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平谷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北京平谷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运用。
(2024八下·平谷期末)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审读邀请函
以下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向同学们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肩负着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见的重要使命。这里的140万余件馆藏文物,充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你们可以透过一个个或惟妙惟肖、或朴拙厚重的文物,看到凝结其中的精湛技艺,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品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观览变化万千的过往,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你们与文物来一场跨跃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旅行社
××年××月××日
1.对邀请函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中国博物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互见”应改为“互鉴"。
B.因为表达的是“文物可以穿越时间或空间界限”的意思,所以“跨跃"应改为“跨越”。
C.因为表达的是“模仿得非常逼真"的意思,所以“惟妙惟肖”一词中的“肖"字应读作“xiāo”。
D.因为表达的是“质朴率真"的意思,所以“朴拙”一词中的“拙"字应读作“zhuō”
2.邀请函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
B.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C.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
D.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2024八下·平谷期末)任务二:制作文物卡片
这位同学最喜欢博物馆陈列的远古时期的玉龙文物,以下是他制作的文物卡片。
名称:玉龙年代:红山文化这个玉龙是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作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3.阅读文物卡片,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梭形细目"卷曲若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龙眼睛细长、身体弯曲的外貌特征。
B.“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龙具有穿越时空的动感和历史久远的特征。
C.“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D.“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崇拜。
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向全国人民表示祝福。“龘"在《汉典》中的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文物卡片的相关内容解释成语“龙行龘龘"的寓意。
(2024八下·平谷期末)任务三:探寻玉器文化
这位同学还对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搜集的相关资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中国人对玉的追求不仅限于外在的形色美,更看重其内在的气质美。中国人常以“玉”比拟“君子"的美德,玉和人合二为一【甲】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纹理缜密紧凑可谓之“智";不易折断,折断后不会割伤皮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参差不齐可谓之“礼"(“礼”即秩序);叩击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忠"即互不遮掩)。而这些美德恰恰是君子所必需的,君子也自当佩玉以自警自励,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乙】中国人把玉拟人化,强调了玉的可贵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得益彰。玉器所形成的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今社会,玉不仅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还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的人文精神。
5.检查文段后,发现加点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参差不齐B.瑕不掩瑜C.相得益彰D.不可或缺
6.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B.【甲】。【乙】"。
C.【甲】,【乙】。”D.【甲】,【乙】"。
7.文段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进行修改。
二、古诗文阅读。
8.(2024八下·平谷期末)默写。
(1)可怜身上衣正单,___。(白居易《卖炭翁》)
(2)是故,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大道之行也》)
(3)《关雎》中,运用心理和动作两种描写方法,表现男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不宁情状的句子是:,。
(4)在平谷区“近光讲堂”活动中,武向平院士对浩瀚宇宙的描述,让我们联想到庄子在《北冥有鱼》中关于天空高远的思考:___。
(2024八下·平谷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安史之乱中的名作,全诗共四自然段,每段为一小节。前三小节以叙事为主,事中含情:第一小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①之情;第二小节写②___,表达愤懑哀叹之意;第三小节写③___,备述凄凉愁苦之思。后一小节侧重议论,直抒胸怀。
10.北宋黄彻《溪诗话》曾评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请结合本诗与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链接材料】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2024八下·平谷期末)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③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④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⑤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⑥;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⑦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⑧,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刳(kū):削剔,挖空。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③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④第:只。⑤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⑥稔(rěn):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⑦至道:宋太宗年号。⑧四年之间:王禹偁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公元995—998这四年间贬谪不断,四处奔波。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以其价廉
