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_第1页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_第2页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_第3页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_第4页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1.(2024八下·封开期末)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卖炭翁》通过“___,___"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他悲惨的处境。

【答案】(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萧萧班马鸣

(4)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山光悦鸟性

(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填连续两句下句,“兮”不要写成“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填下一联,“君”不要写成“军";“宦”的下边是“臣”,不要写成“叵”。

故答案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填下句,“萧萧"不能写成“箫箫”;“班马"不能写成“斑马”;“鸣"不能写成“呜”;

故答案为:萧萧班马鸣

(4)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垂"下面一横短;“髫”不能写成“髻";“怡然”不能写成“佁然";

故答案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填下句,“庇”不要写成“屁”,“俱”不要写成“具";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填上句,“悦”不要写成“说";“性”不要写成“姓";

故答案为:山光悦鸟性

(7)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他悲惨的处境,“怜”不要写成“伶";“忧”不要写成“优";“贱”不要写成“溅";“愿”不要写成“原"。

故答案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2024八下·封开期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句押韵,请问押的是什么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ao"韵,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句读起来流畅和谐,形成音乐般的节奏;韵脚都是开口呼的平声韵,这种韵脚的选择有助于传达出风声是呼啸和广阔的空间感,加深情感共鸣。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押韵的字是:号、茅、郊、梢、坳,它们的韵母是ao,故押的"ao"韵;诗歌押韵目的就在于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

故答案为:"ao"韵,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句读起来流畅和谐,形成音乐般的节奏;韵脚都是开口呼的平声韵,这种韵脚的选择有助于传达出风声是呼啸和广阔的空间感,加深情感共鸣。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押韵的分析与理解。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习惯上,律诗的押韵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排律的押韵一般是双句押韵,平时背诵诗词时注意体会。

3.(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课本也可以感受语文的魅力。

平桥村的少年们想尽办法cuānduō"我"去赵庄看的社戏,让人感到宽慰;黄土高原上茂腾腾的后生们打出了磅礴的腰鼓声,让人叹为观止;“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信天游"的回响戛然而止。这是独特的民俗之美。

大自然的语言里,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xiāoshēngnìjì,这是冬天要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板块聚合分离并缓慢地褶皱变形,为大陆piāoyí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一群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在这场迁徙里,它为我们献上了一首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是神奇的科学之美。

只要打开语文书,就有收获。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创造和发现吧!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uānduō()xiāoshēngnìjì()piāoyí()

(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宽慰B.叹为观止C.戛然而止D.迁徙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创造、探索和发现吧!

B.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吧!

C.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吧!

D.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创造和探索吧!

【答案】(1)撺掇;;销声匿迹;漂移

(2)C

(3)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造句;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

(1)第1空,cuānduō应写作:撺掇,不要写成“窜舵”;

第2空,xiāoshēngnìjì应写作:销声匿迹,“销"不要写成“消”;“匿"不要写成“拟”;

第3空,piāoyí应写作:漂移,不能写成“飘移"。

故答案为:撺掇;销声匿迹;漂移

(2)A:宽慰:宽解安慰,使用正确;

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无与伦比,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此处不符合语境,故使用不正确;

D:迁徙:迁移或搬家,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3)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创造、发现、探索逻辑上的顺序是:发现、探索、创造。

故答案为:B

【点评】

(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特别是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4.(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南岭以南,西江西来,广府之源的肇庆,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精美的端砚、美味的裹蒸、置家糕、古法造纸、玉石雕刻、金渡的花席、封开的山歌、怀集的龙鱼舞、广宁的舞山狮……这些都是“肇庆非遗"。岭南中学拟举行以“叹非遗之肇韵风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周,让师生们一起来感受肇庆非遗的多姿多彩。你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1)【名人我邀请】

学校计划邀请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罗氏砚雕世家第16代传人罗建泉老师于6月25日下午3:00来校为同学们介绍“砚雕技法”,你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罗老师,你将怎样说?

(2)【仿句我来写】

星期五,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墙上留下了感言,小凯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他是这么写的:

从细腻温润、墨香四溢的端砚,到_________;从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玉石雕刻,到巧夺天工、色彩斑斓的金渡花席;从____________,到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的广宁舞山狮: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项技艺都是一段历史的低语。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岭南文化的浩瀚夜空,让非遗肇韵之光永远闪耀!(请你帮小凯补充完整句子,要求句子前后语意连贯。)

【答案】(1)罗老师,您好!我是岭南中学xx,我校正在举办“叹非遗之肇韵风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同学们想邀请您在6月30日下午3:00来校介绍“砚雕技法”,希望您能抽空参加,可以吗?

