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州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属于家族题材的小说。家族题材小说一般认为是小题材,不属于反映社会历史、政治风云的重大题材。但家族小说虽是小题材,却能够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能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本真层面,最能揭示生活的本质,最能反映人类的本性。《红楼梦》就是运用这样一个小题材,主要通过十分琐碎的家庭日常生活的矛盾和纠葛,非常客观、细致、逼真,而又十分艺术地揭示了这个家族内部的腐烂衰败过程。它从生活本身出发,揭示了这个家族以及那个时代灭亡的必然规律,从而发掘出了社会生活的底蕴。因此,《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从而具有本体象征意义。当然,就揭示生活本质讲,《红楼梦》反映现实又并非毫无选择的自然主义描写,而是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真实更典型。也就是说,《红楼梦》并不是如实照录生活只表现生活的表象,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揭示生活本质。这个本质,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情节的现实主义描写,进而揭示贾府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以“伟大的现实性”,即最普通最宏大的现实生活本身,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从而更加典型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本质,从而达到本体象征的高度。

无论是其“百科全书式叙事”中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还是其“人生文本"中完整的个

人生命历程,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前者侧重共时性的广阔与庞杂,后者突出历时性的纵深与连贯。“宏大叙事”这一起源于语言学的概念早已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历史学、人类学、哲学反思与探索的重要指南。《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亡史,更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完整的“人生文本”,并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红楼梦》以一个平实的客观世界来与世界整体对应,其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一切深刻的思想意蕴都发自于最普通、最宏大的现实生活本身,既有共时的广阔与庞杂,又有历时的纵深与连贯,并以现实社会本身的质直形态与生活潜流使作品达到高度的哲理意蕴和抽象兴趣。因此,《红楼梦》是具有本体象征、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的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

(摘编自扬海波《<红楼梦>的生命主题与百科全书式叙事》)

材料二: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可以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不仅是长篇小说,有时候也可以说一部短篇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这说的是写法;另外一种理解,是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知识,这说的是内容。一部小说可以同时包含这两种意思。

前一种是从作品的形式上讲,说一部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指的是作家在构思这篇小说时,让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相互对话,以此展开情节。小说就像织布机,不同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织锦式的文本。哪怕它只是一个短篇小说,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另外一种就是从作品的内容上讲,里面包含很多知识,涉及社会形态、文化状况的方方面面。我们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因为它描述了清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当然主要是富人的生活,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男男女女的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现在翻开《红楼梦》,就可以比较形象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当时人物的日常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百科全书式小说的作家,当然也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小说中的人物处于他的世界中,作家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因为所有东西都会对这个人物的思想行为有影响。特别要注意的是,作家应该对作用于作品中人物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小说里,一位农夫没有必要熟读四书五经,却理应在某个情节中展示他挥锄翻土的用力技巧,这才是一位真实的农夫。相反,如果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谈论某种他本该知道的知识时,一开口却犯了很多错误,闹出很多笑话,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没有立起来——除非作家本来就想写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写作觉得很困难,在大众传媒发达之前,人物的生活环境其实相对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知识、信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以前的小说,像沈从文的《边城》,主人公翠翠会唱几首歌,对河流什么时候涨水非常了解,但是这些知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写翠翠,她就要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了。所以说,当代作家的大脑,恐怕需要装更多东西。另外,这些知识内容并非处于同一维度,而是散落在各处,还在不断向外蔓延。小说再长,大概也难以将它们尽数囊括于情节脉络中。沈从文可以把边城相关的知识都写进去,当代作家就不行,否则真的会写成一部百科全书。更让人头疼是,当今时代,这些相关知识是“活”的。新玩意成老古董,时新笑话成怀旧段子,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丝毫不考虑作家们跟不跟得上。可是,这些急速变化的知识,因为它们构成了作家笔下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人物及其关系带来更复杂的影响,作家就不得不去及时了解。所以相比较而言,这个时代的写作对作家本身的要求,要比沈从文那个时候高得多。

(摘编自李洱、梁鸿《百科全书式小说叙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通过琐碎的家庭日常生活矛盾和纠葛,客观、细致、逼真地揭示了家族内部的腐烂衰败过程,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B.《红楼梦》并不是如实描写生活现象,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加工提炼,揭示封建家族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

C.《红楼梦》中纵深与连贯的专业知识体系,广阔与庞杂的个人的生命历程,体现了其宏大的叙事特性。

D.《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文本,它的思想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人物形象则具有本体象征的意义。

2.对材料二中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既可体现在写法上,也可体现在内容上。

B.百科全书式写法的小说,即使篇幅较短,也需要包含不同要素。

C.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特点,短篇体现在写法上,长篇体现在内容上。

D.百科全书式内容的小说,能帮助读者了解方方面面的社会知识。

3.下列对当代百科全书式小说写作困难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和信息的繁多需要作家拥有更多知识储备。