B.伐竹取道大道之行
C.比屋皆然其两膝相比者
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理解: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潭中鱼的静止状态,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乙.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取乐。
理解:这句话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呈现鱼儿的生动活泼,表现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丙.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翻译:在水色山光的外面,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理解:这句话写了作者陶醉于自然景色,在竹楼独处的孤寂苦闷。
1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心境,有相同的情感变化,都①。但这两篇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却不相同,【甲】文借景抒情,先写游览过程中听潺潺溪流、赏水清鱼欢的乐趣,再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②_________;【乙】文③(写作手法),先写自己在竹楼中④_________,后由竹楼脆弱易损不长久,联系自己四年来贬谪不断、四处奔波的经历,表达了高洁自持、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名著阅读。
14.(2024八下·平谷期末)草木不仅是富有生命的植物,更是古典文化中的象征符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草木喻人的传统,如梅、兰、竹、菊、松、柳等,皆被赋予人的精神气质。请从以下名著人物中选择一个,说一说他(她)可以用哪种植物来比喻,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周恩来尼摩船长保尔虎妞
四、现代文阅读。
(2024八下·平谷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13日,有两个词语入选“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所谓“碳达峰”就是在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就是____。(见下图)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是,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材料二】
专家介绍,我国推进节能工作,难度大,但办法也不少。首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是天然的绿色能源。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34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我国风电、光伏去年新增装机约1.2亿千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另外,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材料三】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植树造林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治本之举,也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2020年中国提出的新气候行动目标中,确立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的目标,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适当的土地种植适宜的树种,改善树种结构,优选良种壮苗,还要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其固碳能力。还应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可商业化发展的森林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森林碳汇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反哺林业建设,更好地发挥植树造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一个顶峰后长期保持不变的状态。
【乙】在实现碳中和方面,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中坚力量。
【丙】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左右。
16.请结合【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中的信息,简要说明什么是“碳中和"。
17.上述三则材料主要说明我国碳中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请你依据材料,补充相关内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时存在以下困难:①____________;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为此,我国除了采取了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如②_________,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还采取了增汇举措,③___。
(2024八下·平谷期末)阅读《竹之梦》,完成下题。
竹之梦
叶梅
①每回到江西资溪,都不由为武夷山脉西麓这片汪洋般的绿色而惊叹不已。层叠丰饶的葱绿、嫩绿、墨绿,养就一派水碧山青、浮翠流丹。人在其间,时刻被绿色所环绕,吸纳着自然的清香。
②都道是“纯净资溪”,得“纯净"一说并非容易,全靠资溪人对山川林木多年不变的挚爱和呵护。我曾得知,为了护住青山绿水,当地人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他们懂得发展的前提是大保护,几代人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绿意盎然。放眼山野,除了葱茏的树木花草,更有大片翠浪翻滚的竹林,它们在科技的加持下,为资溪人编织起了“竹之梦”。
③这个春天,出门在外的资溪人有不少回到家乡。往日里,家里造的小楼大都空着,大门上了锁,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着家园。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有时它们也会将枝条伸向隔壁的院落,向邻近的树木和竹林打声招呼。
④十二万人的资溪县,有四万多人在其他省市做面包,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项香甜的事业。的确,心灵手巧的资溪人将面包糕点做出了远近闻名、十分可口的味道。这门手艺是从外地学来的,当年由两名退伍军人带回家乡,开了一个小面包坊,继而将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不仅在当地做,在其他省市做,甚至还做到了国外。一代人走向远方,他们的孩子在异乡长大,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今陆续踏上了回乡的路。年轻一代有的子承父业做面包,有的另辟蹊径创新业,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敢问路在何方。
⑤于是,有了零污染种植养殖,有了别出心裁的乡间民宿,更有了与竹相关的特色产业……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的资溪,是毛竹的重要产区之一,被称作“中国特色竹乡”,遍布山野的毛竹总蓄积量有上亿根。如果为资溪的竹海写一首诗,可以是小桥流水,更可以是大河奔流。那毛竹、慈竹、观音竹等多达百余种的翠竹,即使是看惯竹林的南方人也未必能认全。