(2)到香气扑鼻、寓意深长的裹蒸;从悠远嘹亮、回荡山间的封开山歌

【知识点】衔接仿写;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

(1)首先要有称呼,然后自我介绍,再写因为什么事邀请别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最后委婉地表达期望别人参加能参加地相反。

故答案为:罗老师,您好!我是岭南中学xx,我校正在举办“叹非遗之肇韵风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同学们想邀请您在6月30日下午3:00来校介绍“砚雕技法”,希望您能抽空参加,可以吗?

(2)要与“肇庆非遗”的内容相关,上文里提到的“肇庆非遗"有:端砚、裹蒸、置家糕、古法造纸、玉石雕刻、金渡的花席、封开的山歌、怀集的龙鱼舞、广宁的舞山狮等,

第1空,前面出现了端砚,后面可跟裹蒸,因为都是属于双音节的,符合填写的字数应与前面那句一致;

第2空,后面的肇庆非遗是五个字的广宁舞山狮,前面也应是五个字的项目,即怀集的鱼龙舞或封开的山歌,修饰语是两个四字词语。

第2空,

故答案为:到香气扑鼻、寓意深长的裹蒸;从悠远嘹亮、回荡山间的封开山歌

【点评】

(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情景对话。要注意:看准对象,掌握分寸,二要分清场合,巧妙用语;还要注意讲究语体,恰当用语;还要注意敬辞和谦辞的使用。

(2)本题考查根据情景补全对话。我们首先要阅读,把握文段脉络,定位句子关系,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还是总结,还是承上启下,第二,要根据语境合理推导,要注意话题、陈述对象的统一,表述句式的一致,最后检查补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连贯、简洁。

5.(2024八下·封开期末)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下列是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情节,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保尔头部重伤,右眼失明

②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部受伤并得了伤寒

③修筑铁路时得了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

④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家养病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2)培根说:“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结合培根的说法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内容,请你谈谈朱赫来对保尔成长的影响。

【答案】(1)C

(2)朱赫来对保尔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

(1)保尔四次死里逃生情节是:先是战争年代,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部受伤并得了伤寒;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保尔头部重伤,右眼失明;再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家养病;修筑铁路时得了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

故答案为:C

(2)朱赫来在和保尔在一起时总是跟保尔讲解革命道理,保尔每次遇到成长中的问题时也总是朱赫来帮他排解,在朱赫来的指导帮助下,保尔最终炼成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朱赫来是他“最亲爱的人”,是“启蒙老师”,“是以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性格博得他深深敬重的人。

故答案为:朱赫来对保尔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的识记与掌握。阅读名著要记住重点人物的重点情节,便于对人物的熟悉了解。阅读名著一定要沉下来真阅读,不要跑马观花,浮光掠影。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平时也要适当练题。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笔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钻鉧潭西小丘记①(节选)

丘之小不能②一亩,可以笼③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曰:

“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④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刘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⑤回巧⑥献技,以效⑦兹丘之下。

(节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钻鉧(gǔmǔ)潭: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潭"。②不能:不足,不满,不到。③笼:包笼。④李深源、元克己:人名。⑤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⑥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⑦效:效力,尽力贡献。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水尤清冽()日光下澈()以其境过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货而不售/货恶其弃于地也

B.止四百/一狼得骨止

C.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元方时年七岁

D.即更取器用/即更刮目相待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即更取器用铲刈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甲】【乙】两文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甲】文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6.格外;;穿透;;凄清

7.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D

9.即更取器用/铲刈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示例一:乙文表现了作者短暂的快乐掩饰不了内心的孤寂(凄凉、哀怨)、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示例二: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后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落寞、苦闷)、怀才不遇的之情。示例三: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孤独、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与分析。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附参考译文】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啡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好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6.第1句意思: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第2句意思:日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第3句意思: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故答案为:格外;穿透;凄清

7.第1句:可:大约;皆:都;空:在空中;无所依:没有什么依傍;

第2句:西南:向西南;而:表修饰不译;斗:像北斗星;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明灭:时隐时现。

故答案为: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A前句意思:想出售却售不出去,货:卖;后句意思:人们憎恶将货物丢在地上,货:货物

B:前句意思:只有四百,止:通"只“;后句意思: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止:停止