B.知识内容的庞杂需要作家在创作时更注重取舍。

C.快速更迭的相关知识要求作家努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D.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作家及时了解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百科全书式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文学研究视角,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在五点半消失

常笑予

爸爸入选了云隐公司隐身计划,那天晚上,他报到归来,我们全家奢侈地去全人工饭店吃了一顿。天哪,我已经太久没有吃过一顿从洗菜、切炖到炒制都由真人完成,没有任何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了。要不是隐身计划支付的酬劳不菲,爸爸妈妈可不肯这么破费。

爸爸喝了两杯酒,脸上出现了我很久没见过的红晕和笑容。“隐身计划成功的话,他们的产品就会大批量投放市场,到时候你爸我约等于造福全人类……”

罕见地,老姜一顿饭从头到尾都没有数落我,或是对我的前途唉声叹气。他又喝了一杯酒,神色更温柔了。

那是这几年里我最喜欢爸爸的时刻。爸爸和妈妈都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妈妈已经失业五六年了,爸爸也在三个月前被裁员。新闻上说人口数量比几十年前减少很多,但爸爸妈妈都说工作比那时候更难找,好一些的工作更是像城市里看得到的星星一样少。这也怨不得老板们,除了少数工作以外,和准确、高效、从不抱怨的机器比,雇佣一个人类的性价比太低了。努力学习就能找到工作已经是古老的童话了,所以我也理解他们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

起初几天,爸爸好像和往常没什么不同,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为天上掉了这么大的馅饼窃喜了好一阵。

大概是隐身计划的程序开始奏效了,爸爸手机里的记录在一点点消失,一开始是几个月前的记录,后来是一个星期前的记录,到现在,爸爸读到消息的那一刻,它就消失了。

5月25日中午,手机显示了一个陌生号码,第一次我没有接,第二次我也没有接,第三次,我接了起来。奇怪的是,电话那头是爸爸。我确实没有背下来爸爸的手机号,可是我明明存了“老姜"啊,再说我们经常通话,他的号码怎么会被标记成陌生号码?

难道是因为隐身计划?正在被擦掉的好像不止爸爸手机里的通话记录、信息、订单、浏览记录,还有更贴近爸爸的东西,我感觉有点不舒服了……

6月1日,没错,应该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第一次发现爸爸身上的变化,肉体上的变化。那天,爸爸穿了一条泳裤站在水里,瘦削的轮廓似乎也随着荡漾的水波扩散开。他引以为傲的,到了中年仍清晰紧致的下颌线有些模糊。

6月8日

爸爸:你俩还不回来?你们是不是忘了什么?

妈妈:什么?

爸爸:今天我生日啊。

妈妈:啊?

我和妈妈满怀愧疚地赶回来。妈妈炒了两个拿手菜,给爸爸做了一碗长寿面,放了四只手掌宽的大虾。爸爸看着面,不动筷子,脸上露出苦笑。

妈妈说:“怎么,这么大人了还赌气?”

爸爸说:“我海鲜过敏,从来不吃虾的。"

妈妈:“……啊,我怎么忘了?”

妈妈的表情僵在那里。我知道她没有从脑海中搜寻到关于爸爸不吃海鲜的记忆,因为我也没有。爸爸生日这天,我和妈妈意识到,隐身计划的副作用比我们想象得严重。爸爸似乎在被一点点从我们记忆中擦除。

6月9日

吃早饭的时候,老姜坐在对面,像一只泰迪熊小画被放大了许多倍。他的脸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五官只能根据常识辨认。我无法确认他的眼睛是在看我,还是在看靠近我的那碟腌萝卜。我看见他模糊的手把清晰的煮鸡蛋送进了脸下方开开合合的空洞。他毛茸茸的轮廓几乎融进了身后原木色的餐柜里……

6月10日

“家里进来人了!"妈妈在玄关发出尖叫。

“没别人啊,我一直在房间里。”我说。

妈妈指着地上一双棕黄色的男士休闲鞋说:“这是谁的鞋?"

我想了一下,说:“会不会是爸爸的?”接着,我们又在沙发上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散发着陌生人气味的电脑包,在洗衣篮里看见了没见过的衣服,还有盥洗台上的剃须刀、柜子里发蜡、茶几上的香烟……这些新发现让妈妈有些崩溃。

6月11日

我很久没见过老姜笑了,哦,是没听见过他发出大笑的声音。或许他脸上出现过微笑,而我们看不到。我们小心翼翼地交谈,我和妈妈尽量不谈起对他外貌和物品的遗忘,话题围绕新闻、八卦,认识的人,假装生活还是照旧。

6月12日

今天出门的时候他拍了拍我的背,我感到……一阵异样,我觉得这样说很对不起他,可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好像“爸爸"这个标签也从他身上脱落了,那种温暖和亲密的感觉消失了,我只能反复说服自己这个模糊的男人是我的爸爸。