⑥资溪人对竹的喜爱溢于言表。有一名当地的年轻人小汤,大学毕业来到此地,如今逢人就说竹,说毛竹的生长,最快二十四小时就可达一米半,一月后可达二十米。这是因为毛竹的每一个竹节都有一个居间分生组织,每根竹子有三五十个竹节,就相当于装了近五十台发动机带动快速长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⑦从古至今,由竹衍生的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竹的探究从没有止步。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⑧走进资溪竹产业科技园,小汤说,这里是竹的天下。竹的浑身都是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这让人想起苏东坡曾经有过的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cuàn]烧火煮饭)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苏东坡的家乡眉州,也是著名的竹产地。苏东坡日常的衣、食、住、行,每一处都与竹相伴,难怪他的诗词中也常有竹的身影。
⑨在资溪,能见到一丛丛修竹的千变万化。传统的竹板烙彩画、竹花瓶烙彩多次获全国大奖。“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即进景区、民宿、酒店、馆所、商超、街区,全县新建的许多场所都使用竹材料装修,配备竹办公家具乃至竹梳子、竹牙刷、竹剃须刀、竹筷、竹吸管,甚至电脑的竹键盘、竹鼠标。小汤提起一块砧板,板上有清晰的竹节纹理,这块经过处理的家用竹砧板极为坚硬,经得起大厨的妙手刀功。
⑩野竹自成径,绕溪十里余。从大觉山流下的小溪旁,竖着“幽竹紫云”的木牌,溪畔人家无不倚竹而立。春分过后,勤快的主人纷纷晾晒笋干,午间用腊肉炒了鲜笋,邻舍间相互将菜碗攒成一桌,就着自酿的米酒,说一番家常。那由笋长成的竹,到了如今,又变为竹板、桌椅和家居生活用品。竹的下脚料还能生产出一种活性炭,可用于净化空气。
这次到资溪,几乎每天夜里都能听到雨声,但到天快亮时便放晴了。春雨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时跑近,又一时跑远,间接响起春雷,那是在黎明将晓的时候,告知春天的来临。早起的资溪人踏着雨水浇湿的乡间小道,去往田野、车间或作坊。那一幢幢小楼的窗户敞开着,就像睁大的眼睛,欢悦而又充盈。主人回乡,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
临走的那天,当地朋友还要带我去看一棵特别的竹。我看时间不早了,怕误了火车,他却一再坚持。我索性随他去了大觉溪旁的排上村。田里,一些穿着胶靴的村民正在栽种新品种的玉米苗,村头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树身挂满了细藤,树下有冒出的尖笋,却没有见到竹。朋友笑指树说,你抬头看。
这一看,令我惊诧万分。原来这棵粗壮的、枝叶繁茂的百年老树的树心是空的。它的枝干是从那半尺余厚的树皮上再生的,而空洞的树心里竟然伸展出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与老树融为一体,果真是应了那句“胸有成竹"。不觉揣摩,那竹根在地下默默地掘进,自会遇到百般拦阻,但它巧妙地择地而行,与这枫杨树根交织会合,长成了一道奇观。资溪人的竹之梦,也正如春雨催发的春笋,在人们的努力中卓然生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阅读文章第⑦—⑨段的内容,结合资溪人的“智汇资溪”行动,填写表格。
具体做法取得效果体现智慧
在毛竹产业发展上,通过流转竹林地,实施科学化、集约化生产①____________。科学规划
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②。
③____________。“以竹代塑"的倡议引导成效显著,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得到广泛应用积极创新
19.请根据语境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
20.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21.第段中划线句子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五、写作。
22.(2024八下·平谷期末)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鲁迅虽已远离故乡,但难忘那夜的戏与豆,触动他心弦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吴伯箫回首往事,难忘那一盏盏形色各异的灯笼,触动他心弦的是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闻一多拍案而起,难忘被反动派暗杀的李公朴先生,触动他心弦的是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同学们,相信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许多触动你心弦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休闲假日,随意而行,看别样的风景。一树一潭一桃源,一峰一瀑一古城,映入眼帘,印在心上,激起多少情思,引发多少感悟。请以“印在心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思想积极向上;
⑵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⑶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1.ABD.正确。
C.有误,“肖"应读作“xiào”。
故答案为:C
2.ABC.得体。
D.不得体。“务必"一词带有命令、强制语气,不得体。
故答案为:D
【答案】3.C
4.示例一:寓意着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示例二:“龙行龘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龙文化的赞美,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精神。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拟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3.ABD.正确。
C.有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运用拟物修辞。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龘龘”共有六条龙,可知表示群龙腾飞,昂扬而热烈;从图片来看,它需鬃飘举,卷尾有力,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
故答案为:示例一:寓意着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示例二:“龙行龘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龙文化的赞美,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精神。
【答案】5.A
6.B
7.玉不仅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等积极的人文精神,还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在文段中“佩挂起来参差不齐可谓之‘礼’"这个语境中,“参差不齐”使用不恰当。这里想说的是佩挂起来的状态有秩序,并非指不整齐。
B.“瑕不掩瑜"指玉上的疵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文段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使用恰当。
C.“相得益彰"指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文段中“强调了玉的可贵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得益彰”,表明玉的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映衬,使用恰当。