C:前句意思: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时:这时;后句意思:元方那时七岁,时:那时;

D:前句意思:(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器具,即:随即,就;后句意思: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就。

故答案为:D

9.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故答案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对钴鉧潭“怜而售之”,含蓄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孤独、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示例一:乙文表现了作者短暂的快乐掩饰不了内心的孤寂(凄凉、哀怨)、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示例二: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后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落寞、苦闷)、怀才不遇的之情。示例三: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孤独、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12.“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13.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11.C

12.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逻辑顺序。第8段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辞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三个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逻辑顺序;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与分析。说明文的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变化、制作工艺等用时间顺序,介绍物品或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等用逻辑顺序。逻辑关系有:现象到本质,特点到功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11.A:第4段句子: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故“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说法正确;B:第6段句子:“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故”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说法正确;C:第8段句子: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故"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说法错误;D:第10段句子: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故: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表述正确。故答案为:C

12.“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所以不能删掉。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第8段解说人们使用“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用首先、第二、第三排列了三个原因,从内涵、人的感受、再到美感,由主到次,是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逻辑顺序。第8段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辞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三个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借粮

李德霞

①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②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③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④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妙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妙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⑤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⑥大舅和大妙正在院里搭牛棚。我娘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⑦回了屋,大蛉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⑧大蛉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亮子,大妙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⑨大蛉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

⑩饭后,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蛉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妙,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给驴喂水,我跟着她出去上厕所,上完厕所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蛉的对话。

大妙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蛉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回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蛉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14.请你梳理小说情节发展,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____________大舅热情款待,并且答应借粮②_________母亲得知原委,眼中泪花闪闪③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改成“米缸和面缸都空了"好不好?为什么?)

②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加点词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16.选文中大舅这个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7.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4.“我"家断粮已久,母亲决定借粮;;听到大舅谈话,明白借粮真相;;秋后粮食归仓,母亲还粮致谢

15.①不好。因为原句采用了分述的方式,分别指出米缸和面缸都空了,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每个缸的状态,画面感更强,也更能凸显家中生活拮据的境况。②“撒开四蹄"表现出小毛驴拉车时跑得很快,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对于去大舅家的期待和急切心情:吱吱扭扭"则描述了驴车行进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体现了“我"内心的欢快和激动。

16.①重视亲情:关心疼爱外甥,妹妹去他家时,不让妹妹干活;自己家粮食不足,还主动帮妹妹借粮。②细心体贴:怕妹妹脸皮薄,主动询问妹妹是不是要借粮;怕妹妹不好意思接受,谎称自家有粮。

17.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妙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妙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妙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

【知识点】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物描写的丰富手段。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解题的时候,注意答题格式: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描写角度答题格式:什么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

14.本文共30段,第1-2段写“我"家断粮已久,母亲决定借粮;3-20段,到大舅家借粮,大舅热情款待,答应jielian听到大舅谈话,明白借粮真相,母亲得知原委后泪光闪闪;第30段,球后母亲还粮致谢

故答案为:“我"家断粮已久,母亲决定借粮;听到大舅谈话,明白借粮真相;秋后粮食归仓,母亲还粮致谢

15.第1句:短句有画面感,凸显家庭的拮据;

第2句:撒开四蹄,说明小毛驴跑得快,也说明我急于去大舅家的内心的激动;“吱吱扭扭”拟声词,描写牛车行进时的声音,体现我内心得激动与欢快。

故答案为:①不好。因为原句采用了分述的方式,分别指出米缸和面缸都空了,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每个缸的状态,画面感更强,也更能凸显家中生活拮据的境况。②“撒开四蹄"表现出小毛驴拉车时跑得很快,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对于去大舅家的期待和急切心情:吱吱扭扭"则描述了驴车行进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体现了“我"内心的欢快和激动。

16.第4段句子:大舅和大妙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妙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疼爱关心外甥;第6段,不让妹妹干活,主动跟我们借粮——重视亲情;

第17段,怕妹妹脸皮薄——体贴细心:

故答案为:①重视亲情:关心疼爱外甥,妹妹去他家时,不让妹妹干活;自己家粮食不足,还主动帮妹妹借粮。②细心体贴:怕妹妹脸皮薄,主动询问妹妹是不是要借粮;怕妹妹不好意思接受,谎称自家有粮。