6月14日

“那个隐身计划,能不能退出?”妈妈终于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行。合同里说了,如果中途违约,要支付酬劳两倍的违约金……"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黄色淡影在沙发上轻轻摇晃,虚弱的声音转而高兴起来,“马上就要成功了,是不是?再坚持一下,我们会生活得更好。”

那团影子比前几日更淡了,似有若无地抹在沙发上,五官已经模糊成一片。我们?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好像不是对眼前这个人,而是对不在场的那个记忆里的爸爸。6月25日

下午五点半,爸爸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7月25日

我每天好好吃饭、读书、按时睡觉、晨跑,等爸爸回来。有时候,家里的物品会发生变化。盥洗台上的剃须刀跑到了电视柜上,发蜡的盖子忘记盖上,香烟盒里的烟少了几根……

这些变化让我和妈妈感到安心。它们说明爸爸还生活在我们身边,认真地完成那个了不起的实验。他只是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了。

我和妈妈只需要等待,等待隐身计划完成,爸爸就会回来,应该是这样吧?不过我发誓,不会再让爸爸参加任何科学实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妈妈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主要是因为妈妈已经失业五六年了,爸爸也在三个月前被裁员。

B.“爸爸消失”,不只是隐去身体,之前还依次经历了“形象模糊、信息消失、记忆擦除”等过程,逐步从我们生活里消失。

C.妈妈在玄关的尖叫、爸爸拍我背时我感到的异样,都说明我们对隐身计划产生了恐惧,对爸爸感到陌生,想有意疏远他。

D.小说两次写到剃须刀、发蜡、香烟盒等物品的变化,都暗示了爸爸还在我们身边,但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同。

7.文中有关爸爸生日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认为爸爸在赌气,说明这一天爸爸的面容表情还能被准确地看清楚。

B.忘记爸爸生日、忘记爸爸不吃海鲜,意在强调我们有关爸爸的记忆正在被擦除,不能说明我们不关心他。

C.这几段文字通过生日场景来写“记忆"消失,从这个角度揭示了隐身计划的可怕,它已经让亲情泯灭了。

D.这几段文字两次写到妈妈的表情,“满怀愧疚”“僵”,透露了妈妈对隐身计划的不安,为下文想退出隐身计划做铺垫。

8.小说结尾“我”为什么“不会再让爸爸参加任何科学实验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数据、资本跟科技融合的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请结合全文谈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①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公议,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其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材料二: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辎重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三征:指的是魏国的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讨诸葛诞A于寿春B王基始至C围城D未合E司马昭敕基F敛军G坚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保全,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中的“全"意思相同。

B.临,亲临营垒,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中的“临"意思不同。

C.北,文中指失败,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相同。

D.卒,文中指突然,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征讨乌桓遇到了很大的内部阻力,事后他却厚赏劝阻征讨乌桓的部下,目的是鼓励他的属下要敢于进谏。

B.平定寿春后,司马昭给王基写信,极力赞赏他深谋远虑、从善如流。作者认为司马昭在胸襟气度上跟曹操有相同之处。

C.曹操亲征袁尚、袁熙,讨伐屡次在边塞作乱的乌桓军队。七月洪水泛滥,无路可走,他率军开山填谷,最后向东奔赴柳城。

D.曹操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沉着冷静。敌强我弱时,他仔细观察,选派能征善战的张辽作为先锋,最终大败敌军,斩杀敌军首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

14.两则材料都讲述了统帅作战的用兵之道,请简要概括。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①诗人韦庄看了六幅南朝史事的彩绘,不由想起高蟾的《金陵晚望》,写下这首《金陵图》。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组奇特的唱和诗,两个人不在一起,却好像两人在对话争辩一样,耐人寻味。

B.秋天的傍晚,高蟾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笼罩晚树,落日映照古城,心中不由郁结,对眼前盛景即将消逝感到忧愁。

C.高蟾心中苦恼,但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忧愁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描绘出来的。

D.韦诗第一句就直接发问:谁说伤心画不出来啊?不过是画师喜欢迎合世人,只愿画美景,不愿画悲伤罢了。

16.韦庄看到的六幅南朝史事彩绘,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韦诗表面上否定了高蟾的“伤心画不成”,实际上两人看法一致,请简要分析。

17.(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描述自己和祖母的现状时,使用叠词,形象生动,比如“,形影相吊"和“,人命危浅”。

(2)宋代词人写了很多描写城市的诗词,例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来形容杭州人口众多,姜夔在《扬州慢》中用来形容昔日繁华的扬州十里长街。

(3)唐宋时期的诗人经常描写月光洒在树上的优美景色,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_①__:“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甲)古人按“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乙)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就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

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②_____________,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③_________________。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__A__。

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B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8.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处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刚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一般水平,不算特别突出也不落后。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C.体检时大家发现有一对兄弟长得一般高。

D.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

21.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22.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请根据选文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五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五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固本培元,是中医经常用的一个词,顾名思义,就是要巩固根本、培养元神,进行身体调养、恢复元气。