D.“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文段中“玉器所形成的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强调玉文化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性,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甲】处的前后两句话是总分关系,描述了玉与君子美德的对应关系,前文内容已经表述结束,后文具体分析玉和人的品德的联系,应使用句号。【乙】处是整个句子的结束,前面的“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在引号内已经完整表达了一个意思,所以引号后应使用句号来结束整个句子,且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部,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激励着····对····”缺宾语,可在“人格"后面加上“的追求”;“不仅······还……"是一组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而语句“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的人文精神”“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递进关系应是先“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再“激励着·····对······的追求”,所以应将“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和“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的人文精神"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玉不仅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等积极的人文精神,还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8.【答案】(1)心忧炭贱愿天寒
(2)谋闭而不兴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贱、辗、哉
故答案为:心忧炭贱愿天寒;谋闭而不兴;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9.焦灼无奈;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屋漏床湿,长夜无眠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自己秋雨寒夜屋漏难眠,于是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他为了能有这样的屋宇,甚至愿意自己独居草庐受冻而死,抒发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这是“苦身以利人”。而白居易则是自己盖着新裘,在冬月能“暖如春"时,但他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希望有万里裘盖裹四垠,希望天下无寒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温暖,表达了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思想,这是“推身利以利人"。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理解。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意思为: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寓情意干客观描写之中。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无奈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意思是: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表达了作者愤懑哀叹之意。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故答案为:焦灼无奈;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屋漏床湿,长夜无眠
10.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对比阅读。“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子美指杜甫,“宁苦身以利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别人得到好处。“乐天”指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不沉溺于个人饱暖,心念天下百姓。两位诗人都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本题需要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去分析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这一节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一节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寄托了诗人希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故北宋黄彻《君溪诗话》曾评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可理解为:诗人由自身的困苦处境联想到流离失所的天下寒士,推己及人,通过描写自身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达了为换取天下寒士温暖而宁愿牺牲自己的愿望,表现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与无私的博大胸襟。根据《新制布裘》“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可知,写的是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此诗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反映了作者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故北宋黄彻《君溪诗话》曾评说:“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可以理解为:诗人在严冬时节穿着舒服温暖的棉衣,也希望天下人都能有御寒舒适的棉衣,像自己一般的“稳暖"。表现出诗人能够跨越自我的优越处境,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
故答案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自己秋雨寒夜屋漏难眠,于是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他为了能有这样的屋宇,甚至愿意自己独居草庐受冻而死,抒发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这是“苦身以利人”。而白居易则是自己盖着新裘,在冬月能“暖如春"时,但他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希望有万里裘盖裹四垠,希望天下无寒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温暖,表达了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思想,这是“推身利以利人"。
【答案】11.B
12.乙
13.由乐转悲;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感;托物言志;闲适惬意、高雅脱俗的生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把竹子劈开,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因为竹子价格便宜而且节省工时。
在子城的西北角修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通。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犹如瀑布声;冬天适宜听密雪,雪声犹如碎玉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舒畅;适宜吟诗,诗韵清雅绝妙;适宜下棋,棋子落盘声叮叮当当;适宜投壶,箭入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我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消除世俗的杂念。除了江上山间的风景,只看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醒了,茶烟消散,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胜景啊。
我听竹工说:“用竹子做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从翰林院被贬到滁州;丙申年,调到广陵;丁酉年又进入中书省;戊戌年除夕,接到齐安的任命;己亥年闰三月到了郡城。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着修缮它,或许这座竹楼就不会朽坏了!
