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_第1页
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_第2页
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_第3页
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_第4页
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广东省东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触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喃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

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8.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

9.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节选自《道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既安B则恣情C肆欲D甘乐E谄谀F恶G闻H正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席而谢”中的“谢"字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B.“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与《赤能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意思相同。

C.“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中的“故"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大人故嫌迟”中的“故"意思不同。

D.避席”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成语“萧曹避席"的意思也与之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能够平定高昌,是因为高昌失掉了作为臣子的礼节,也由此得出了自己在今后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B.魏征认为古代帝王在创业之时能做到谦言慎行,察纳雅言,等到天下安定后,则忘乎所以,恣意妄为,

C.魏征引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对话,是希望唐太宗谨记平民时期的忧患意识,不厌恶逆耳忠言,并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D.魏征在回答“何为明,何为暗“时,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反面举例论证,最后作出总结,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

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14.联系两则材料。请你思考作为仁君,如何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开篇摹写南征途中见到的秀丽之景,营造了欢快、轻松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增强诗的艺术性。

C.“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尾联诗人以“百年”“未见”,写出当下的窘境,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

16.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全诗内容,比较“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

17.(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

(2)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3)《望海潮》中,在描写杭州郊外钱塘江周围的风景时,词人柳永很注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中“”写出了树木围绕江堤的静态美,“"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

(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一边是昔日杜牧眼里的繁华,一边是自己眼前的凄凉,比如杜牧诗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眼前却是“”;杜牧称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如今却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想要愉快地谈论植物,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A____,还没有学会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很多人都以为,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演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①通过研究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②使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③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④一棵高深莫测的大树,⑤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⑥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⑦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⑧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⑨虽然大树不会移动,⑩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B,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趟小水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20.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

21.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②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四、作文(60分)

22.(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4.①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②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①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②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③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C项“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分析错误,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

故答案为:C。

2.B项“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说法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3.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避害说"指装扮得像图腾,提醒祖宗认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

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

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属于避害说。

故答案为:D。

4.本题作答注意相关内容在第三段。

①由“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可知,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

由“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可知,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②由“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可知,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故答案为:

①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②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本题首先注意“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①由“禹,虫也”“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②由“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可知,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③“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他本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从而得到人们的敬爱,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故答案为:“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①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②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③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答案】6.C

7.B

8.①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因为通道被封锁,革命同志被捕,完成任务艰难,

②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桂花说大雨时可以顺着鱼的来路找新的通道,但是大雨什么时候会来却是未知数,

③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从桂花落水到他们下水救人无果,其间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和悲伤至极的心情

④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任务完成了,但是桂花牺牲了,丧妻之痛让发贵悲伤。

9.①环境描写充满紧张的氛围。阴冷的无人踏足的溶洞,洞里暗流涌动,甚至还有巨蟒,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一开始的同志被绑,预示着敌人强大,任务艰巨。后面寻找新出口的曲折和不确定也营造了小说悬念迭出的紧张。岩洞里的巨蟒,桂花落水不知所踪都为小说设置了惊险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绘让小说充满紧张刺激的感觉。人物四次表现出“凝重”的神态,“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代入感强烈。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观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姿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心状态。观察可以包括对人物的肢体语言、微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注意。②解读言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关注人物的语言选择、说话语速、情绪表达等方面的信息。③阅读细节:注意人物的背景故事、家庭背景、经历和环境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提供线索,帮助理解其行为和心理。④联想推理:将观察和解读的信息与自身经验、常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结合,进行推理并形成假设。通过联系人物的行为和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感受、欲望和价值观等。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理解错误,小说“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可知,路途并不算远,但是“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革命形势光明"属于过度解读,开始的线路交代表明了小说发生的背景,无法得出“革命形势光明”的结论。

B项“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理解错误,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被封锁的主干道,寻找新通道的任务艰巨,但是他们勇敢机智,不畏牺牲,最终凭借经验找到了新通道。

