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市第一中学、石外分校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泉州市泉港一中、泉州一中、石外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而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江苏扬剧等。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戏曲的故事题材十分丰富。《白蛇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众多剧作使人们在接受戏曲时的可选择性增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人的心境。同时从戏曲故事题材的衍变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的题材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手段,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立体,摆脱了其他艺术的单一形象。戏曲中的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让艺术以更加丰富的面貌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戏曲剧目《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与期待,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活跃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戏曲理应位列其中。当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时,它便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尚建、金士友《让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把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优良传统。陕西有戏剧和文学结合的历史传统,有丰厚的本土文学资源,有文学和戏剧相交迭的多重艺术市场,这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能够实现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相结合并取得共赢的基础。

演员濮存昕看完话剧《主角》后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树立了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建立剧目。"文学品质是戏剧审美的重要构成。戏剧与文学在作品的主题深处汇流,这是两种艺术样式互融的基础。而文学和戏剧表现形式、表现场域和欣赏对象的不同,又给再创作和再传播拓展了广阔的新天地。

话剧《主角》保留了小说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样式间跨越性的创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使之与一个个演出现场实现鲜活的呼应。剧中人物在职业生活、命运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层境界中纵向开掘,使“主角”的审美意蕴得到深化。从而使一位演员的故事,成为生活中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发较为广泛的审美共鸣。

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又让生命在不断的撕裂中弥合、升华、成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剧把一个浸润着悲怆之情、悲剧之美的戏写出了人性的光亮;把一个阐释“为而不争"成而不处”哲理的戏,写出了人生的温度。此外,《主角》体现出舞台观念的求新求变。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场次隔断,几个关涉命运的大段落,按照主角的人生时序,以相关的传统剧目命名,不但象征着主人公的戏剧生涯,也用剧目暗示了其命运的苦乐。而小的情节板块则以人物和情节的流动,连带着环境和场景不间断地流转。导演对舞台上人群的戏剧功能作了充分开掘。人群组成可流动的、有生命的环境元素,有时构成墙和柱子,形成舞台隔断,完成物理空间的转换和人物心理的视角外化。有时若风与光的变幻,有时又能发声,“说"出众人的反应。虽穿插不断,气息一直在曲水流觞中贯通。视频文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观众,能够接受这种寓实转换、流态动感的舞台表达。

(摘编自肖云儒《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等戏曲凭借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源地优越的地理人文等因素,使其在地方及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性影响。

B.新时代戏曲的发展要在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只要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就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C.流行歌手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来呈现戏曲音乐,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这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最为理想的路径。

D.话剧《主角》之所以受到好评、获得成功,得益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有效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囿于常规,要让社会热点随着主题进行适时更新,并让现代的审美变化去配合创造新舞台。

B.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不应缺位;传统戏曲如果能够持续释放当代价值,便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C.话剧《主角》既保留了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对主人公境界的开掘层层深入,在舞台观念上也求新求变。

D.两则材料尽管论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当代戏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范例,值得思考借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话剧院改编老舍先生的传世名作《骆驼祥子》,作为压轴作品亮相首都剧场。

B.著名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演,深受师生好评。

C.戏剧家曹禺将小说《家》改编成的四幕剧,被认为是改编的典范和现代话剧的佳作。

D.根据经典小说制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冬奥会文化节代表剧作在北京隆重开演。

4.在校园艺术节到来之际,学校戏剧社拟将小说《促织》改编成一部悲剧。请结合材料二提出两条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识字班

孙犁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

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们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

“这孩子几岁了?"

“七岁了呢。”

“认识字吧?"

“哪里去识字呢!”

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①,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

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

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学习。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②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

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

“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

“等我刷了碗吧!”

“不要去晚了。"

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

“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

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

“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

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

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

“你学会了几个字?”

“五个。"

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

“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

“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

“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

“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

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

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

“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

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

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

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

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

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

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

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

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孩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

这个女班长开腔了:

“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

“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

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

“换一个内阁!”