11.A.相同,因为;
B.不同,道路/方法;
C.相同,靠接;
D.相同,离开。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甲,有误,不是比喻的修辞;乙,正确;丙,有误,本句话没有写出孤寂苦闷,反而是乐事。
故答案为:乙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心境,有相同的情感变化,都从快乐到了悲伤。但这两篇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却不相同,【甲】文借景抒情,先写游览过程中听潺潺溪流、赏水清鱼欢的乐趣,再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凄清之情;【乙】文③寓情于景,先写自己在竹楼中无穷乐趣,后由竹楼脆弱易损不长久,联系自己四年来贬谪不断、四处奔波的经历,表达了高洁自持、矢志不渝的精神。
故答案为:由乐转悲;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感;托物言志;闲适惬意、高雅脱俗的生活
14.【答案】示例一:我选周恩来,他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我觉得可以把他比喻为青竹。他有竹子的坚韧不拔精神,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他还有竹子的谦虚平和,平易近人。他爱护士兵,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其伟大人格正如青竹般令人敬仰。
示例二:我选尼摩船长,他是《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菊为喻。因为菊花象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而尼摩的祖国被殖民者侵略、灭亡,尼摩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反抗,他从海底打捞沉船中的财宝,去支持陆地上进行反殖民反压迫的正义人民的斗争。同时他还有菊的孤高自许,他驾驶着“鹦鹉螺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潜行于海底,远离尘世。
示例三:我选保尔,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松为喻。因为松树象征着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保尔年少时受尽侮辱,参加革命后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受伤,但始终坚持在战斗第一线。革命胜利后,投身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中,他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仍然坚持不懈,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坚持工作和战斗,其钢铁般的意志正似青松般坚韧。
示例四:我选虎妞,她是《骆驼祥子》里的人物,我认为她可以以柳为喻。虎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不屈的精神。她性格泼辣、大胆,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就如同柳树,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虎妞有着自己的心思和盘算,她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生活,这正如柳树,懂得适应环境,在艰难中寻找生机。然而,她的命运却也充满了曲折和无奈,就像柳在风中摇曳,虽努力挺立,却仍不免遭受风雨的侵袭。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目。首先要熟悉这几个名著人物的性格特点、经历和精神品质。思考所给定的植物(梅、兰、竹、菊、松、柳等)的象征意义,选择与人物特点相契合的植物。从名著中选取能体现人物对应特点的具体情节进行阐述,以支撑用该植物比喻人物的合理性。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选周恩来,他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我觉得可以把他比喻为青竹。他有竹子的坚韧不拔精神,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他还有竹子的谦虚平和,平易近人。他爱护士兵,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其伟大人格正如青竹般令人敬仰。
示例二:我选尼摩船长,他是《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菊为喻。因为菊花象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而尼摩的祖国被殖民者侵略、灭亡,尼摩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反抗,他从海底打捞沉船中的财宝,去支持陆地上进行反殖民反压迫的正义人民的斗争。同时他还有菊的孤高自许,他驾驶着“鹦鹉螺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潜行于海底,远离尘世。
示例三:我选保尔,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松为喻。因为松树象征着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保尔年少时受尽侮辱,参加革命后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受伤,但始终坚持在战斗第一线。革命胜利后,投身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中,他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仍然坚持不懈,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坚持工作和战斗,其钢铁般的意志正似青松般坚韧。
示例四:我选虎妞,她是《骆驼祥子》里的人物,我认为她可以以柳为喻。虎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不屈的精神。她性格泼辣、大胆,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就如同柳树,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虎妞有着自己的心思和盘算,她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生活,这正如柳树,懂得适应环境,在艰难中寻找生机。然而,她的命运却也充满了曲折和无奈,就像柳在风中摇曳,虽努力挺立,却仍不免遭受风雨的侵袭。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答案】15.乙
16.示例:碳中和是指工农生产、交通运输等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植物吸收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一种环保概念。
17.要点: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5.甲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所谓‘碳达峰’就是在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可知,“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之后逐步回落,而不是“保持不变”。乙说法正确。丙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三第②段“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可知,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超过2亿吨,丙“增加2亿吨左右“这一说法是有可能比2亿多,也有可能比2亿少,表述不准确。