D项“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理解错误,白头滩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化,它是否“狰狞"完全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故答案为:C。

7.B项“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赏析错误,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是因为桂花提醒说下雨时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新通道,故而发贵是为了求雨,最终是为了运输物资,表达了发贵对革命事业无比的热情和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忠心。

故答案为:B。

8.本题注意结合四处相关文本,进行概括分析:

①由“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可知,第一句的凝重是因为通道被封锁,革命同志被捕,完成任务艰难,故凝重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

②由“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可知,桂花说大雨时可以顺着鱼的来路找新的通道,但是大雨什么时候会来却是未知数,故凝重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

③由“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可知,从桂花落水到他们下水救人无果,其间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和悲伤至极的心情,故凝重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

④由“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可知,任务完成了,但是桂花牺牲了,丧妻之痛让发贵悲伤,故凝重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故答案为:

①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因为通道被封锁,革命同志被捕,完成任务艰难,

②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桂花说大雨时可以顺着鱼的来路找新的通道,但是大雨什么时候会来却是未知数,

③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从桂花落水到他们下水救人无果,其间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和悲伤至极的心情

④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任务完成了,但是桂花牺牲了,丧妻之痛让发贵悲伤。

9.本题注意结合环境描写的相关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可知,环境描写充满紧张的氛围。阴冷的无人踏足的溶洞,洞里暗流涌动,甚至还有巨蟒,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②由“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可知,小说的情节叙述紧张。一开始的同志被绑,预示着敌人强大,任务艰巨。后面寻找新出口的曲折和不确定也营造了小说悬念迭出的紧张。高潮是岩洞里的巨蟒,桂花落水不知所踪都为小说设置了惊险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由“他们一脸凝重”“发呆的哥仨"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他赶紧屏住呼吸”等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绘让小说充满紧张刺激的感觉。人物四次表现出“凝重"的神态,每次都推动小说情节深入发展,紧张的程度不断加深,读者好像也跟随主人公们经历了紧张的故事,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代入感强烈。

故答案为:

①环境描写充满紧张的氛围。阴冷的无人踏足的溶洞,洞里暗流涌动,甚至还有巨蟒,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一开始的同志被绑,预示着敌人强大,任务艰巨。后面寻找新出口的曲折和不确定也营造了小说悬念迭出的紧张。岩洞里的巨蟒,桂花落水不知所踪都为小说设置了惊险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绘让小说充满紧张刺激的感觉。人物四次表现出“凝重”的神态,“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代入感强烈。

【答案】10.BDF

11.B

12.D

13.①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②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

14.①严于律己,戒骄戒躁。②纳用忠良,广开直言。③牢记出身,不忘初心。④兼昕广纳,下情上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至于灭亡呢?我平定了这个国家,是心怀畏惧的,现在我只能戒掉骄奢淫逸来自我防范,接纳忠言来纠正自己的错误。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任用贤良的人,不以小人的言论来评论君子,用这些方法来守护基业,或许可以使国家获得安定。"魏征进言说:“我观察自古以来帝王们平乱创业的时候,都能警诫自己,听从百姓的意见,采纳忠直的谏言。待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正直的劝谏。张良是汉高祖的谋臣,高祖称帝后,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凭借口舌之言可以争辩的。’所以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劝说高祖。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您经常把国家的安危系于心上,采纳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过去齐桓公和管仲、鲍权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向寡人敬酒祝寿呢?’鲍叔牙举起酒杯站起来说:‘愿主公不忘当年在莒国流亡时的情形,愿管仲不忘在鲁国被囚禁的情形,愿宁戚不忘当年在车下喂牛时的情形。’齐桓公听后,站起来答谢说:‘我和管仲、宁戚如果能不忘你这番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灭亡危险了!’”唐太宗对魏征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呢?怎么做就称为昏略呢?”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聩。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驩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阁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