“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

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

“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

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

“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

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

“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

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就是“坚持抗战”。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

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

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

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鲜姜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孙犁的小说当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这主要是与孙犁一贯以来的创作观念有关:孙犁认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类古老的美好传统。因此,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为了“美"的承担者。

(摘编自肖益坚《孙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注释】①冬学运动:中国北方农村冬季农闲时的一种传统社会教育形式。②青抗先: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替女同志代课的男“先生"被弄得不好意思的情节,既体现了男“先生”的淳朴个性,又反映了村里人思想保守。

B.两个女人的谈论表明了她们一开始抵制念书的原因:家里的活计多、有孩子需要照顾,以及贪图安逸的心理。

C.“丈夫的妻"儿子的娘”“女班长"三个称呼,充分突出了该妇女扮演着多重角色,也使文中的女性形象更为立体。

D.文本一结尾写小孩子“撒了一大泡尿”而妈妈也没有发觉,侧面体现了家里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生活气息十足。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生活气息,使得整个故事读来亲切感人。

B.关于孩子“认识字吧"的对话,既承接上文机关住在村里的情节,又引出下文村里创建“识字班”的事件。

C.以合唱新歌的温馨场景结尾,既强调了学习带给村民们的精神变化,又强化了文章的浪漫主义风格。

D.文章通过妇女前后学习的对比,表现了人物从对学习的抵触到接受再到积极追求的过程。

7.文本一讲述了识字班的故事,在叙述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8.文本二认为“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了‘美’的承担者"。请分析文本一和《荷花淀》中女性“美”的相同点。

二、古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彝②,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③,加强弩之上而彌④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葬:箭羽。③翮:鸟翎。④彍:拉满弓弩。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而已矣。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再没有出现过,是因为君主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

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

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这样很可惜。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13.在对待人才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抚州邂逅彦正①提刑道旧感叹辄书长句奉呈

韩驹②

忆在昭文③并直庐,与君三岁侍皇居。

花开辇路春迎驾,日转蓬山晓曝书。

学士南来尚岩穴,神州北望已丘墟。

愁逢汉节④沧江上,握手秋风泪满裾。

【注】①张纲,字彦正,丹阳人,政和四年上舍及第,晚年官至参知政事,有《华阳集》。②韩驹,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③昭文:即昭文馆,其官员掌收藏四部图籍及修复、校正文籍之事。④汉节:这里指张纲。宋代提刑使一类的官,其性质是朝廷的使节,非一般的地方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忆”字表明本联为诗人的回忆,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很深的怀念。

B.颔联中,“花"“辇路”“日"“蓬山”等丰富的意象衬托了升平景象。

C.“学士"句写一代才人的遭遇,“神州”句将国家的荒芜残破跃然纸上。

D.尾联情景交融,描述了两人相逢时的具体情景,又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15.有人评价此诗浓厚沉郁,神味近似杜甫晚年的七律诗。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既道出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手法描摹了绝壁旁千尺高巨石的样子。

(四)课内文言字词(8分)

1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虽趣舍万殊。D.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语未毕,余泣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価规矩而改错

C.故乡人号之“驼"不抑耗其实而已

D.悦亲戚之情话___尝从人事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乳二世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③眄庭柯以怡颜④群贤毕至

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⑥名余曰正则兮⑦倚南窗以寄傲⑧乐琴书以消忧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C.①⑥/②⑤/③/④⑦/⑧D.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20.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组正确一项是()

①乐夫天命复奚疑②官理,非吾业也③仰观宇宙之大④既自以心为形役

⑤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⑦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⑧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⑨石之铿然有声者⑩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A.①⑨/②⑥⑦/③⑤/④⑧/⑩B.①⑤/②⑥⑦/③⑨/④⑧/⑩

C.①⑨/②⑥⑦/③⑩/④⑧/⑤D.①⑤/②⑥⑦/③⑨/④/⑧/⑩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火热,容易中暑。这时,(①),游水、戏水、玩水,以达到身体调和的状态。因此,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们在江河湖海之中,以赛龙舟的集体竞赛形式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激起生理的活力、心理的斗志。