故答案为:乙
16.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本题要求给“碳中和”下定义,“碳中和"即为“种概念”。根据材料一第1段“2021年12月13日,有两个词语入选‘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可知。“碳中和”是人们提出的一种环保概念,“一种环保概念"即为“属概念”;根据图片可知,“碳中和"的本质特征为:想办法让碳排放量等于碳吸收量。这里还需要解释碳排放量是指工农生产、交通运输等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总量;碳吸收量是指植物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
故答案为:示例:碳中和是指工农生产、交通运输等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植物吸收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一种环保概念。
17.①空,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可知,此空需要从排放总量的角度概括我国遇到的困难,据此可概括出“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这一困难;②空,根据材料二“专家介绍,我国推进节能工作,难度大,但办法也不少。首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其次,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另外,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知,材料从三个方面介绍我国采取的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因此此空可概括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或“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③空,根据材料三第①段“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知,“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是增汇的有力举措。
故答案为:要点: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
【答案】18.①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②招商引资;③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有若干种类
19.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樟树、银杏和山楂以人的动作,“耐得住寂寞"忠实地站立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些植物安静而又挺拔的状态,烘托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植物的喜爱与赞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0.从内容上看,生动地描绘了小楼窗户敞开的样子,以及主人回乡后乡村充满活力的景象,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生机与灵动;从情感表达上看,烘托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和对乡村生活变化的欣喜之情。
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出门在外的资溪人的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家园,“沉默"与“睁大”的对比,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资溪建设家乡。
21.①这句话表面上是通过想象描述眼前所见之景,竹根在地下延伸生长,逐渐长成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钻出百年空心的枫杨树树心,与老树融为一体,形成了“胸有成竹"的奇异景致。
②深层含义是在赞叹几代资溪人的坚守与努力,他们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换来了竹林的翠浪翻滚,为资溪打造了“竹之梦”。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8.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根据第7段“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可知,资溪人利用“智汇资溪”科学规划,取得了“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的效果,第①空应填: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根据第7段“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可知,资溪人开动脑筋,利用“招商引资"的智慧,引进知名企业,谋共同发展之路,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第②空应填:招商引资;根据第8段“走进资溪竹产业科技园,小汤说。这里是竹的天下。竹的浑身都是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可知,资溪竹产业科技园的做法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竹的用途分若干类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根据第9段“‘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即进景区、民宿、酒店、馆所、商超、街区,全县新建的许多场所都使用竹材料装修,配备竹办公家具乃至竹梳子、竹牙刷、竹剃须刀、竹筷、竹吸管,甚至电脑的竹键盘、竹鼠标。小汤提起一块砧板,板上有清晰的竹节纹理,这块经过处理的家用竹砧板极为坚硬,经得起大厨的妙手刀功"可知,资溪人积极创新,将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并走向低碳零污染;因此第③空应填: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有若干种类。
故答案为:①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②招商引资;③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有若干种类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一句中的“耐得住寂寞”“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词语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香樟树、银杏和山楂"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动作。“耐得住寂寞”写资溪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这些树木守望家乡,写出这些树木孤独、安静的状态;“忠实地站立着"写出了这些树木对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树木的赞美和喜爱:“兀自伸展枝叶”写出了它们高大而又挺拔的状态;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更充分表达作者情感。
