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九篇_第1页
2021年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九篇_第2页
2021年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九篇_第3页
2021年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九篇_第4页
2021年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

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

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

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

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

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

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

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

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

其发病机理相似于II型、III型、IV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

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抱霉素,普鲁卡

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螭、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

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

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

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

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

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

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

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

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

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

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

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

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

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

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

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

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

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

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

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

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

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

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

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

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

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

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

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

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

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

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

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

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

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

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

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

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

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

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

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

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

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

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

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

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

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

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

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

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

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

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

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

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

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

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

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

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

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

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

和环磷酥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O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

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

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

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

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

究的热门一一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

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

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

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

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

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K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

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

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

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K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K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

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K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

K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

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

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K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K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Vo2.Vo3.X。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

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

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高中生物教案篇3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

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

定主要与、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和

。正常人的血浆pH为,其稳定主要与、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

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

要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作用的。

2、例题精析

k例12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

料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

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

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答案:A

(例公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

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

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

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

胀。答案:B【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

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

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

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

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

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

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

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

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

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03/NaHC0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03发生作

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

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2能力目标: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

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

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一合作探究、精讲

点拨一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一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

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

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

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

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

1什么是遗传病?举例?

2怎样做到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什么是遗传病

问:感冒发热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

传性疾病,而感冒发热是由感冒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什么是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如何?

(1)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

有的位于性染色体上,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

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

问: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它在兄弟姐妹中的发病率

并不像单基因遗传病那样,发病比例是1/2或1/4,而远比这个发病率要低,约为1%—10虬

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

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比如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

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取名为“猫

叫综合症”;又比如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变异,人的第21号染色体为3条的,患者智力低下,

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症患儿图),口常半张,即为“21

三体”综合症,此患者体细胞中为47条染色,即45+XY;又比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条X

染色体(44+X)出现性腺发育不良症等等。

问:遗传性疾病有哪些危害,举例说明。

探究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

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

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是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

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探究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教学引导阅读阅书92—94页,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内容、正负面影响,知道基

因诊断、基因治疗的基本知识。

人类遗传病主要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要知道

这些病的遗传方式及常见病症。要提倡优生,重点是“禁止近亲结婚”,要联系已学过的遗

传知识分析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自觉宣传优生措施,提高优生意识,减少遗传性疾病,以

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第6章第一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

点和局限性。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

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

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

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人类遗传病的

类型及监测和预防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8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

余环节7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中生物教案篇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

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

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

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

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

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

推进新课

板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

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

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

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

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

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

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

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甘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

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

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

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

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

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

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

就可痊愈。

板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

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甘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

成腺昔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

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

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therapy)的原理

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

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

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

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

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

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

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

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昔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

(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昔脱氨酶基因的反

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H(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

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

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

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IX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

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

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

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

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

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板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

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

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

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

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

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

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

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

交流、展示。

高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

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K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K提示1.因为苔葬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

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群的生长

提供了条件。而苔群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

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

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

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K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

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荚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

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

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

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

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R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K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K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

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

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

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K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

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

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

3.58X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

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

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

从20xx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

退耕还林3.18X106hm2,荒山造林3.25X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xx

年前退耕还林1.47X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X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

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67X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

1.03X108hm2o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

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

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

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

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X1010m3。这是历

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

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X107hm2,约占西部地

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

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

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

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

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

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

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

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

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

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

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

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

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

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

地快。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例如,森林的

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

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在森林

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

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

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

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

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对

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

替的因子。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

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

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

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

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甚至还可

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

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

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

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而不是破坏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

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

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

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

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

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

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

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

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

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xx个,一般

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

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崎;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

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七、板书: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质

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线粒体

质体

内质网和核糖体

局尔基体

液泡

中心体

细胞溶胶

八、典型作业设计

请连接各细胞器及其功能:

线粒体叶绿体

功能

分布

叶绿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点双层膜,核酸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液泡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细胞核①蛋白质的加工运输,脂质合成的场所

②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

③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⑤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⑦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⑧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归类:

归类条件(成分)相关的细胞器归类条件(功能)相关的细胞器

双层膜结构的能产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与主动转运有关的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与分泌蛋白有关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关系图)(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篇8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

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

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

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

解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

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

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

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

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

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

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舜猴桃,很多学生对舜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

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跳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

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舜猴桃增产

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

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

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

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

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

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

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

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舜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

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猫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

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

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

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

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

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

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

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