材料二: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恢复阶段,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强刺激政策,短期内能取得较高增速,但也会留下后遗症。采取固本培元的措施,既有利于当前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也有利于今后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固本培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D

4.示例:①事例论证,如举《红楼梦》的例子,从内容角度证明百科全书式小说的特征,从而避免说理空洞。②比喻论证,如把小说比作织布机,论证百科全书式小说让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相互交织,通俗易懂。③对比论证,如用沈从文写《边城》跟当代作家创作对比,论证创作百科全书式小说对当代作家要求更高。

5.《红楼梦》是具有本体象征、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的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

①《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具有本体象征意义。

②《红楼梦》既有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完整的个人生命历程,既体现了广阔与庞杂的共时性,也突出了纵深与连贯的历时性,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

③《红楼梦》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而且表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完整人生历程,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史诗性作品。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概念,然后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判断正误。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当代百科全书式小说写作困难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B.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红楼梦》并不是如实照录生活只表现生活的表象”,描写生活现象不等于照录生活只表现生活的表象。

C.“纵深与连贯的专业知识体系,广阔与庞杂的个人的生命历程”张冠李戴,应该是广阔与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纵深与连贯的个人的生命历程。

D.“人物形象则具有本体象征的意义"无中生有,原文是“《红楼梦》是具有本体象征、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的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没有说人物形象则具有本体象征的意义。

故答案为:A。

2.C.“短篇体现在写法上,长篇体现在内容上"错,原文是“有时候也可以说一部短篇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这说的是写法;另外一种理解,是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知识,这说的是内容。一部小说可以同时包含这两种意思”,百科全书式小说的特点与其篇幅无关。

故答案为:C。

3.D.“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错,文中未提及“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故答案为:D。

4.①事例论证,如“我们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因为它描述了清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举《红楼梦》的例子,从内容角度证明百科全书式小说的特征,从而避免说理空洞。

②比喻论证,如“小说就像织布机,不同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织锦式的文本"把小说比作织布机,论证百科全书式小说让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相互交织,通俗易懂。

③对比论证,如“以前的小说,像沈从文的《边城》,主人公翠翠会唱几首歌,对河流什么时候涨水非常了解,但是这些知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写翠翠,她就要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了”用沈从文写《边城》跟当代作家创作对比,论证创作百科全书式小说对当代作家要求更高。

故答案为:示例:①事例论证,如举《红楼梦》的例子,从内容角度证明百科全书式小说的特征,从而避免说理空洞。②比喻论证,如把小说比作织布机,论证百科全书式小说让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相互交织,通俗易懂。③对比论证,如用沈从文写《边城》跟当代作家创作对比,论证创作百科全书式小说对当代作家要求更高。

5.①材料一说“《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从而具有本体象征意义”,可见《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具有本体象征意义。

②材料一说“无论是其‘百科全书式叙事’中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还是其‘人生文本’中完整的个人生命历程,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前者侧重共时性的广阔与庞杂,后者突出历时性的纵深与连贯”,可知《红楼梦》既有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完整的个人生命历程,既体现了广阔与庞杂的共时性,也突出了纵深与连贯的历时性,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

③材料一说“《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亡史,更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完整的‘人生文本’,并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可知《红楼梦》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而且表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完整人生历程,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史诗性作品。

故答案为:《红楼梦》是具有本体象征、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的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

①《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具有本体象征意义。

②《红楼梦》既有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完整的个人生命历程,既体现了广阔与庞杂的共时性,也突出了纵深与连贯的历时性,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

③《红楼梦》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而且表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完整人生历程,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史诗性作品。

【答案】6.D

7.C

8.①因为“隐身计划”这个实验的副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隐去了身体,还隐去了人物的信息、记忆,家人无法正常团聚,我和妈妈情感上无法接受。②经历“爸爸消失”,“我”对科学实验不可控有担心和恐慌情绪,表达了作者希望科技服务人类而非破坏人类生活。

9.示例:①就业问题。机器准确、高效、从不抱怨,使公司更愿意用机器,努力学习也不能找到工作。②科技改变生活问题。生活中充斥着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肴,全人工饭菜成为奢侈享受。③资本扩张问题。小说中的“云隐公司”,就是资本裹挟着科技的发展,增加了未来的不可控风险。④科技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破坏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家庭生活等。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句子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和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作答。

6.A.“主要是因为……”错,爸爸妈妈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主要是因为工作难找,努力学习就能找到工作已成为古老童话,而非仅因为父母的失业和裁员。

B.“形象模糊、信息消失、记忆擦除"错,“爸爸消失”依次经历的是“信息消失、形象模糊、记忆擦除"的过程。

C.“都说明”错,妈妈在玄关的尖叫和“我"感到爸爸拍背时的异样,并非是有意疏远爸爸,而是隐身计划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

故答案为:D。

7.C.“亲情泯灭”错,虽然记忆在消失,但亲情仍在,文中也有多处体现家人之间的关心和牵挂,如“这些变化让我和妈妈感到安心。它们说明爸爸还生活在我们身边,认真地完成那个了不起的实验"。

