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审美特征。
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能,而植物又是动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
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刘梦苇《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璨的火焰。"(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灯光和炉火之光。“星星呀”“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灶门里嫣红的火光”。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
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应也强,同时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
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走”“招"寻”“撑"挥”。“走"是离别,“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人别离的美正在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人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
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含蓄之境。
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
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群。现代诗人常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主人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美。
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田,柔和的琴曲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于赓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接着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这是夜的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
(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系在一起。
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别时的洒脱与自由。
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
D.《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的冲击、压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
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
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穆木天《不忍池上》)
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李金发《海宁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D
2.A
3.C
4.B
5.①追求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②展现生命的动态之美,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③追求生命的深远意境,特别是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④表现包括气势美与韵致美在内的生命充沛之美。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解读图表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错误。原文第二段“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只是说诗人在隐喻的意义上,让生命自身也会发光,但没有“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B.“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可知,“寻"撑”并不是诗人亲身经历的,选项曲解文意。
C.“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错误。原文第六段说的是“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重要区别点"不等同于“就在于”,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由此可见,暗影中的生命之光与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与意义,选项主观臆断。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画线句子“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可知,这里介绍的是精神亲和力之美,通过后面的三个比喻句进一步说明精神亲和力之美是滋润、细腻的。
C.“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符合精神亲和力之美的特点。
A、B、D三项都体现了一种力量的强大,与“精神亲和力之美"所表现的特点不符合。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活动能力的强弱决定生命力的强弱”错误。由原文第四段“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可知,“活动能力的强弱”应是“生命力的强弱"的表现,而不是“决定”生命力的强弱,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三段“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结合本段列举的郭沫若、刘梦苇、汪静之等人的作品中描绘的有关光的内容,可知,中国现代诗歌追求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
②可知,根据原文第四段“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可知,中国现代诗人在作品中也表现生命的动态美,第五段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动态描写“走"招”“寻"撑”“挥"等动作,说明中国现代诗歌善于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
③可知,根据原文第七段“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可知,有含蕴的诗,表现着人物精神世界的幽深,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科技,追求生命的深远意境,特别是追求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体现具有生命美学特征的一方面。
④根据原文第八段“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可知,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有气势美与韵致美两种,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的另一方面体现。
故答案为:①追求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②展现生命的动态之美,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③追求生命的深远意境,特别是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④表现包括气势美与韵致美在内的生命充沛之美。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裹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有。
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
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多样。
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
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
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觉得镜子不单单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
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才有货。
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
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大的,还得卖不少趟柴。
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的李三进家门。
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子,照了桂花的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
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勇杀敌的名声渐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颜同林
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年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
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C.《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补军装等,这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
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的特点。
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展开。
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韵味。
8.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6.D
7.C
8.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望着八公山,觉得八公山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茸的球,因而愿意嫁到八公山,这体现了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②有点失落。她嫁到八公山之后,发现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旺、庄稼不好,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心中有了落差感。③心中又升起希望。李三给她描述了美好的未来,认为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这使她心中又有了对富裕未来的希望。
9.①“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体现了人物的坚韧、勤劳;②“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的人性;③“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敌人的恨以及对丈夫难以忘怀的爱,展现了爱憎分明的人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细节描写是一种描述事物、人物或环境的细微特征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人物或环境。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错,《人生》中有很多经典化细节,文本二只是举了“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这一个例子,并不能绝对地说少了这一个细节,《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错,把文本一中的“镜子"理解为“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过于狭隘,文本一中的“镜子"象征着桂花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李三对妻子的爱。《哦,香雪》中的“火车”象征现代文明。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桂花遥望八公山,觉得那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的球,“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桂花愿意嫁到八公山,她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向往。