故答案为: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樟树、银杏和山楂以人的动作,“耐得住寂寞"忠实地站立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些植物安静而又挺拔的状态,烘托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植物的喜爱与赞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句子作用。根据第③段“这个春天,出门在外的资溪人有不少回到家乡。往日里,家里造的小楼大都空着,大门上了锁,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着家园"可知,起初,资溪人都外出打工;而第11段“那一幢幢小楼的窗户敞开着,就像睁大的眼睛,欢悦而又充盈。主人回乡,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可知,出门在外的资溪人回来了,回来建设美好的家乡;从结构上这句话与第③段相照应,“沉默"与“睁大”形成对比,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回到资溪建设家乡。写资溪人看到了竹林的发展,利用竹林建设美好家园;从内容上看,“欢悦而又充盈"生动地描绘了小楼窗户敞开的喜悦、高兴之情;“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写主人回乡后建设乡村,使得家乡一片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从情感表达上看,“敞开着"像睁大的眼睛”“活了起来"写出了资溪人回到家乡后愉悦心情,以及给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的欣喜之情,烘托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和对乡村生活变化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从内容上看,生动地描绘了小楼窗户敞开的样子,以及主人回乡后乡村充满活力的景象,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生机与灵动;从情感表达上看,烘托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和对乡村生活变化的欣喜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出门在外的资溪人的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家园,“沉默”与“睁大"的对比,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资溪建设家乡。
2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根据第12段“村头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树身挂满了细藤,树下有冒出的尖笋,却没有见到竹。朋友笑指树说,你抬头看”和第13段“原来这棵粗壮的、枝叶繁茂的百年老树的树心是空的。它的枝干是从那半尺余厚的树皮上再生的,而空洞的树心里竟然伸展出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与老树融为一体,果真是应了那句“胸有成竹"那竹根在地下默默地掘进,自会遇到百般拦阻,但它巧妙地择地而行,与这枫杨树根交织会合,长成了一道奇观”可知,作者看到了一道奇观,“枫杨树"与“竹子”融为一体;百年老树的树心是空的,枝干是从那半尺余厚的树皮上再生的,竹子是长在树心里的:这句话表面上是通过想象描述眼前所见之景,竹根在地下延伸生长,逐渐长成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钻出百年空心的枫杨树树心,与老树融为一体,形成了“胸有成竹"的奇异景致;根据第7段“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和第8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可知资溪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坚持绿色发展,拒绝污染项目;根据第②段“我曾得知,为了护住青山绿水,当地人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他们懂得发展的前提是大保护,几代人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绿意盎然。放眼山野,除了葱茏的树木花草,更有大片翠浪翻滚的竹林,它们在科技的加持下,为资溪人编织起了“竹之梦"可知,资溪人经过几代的坚守与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换来了竹林的翠浪翻滚,为资溪打造了“竹之梦”;综合可得答案。
故答案为:①这句话表面上是通过想象描述眼前所见之景,竹根在地下延伸生长,逐渐长成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钻出百年空心的枫杨树树心,与老树融为一体,形成了“胸有成竹"的奇异景致。②深层含义是在赞叹几代资溪人的坚守与努力,他们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换来了竹林的翠浪翻滚,为资溪打造了“竹之梦”。
22.【答案】例文:
印在心上的风景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道风景,它不是名山大川的壮丽,也不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而是一个平凡而又独特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那是一个宁静的小乡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春天,田野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拂过,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夏天,村边的小溪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玩耍,笑声在山谷中回荡;秋天,山上的枫叶红得似火,远远望去,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村庄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它的树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树冠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着夏日的骄阳。每到傍晚,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便会聚集在大槐树下,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孩子们则在一旁追逐打闹,欢快的笑声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
记得有一次,我在大槐树下乘凉,看到一位老爷爷正悠闲地抽着旱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给我们讲述着村子的历史和他年轻时的故事,眼神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那一刻,我被他的神情深深打动,也感受到了这个小乡村的淳朴与宁静。
这就是那道印在我心上的风景,它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温暖的力量。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时,只要想起那片美丽的田野、那条清澈的小溪、那棵古老的大槐树和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心中便充满了宁静和希望。
这道风景,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心灵的避风港,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1)材料列举了鲁迅、吴伯箫、闻一多等名人被人或事触动心弦的事例,关键词是“触动”,体裁为记叙文写作。