故答案为:C。

8.(1)在小说中,爸爸参与隐身计划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爸爸的身体和记忆逐渐消失,这让“我”和妈妈亲眼目睹了亲人的变化,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这种痛苦不仅仅是因为爸爸的消失,还在于面对这种无法阻止的变化时的无奈和恐惧。爸爸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与“我"和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原本熟悉的爸爸变得陌生,那种温暖和亲密的感觉逐渐消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被严重削弱。由此看出“隐身计划”这个实验的副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隐去了身体,还隐去了人物的信息、记忆,家人无法正常团聚,我和妈妈情感上无法接受。

(2)尽管隐身计划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利益,比如丰厚的酬劳,但这些利益远远无法弥补它给爸爸和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我"意识到科技实验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不能仅仅因为可能的好处就轻易让亲人去冒险。因为代价太大,对爸爸和家庭造成了伤害,所以对科技有点望而生畏。由此看出经历“爸爸消失”,“我"对科学实验不可控有担心和恐慌情绪,表达了作者希望科技服务人类而非破坏人类生活。

故答案为:①因为“隐身计划”这个实验的副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隐去了身体,还隐去了人物的信息、记忆,家人无法正常团聚,我和妈妈情感上无法接受。②经历“爸爸消失”,“我”对科学实验不可控有担心和恐慌情绪,表达了作者希望科技服务人类而非破坏人类生活。

9.(1)工作机会减少:文中提到爸爸妈妈都是顶尖大学毕业,但妈妈失业多年,爸爸也被裁员,工作难找。这反映出在数据、资本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机器的优势凸显,导致人类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人们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可看出产生就业问题,机器准确、高效、从不抱怨,使公司更愿意用机器,努力学习也不能找到工作。

(2)科技进入生活后,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科技的影子,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便利,但也让人在生活中越发缺少主动性,预制品搬上了餐桌,机器人走进了生活,全人工饭菜逐渐成为生活的一种奢侈享受。可看出产生了科技改变生活的问题,生活中充斥着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肴,全人工饭菜成为奢侈享受。

(3)“云隐公司"是裹挟着科技因素的资本扩展的产物,让原本平淡无忧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不可控制的风险,超出了人的预估,人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可看出有资本扩张问题。小说中的“云隐公司”,就是资本裹挟着科技的发展,增加了未来的不可控风险。

(4)科技的确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生活更加现代化,但是亲情受到冲击:隐身计划导致爸爸逐渐从家人的记忆中消失,亲情关系变得脆弱和陌生,隐身计划这类科技实验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科技的未来发展的确让人深思。可看出有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破坏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家庭生活等。

故答案为:示例:①就业问题。机器准确、高效、从不抱怨,使公司更愿意用机器,努力学习也不能找到工作。②科技改变生活问题。生活中充斥着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肴,全人工饭菜成为奢侈享受。③资本扩张问题。小说中的“云隐公司”,就是资本裹挟着科技的发展,增加了未来的不可控风险。④科技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破坏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家庭生活等。

【答案】10.BCE

11.C

12.B

13.①诸位的劝谏,是非常稳妥的计谋,因此我才奖赏你们,以后你们不要对提意见感到为难(或“以后不要害怕提意见”)。

②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率领军队出卢龙塞,雨水泛滥成灾,塞外道路断绝不畅通

14.①统帅要敢于承担过错,宽宥下属。

②统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计谋。

③统帅还要善于选拔勇将担任先锋,鼓舞士气,挫杀敌人威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曹操亲自(率兵)攻打乌桓,属下将领们都劝阻。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曹操)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众人不明白他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很害怕。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出征,冒着很大危险并且是侥幸(获胜),虽然取胜,是上天在帮助我,却不可当作常例。诸位的劝谏,是非常稳妥的计谋,因此我才奖赏你们,以后你们不要对提意见感到为难。"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司马师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求取战功得到赏赐,(没有进行周密的策划)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兵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大败。朝上诸臣讨论时打算把这些将领降级外调,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

去寿春讨伐诸葛诞时,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池完全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如果把军队迁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作战,那么就会人心动摇,对于形势有很大的损害。”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此事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深谋远虑、权衡利弊,能独立坚持主见,对上违抗天子命令,对下力排众议,最终克敌制胜,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英雄,也不过是像你这样罢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自然不需要说。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送给别人,把恶名自己承担起来,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难道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吗?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败给了曹操,本来应该责问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意见,(打了败仗)最后受到他的耻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的亡国丧师,并不是不幸啊(实在是咎由自取)!

