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

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

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

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您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①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

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

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

“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

“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

“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②就决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

“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

“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

“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

“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

“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

“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

“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道,“我一定——"他似乎因为从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

“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

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起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来,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

(董秋斯译)

【注】①狄克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在大卫·科波菲尔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贝西小姐吃惊的样子,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可以看出他的聪明伶俐。

B.贝西姨奶奶对是否收留大卫犹疑不定,是狄克先生“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才让他留下来,让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C.家有花园,且有女佣,主动收留远亲狄克……这些细节从多方面展现出姨奶奶贝西小姐拥有比较好的家境。

D.狄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从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细节描写、重复啰嗦的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其形象鲜明可感。

7.关于文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提及他出生时的事情,拉近了他与姨奶奶间的距离,也使对方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B.“被人抢劫”“一路走来"没上床睡过觉”,这些经历与他的“褴褛行状"形成了照应。

C.大卫自制力丧失,“一下大哭了起来”,可见他受尽委屈,表现出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

D.“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暗示大卫从逃离出来到现在至少已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8.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9.小说选文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文言文阅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注】斔(y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

10.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凿户牖以为室"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

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14.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

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___,___"。

(2)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表达了经年之后的生死相隔之痛。

(3)《四章》对自我显露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4)《燕歌行》中“___,___”两句直接描写边境环境的恶劣,并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敌人来势汹汹的一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逻辑专题)

18.下面不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逻辑推论的一项是()

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

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能看见彩虹。

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

19.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段论是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之一,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例如: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

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回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耐,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在山的南面筑巢穴,夏天在山的北面筑巢穴。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隰朋找水的三段论的逻辑推理过程。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制菜是一种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后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的新兴菜品。

①,主要有即食食品,开封后就能吃;即热食品,加热一下就能吃;即烹食品,指的是经过相对深的加工,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即配食品,也就是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

那么,②?数据显示,预制菜消费者中,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1.3%,其中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46.4%。

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③。中国南北跨域较大,菜系多,种类复杂,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口味复原。中餐口感与烹饪过程密切相关,一旦到了烹饪环节,口味只能靠个人厨艺把控。

20.请将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原则。

B.国务院会议决定,对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

C.“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是个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认为?"晓明说。

D.个人主义要不得,形式主义要不得,官僚主义也要不得,这必须牢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青年学子对网络主播、色彩搭配师、整理收纳师等新兴职业倍加青睐,而对科研工作者、建筑工程师等传统职业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对此,有人表示,新兴职业处于时代前沿,将为自己带来更多机遇;也有人认为,新兴职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不如传统职业平稳可靠。

以上材料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才能真正走得更加长远?请将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演讲稿,在校团委即将组织的以“青年学子的职业选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B

4.①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5.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②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③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分析错误,《甄嬛传》并非“以名著为模板”,而是“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的例证;

B项“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分析错误,原文是“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

D项“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过于绝对,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只是影响着是非判断标准,并不是“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C。

2.B项“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说法错误,原文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

故答案为:B。

3.B项“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错误,应当是“中国通俗小说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B。

4.本题注意结合材料相关文本进行整合分析:

①材料一开头说“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主体部分从“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方面具体论述。可见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②材料二先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接着阐述了何为“通俗”,冯梦龙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接着第二段“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可见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5.本题注意结合材料相关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①由材料一“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可知,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

②由材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③由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可知,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

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

②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③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答案】6.B

7.C

8.【示例一】

①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主要体现在她怪异的性格上,她穿戴怪诞、言语古怪,还有向大卫挥刀、给大卫吃茴香汁等古怪举止,缺乏性格的变化。

②贝西小姐性格鲜明,容易辨认,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加深了读者印象。

【示例二】①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她之前讨厌男孩,离开了大卫,后来又接纳了他,虽性格怪异,却也内心善良,表明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丰富的。

②借以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有利于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9.①以“我"的儿童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多采用对话形式展现情节,使叙事更加简约、集中。

