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导入新课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重点)2.掌握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重点)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第1课时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知识备查文体知识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文说明文分类事理说明文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读文,生字识记萌发(méng)次第翩然(piānrán)孕育(yùnyù)农谚(yàn)海棠悬殊(xuánshū)销声匿迹(nì)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zhǎng)阅读感知

1.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3.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4.速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一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一、解题: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物候和物候学”?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合作探究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三、探究本文说明顺序。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2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3.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方法指导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作业:1,再读文章,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第二课时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明确: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打比方。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明确:“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显得形象生动。但本文语言除了形象生动,许多语句不失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看下面几个句子,具体领会这一点。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看下面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1清明前,开秧田.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4“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看下面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归纳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课堂小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shēngnìjì。到处呈现一片shuāicǎoliántiān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①用音序检字法查“载”: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②用部首检字法查“簌”:先查部首(

),再查(

)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iāoshēngnìjì

②shuāicǎoliántiān

2.下列句子中红色标注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答案:D3.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