桂花嫁到八公山之后,才知山上草木没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那么厚。才知山里的土地很贫瘠,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长不旺,庄稼更见瘦。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旺、庄稼不好,这跟桂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她有点失落。
婚后,李三有自己的打算,他说农闲上山砍柴,再把柴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李三给桂花描述美好未来,桂花相信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于是,她对富裕的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故答案为: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望着八公山,觉得八公山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茸的球,因而愿意嫁到八公山,这体现了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②有点失落。她嫁到八公山之后,发现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旺、庄稼不好,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心中有了落差感。③心中又升起希望。李三给她描述了美好的未来,认为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这使她心中又有了对富裕未来的希望。
9.本题考查学生找到并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细节描写是“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再—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他努力改变婚后生活,兑现自己的诺言。此处运用,塑造了李三坚韧、勤劳的品质;
第二处,细节描写是“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通过桂花“焐"的细微动作,表现了桂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塑造了桂花善良淳朴的性格;
第三处,细节描写是“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镜面上凝结的血迹,是李三被日本人枪杀后留下的,写出了桂花对丈夫难怀的爱及对日本鬼子的无比仇恨,展现了桂花爱憎分明的态度。
故答案为:①“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体现了人物的坚韧、勤劳;②“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的人性;③“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敌人的恨以及对丈夫难以忘怀的爱,展现了爱憎分明的人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
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
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
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
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
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4.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0.AEH
11.D
12.B
13.①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①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②材料三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从前有两个老头,住在同一个地方。甲老头带着酒去乙老头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老头说:“我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老头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老头说:“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甲老头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头一起前往,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到了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老头要扶甲老头,甲老头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我。"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材料二: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出郡北门三里便进入山中。盘旋向上登山,将近四十里,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去。经过南天门,折向东行进,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向北上去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石阶山道突然陡峭,巍然直入云天。从岩隙仰望刚升起的阳光,看到白云孤独地飘过。一级级台阶往上登,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停下脚步回头望。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登上南天门,道路忽然平坦起来,奇异的境界顿时出现,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
这晚住宿在碧霞宫。四更过后到岱顶东边的日观峰,等候日出。这时风雨突然到来,十分寒冷,很长时间雨才停止。最东边有一缕红光,横亘在凝滞的云下。不久光芒耀眼,太阳如轮,光影摇动,像是从地面涌出来的一样。形状不是很圆,颜色纯红,可以从近处直视。太阳上面有明丽的五色霞光,好像数百匹锦缎。回头看短墙,日光微弱,忽然间又不见了。
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
“差矣”是乙翁反驳甲翁的观点,可以独立成句,“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A处断开;
“愚公”是句子主语,“年且九十而移山"是对“愚公”所做事的介绍,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而"连接“年且九十”“移山”,表转折,联系紧密,且“今”是表时间的状语,与前面的“曩者"对照,“移山”后E处断开;
“今吾辈方逾六旬"主谓宾齐全,“何老之有”是完整的宾语前置句,中间H处断开。
故答案为:AE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横渡长江。/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C.正确。顾,回头;/拜访;/顾惜。句意:回头看短墙。/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D.错误。两个“景"意思相同,都是“日光”的意思。句意:日光微弱。/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来到南天门"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方余未至南天门时”,描写的是作者来到南天门之前的所见所感。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未见”,所字结构,从未看过的景象;“方”,才;“向”,刚才;“遽”,慌张。
(2)及”,等到;“上”,登上;“负”,背;“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故答案为:①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较概括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写作者登上南天门之前,石阶山道突然陡峭,巍然直入云天,一级级台阶往上登,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等内容,可知,此则材料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而“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写了登山者的感受。
②材料三通过作者起初顺着中谷进去,再翻过中岭,最后顺着西边的山谷走,登到泰山的山顶等内容,可知此则材料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同时通过介绍古人顺着东边的山谷登山,中途经过天门的内容,介绍了作者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故答案为:①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②材料三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柚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诗人的视角描述燕子“衔泥"暂语船”“穿花贴水”,赋予诗歌以浓郁的个人情感。
B.颔联今昔对比,旧日家园中认识自己的燕子,现在却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人。
C.“处处巢居室”与“飘飘托此身"是诗人与燕子的相通之处,“何异”使人、燕契合无间。
D.全诗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辨不清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16.有人评价此诗“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首联写燕子冬去春来,衔泥筑巢,点明诗人留滞湖湘,漂泊异地;②颔联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诗人流落他乡的沧桑变化;③颈联写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写出诗人的漂泊处境;④尾联写燕子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又不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以燕子的同情写出诗人生活的凄惨与孤寂。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别人”错,“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的意思是: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直接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漂泊异地;
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写燕子“曾经认识我"到如今“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实际是侧面写出诗人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
颈联的意思是: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写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同时也写出诗人的漂泊处境。
尾联的意思是: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诗人以燕子的同情写出诗人生活的凄惨与孤寂。
故答案为:①首联写燕子冬去春来,衔泥筑巢,点明诗人留滞湖湘,漂泊异地;②颔联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诗人流落他乡的沧桑变化;③颈联写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写出诗人的漂泊处境;④尾联写燕子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又不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以燕子的同情写出诗人生活的凄惨与孤寂。
17.(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均提及“舟”。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管地位贵贱、年龄大小,“,"。这个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3)人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类似名句,告诉人们时间宝贵、应珍惜时间的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病有孤舟;着我扁舟一叶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示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须惜)少年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孤、缕、勉励、徒。
