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名校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案】1.B

2.B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D.《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现代文阅读II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

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5.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

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

6.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②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7.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4.D

5.C

6.①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

②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

7.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叙述手法可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情节的设置等角度分析鉴赏。

4.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理解错误,第二段光景描绘创造的是安静悠闲的气氛。

B.“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均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关于英豪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幻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

D.《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归纳出,周瑜年青有为,文采风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风喜悦,且有儒将风采,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派豪放。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沉醉于军号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浸”,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浸于战争的英豪;当“我”走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衣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声”,表示周瑜已经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豪了。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内涵较为丰富的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思的语句。可从句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深层含义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并联系文章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综合考虑。

第一句“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引出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

第二句“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说明不参与战争一样也可成为和平的英雄。通过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表达友爱、家庭和睦的主旨。由此可分析出,“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小说显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①文中以“我"作为叙述人称,同时也参与故事情节,与文中“周瑜”见面交流,显得真切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如见到周瑜对其外貌的描写,“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据此分析出,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

②文中从“我”的叙述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据此分析出,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③文中“我"从梦境中见到周瑜,到与其对话进行观点和思想上的交流,到最后走出梦境回到现实,自始至终贯穿文章的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出,“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文言文阅读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王振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可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古代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赐予侯爵。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多次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②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答案】8.C

9.D

10.C

11.①大同是我的屏障。陈公与郭登关系如此,将拿什么来守卫!

②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可以根据句中的人名、地名以及词语成分,如宾语、主语等成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考查内容一般在文中出现,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学生还是要注重平常的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发。首先,筛选选项中重要信息,然后根据重要信息回归文本,去文中找关于此类信息的句子,简单分析,最后与选项做对比,找出不同。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翻译方法一般是直译、组词、替换,也要注重平常学习文言文时虚词实词的积累。翻译句子还要注意常用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附参考译文】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从小聪颖敏捷。等到长大成人,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兵法。正统年间,郭登跟从王骥征讨麓川有功,被提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登又跟从沐斌征讨腾冲,因功升任代理都指挥佥事。十四年,皇帝北征,郭登护卫到大同。郭登对学士曹鼐、张益说:“皇上应当进入紫荆关。"王振不听,于是导致失败。在那个时候,大同军士大多已战死,城门白天关闭,人心惶惶。郭登慷慨勉励,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慰问死者的家属和受伤的将士,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敷上药物,说:“我发誓和此城共存亡,不让你们单独死去。”景泰元年春,侦察得知敌寇几千名骑兵,从顺圣川侵入扎营在沙窝。郭登率兵跟踪而至,大败敌兵,追到栲栳山,斩杀二百多人,获得被敌寇掠夺的人畜八百多。边将自土木堡之败以后,畏惧退缩没有敢于与敌作战的。郭登率领八百人打败敌人几千骑兵,军队士气为之一振。捷报传布到朝廷,郭登被封定襄伯,朝廷给予他世袭的铁券。当时镇守宦官陈公妒忌郭登。恰巧有人揭发陈公贪财受贿,陈公怀疑是郭登主使,就与郭登结怨。皇帝对于谦说:“大同是我的屏障。陈公与郭登关系如此,将拿什么来守卫!"朝廷派右监丞马庆取代陈公,郭登更加感激奋发。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的一营中几十人不能生还。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上皇返回后,代王朱仕赞颂郭登功劳,请求颁发敕书奖赏慰劳。兵部称郭登已封为伯,才作罢不再封赏。景泰二年,郭登因为年老多病乞求退休,皇帝不允许。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这年秋天,郭登因病被召回京。郭登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此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郭登离开后,大同人很想念他。成化八年,郭登去世。赠侯爵,谥号“忠武”。郭登为将智勇双全。他曾经凭想象建造“搅地龙”,挖深沟,用土木覆在上面像平地一样。敌人进入阵中,发动机关,使其自相撞击,一会儿全都陷入坑中。他又仿照古制建造偏箱车,车中藏有火器,上面插有旗帜,用钩环相互联络,排列成阵,攻守都可使用。他的军队以五个人为一伍,教导他们在神祠盟誓,一个人有功,五个人一起受赏,责罚也是如此。十伍为一队,队中以能拉开六十斤弓的人作先锋。十队由一名都指挥统领,命令他们战功不要相互阻挠,犯罪有专人负责,一时被人们称赞。