10.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安”是“天下"的谓语,所以应在“安”处断开,即在B处断开;再看“肆欲"是“恣情”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欲"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最后“谄谀”是“乐"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谀”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恶"为疑问代词,“闻”的宾语为“正谏”,中间都不应断开。

句意:待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正直的劝谏。

故答案为:BDF。

11.A项解说正确。第一个为答谢,第二个是告诉;句意:齐桓公听后,站起来答谢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

B项“意思相同”解说错误。第一个为危险,第二个是端正;句意: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灭亡危险了!/整理衣襟端坐。

C项解说正确。“萧曹避席”,指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

D项解说正确。

故答案为:B。

12.D项“再反面举例论证”概述错误,由原文“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可知,这是从正面举例论证;由原文“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可知,这是从反面举例论证。所以,原文是“正反两面举例论证"。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方”,比;“准”,等同。

②“恃”,依仗;“厌”,满足。

故答案为:

①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

②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

14.本题注意结合原文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原文“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可知,作为仁君要严于律己,戒骄戒躁。

②由原文“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可知,作为仁君要纳用忠良,广开直言。

③由原文“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可知,作为仁君要牢记出身,不忘初心。

④由原文“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可知,作为仁君要兼昕广纳,下情上通,

故答案为:

①严于律己,戒骄戒躁。②纳用忠良,广开直言。③牢记出身,不忘初心。④兼昕广纳,下情上通。

【答案】15.C

16.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

《南征》尾联写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蜀相》“英雄"包括诗人自己,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异:①《南征》“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

②《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有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见诗人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诸葛亮,为天下“英雄"而流泪。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C项“愧疚"赏析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老病无奈南征,但内心却未尝忘怀朝廷,表达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朝廷。“愧疚”之情于文中无据。

故答案为:C。

16.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比较赏析:

(1)相同点:

《南征》的尾联写到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所以“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蜀相》的尾联写到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这里面的“英雄"可以指蜀相诸葛亮、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但是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想要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却一生不得志,所以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2)不同点:

《南征》的颔联写到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所以“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

《蜀相》的尾联中“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可以联系“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知,诸葛亮并未实现收复失地的壮志,所以“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因为“英雄"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所以“泪满襟”不仅是为诸葛亮而流泪,也为自己,为天下的那些怀有壮志但是却不能实现的“英雄"。

故答案为:

(1)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南征》尾联写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蜀相》“英雄"包括诗人自己,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2)异:

①《南征》“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

②《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有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见诗人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诸葛亮,为天下“英雄"而流泪。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尽荠麦青青;冷月无声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犹、乞、堤、涛、扪、胁、膺、荠。

故答案为:(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5)尽荠麦青青冷月无声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获取相等的能量时/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②删去“使”;③处,“更快"改为“更高”;④处,“高深英测"改为“高大挺拔”/“高耸入云"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A处,根据前文语境“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可知,本空需回答“植物为什么不会动"的问题,同时,由于下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这个回答应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能够运动,由此可推,错误在于认为“植物因古老而无法运动"。据此可填入“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或“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

B处,由前文语境“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虽然大树不会移动,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可知,这是谈论能量获取的效率的问题;再由下文的比较“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可推,此处就上文所提能量的获取进行比较,所以可填“获取相等的能量时"或“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故答案为:A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B获取相等的能量时/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本题作答需要对第二段10个句子进行依次分析:

②处,成分残缺,“使"淹没主语,删去。

③处,搭配不当,“效率……更快”搭配不当,“效率"用“高低”形容,因此“更快"应为“更高”。

④处,搭配不当,“高深莫测的大树"搭配不当,“高深莫测”指高度与深度无法测量,用以形容令人难以理解或摸不透,一般用于形容虚化的概念,不用于形容实物的高度或深度。此处由下文的描述可知,应该强调树的高大,可改为“高大挺拔"或“高耸入云”。