【题干分析】①鲁迅难忘童年的戏与豆,体现了对纯真童年的怀念与珍惜;吴伯箫难忘灯笼,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闻一多难忘李公朴先生的牺牲,彰显了对民族精神的捍卫。“触动”一词意味着某种人或事对内心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情感的共鸣或思考。②写作思路上,首先要明确是什么人或事触动了自己,细致描绘其具体情节和场景。重点阐述这种触动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改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触动。可以略写触动之前的状态。写作误区可能在于只描述事件而缺乏内心感受的深入挖掘,或者将触动的原因表述得过于模糊。开头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描绘场景引入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成长过程中的亲情、友情故事,或者一次特别的经历等。结尾应升华主题,表达这种触动对自己未来的影响。
【立意提取】
1.那一次触动,让我成长
2.触动心灵的微笑
3.风雨中的触动
(2)材料描述了休闲假日中看到的别样风景所带来的情思和感悟,中心话题是“印在心上的风景”,体裁不限。
【题干分析】①“印在心上的风景”并非仅仅指自然风景,更强调那些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象、引发情感波动和思考的景象。它可以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一个感人的场景,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等。②写作时,要清晰描绘这道“风景"的具体样子,重点阐述它为什么能印在心上,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情思和感悟。避免只写景而不抒情,或者抒情过于空洞。开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对风景的期待引入,事例素材可以是旅行中的见闻、生活中的温暖瞬间等。结尾要呼应开头,深化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和感悟。
【立意提取】
1.古城,那印在心上的风景
2.父爱,是印在心上的风景
3.那片稻田,印在心上的风景【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北京平谷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运用。
(2024八下·平谷期末)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审读邀请函
以下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向同学们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肩负着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见的重要使命。这里的140万余件馆藏文物,充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你们可以透过一个个或惟妙惟肖、或朴拙厚重的文物,看到凝结其中的精湛技艺,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品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观览变化万千的过往,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你们与文物来一场跨跃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旅行社
××年××月××日
1.对邀请函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中国博物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互见”应改为“互鉴"。
B.因为表达的是“文物可以穿越时间或空间界限”的意思,所以“跨跃"应改为“跨越”。
C.因为表达的是“模仿得非常逼真"的意思,所以“惟妙惟肖”一词中的“肖"字应读作“xiāo”。
D.因为表达的是“质朴率真"的意思,所以“朴拙”一词中的“拙"字应读作“zhuō”
2.邀请函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
B.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C.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
D.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答案】1.C
2.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1.ABD.正确。
C.有误,“肖”应读作“xiào"。
故答案为:C
2.ABC.得体。
D.不得体。“务必”一词带有命令、强制语气,不得体。
故答案为:D
(2024八下·平谷期末)任务二:制作文物卡片
这位同学最喜欢博物馆陈列的远古时期的玉龙文物,以下是他制作的文物卡片。
名称:玉龙年代:红山文化这个玉龙是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作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3.阅读文物卡片,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梭形细目"卷曲若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龙眼睛细长、身体弯曲的外貌特征。
B.“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龙具有穿越时空的动感和历史久远的特征。
C.“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D.“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崇拜。
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向全国人民表示祝福。“龘"在《汉典》中的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文物卡片的相关内容解释成语“龙行龘龘"的寓意。
【答案】3.C
4.示例一:寓意着十四亿中华儿女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
- 焊接作业工艺流程标准化与优化方案
-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 高一化学教案:专题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乙酸酯
- 2024届辽宁省大连海湾某中学高考仿真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物理章末质量评估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
- 2024高中语文略读课文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蚜
-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二第5课1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蚜
- 第2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 代理记账有限公司简介(5个范本)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成绩复核申请表
- 职工履历表-格式(共3页)
- GIS设备带电补气作业指导书QXL2015
- 造船厂全套作业指导书
- 石灰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一种X-Ka双频双极化共口径连续波雷达天线设计
- 论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保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