一叶龙舟是对同心协力、激流勇进精神的期许,更是一项彰显龙的传人的力量和东方文化的赛事。龙的传人,龙舟精神,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激昂的鼓点、震天的呐喊,浪花飞溅,百舸争流……(②),需要一条船上的人齐心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龙舟精神,就是精诚团结、凝心聚力的精神。这股精神已经凝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赛事盛会中大放异彩。如飞龙般疾驰的龙舟,在江海里划出了一道道沸腾的热爱,两岸惊起一阵阵沸腾的欢呼。龙舟争霸,不仅是群众亲近的“村超”,(③),也完美地诠释着运动之美、力量之美、东方之美。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磙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趟小水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3.文中横线部分使用了破折号与下面例句破折号用法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需要合理的质疑。质疑,可以激发思维,可以寻找真相,可以修正错误,可以促进创新……有时,质疑的合理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读书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泉州市泉港一中、泉州一中、石外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解析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而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江苏扬剧等。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戏曲的故事题材十分丰富。《白蛇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众多剧作使人们在接受戏曲时的可选择性增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人的心境。同时从戏曲故事题材的衍变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的题材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手段,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立体,摆脱了其他艺术的单一形象。戏曲中的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让艺术以更加丰富的面貌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戏曲剧目《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与期待,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活跃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戏曲理应位列其中。当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时,它便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尚建、金士友《让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把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优良传统。陕西有戏剧和文学结合的历史传统,有丰厚的本土文学资源,有文学和戏剧相交迭的多重艺术市场,这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能够实现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相结合并取得共赢的基础。

演员濮存昕看完话剧《主角》后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树立了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建立剧目。”文学品质是戏剧审美的重要构成。戏剧与文学在作品的主题深处汇流,这是两种艺术样式互融的基础。而文学和戏剧表现形式、表现场域和欣赏对象的不同,又给再创作和再传播拓展了广阔的新天地。

话剧《主角》保留了小说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样式间跨越性的创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使之与一个个演出现场实现鲜活的呼应。剧中人物在职业生活、命运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层境界中纵向开掘,使“主角"的审美意蕴得到深化。从而使一位演员的故事,成为生活中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发较为广泛的审美共鸣。

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又让生命在不断的撕裂中弥合、升华、成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剧把一个浸润着悲怆之情、悲剧之美的戏写出了人性的光亮;把一个阐释“为而不争”“成而不处"哲理的戏,写出了人生的温度。此外,《主角》体现出舞台观念的求新求变。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场次隔断,几个关涉命运的大段落,按照主角的人生时序,以相关的传统剧目命名,不但象征着主人公的戏剧生涯,也用剧目暗示了其命运的苦乐。而小的情节板块则以人物和情节的流动,连带着环境和场景不间断地流转。导演对舞台上人群的戏剧功能作了充分开掘。人群组成可流动的、有生命的环境元素,有时构成墙和柱子,形成舞台隔断,完成物理空间的转换和人物心理的视角外化。有时若风与光的变幻,有时又能发声,“说”出众人的反应。虽穿插不断,气息一直在曲水流觞中贯通。视频文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观众,能够接受这种寓实转换、流态动感的舞台表达。

(摘编自肖云儒《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等戏曲凭借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源地优越的地理人文等因素,使其在地方及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性影响。

B.新时代戏曲的发展要在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只要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就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C.流行歌手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来呈现戏曲音乐,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这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最为理想的路径。

D.话剧《主角》之所以受到好评、获得成功,得益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有效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囿于常规,要让社会热点随着主题进行适时更新,并让现代的审美变化去配合创造新舞台。

B.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不应缺位;传统戏曲如果能够持续释放当代价值,便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C.话剧《主角》既保留了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对主人公境界的开掘层层深入,在舞台观念上也求新求变。

D.两则材料尽管论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当代戏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范例,值得思考借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话剧院改编老舍先生的传世名作《骆驼祥子》,作为压轴作品亮相首都剧场。

B.著名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演,深受师生好评。

C.戏剧家曹禺将小说《家》改编成的四幕剧,被认为是改编的典范和现代话剧的佳作。

D.根据经典小说制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冬奥会文化节代表剧作在北京隆重开演。

4.校园艺术节到来之际,学校戏剧社拟将小说《促织》改编成一部悲剧。请结合材料二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D2.A

3.B4.示例:①尊重《促织》的文学精神,保留小说思想主题和人物命运,把握小说、戏剧互融的基础。②挖掘《促织》中蕴含的悲剧意蕴,既让观众感受悲剧之美,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发源地优越的地理人文等因素"错误,从原文“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可知是“符合"而非“优越”,选项偷换概念;

B.“只要……就"错误,原文表述是“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是“只有……才”,选项改变关系;