17.可以从结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现、艺术效果几个角度分析:小说由借粮开头,还粮结束,结构完整,而且体现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还粮,表达对大舅的感激,也侧面烘托大舅的形象;从主题看,借粮之后还粮,表达重情义、懂知恩图报的美好人性。从艺术效果看,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所以,这个结尾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多余,也从四个方面来谈。

故答案为: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妙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妙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妙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

18.(2024八下·封开期末)下面是在《人民日报》里摘抄的语段,请你阅读并按要求写作。

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真正的欣赏,不是生搬硬套的话语,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心口如一的夸奖,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与认可。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的力量正在于,当你给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个内心有光亮的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回忆与感想?请自拟一个包含“欣赏"一词的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人生需要欣赏

远眺泰山,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豪迈山景;登上长城,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观;漫步西湖,欣赏“接天蓬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妩媚景色。徜徉在清浅流年的光影里,独自一人欣赏。只因人生——需要欣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雨。窗外的雨静静地下着,一滴一滴连起来,像是串成的珠帘。如烟似雾,无声无息地下着,像是对我轻声的絮语,雨将万物的心声挥毫在荒野,谱写出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也似银针从空中飘落,如梦一般迷蒙,似远似近,似近似远。

雨润万物,万物润雨,挑灯赏雨,不觉莞尔。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赏月。闲庭信步,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泻而下,似轻纱,亦似薄霜,伴着群星在星辉斑斓中起舞,在璀璨的夜空中漂浮,那样清幽,那样柔和,使人感到格外舒畅。风轻轻地吹开一片薄薄的云彩,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天幕,给冷寂的夜晚,披上一层柔和轻盈的华光,也淌进我的心里。

更深夜浓,静默无言,玲珑秋月,如泣如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赏人生。三毛说过“春花,夏雪,秋雨,冬雪,皆为必经,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么欣赏人生,又有何妨?人生只有一次,若是埋头一直攀登,也只是迎来山顶的孤独与寂寥。不妨闲暇时暂且放下手中的纷杂,欣赏这难得的安宁。欣赏吧,山下的平凡之景也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宇宙无穷,人生苦短。

阴阳浅移,春秋代序。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赏渔舟唱晚,古筝轻叹。一切的一切,只因人生——需要欣赏!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半命题的作文。

审题立意:材料的第一段关于欣赏的文段:第一句话说要懂得欣赏他人,第2句话真正的欣赏的含义;第3句话懂得欣赏别人的人;第4句话欣赏的力量,总之都是在说欣赏。第二段点明写作要求:拟一个包含“欣赏"一词的标题写一篇作文,就是说题目一定要有“欣赏”一词,比如:欣赏的力量、欣赏他人、学会欣赏、在细微处欣赏他人的美好、古文明的欣赏与反思、一场欣赏之旅、人生需要欣赏等等。

选材构思:

写成记叙文,可以这样构思,比如题目:与欣赏相遇

第一段:在那个午后,幼小迷茫的我有幸与欣赏相遇,是您的欣赏给我勇气,引出回忆。

第二段:事情的起因:喜欢跳舞却被无情地拒于门外,我很难过。

第三段:我只好独自坐在空荡的台阶上画画,门卫室的阿婆来安慰我、夸赞我、欣赏我,说我画得很好,总有一天会站上高高得领奖台

第四段:我高兴起来,依偎在阿婆的怀里。

第五段:从此,我更加努力画画。参加人生第一次画画比赛,荣获第一名,却再也见不到慈祥的阿婆了。

第六段:如今,我参加了很多比赛,奖状无数。但我知道,在画画的道路上,是阿婆的鼓励与欣赏,让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第七段:感谢阿婆的欣赏,感谢与欣赏相遇。

写成议论文,可以这样,比如,标题:学会欣赏自己的弱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会欣赏自己的弱点。

第二段:欣赏弱点,无异于自信。

第三段:欣赏自己的弱点,要克服心中的自卑。

第四段:欣赏弱点,能让你独具个性,及人之所不及。

第五段:欣赏弱点,能够让你充满勇气,去攀登理想的高峰。

第六段:结尾:欣赏自己的弱点吧,让你变得更成功,更美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1.(2024八下·封开期末)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卖炭翁》通过“___,___"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他悲惨的处境。

2.(2024八下·封开期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句押韵,请问押的是什么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课本也可以感受语文的魅力。

平桥村的少年们想尽办法cuānduō"我"去赵庄看的社戏,让人感到宽慰;黄土高原上茂腾腾的后生们打出了磅礴的腰鼓声,让人叹为观止;“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信天游"的回响戛然而止。这是独特的民俗之美。

大自然的语言里,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xiāoshēngnìjì,这是冬天要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板块聚合分离并缓慢地褶皱变形,为大陆piāoyí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一群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在这场迁徙里,它为我们献上了一首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是神奇的科学之美。

只要打开语文书,就有收获。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创造和发现吧!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uānduō()xiāoshēngnìjì()piāoyí()

(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宽慰B.叹为观止C.戛然而止D.迁徙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创造、探索和发现吧!