故答案为:(1)老病有孤舟着我扁舟一叶(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须惜)少年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A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B。
①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③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④还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⑤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⑥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艰深晦涩。⑦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颇为熟悉的。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对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里手咀嚼玩味,普通读者也一看就懂。
18.请根据下列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处,形容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应填成语。
B处,形容到处都是,应填成语___。
19.请将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丰富多彩;;B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19.具有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的;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②修改为:“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或者“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④修改为:“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⑦修改为:“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熟悉的"或者“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颇为熟悉的”。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结合“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本句语境是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的毛泽东诗词内容很丰富,可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本句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字里行间到处都有体现。可用“俯拾皆是(比比皆是)”。“俯拾皆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普遍,随处可见。
故答案为:A丰富多彩;
B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先找出主干句,然后,将其他短句中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转化为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再合并修饰成分、调整语序和添加连接词,最后检查长句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有语病,确保句子意思清晰、语法正确。
首先提取本句主干应为“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他两个句子“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可变换做定语修饰“毛泽东诗词”。句子可改写为“具有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的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故答案为:具有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的;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等等”中省略号和“等等"重复,去掉其一;
④关联词“还是……”与前句“要么是……"搭配不当,应修改为“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⑦“十分颇"重复,去掉其一。
故答案为:②修改为:“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或者“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④修改为:“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⑦修改为:“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熟悉的"或者“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颇为熟悉的”。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①,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但是仔细比较,②。首先,《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差不多等于今天的郊游。孟子则凡事焦虑、忧愁,他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毫不忌讳地斥责“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实。其次,孔子非常尊重“礼”。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给颜渊厚葬;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则不大讲究“礼”。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孟子,孟子也不去见鲁平公。
孔、孟二人的种种不同,既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也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取材不同有关,③。“至圣”生于春秋末期,“亚圣"生于战国时期,大致相去两百年。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的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孔、孟二人的不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21.下列句子中的“仔细”和文中加点的“仔细”,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明做事很仔细,我很放心。
B.碰坏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C.地很滑,你走路时仔细一些。
D.王婶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仔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A
22.①既有《论语》②会发现孔、孟也有很多不同③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词语的能力。
文中“仔细”,指细心、认真。
A.指细心、认真;
B.指小心、当心、留神;
C.指小心、当心、留神;
D.精打细算、节俭。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句句子形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本空句子形式与之对应,应为“既有……”。结合后文内容“则有《孟子》”,可知本空是孔子的代表作。因此此空可填写“既有《论语》”。
第二空,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上段是说孔子和孟子的相继性,后文则是阐述两人的种种不同。因此此空可填写“会发现孔、孟也有很多不同"。
第三空,此段是分析两人不同之处的原因,此空内容应结合后文的阐述“‘至圣’生于春秋末期,‘亚圣’生于战国时期,大致相去两百年。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可知此空是说两人的时代不同,因此此空可填写“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
故答案为:①既有《论语》②会发现孔、孟也有很多不同③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兴起,各类信息海量增长,如同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
同时,当今信息时代也出现了“信息茧房"现象。“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
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关于信息茧房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共有两段话,分别介绍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据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行文中思考“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为何会产生“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呢?毫无疑问,这是科技发展和媒体发达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很难完全杜绝“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信息爆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优势是让我们的选择更自由,缺陷是极大的增加了筛选的困难。那么,面对“信息爆炸”,人们应该怎么办?而“信息茧房"本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且是有效手段,只是这种手段本身也有缺陷——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封闭化。
而导写语中,“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的要求是,必须综合这两种现象进行立意,如果只写对“信息爆炸"现象的认识与思考,或只写对“信息茧房”现象的认识与思考,都不是切合题意之作。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着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信息茧房"的危害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人们为什么要破除“信息茧房”;二是面对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人们应该怎么办,重点论述人们如何适应信息时代。
因此,写作时,可以适当阐述“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思考其出现的社会原因。然后再进一步着重分析两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茧房”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应对措施。对此,可综合阐述两者利弊,并针对性地指出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爆炸”也好,“茧房"也罢,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方便”,而非“束缚"。有时候,一味地采取逃跑主义,躲进“信息茧房”,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在信息时代把自己桎梏在“信息茧房"里,就会导致自己视野狭窄,认知片面,成为井底之蛙。但同时,解决的办法也不在于放弃“自我保护”,而在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世界。最终,可结合自身,给出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做法:以开放的胸襟,大胆投身于信息社会,提升媒介素养,对海量的信息主动“拿来”,认真、正确筛选,辨析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立意提取】
1.破除“信息茧房”,拥抱信息时代。
2.走出“信息茧房”,全面提升素养。
3.拥抱信息时代,正确筛选利用。
例文:
自由的限制:“爆炸”带来的“茧房"
导弹的爆炸会破坏一所房子,而信息的爆炸却会建起一座房子!