材料二:

凡是跟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让他们担任先锋,一方面能够鼓舞我军士气,一方面可以挫杀敌人的威风。兵法说:“用兵打仗没有选拔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必然要遭到失败。"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到达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率领军队出卢龙塞,雨水泛滥成灾,塞外道路断绝不畅通。于是开山填谷五百多里,经过白檀,越过平冈,路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奔赴柳城。当距柳城快二百里时,敌人才发觉。于是,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迎击。八月,(曹操)率军登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而且敌军兵力众多。曹军的军备物资在后方,披挂铠甲的士兵很少,所以曹操身边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结果)大败敌军,斩杀蹋顿及有名号的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军民二十多万人。

10.句意:去寿春讨伐诸葛诞时,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池完全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

“讨诸葛诞于寿春”是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

“王基始至"和“围城未合”的主语都是“王基”,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中间C处断开;

“司马昭”是下句主语,其前E处断开。

故答案为:BCE。

11.A.正确。句意: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这样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得以保全,它的天性就获得了。

B.正确。“临不测之渊"的“临”意思是“对着"。句意: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

C.错误。“北顾”的“北"意思是“向北面”。句意:用兵打仗没有选拔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必然要遭到失败。/结果只落得自己向北面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D.正确。“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是“最终"。句意:然与敌人遭遇。/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故答案为:C。

12.B.“从善如流”错,应是赞赏他深谋远虑、权衡利弊,坚持己见。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是以”,因此;“相赏”,奖赏你们;“相"偏指一方,你,你们。

(2)“乡”,通“向";“从”听从,同意;“绝”,断绝、阻断。

故答案为:①诸位的劝谏,是非常稳妥的计谋,因此我才奖赏你们,以后你们不要对提意见感到为难(或“以后不要害怕提意见”)。

②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率领军队出卢龙塞,雨水泛滥成灾,塞外道路断绝不畅通。

14.①由原文“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公议,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可知,统帅要敢于承担过错,宽宥下属。

②由原文“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可知,统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计谋,或把美名推送给别人,让自己承担恶名。

③由原文“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可知,统帅还要善于选拔勇将担任先锋,鼓舞士气,挫杀敌人威风。

故答案为:①统帅要敢于承担过错,宽宥下属。

②统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计谋。

③统帅还要善于选拔勇将担任先锋,鼓舞士气,挫杀敌人威风。

【答案】15.B

16.①画面上金陵古城老旧残破,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②韦庄和高蟾有同样的时局观,都认为晚唐朝政、国运走向衰微却又无力挽回。③两首诗都是融情于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B.“对眼前盛景即将消逝感到忧愁”错误。首先一、二句描写的是“衰景"而非“盛景”;然后高蟾不仅对金陵眼前景物衰败而忧愁,更为唐王朝危机四伏、正走向衰亡而感到苦恼。

故答案为:B。

16.第一问描绘景象,由原诗句“老木寒云满故城"可知,意象有老木、寒云、故城,在意象前、后加上形容词构成画面描述,然后概括出营造的意境特点,凄清荒凉。

第二问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表面上好像否定了高蟾的看法。但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画不成”和“画得成"的原因可知,高蟾晚望曾是六朝古都、繁盛佳丽的金陵,如今唯有“落日”“秋声"的废墟残景,自然、历史和晚唐现实社会的种种悲慨都涌上心头。晚景可诉诸画笔,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来,所以高蟾说“伤心画不成”。

韦庄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描绘出金陵的破败荒凉,足以表达对晚唐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由此这“伤心"完全可以画成,所以诗人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这两首诗虽看似矛盾,但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借助景物,融情于景,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对晚唐现实的担忧,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①画面上金陵古城老旧残破,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②韦庄和高蟾有同样的时局观,都认为晚唐朝政、国运走向衰微却又无力挽回。③两首诗都是融情于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7.【答案】(1)茕茕孑立;气息奄奄

(2)参差十万人家;过春风十里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茕、孑、奄、参差、宛转、霰。

故答案为:(1)茕茕孑立;气息奄奄

(2)参差十万人家;过春风十里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五谷丰登/风调雨顺B小心翼翼/轻手轻脚

19.①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

②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

③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

20.D

21.(甲)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中途易辙)

(乙)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就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成分残缺)

22.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和天象(如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化等)。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一般”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4)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18.A.所填成语是“祈盼"的宾语,根据上文“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祈求社神赐福”可知,空处的祈盼与土地、农事之类有关,故填“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意思是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风调雨顺:多用来指风雨及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B.所填成语是“竖起来"的状语,修饰“竖”这个动作,鸡蛋易碎,需要填的词语是小心谨慎之类,故填“小心翼翼"或“轻手轻脚”。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小心。

轻手轻脚:手脚动作很轻,尽量少发出响声。

故答案为:A五谷丰登/风调雨顺B小心翼翼/轻手轻脚

19.第一空前是“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空处应填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什么,横线后为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说明空处与节气有关,再结合“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这是对一年的气候、节气做详细订立、划分,可填“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

第二空前是“天气变暖”,空后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再结合段首领句“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可知,空处应为“开始农忙耕作"之意,可填“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