③以姨奶奶拒绝男孩的情节切入,使叙事充满悬念。

④使用心理描写,使叙事细腻动人。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部分情节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关情节,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①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②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③叙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④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采用寓言的形式。

6.B项“是狄克先生‘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才让他留下来"赏析错误,根据原文“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可知,她本意是收留大卫的,她征求并采纳狄克的意见,体现出她对狄克的尊重,意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故答案为:B。

7.C项“表现出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可知,大卫的哭,是对自己的遭遇忍受太长时间后委屈的发泄。

故答案为:C。

8.本题属于开放性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作答时,要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人物塑造的效果即可。根据题干“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可知,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缺乏变化,若认为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那么从原文内容“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等外貌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贝西小姐穿着和行为古怪;而从贝西小姐和狄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贝西小姐语言古怪;由此可以看出,贝西小姐在全文中性格单调、缺少变化。这样塑造贝西小姐,有利于让读者记住其形象,也有利于展现贝西小姐古怪、幽默的性格特征。

根据题干“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可知,原型人物性格复杂,前后有发展变化,若认为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那么从原文内容“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看,贝西小姐从最初的讨厌男孩子,到最后收留了大卫,体现了其性格的转变和发展,展现了其善良的一面,这又和她古怪的穿着、语言形成对比,展现了其性格的多面性,所以她是一个圆形人物;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令读者读来更加真实。

故答案为:

【示例一】

①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主要体现在她怪异的性格上,她穿戴怪诞、言语古怪,还有向大卫挥刀、给大卫吃茴香汁等古怪举止,缺乏性格的变化。

②贝西小姐性格鲜明,容易辨认,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加深了读者印象。

【示例二】①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她之前讨厌男孩,离开了大卫,后来又接纳了他,虽性格怪异,却也内心善良,表明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丰富的。

②借以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有利于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9.①由“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等内容可知,小说以“我"这样一个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第一人称叙事,有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由“‘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她吃惊地抬头看看。/‘对不起,姨奶奶。’/‘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小说多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叙事,在对话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不旁逸;

③原文开头“‘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贝西拒绝了大卫;而到后文贝西却收留了大卫,前后情节形成转折,开头拒绝的情节,就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由原文“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道,‘我一定——’"等内容可知,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展现细节,使叙事更加细腻,便于展现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

①以“我”的儿童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多采用对话形式展现情节,使叙事更加简约、集中。

③以姨奶奶拒绝男孩的情节切入,使叙事充满悬念。

④使用心理描写,使叙事细腻动人。

【答案】10.A

11.D

12.D

13.①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

②托付你的政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

14.①儒家: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

②道家: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甲)

子贡说:“如果有能广泛地施与民众并帮助众人的人,(他)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还在这方面有缺陷!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去帮别人树立;自己想要通达,也去使别人通达。能够以近处(自己)打比方,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选自《论语·颜渊》)

(乙)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丙)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在车毂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车的功用。和泥制作陶器,在陶器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陶器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能够供人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丁)

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他身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他经常就是这样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良的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马蹄的半边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梦中显灵的)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当作师者,北面站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0.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D;“近”修饰“取譬"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C。

句意: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故答案为:A。

11.A项“含义不同”解说错误。第一个“恶":憎恨,讨厌。句意: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第二个“恶”:憎恨,讨厌。句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可见,两句中的“恶"含义相同。

B项“含义相同”解说错误。第一个“是":辨别正确。句意: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第二个“是”:这。句意:人有这四种开端。可见,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C项“含义相同”解说错误。第一个“道":规律。句意:求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第二个“道”: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可见,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D项解说正确。第一个“以为”:来建造。句意: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第二个“以为":“以(之)为”,把他当做。句意: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可见,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故答案为:D。

12.D项“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概述错误,原文只说文王“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乍”,突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惊骇,恐惧。