C.“最为理想的路径”错误,原文表述是“理想路径”,选项夸大程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由原文“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可知,选项中“要让社会热点随着主题进行适时更新"和“让现代的审美变化去配合创造新舞台”均关系颠倒。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从材料二来看,“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指的是将其他文学形式改编成戏剧形式,选项“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不属于改编其他文学形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话剧《主角》保留了小说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样式间跨越性的创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使之与一个个演出现场实现鲜活的呼应。剧中人物在职业生活、命运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层境界中纵向开掘,使‘主角’的审美意蕴得到深化。从而使一位演员的故事,成为生活中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发较为广泛的审美共鸣"可得出:保留小说原作的文学精神,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由此提出建议:尊重《促织》的文学精神,保留小说思想主题和人物命运,把握小说、戏剧互融的基础。

②由材料二“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又让生命在不断的撕裂中弥合、升华、成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剧把一个浸润着悲怆之情、悲剧之美的戏写出了人性的光亮;把一个阐释‘为而不争’‘成而不处’哲理的戏,写出了人生的温度”可得出:挖掘《促织》中蕴含的悲剧意蕴,既让观众感受悲剧之美,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识字班

孙犁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

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们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

“这孩子几岁了?”

“七岁了呢。"

“认识字吧?”

“哪里去识字呢!"

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①,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

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

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学习。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②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

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

“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

“等我刷了碗吧!"

“不要去晚了。”

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

“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

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

“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

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

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

“你学会了几个字?"

“五个。”

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

“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

“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

“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

“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

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

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

“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

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

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

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

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

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

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

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

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孩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

这个女班长开腔了:

“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

“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

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

“换一个内阁!"

“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

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

“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

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

“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

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

“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

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就是“坚持抗战"。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

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

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

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鲜姜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孙犁的小说当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这主要是与孙犁一贯以来的创作观念有关:孙犁认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类古老的美好传统。因此,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为了“美”的承担者。

(摘编自肖益坚《孙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注释】①冬学运动:中国北方农村冬季农闲时的一种传统社会教育形式。②青抗先: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替女同志代课的男“先生”被弄得不好意思的情节,既体现了男“先生"的淳朴个性,又反映了村里人思想保守。

B.两个女人的谈论表明了她们一开始抵制念书的原因:家里的活计多、有孩子需要照顾,以及贪图安逸的心理。

C.“丈夫的妻”“儿子的娘"女班长”三个称呼,充分突出了该妇女扮演着多重角色,也使文中的女性形象更为立体。

D.文本一结尾写小孩子“撒了一大泡尿"而妈妈也没有发觉,侧面体现了家里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生活气息十足。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生活气息,使得整个故事读来亲切感人。

B.关于孩子“认识字吧”的对话,既承接上文机关住在村里的情节,又引出下文村里创建“识字班"的事件。

C.以合唱新歌的温馨场景结尾,既强调了学习带给村民们的精神变化,又强化了文章的浪漫主义风格。

D.文章通过妇女前后学习的对比,表现了人物从对学习的抵触到接受再到积极追求的过程。

7.文本一讲述了识字班的故事,在叙述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8.文本二认为“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了‘美’的承担者”。请分析文本一和《荷花淀》中女性“美"的相同点。

【答案】5.B6.C

7.(1)以“我”的出现作为事件叙述的切换点,自然地衔接不同事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2)以语言描写(对话)为主,通过语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语言中展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8.①勤劳善良:《识字班》里面的妇女既要上学,还要做饭刷锅,照顾小孩:《荷花淀》里面水生嫂也承担了大部分家务。

②追求进步:《识字班》妇女们勤奋好学,努力识字:《荷花淀》妇女们学会了射击,后来配合子弟兵作战。

③乐观自信:《识字班》结尾妻子说“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我们总能战胜日本:《荷花淀》妇女们助夫歼敌后说笑起来,表示要是有枪也和鬼子干起来等。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贪图安逸的心理”错误,由文本一“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等内容可知,两个女人出于对孩子的担忧,因而不想念书,但从后面女人们在学习前会把家务劳动提前做好可知,她们并无“贪图安逸的心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浪漫主义风格”错误,三人合唱新歌的场景是客观描写。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叙述技巧主要包括叙述方式、叙述视角、叙述手法等。

从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看,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作为线索人物,依次介绍了鲜姜台的基本情况、旧历年、冬学运动、妇女学习态度的转变、一家三口夜话等内容。