第三空下文“此俗流行于……,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可见空处要填一种百姓的“习俗”,再结合上文“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而空前介绍的是帝王祭日,这里应是百姓祭祖,确定答案为“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

故答案为:①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

②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

③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

20.D项与文中的“一般"都是副词,意思是“通常”;

A.形容词,意思是“普通";

B.形容词,意思是“一种”;

C.形容词,意思是“一样"。

故答案为:D。

21.甲处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是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古人”没有谓语,第二个分句主语变成了“每候”,中途易辙,应把介词“按”放到“古人"前面,让“每候”做整个句子的主语。

乙处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是成分残缺,“欣赏"缺少宾语,应在“花重锦官城”后面加上“的美景"。

故答案为:(甲)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中途易辙)

(乙)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就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成分残缺)

22.根据“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以及“二候田鼠化为鹌"可知劳动人民关注动物;

根据“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三候虹始见”可知,劳动人民关注非生物(自然现象,如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化等);

根据“初候桐始华"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等可知,劳动人民关注植物。

故答案为: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和天象(如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化等)。

23.【答案】例文:

固本培元促发展,逆风图南亦长歌

星燧贸迁,日生不滞。在当今变化有鲲鹏的时代中,我们当精进创新、积极进取,还是固本培元、夯实基础?图南不可料,创新进取固然重要,但固本培元亦不容忽视。掩卷覃思,恍悟得: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吾辈当固本培元,逆风飞翔,如此方能筑牢根基,守正创新。

感,固本培元烨烨生光。累尘徽以崇峻极,致广大而尽精微。

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养元神。登高自卑,行远自逐,高质量发展源于固本培元。君不见,敦煌女儿樊锦诗,三十年守护,专于固本,方让敦煌复辉煌:君不见,草鞋书记杨善洲,二十年耕耘,乃使荒山变青山。多少前辈,固本培元,为心中所想而不懈奋斗,为实现抱负而不懈努力。由此观之,我们当固本培元,守正为先,炼一双慧眼,修一身本领,待得人生航船驶向开阔水域,也必能一苇可航斩骇浪,步登日月揽乾坤。

思,固本培元光华骀荡。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恰似殷雅俊教授所悟。腾新生星子,创新总可以领人破除障壁,使你再度驭舟,抵达彼岸。然俯颔深思,固本培元应为创新之基,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君不见东坡居士闲居黄州,并未虚度时光,反而固本培元,潜心于辞章之道,成就诗文流传千古;君不见阳明先生被贬龙场,却未就此沉沦,反而固本培元,尽心于圣贤之道,创成心学百世流芳。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盛景在前头,守正而后创新,方能成沧海桑田之发展,达葳蕤蓬勃之盛世。

叹,不求固本失之鲁莽。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海明威笔下的那只雪豹,即使伤痕累累也不懈地爬过磷峋的怪石,只为固守本心,爬上乞力马扎罗之山巅,窥见上帝庙宇。可是,当代青年人大多缺乏雪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毅力,摒弃固本培元,只想着走捷径,望着前人的脚印苟且前行,沾沾自喜。究其根本,不愿固本培元的背后,是当代青年精神成长的缺位,是囿于舒适圈、不愿自己拼搏出未来的主观能动性丧失,是自我摸索的好奇心和热情的消逝。

如何破局?

我们在固本培元的过程中,且行且欣赏,且歌且反思,收获沿途的风景和精神的成长。面对固本培元中的困境,我们当砥砺品节,逆风飞翔,脱掉思想上的“长衫”,不与燕雀同俦侣,要学鲲鹏适南溟。

望来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贤的移山壮志和固守之念正是我们前进的底气和动力;念令昔,华夏民族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固本培元当时刻谨记;展未来,时代号角正击鼓催征,吾侪必当固本培元促发展!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固本培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本末思想,其核心在于“固本"和“培元”,即重视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源头。试题两则材料分别从中医领域的本义以及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固本培元措施出发,阐述了“固本培元"的多元意义。“固本培元”,顾名思义,就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在中医领域,就是要进行身体调养、恢复元气。而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就是要采取固本培元的措施,巩固根本,既有利于大疫三年之后的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也有利于今后中国经济、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题干分析】而试题引导语要求思考“固本培元"对我们个人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意义,因此,写作时,可在根据材料内容适当阐释“固本培元”的内涵后,引出话题,说明在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中,固本培元的思想同样适用,从而强调我们个人在专业领域内巩固基础和源头,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除了论及自身外,还可进一步拓展升华,说明在不同层面上实践固本培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立意提取】

