带感情齐读第六段的最后一句话。(课件出示“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8.好,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伟大的工程”,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工程”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和同桌互相讨论一下。(①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退,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土、推地、铺土、休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②过渡作用:这句话总结了前文,赞美了蟋蟀辛勤劳动,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同时,这句话又是承接上一句来写的。蟋蟀的住宅是靠自己简单而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非常不容易,另外也写出了作者对蟋蟀住宅的总的印象)9.学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蟋蟀的住宅其实就是一条隧道。(三)学习蟋蟀建宅过程(7~9自然段)。我们把第二部分都学完了,知道了蟋蟀的住宅其实就是一条隧道,那么这条隧道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文章最后一个部分。1.出示课文。(七八自然段内容)2.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内容,并思考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找出相关的词或句子。3.老师总结来说就是:前足扒土,钳子搬土,后足踏土,锯子推土。不肯随遇而安,一点儿一点儿地修,坚持不懈。4.对,蟋蟀就这样一干就是两个小时,甚至从秋天干到冬天。蟋蟀就这样不停地干,挖出了是自己身体6倍大的住宅。5.蟋蟀的住宅建好以后,好像它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事?(不断修整)6.蟋蟀是怎样修整的呢?修整的目的是什么?(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还在不停地进行修整。长时间修整是为了让住宅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7.学到这里,你想对蟋蟀说些什么吗?你能夸夸这只小昆虫吗?(这是一直不怕苦不怕累的蟋蟀,这是一只勤劳的蟋蟀,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蟋蟀……)(相机板书:吃苦耐劳)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1.会认“劈、缓、浊”等8个生字,会写“劈、缓、浊”等13个字,掌握“黑乎乎、翻身、缓缓”等13个词语,引导学生会读书。2.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中华五千年文化。一、导入新课1.师:你们认识他们吗?(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等)师:他们都有着神奇的本领,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3.师板书课题。(1)生书空。指导“盘”的笔顺。(2)齐读课题。指生读,齐读。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课文读通顺了吗?词语会读了吗?那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词语: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血液(师有重点地指导,如部首相同的词进行联想、用缓缓造句,理解词义)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1.把词语送回课文,分段读文,读的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任务更重:听对错,并且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啦,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整篇文章的中心句。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这句话就像这篇文章的眼睛,看到它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像这样的句子就叫做——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港口集装箱装卸区施工合同
- 铁路桥梁外墙保温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农田水利工程进度与质量监控合同3篇
- 矿井安全监测系统拉管施工合同
- 2024年度汽车贷款贷后信用评级及动态调整合同3篇
- 建筑隔音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烟草制品行业伤害处理规范
- 校园防恐安全协议
- 2025汽车购销合同协议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 五年级上册英语人教PEP版课件书面表达
- 中国常用汉字大全
- PPT: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开具红字发票情况说明
- 2022 年奥赛希望杯二年级培训 100题含答案
- 水利工程建设汇报材料(通用3篇)
- 10篇罪犯矫治个案
-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安全保护技术指引2015版
- 艾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留守儿童一生一档、联系卡
- GB/T 2007.2-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制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