“信息爆炸”建起的房子就是“信息茧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信息的大量涌现明明给人带来巨大的选择自由,为何又会产生如此大的“限制”?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造成“茧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数据的“智能推送”,这是外部原因;另一个是自身受兴趣、精力与时间有限的影响,关注领域逐渐缩小,自我织就“信息茧房”,这是内部原因。但不管是内外哪方面的原因,其根源只有一个——“信息爆炸"。也就是说,“信息爆炸”导致了“信息茧房"。
“信息爆炸”带来的最大困境是如何高效检索有效信息。“爆炸"来临之前,人们接触的信息量很小,信息检索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这就好像,在三枚鸡蛋中挑选出一个稍圆的,问题不是很大。但是,“信息爆炸”之后,信息海量增长,如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时想要检索到有效信息,就像在一万枚鸡蛋中挑出最圆的那一枚。虽然选择大大增多了,但困难也大大增加了。从一方面说,你选择信息更自由了;从另一方面说,筛选出有效信息的限制更大了。这是自由本身带来的限制。
“智能推送"也好,“自我选择”也罢,其本质都是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为了高效检索有效信息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智能推送”绝不是一个坏功能。恰恰相反,试想,如果没有“智能推送”,我们想要快速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将是异常困难的。这就好像,我们喜欢某位博主的视频,却讨厌关注之后系统推动的消息,然而,我们一旦取关,再次寻找相关视频的难度必然大大增加。你看,“智能推送”的初衷是方便大家浏览同类信息——这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很有帮助,我们指责这样一种功能是没理由的。同理,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信息,适当建立自己的“茧房”,并不全然是坏事。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信息茧房”所带来的信息检索上的“限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破除茧房本身——那很容易,至少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茧房”之中的时候,这座“茧房"其实就已经开始坍塌了——而在于,破除之后,我们如何应对“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优势是让我们的选择更自由,缺陷是极大的增加了筛选的困难。而“信息茧房”本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且是有效手段,只是这种手段本身也有缺陷——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封闭化。那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放弃“自我保护”,而在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世界——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这很容易。“爆炸"也好,“茧房”也罢,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方便”,而非“束缚”。
命定的“自由"其实是最难突破的“限制”。所以,解决“信息茧房"的关键在于,破除“茧房”之后,如何应对避无可避的“信息爆炸"。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审美特征。
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能,而植物又是动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
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刘梦苇《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璨的火焰。”(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灯光和炉火之光。“星星呀"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灶门里嫣红的火光"。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
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应也强,同时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
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走"招”“寻"撑”“挥"。“走”是离别,“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人别离的美正在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人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
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含蓄之境。
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
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群。现代诗人常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主人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美。
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田,柔和的琴曲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于赓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接着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这是夜的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
(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系在一起。
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别时的洒脱与自由。
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
D.《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的冲击、压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
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
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穆木天《不忍池上》)
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李金发《海宁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裹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试用期接触劳动合同范本
- 供应合同-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计算机(或打印机)协议供货合同
- 广东省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5套【附答案】
- 2024年车辆物流运输合同协议书
- 机械租赁合同模板集
- 展览活动中的房产赠与合同
- 货物仓储出租协议
- 2024年详细版租房协议书
- 手机销售合同常见问题解答
- 2024版酒店经营合作协议模板
- 干果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课堂PPT)
- 护理核心制度督查表20179
- 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正交分解法》导学案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