故答案为:

②删去“使";③处,“更快”改为“更高";④处,“高深英测”改为“高大挺拔"/“高耸入云”

【答案】20.①“一个"中的“一”是数词,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

②“忍一忍"中的“一”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

③“花一开"中的“一”表示一旦。

21.①用法不同。②第一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表示插入。

③第二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表示转换话题。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声音的中断或延续等,占两格,写在格的中间。作用主要有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意思的转换、意思的转换、补充说明、意思的递进、话语的中断、引出下文、总结上文、分行列举等等。

20.①由“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可知,此处的“一个”是和“两个"相呼应的,所以此处的“一”是数词,作为最小的正整数,表示数字的开始,此处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

②由“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可知,“忍一忍,歇一歇”指时间比较短,所以此处的“一"用于表示动作是一次性的、短暂的或尝试性的,常用于重叠动词之间,此处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

③由“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可知,“花一开"指花一旦开了,所以此处的“一”用于表示一旦或一经。

故答案为:

①“一个"中的“一”是数词,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

②“忍一忍"中的“一”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

③“花一开"中的“一”表示一旦。

21.①句中,如果把破折号中间的句子删去,整个句意也是完整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所以表示插入。

②句中,破折号前面句子的主语是“种西瓜”,后一句句子的主语是“柳梢青的手艺”,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所以表示转换话题。

综上分析,两句的破折号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

①用法不同。

②第一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表示插入。

③第二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表示转换话题。

22.【答案】立身行事中的“我应当"与“我愿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最后变成的,大部分都是我们选择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立身行事时,选择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影响,从而偏离了“我应当”的轨道,选择了“我愿意"。对于这种选择,我有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理解“我应当”和“我愿意"之间的区别。“我应当”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它基于我们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我愿意"则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它基于我们的个人喜好、欲望和意愿。这两种选择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立身行事时,我们需要以“我应当”为主导,以“我愿意"为辅助。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应当”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例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履行职责等。这些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也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品格。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义务,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会失去我们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然而,“我愿意"的选择也不是完全错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愿意做的,例如追求梦想、享受生活、体验新事物等。这些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愿意”的选择不能违背“我应当"的原则。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意愿而违背了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那么这种选择就是错误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以“我应当”为主导,以“我愿意"为辅助,来做出我们的选择。例如,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履行我们的职责和义务,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但是,在空闲时间里,我们可以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享受生活,这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违背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这种选择就是合理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当我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我应当”。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我愿意"的选择。

“我应当”和“我愿意"都是我们在立身行事中需要面对的选择。我们需要明确两者的区别和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价值的人。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材料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即人们在立身行事时,往往更偏向于选择“我愿意”,而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我应当"。这里的“我应当”指的是一种基于道德、法律或社会责任的应当做的事情,而“我愿意"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材料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审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解“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区别,前者基于责任和义务,后者基于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二是分析两者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补充。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在符合社会规范和责任的基础上进行;三是思考如何平衡两者: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如何确保不违背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履行“我应当”的同时,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倡导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在立身行事时,应更多地考虑“我应当”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追求“我愿意"做什么,以体现个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探讨如何在“我愿意”中体现“我应当":即使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尊重和履行,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写作时,要重点辩证分析“我应当”和“我愿意"的关系。儿子并非完全对立,当“我愿意”符合“我应当"时,便是一种完美的选择,但二者相违背时,需慎重对待,避免违背价值观,逃脱义务和责任。因此应平衡“我应当”和“我愿意"的价值选择,将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统一,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愿意做应当之事,在奉献中体会快乐;无法义利得兼时,应选择应当之事,彰显民族精神中的勇毅担当。最后强调青年应如朝日、春光,持一颗愿意之心做应当之事,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立意:

①牢记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②以“我应当”为尺,丈量人生品格。

③在“我愿意"中绽放“我应当”的光彩。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1广东省东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