B.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吧!

C.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吧!

D.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创造和探索吧!

4.(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南岭以南,西江西来,广府之源的肇庆,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精美的端砚、美味的裹蒸、置家糕、古法造纸、玉石雕刻、金渡的花席、封开的山歌、怀集的龙鱼舞、广宁的舞山狮……这些都是“肇庆非遗”。岭南中学拟举行以“叹非遗之肇韵风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周,让师生们一起来感受肇庆非遗的多姿多彩。你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1)【名人我邀请】

学校计划邀请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罗氏砚雕世家第16代传人罗建泉老师于6月25日下午3:00来校为同学们介绍“砚雕技法”,你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罗老师,你将怎样说?

(2)【仿句我来写】

星期五,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墙上留下了感言,小凯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他是这么写的:

从细腻温润、墨香四溢的端砚,到_________;从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玉石雕刻,到巧夺天工、色彩斑斓的金渡花席;从____________,到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的广宁舞山狮: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项技艺都是一段历史的低语。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岭南文化的浩瀚夜空,让非遗肇韵之光永远闪耀!(请你帮小凯补充完整句子,要求句子前后语意连贯。)

5.(2024八下·封开期末)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下列是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情节,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保尔头部重伤,右眼失明

②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部受伤并得了伤寒

③修筑铁路时得了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

④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家养病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2)培根说:“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结合培根的说法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内容,请你谈谈朱赫来对保尔成长的影响。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笔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钻鉧潭西小丘记①(节选)

丘之小不能②一亩,可以笼③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曰:

“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④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刘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⑤回巧⑥献技,以效⑦兹丘之下。

(节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钻鉧(gǔmǔ)潭: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潭"。②不能:不足,不满,不到。③笼:包笼。④李深源、元克己:人名。⑤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⑥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⑦效:效力,尽力贡献。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水尤清冽()日光下澈()以其境过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货而不售/货恶其弃于地也

B.止四百/一狼得骨止

C.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元方时年七岁

D.即更取器用/即更刮目相待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即更取器用铲刈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甲】【乙】两文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甲】文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12.“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13.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2024八下·封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借粮

李德霞

①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②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③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④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妙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妙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⑤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⑥大舅和大妙正在院里搭牛棚。我娘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⑦回了屋,大蛉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⑧大蛉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亮子,大妙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⑨大蛉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

⑩饭后,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蛉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妙,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给驴喂水,我跟着她出去上厕所,上完厕所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蛉的对话。

大妙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蛉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回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蛉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14.请你梳理小说情节发展,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____________大舅热情款待,并且答应借粮②_________母亲得知原委,眼中泪花闪闪③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改成“米缸和面缸都空了"好不好?为什么?)

②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加点词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16.选文中大舅这个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7.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8.(2024八下·封开期末)下面是在《人民日报》里摘抄的语段,请你阅读并按要求写作。

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真正的欣赏,不是生搬硬套的话语,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心口如一的夸奖,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与认可。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的力量正在于,当你给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个内心有光亮的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回忆与感想?请自拟一个包含“欣赏"一词的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萧萧班马鸣

(4)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山光悦鸟性

(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填连续两句下句,“兮”不要写成“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填下一联,“君”不要写成“军";“宦”的下边是“臣”,不要写成“叵”。

故答案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填下句,“萧萧"不能写成“箫箫”;“班马"不能写成“斑马”;“鸣"不能写成“呜”;

故答案为:萧萧班马鸣

(4)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垂"下面一横短;“髫”不能写成“髻";“怡然”不能写成“佁然";

故答案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填下句,“庇”不要写成“屁”,“俱”不要写成“具";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填上句,“悦”不要写成“说";“性”不要写成“姓";

故答案为:山光悦鸟性

(7)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他悲惨的处境,“怜”不要写成“伶";“忧”不要写成“优";“贱”不要写成“溅";“愿”不要写成“原"。

故答案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