从情节安排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使故事紧凑,情节集中,同时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鲜姜台的妇女班长鲜明的个人形象以及小孩子、妇女们等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人们如火如荼的学习热情,也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勤劳善良。《识字班》中“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女人们惦记着孩子会睡醒,还没鞋子穿,上学的时候不忘把家务做好,不辞辛苦,勤劳顾家;《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编席子,照顾小孩老人,做家务等。

追求进步。《识字班》中“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主动询问课程,学习认真,知识记得牢固,好学上进,不甘落后;《荷花淀》中“她们学会了射击……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妇女们学会了射击,后来配合子弟兵作战。

乐观自信。《识字班》中“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坚信我们有“那三个坚持"总能战胜敌人,信念坚定;《荷花淀》中“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表现妇女们的自信。

二、古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彝②,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③,加强弩之上而彌④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葬:箭羽。③翮:鸟翎。④彍:拉满弓弩。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而已矣。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才能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再没有出现过,是因为君主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

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

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这样很可惜。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13.在对待人才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9.ADF10.B

11.C12.(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现在朝廷里人员众多,虽然不可以说没有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身负特殊才能而隐藏的人吗?

13.①要善于发现人才;②要正确使用人才。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者"放在主语末尾,后面A处断开;

“而”字连接“盖未尝求其说"和“试之以实也”,中间不断开,“试之以实"是状语后置,不能断开,应该在“也”后D处断开;

“天下果无材"是转述的话,并非直接引用,不必与“曰”断开;“无材"是动宾结果,“亦”一般放在下句开头,F处断开。

故选AD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敲打;长短刑具,短曰敲(木杖),长曰扑。句意:却用它来敲打。/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B.正确。句意: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C.错误。表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说一句冒犯的话,就被驱逐离开。/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D.正确。及,比得上;等到。句意:所选的人有时尚且比不上被驱逐的人。/等到了圣朝。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错,由文中“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可知,王安石并不认为天下缺乏人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妄作”,妄造、胡说。

(2)“济济”,众多样子;“岂”,难道;“异才”,特殊才能;“隐伏”,隐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可见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可见要正确使用人才。

②材料二“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可见也是强调要善于发现人才,要正确使用人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像皋陶、夔、后稷和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配上百炼的精钢做的箭头,加上秋鸮的劲翮做的箭羽,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但是如果不知道它应该怎样用,却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如今天下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君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君王如果想要找人才,这些人才就来了。天下广大,人才众多,却说果真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材料二:

我听说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关键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就不会人才匮乏,人尽其才就可以任用得当。在古时一个官职一定有数人能胜任这一职位,因此在匮乏时能暂时代替任职,不耽误国家事务。现在国家对于人才,平时未曾留意培养他们,而使用他们又不能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说一句冒犯的话,就被驱逐离开,等到了人才缺乏时,又没有办法,只能排资论辈而选用,所选的人有时尚且比不上被驱逐的人。现在朝廷里人员众多,虽然不可以说没有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身负特殊才能而隐藏的人吗?难道也没有因一点过失就永远废黜的官员吗?况且还有能力出众可被录用的人,却让他们面容憔悴,终此一生,实在是太可惜了,怎么可能不缺乏官员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抚州邂逅彦正①提刑道旧感叹辄书长句奉呈

韩驹②

忆在昭文③并直庐,与君三岁侍皇居。

花开辇路春迎驾,日转蓬山晓曝书。

学士南来尚岩穴,神州北望已丘墟。

愁逢汉节④沧江上,握手秋风泪满裾。

【注】①张纲,字彦正,丹阳人,政和四年上舍及第,晚年官至参知政事,有《华阳集》。②韩驹,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③昭文:即昭文馆,其官员掌收藏四部图籍及修复、校正文籍之事。④汉节:这里指张纲。宋代提刑使一类的官,其性质是朝廷的使节,非一般的地方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忆”字表明本联为诗人的回忆,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很深的怀念。