1.在固本培元中走向成长。

2.固本培元,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3.固本培元,扬人生之帆。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1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属于家族题材的小说。家族题材小说一般认为是小题材,不属于反映社会历史、政治风云的重大题材。但家族小说虽是小题材,却能够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能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本真层面,最能揭示生活的本质,最能反映人类的本性。《红楼梦》就是运用这样一个小题材,主要通过十分琐碎的家庭日常生活的矛盾和纠葛,非常客观、细致、逼真,而又十分艺术地揭示了这个家族内部的腐烂衰败过程。它从生活本身出发,揭示了这个家族以及那个时代灭亡的必然规律,从而发掘出了社会生活的底蕴。因此,《红楼梦》固守生活本体,关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质,从而具有本体象征意义。当然,就揭示生活本质讲,《红楼梦》反映现实又并非毫无选择的自然主义描写,而是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真实更典型。也就是说,《红楼梦》并不是如实照录生活只表现生活的表象,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揭示生活本质。这个本质,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情节的现实主义描写,进而揭示贾府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以“伟大的现实性”,即最普通最宏大的现实生活本身,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从而更加典型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本质,从而达到本体象征的高度。

无论是其“百科全书式叙事”中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还是其“人生文本"中完整的个

人生命历程,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相关特征,前者侧重共时性的广阔与庞杂,后者突出历时性的纵深与连贯。“宏大叙事”这一起源于语言学的概念早已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历史学、人类学、哲学反思与探索的重要指南。《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亡史,更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完整的“人生文本”,并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红楼梦》以一个平实的客观世界来与世界整体对应,其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一切深刻的思想意蕴都发自于最普通、最宏大的现实生活本身,既有共时的广阔与庞杂,又有历时的纵深与连贯,并以现实社会本身的质直形态与生活潜流使作品达到高度的哲理意蕴和抽象兴趣。因此,《红楼梦》是具有本体象征、宏大叙事与史诗性质的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

(摘编自扬海波《<红楼梦>的生命主题与百科全书式叙事》)

材料二: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可以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不仅是长篇小说,有时候也可以说一部短篇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这说的是写法;另外一种理解,是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知识,这说的是内容。一部小说可以同时包含这两种意思。

前一种是从作品的形式上讲,说一部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指的是作家在构思这篇小说时,让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相互对话,以此展开情节。小说就像织布机,不同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织锦式的文本。哪怕它只是一个短篇小说,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另外一种就是从作品的内容上讲,里面包含很多知识,涉及社会形态、文化状况的方方面面。我们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因为它描述了清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当然主要是富人的生活,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男男女女的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现在翻开《红楼梦》,就可以比较形象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当时人物的日常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百科全书式小说的作家,当然也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小说中的人物处于他的世界中,作家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因为所有东西都会对这个人物的思想行为有影响。特别要注意的是,作家应该对作用于作品中人物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小说里,一位农夫没有必要熟读四书五经,却理应在某个情节中展示他挥锄翻土的用力技巧,这才是一位真实的农夫。相反,如果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谈论某种他本该知道的知识时,一开口却犯了很多错误,闹出很多笑话,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没有立起来——除非作家本来就想写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写作觉得很困难,在大众传媒发达之前,人物的生活环境其实相对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知识、信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以前的小说,像沈从文的《边城》,主人公翠翠会唱几首歌,对河流什么时候涨水非常了解,但是这些知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写翠翠,她就要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了。所以说,当代作家的大脑,恐怕需要装更多东西。另外,这些知识内容并非处于同一维度,而是散落在各处,还在不断向外蔓延。小说再长,大概也难以将它们尽数囊括于情节脉络中。沈从文可以把边城相关的知识都写进去,当代作家就不行,否则真的会写成一部百科全书。更让人头疼是,当今时代,这些相关知识是“活”的。新玩意成老古董,时新笑话成怀旧段子,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丝毫不考虑作家们跟不跟得上。可是,这些急速变化的知识,因为它们构成了作家笔下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人物及其关系带来更复杂的影响,作家就不得不去及时了解。所以相比较而言,这个时代的写作对作家本身的要求,要比沈从文那个时候高得多。

(摘编自李洱、梁鸿《百科全书式小说叙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通过琐碎的家庭日常生活矛盾和纠葛,客观、细致、逼真地揭示了家族内部的腐烂衰败过程,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B.《红楼梦》并不是如实描写生活现象,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加工提炼,揭示封建家族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

C.《红楼梦》中纵深与连贯的专业知识体系,广阔与庞杂的个人的生命历程,体现了其宏大的叙事特性。

D.《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文本,它的思想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人物形象则具有本体象征的意义。

2.对材料二中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既可体现在写法上,也可体现在内容上。

B.百科全书式写法的小说,即使篇幅较短,也需要包含不同要素。

C.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特点,短篇体现在写法上,长篇体现在内容上。

D.百科全书式内容的小说,能帮助读者了解方方面面的社会知识。

3.下列对当代百科全书式小说写作困难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和信息的繁多需要作家拥有更多知识储备。

B.知识内容的庞杂需要作家在创作时更注重取舍。

C.快速更迭的相关知识要求作家努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D.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作家及时了解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百科全书式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文学研究视角,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叙事文本"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A

2.C

3.D

4.示例:①事例论证,如举《红楼梦》的例子,从内容角度证明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