8.“故”表示因果关系,“先欲取大同为巢六"是"数来攻”的原因,因此“先欲取大同为巢穴"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B;C项无误;“及〞是“等到”的意思,“及每至辄败"是指"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是定语后置句,其间也不能断断开,由此排除D。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一营几十人不能生还的,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

故答案为:C

9.“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说法错误,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候〞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而非最高等。

故答案为:D

10.“俘虏八百多"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意思是获得被敌寇掠夺的人畜八百多

而不是俘房八百多"。

故答案为:C

11.①……也:判断句式.是……;藩篱:名词,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何以:拿什么。

②甫:副词,刚刚;息:平息;措置:动词,安排,处置;公康:公正清廉;俱:一起。

12.(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吾得兄事之⑵刑人如恐不胜⑶常以身翼蔽沛公

⑷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⑸沛公军霸上

⑹沛公欲王关中⑺范增数目项王⑻道芷阳间行

⑼项伯夜驰之沛公军⑽此其志不在小⑾项伯杀人,臣活之

⑿籍吏民,封府库⒀素善留侯张良

A.(1)(2)(3)/(4)(5)(6)(7)(8)(9)/(11)(12)/(10)(13)

B.(1)(2)(4)(5)/(6)(7)(12)(8)(3)(9)/(10)(11)/(13)

C.(1)(2)(3)/(4)(5)(6)(7)(8)(9)/(10)(11)(12)/(13)

D.(1)(3)(9)/(2)(5)(6)(7)(8)(12)/(4)(11)/(10)/(13)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刑: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那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4)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率领。句意: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5)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刘邦驻军霸上。

(6)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句意: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7)目:名词作动词,递眼色或向……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8)道: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9)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小处。句意: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11)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12)籍:名词作动词,给……登记户口。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

(13)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1)(3)(9)名词作状语,(2)(5)(6)(7)(8)(12)名词作动词,(4)(11)使动用法,(10)形容词作名词,(13)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13.(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置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坐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如洛阳亲友如相问杀人如不能举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动词,放弃/动词,放在;

B项,均为“道歉,谢罪”之意;

C项,动词,坐下/名词,座位;

D项,连词,假如/动词,唯恐。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4.(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D.虽董之以严刑董:懂得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项,“董”,应译作“监督”。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15.(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B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文: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

A.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文: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B.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文:用声威震慑他们;

C.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哪。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16.(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项是()

A.某启:昨日蒙教某:代指自己

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强行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恩惠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强:勉强。句意: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7.(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

B.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重复。

C.非常,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很。

D.生事,古今义相同,都是:制造事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8.(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B.距关,毋内诸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刑人如恐不胜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要,同“邀”,邀请。句意: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距,同“拒”,把守。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C.倍,同“背”,背叛。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叛恩德。

D.刑,惩罚,处罚,不是通假字。句意: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漂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9.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经年绝"写自己长久在外,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几乎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0.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9.B

20.春光易逝之叹。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了深深的感叹。羁旅思乡之情。借“子规”“三更月"的意象以及梦中之景写出了游子思乡的羁旅孤独之情。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年华老去之悲。从第三联中写诗人揽镜自照白发生可以看出。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看题目,明确诗歌的内容,能够分析出感情最好,其次逐句分析每句诗歌所体现的感情,一首诗歌中可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感情,分析感情时还要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19.B项,“动静结合"错,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B

20.“水流花谢"——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宁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车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火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年?”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市又欲果难休的苦问、彷徨的心理

21.(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名篇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答案】(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1)抓住关键信息“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故答案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重点字:简)

(2)抓住关键信息“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故答案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重点字:覆)

(3)抓住关键信息“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故答案为: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重点字:胥)

(4)抓住关键信息“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故答案为: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重点字: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

B.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

C.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璨夺目

D.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

2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答案】22.C

23.B

24.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对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平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联系上下文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的分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此类题型用排除法是最好的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病句的类型包括两面对一面、多重否定、中途易辙、缺少句子成分、逻辑颠倒、成分搭配不当等类型。做此类题型,首先明确病句的类型,然后结合选项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句式,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2.“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品然选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的A、D两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毛麟角"的AB两项。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语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从而排除光彩照人。

故答案为:C

23.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句式杂糅,这里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即根据.………,和"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A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B项无误。C、D项,还有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

故答案为:B

24.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可排除A项。第三段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消品"。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列。

故答案为:C

25.(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并不都是能吃的;但不可食用;也不能入药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句式,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26.(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⑴:

心向光明,亦复何阻

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

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范文⑵:

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人尊为“复圣”。他何以有幸获此殊荣?因其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顾城曾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当命运的喉咙被无情卡住时,埃尼奥·莫里康内却没有妥协,对音乐的狂热痴爱使他从容面对一切。父亲卧病不起时,年幼的埃尼奥不得不辍学工作来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护着他那颗勇往直前、快乐向上的心,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高度的精神追求能冲淡生活的悲苦,并让人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懂得了,幸福感源于何——源于心灵的丰盈、精神的修养。

苏轼若因为被贬而整日郁郁寡欢,我想,他一定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刘禹锡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伤,我想,他一定无法怡然地书写《陋室铭》;“当代愚公"李保国如果嫌弃太行山区生活苦,我想,他一定无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为荒山带来苍翠,为乡亲拔除“穷根”……他们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风、阳光鸟鸣;真正的快乐是不畏困厄之锁,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为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于执着于精神追求。

生活哪有一帆风顺?因为大地的凹凸,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变换,才有了春夏秋冬;因为有了境遇的顺逆,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身在尘世间,我们不能左右环境,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对难题,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将迈上不归路。而有的人却始终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画,即便山峦重重,也相信有峰回路转;即便路途艰难,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们的底气,源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與修养。

修养高,智慧就能开启,开启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与“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上天赋予人的终极使命。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一生富贵,但直到死都在与自己的小心眼怄气,活得不如一生清贫的颜回快乐,此正说明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遵于自我的内心,内心的主君是修养。当今,最重要的修养是精神教养,所以,我们,未来的主人,请谨记,提高个人修养,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

范文⑶:

美丽的灵魂稀释苦难

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颜回给历史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也给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了问题:面对现实的苦难,如何还能快乐?快乐源于何处?

快乐源于学识和视野。曾经,寒门学子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刷爆"朋友圈,尽管贫穷令她的生活艰难痛苦,但站在学习的台阶上,她看到了贫穷为她带来了什么,看到了苦难中的生命可以更加绚烂,依旧快乐。颜回不正是如此?向孔子求学令他完善了自我,理解了仁义,明白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他怡然自得,不为此忧虑半分。

快乐源于修养和心境。在苦难中总有人保持着从容与沉静,保持着乐观与自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家中被抄检一空时,母女二人依然穿着得体的衣服,水仙花开了,她们就在每枝花的颈部套上一个五分宽的红纸环,令花看起来更美了。那一抹明艳的红色,为家里增添了活力。从那一个个纸环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美丽的灵魂。在生活的苦难、条件的简陋前毫不慌乱、毫不悲伤,因为她们发自内心的从容与乐观,足以稀释眼前的苦难,足以维持快乐的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灵魂前,苦难无能为力。另一个美丽的灵魂是杨绛,在与丈夫历经磨难时,她依旧是那个大气从容的女人,用俏皮话来记录苦难,在黑暗中,她依旧可以创造一抹微光。

快乐源于责任和信仰。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那么即便是再难再苦的生活,也不能把他打倒。被尊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一生为了印度的独立与平等而斗争。这个瘦削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调解种族争斗,发表演讲,绝食抗议,他的生活条件不可谓不简陋,但他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受苦受累可能会把更多人从苦难和劳累中解放出来。在当代中国,那些大学生村官,为什么放着城市里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落后的农村?“农村条件哪有城市好?”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对他们来说,落后的条件阻挡不了他们的责任感,也阻挡不了他们勤勤恳恳取得成效后的快乐。美丽的灵魂足以稀释苦难,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这些美丽的灵魂。在不如意的境地里,不会“不堪其忧”,而是“不改其乐”,在困难面前担起责任,并不以为苦。

苦难是一杯烈酒,入喉辛辣灼痛,然而美丽的灵魂却可以将其稀释,稀释得甘醇绵长、回味无穷,令人自心底生出愉悦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举了大家熟知的颜回安贫乐道的故事,由此引出疑问:第一个疑问——“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毫无疑问,材料中的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由此形成第二个疑问——“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其实,后一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入解读,在认为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的不幸之后,才会探讨“幸福感来源于何处"。

【题干分析】写作时,针对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去论述。1.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写作时注意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立意提取】

1.要做精神的丰盈者。

2.安于贫穷才能乐于求道。

3.豁达是一种可贵的胸怀。

4.快乐离不开精神的给养。

5.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6.安贫乐道乃君子之风。

7.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