②“寓”,托付;“而”,同“尔”,你的;“丈人”,老人;“庶几”,差不多;“瘳”,解除病痛。

故答案为:

①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

②托付你的政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

14.①由“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可知,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出“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可知,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可见,这些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②由“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可知,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

故答案为:

①儒家: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

②道家: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

【答案】15.B

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与传达的感情。

15.B项“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赏析错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

故答案为:B。

16.本题作答注意结合诗句进行比较赏析:

①本诗中“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17.【答案】(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尘满面;鬓如霜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度、潜跃、文、鬓、矜、萧、凭陵。

故答案为:(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尘满面鬓如霜(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B

19.【示例】

①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②现在这里有蚂蚁窝

③所以这里有水源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句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逻辑推断能力。这类题需要搞清三段论的逻辑关系,研究前后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条件和结论、原因和结果、整体和部分等方面入手。

1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值于“不经历风雨→不能看见彩虹"。比对四个选项:B项通过否定前件得到否定的后件,是错误的推理,因此不能推出,而且“若……,则能……”的表述过于绝对。ABC均属于符合逻辑的推理结论。

故答案为:B。

19.本题作答先要明确所推断内容源自“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然后结合“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进行仿写和推断。如从“凡是人都会死”,可仿写出“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这一大前提;从“苏格拉底是人”,可仿写出“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这一小前提;从“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可仿写出“下面肯定有水源”这一结论。

故答案示例为:

①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②现在这里有蚂蚁窝

③所以这里有水源

【答案】20.①预制菜是一种新兴菜品,②首先需要进行预加工或预烹调,③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④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

21.C

22.①预制菜种类丰富②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③一是市场覆盖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具体为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①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成为分句。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0.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本句主干“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在“预加工或预烹调”加“首先需要进行"放在主干句后面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包装保存的方式,即“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然后介绍食用方法,“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①预制菜是一种新兴菜品,②首先需要进行预加工或预烹调,③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④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

21.本题首先注意原文和ABD中的“个人”指一个人(与集体相对),是泛指;只有C项中“个人的看法"中“个人”是指“我”,是确指。

故答案为:C。

22.①处,此处为领起句,从下文阐释来看,主要有四种预制菜,这是预制菜的种类,所以该处可填写“预制菜种类丰富”;

②处,从下文“消费者"中占的比例,以及问号来看,这里是询问消费对象,可填写“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

③处,此处和后文“二是菜品保鲜"三是口味复原”为对照句,应为“一是……”,结合阐释“难以覆盖市场”可知,应填“一是市场覆盖"。

故答案为:①预制菜种类丰富②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③一是市场覆盖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立足社会现实,指出当代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对新兴职业倍加青睐,而对传统职业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从而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兴职业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机遇,这种观点体现了青年学子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抓风口的奋进姿态;另一种观点是新兴职业不如传统职业平稳可靠,这体现了当下职场人的“求稳”心态。

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结合题干部分“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才能真正走得更加长远"青年学子的职业选择”这些提示语,我们可以明确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哪些关键因素"意在引导考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深入地、全面地分析,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两种职业选择进行辩证思考。对此,考生需要认识到,如果希望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抓住风口与机遇,也要考虑稳定性、长久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不“人云亦云”,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写作时要注意题干中“写成一篇演讲稿"的要求,注意演讲稿的写作格式,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语言要求,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与理性。

具体写作时,可采用主体并列式的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全方位综合考虑,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长远。然后联系实际论述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重点展开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如以热爱为前提,投身自己热爱的行业,方可驱动自己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以社会发展方向为基础,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于时代浪潮中成就自我;以稳定与长久为保障,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最后,立足当下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审慎进行职业选择,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方可肩挑复兴使命,奏响时代乐章,成就人生价值。

参考立意:

①理性与热爱合力,行稳人生发展之路。

②立足时代,智慧择业。

③肩负家国使命,多方考虑审慎择业。

【点评】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1/1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仁寿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