B.颔联中,“花"“辇路”“日"“蓬山”等丰富的意象衬托了升平景象。

C.“学士"句写一代才人的遭遇,“神州”句将国家的荒芜残破跃然纸上。

D.尾联情景交融,描述了两人相逢时的具体情景,又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15.有人评价此诗浓厚沉郁,神味近似杜甫晚年的七律诗。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诗歌前两联忆旧,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情节,深情回忆与张纲曾经一起经历的太平盛世、祥和时光,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怀念,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浓厚"情思。②颈联抒怀,点明南渡之后,物是人非、家国破灭的残酷局面,抒发故国黍离之悲;尾联情感升华,以沧江之上的再次相会凸显寥廓荒凉之感,寄托着诗人对王朝兴衰的“沉郁”悲慨。③整首诗歌,诗人他乡遇友,追昔抚今,内心悲怆,和杜甫晚年的七律诗一样充满了家国优思,故显浓厚沉郁之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又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错,“愁逢汉节沧江上,握手秋风泪满裾”是写抚州邂逅相逢时的具体情景,此时二人还未分别,是刚刚见面,并没有难舍难分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风格的能力。

①诗歌前两联忆旧,诗人和张纲当年同在昭文馆任职,曾经一起值班,两人三年都在一起侍奉朝廷,有同僚情意;颔联具体写两人工作时的情景,他们曾经在春天开满鲜花的道路上迎接过皇上的车辇,也曾在蓬山的晨光中一起拿出馆阁中的书籍曝晒。当年的太平时光是那么美好,如今回忆起来恍若隔世。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情节,深情回忆与张纲曾经一起经历的太平盛世、祥和时光,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怀念,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浓厚"情思。

②颈联抒怀,“学士”本来应该在馆阁中读书,却来到这南地“尚岩穴”,回望神州故国,已经成了一片丘墟,物是人非,家国覆灭的残酷悲凉涌上心头,抒发故国黍离之悲;尾联情感升华,如今在沧江上遇到昔日同僚好友,却没有熟人见面的欣喜,只余一个“愁”字,二人在秋风中紧握双手,借助对方带给自己一点点力量,来对抗这寂寥荒凉之感,一种王朝兴衰的悲慨涌上心头。此句以沧江之上的再次相会凸显寥廓荒凉之感,寄托着诗人对王朝兴衰的“沉郁"悲慨。

③整首诗歌,以北宋灭亡,南宋苟安于江南为背景,写诗人他乡遇友,追昔抚今,内心悲怆,和杜甫晚年的七律诗一样充满了家国忧思,故显浓厚沉郁之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既道出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手法描摹了绝壁旁千尺高巨石的样子。

【答案】①.臣生当陨首②.死当结草③.素衣莫起风尘叹④.犹及清明可到家⑤.飞湍瀑流争喧豗⑥.砯崖转石万壑雷⑦.不抚壮而弃秽兮⑧.何不改此度⑨.如猛兽奇鬼⑩.森然欲搏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陨”“豗"砯”“壑"抚”“秽"搏”等。

(四)课内文言字词(8分)

1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虽趣舍万殊。D.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衡,通“横”,横木。句意: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

B.无通假字。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C.趣,通“取”,取向。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D.函胡,通“含糊”,模糊。句意: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故选B。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语未毕,余泣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価规矩而改错

C.故乡人号之“驼”不抑耗其实而已

D.悦亲戚之情话___尝从人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束发:古义,古代男孩束发为髻,以示成童;今义,把头发扎起来。未毕:古今义相同,没有结束。句意: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话没说完,我就哭泣起来。

B.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措施。

C.故乡:古义,所以乡里的人;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所以乡里人称他为“驼"。/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

D.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内外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人事:古义,做官;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句意:跟家人亲人说说知心话我就感到愉悦。/过去为官做事。

只有A项“未毕”不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乳二世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③眄庭柯以怡颜④群贤毕至

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⑥名余曰正则兮⑦倚南窗以寄傲⑧乐琴书以消忧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C.①⑥/②⑤/③/④⑦/⑧D.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喂养。句意:喂养过两代人。

②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句意: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使我)觉得很愉快。

④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句意:各种贤人都聚集在这里。

⑤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树木的本性也就天天地远离了。

⑥名词作动词,命名。句意:给我起名叫正则。

⑦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心情。句意: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

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弹琴读书为乐。能使我忘记忧愁。

①⑥名词作动词,②⑤名词作状语,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故选C。

20.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夫天命复奚疑②官理,非吾业也③仰观宇宙之大④既自以心为形役

⑤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⑦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⑧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⑨石之铿然有声者⑩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A.①⑨/②⑥⑦/③⑤/④⑧/⑩B.①⑤/②⑥⑦/③⑨/④⑧/⑩

C.①⑨/②⑥⑦/③⑩/④⑧/⑤D.①⑤/②⑥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