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本课是第八单元第一课。从纵向上看,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一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400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三课内容围绕着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发展与变化,展现了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解构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从横向上看,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彰显了智慧。因此,可将本单元放置在纵向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以及横向的世界视野进行分析,建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冷战与两极格局,主要设计冷战的起源、特征、表现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由此对美苏冷战有整体的认知。第二子目讲述的是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包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多极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第三子自讲述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瓦解的背景和标志,由此认识到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根据课标内容和大单元设计,围绕核心素养对本课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运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事件。根据对课标的解读,本课的重难点为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以及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力。通过五大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理解大国之间互动、对抗对国际秩序的影响,认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尊重差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导入新课国际关系中的“铁律”-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有大国,而现有大国必然也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权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纵观历史,最显著的就属一战和二战期间的德国。德国统一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个帝国的废墟上,历史的车轮碾过,似乎在见证大国兴衰不变的轮回。“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会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复出现。”今天,在各国经济利益空前的深度交融的背景下,历史真的会一成不变地轮回吗?学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也要辩证思考。教师“修昔底德陷阱”适用于对历史上重大国际关系变革的分析,今天我们从修昔底德定律出发一起回顾冷战的历史,了解美苏之间的恩恩怨怨。精彩课堂主题一入门-概念解读(课件展示重点概念)世界格局: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均势、稳定的结果。历史上世界格局经历三次变动,第一次是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第二次是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前两次世界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第三次变动以美苏为中心划分世界范围。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渐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的领域。(课件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且不容易理解,我们对概念进行了梳理,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后,分析战后美国的遏制战略,对冷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梳理易混概念,理解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冷战的本质和措施。主题二布局-遏制战略教师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遏制战略的概念:(课件展示材料)材料:遏制战略是指导美国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基本依据,形成于1947年。其实质是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遏制战略是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位于顶端的是遏制战略;其下是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的分类战略;这些分类战略的子战略或曰具体战略,诸如威慑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现实威慑战略等,则为第三层次的战略。-摘编自牛军《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通过材料我们理解了遏制战略,也明白了遏制战略以各分类战略及其子战略为依托,统领着众多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各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则依据遏制大战略制定,并以遏制大战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在促进苏东剧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思考一下,遏制战略和其子战略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美国的遏制战略以及它的子战略,是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是战后美苏的国家战略,为了推进国家战略设计了子战略,在其战略之下出台了三大冷战政策,从而取得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争政治目的更高层次的战略,了解遏制战略才能更好地了解美国冷战政策。教师一个国家的政策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遏制战略是用以指导军事战略。遏制战略是学生不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遏制战略才能更透彻地理解美国的三大冷战政策和冷战的实质。主题三争锋-美苏冷战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思考:冷战的起源是什么。(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苏联的侵略和扩张,是战后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美]詹姆士·伯纳姆材料二: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材料三:二战后,苏联想要什么?个人安全、政权巩固、国家安全和他信奉的意识形态的权威。美国想要什么?毫无疑问是安全······二战使美国人吸取了教训,开始充分利用战争胜利所带来的机会。材料四:冷战不是在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学生通过不同的史料可以总结出冷战的起源,总体来说有四种说法,即苏联责任说、美国责任说、美苏责任说、综合结果说。历史解释受个人立场、时代背景、史料等影响。教师从材料中我们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学生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是称霸世界、全球扩张。而苏联是在东欧建立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这被美国看成苏联全球扩张的前奏。另外,双方意识形态也不同。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双方从战时盟友变成战后的敌人。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遭到毁灭性打击,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势力严重削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成为霸主。苏联在大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在战后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大国。几百年来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世界上开始出现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两极格局。方法点拨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实力。国际地位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去分析冷战的背景。任务二:探究美国的三大冷战政策美国要做世界的领导者,在其遏制战略的推行下,始终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指责苏联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和咄咄逼人的共产主义宣传对美国产生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威胁,一种遏制苏联扩张的全球战略贯穿于对苏政策中,美国抛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战略。1.杜鲁门主义-政治战略教师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这一演说中,杜鲁门要求对土耳其、希腊予以巨额援助,阻止他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要求美国实行全球战略。(课件展示材料)材料:杜鲁门声称,美国应该支持“自由人民”去抵抗苏联的“颠覆”,阻止共产主义的侵略。-[美]托马斯·佩特森《杜鲁门主义与遏制战略》(课件展示图片)(1)“自由人民”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人民?(2)杜鲁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从杜鲁门讲话的目的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学生(1)资本主义国家。(2)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3)公开反共反苏。教师“杜鲁门主义”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标志着遏制战略的形成,美苏关系从此转为冷战的全面对峙,两国的冲突也逐步演变为世界范围内两大集团的尖锐对立,两极格局逐渐定型,一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2.马歇尔计划-经济战略教师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但是,战后欧洲的状况却非常不利于遏制政策的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摧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课件展示材料)材料:1947-1948年,驻巴黎的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这样描述当时欧洲的情况:“它(欧洲)就像一条搁浅在正常潮水无法到达的海滩上的鲸鱼,如果不能获得拯救的话,就会死去、腐烂,并且污染它周围的所有东西。”-摘编自金海《从马歇尔计划看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演变》灵总数米须珍惜情绪日益高涨,共产主义运动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引起了美国的恐慌。教师经济崩溃给各国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难,使得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政府的不满(课件展示漫画)教师马歇尔计划援助的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与杜鲁门主义有何异同?学生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作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现称霸战略。同:一个胡桃的两半,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目的都是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异: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政治手段;马歇尔计划是隐蔽的经济手段。教师马歇尔计划最直接的影响是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占区合并。苏联,以西占区币制改革为导火线,封锁西柏林,美国不甘示弱,实行空运,满足西柏林居民生活需要。最终以苏联退却而告终,但德国分裂不可逆转,1949年9-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至此,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遏制教师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实际上是警告苏联不要染指西欧,否则,西欧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自己。(课件展示地图)教师从上面三幅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北约成立的意图是什么?学生从地图看,北约不能有效阻止苏联对西欧的侵略,美国还可以利用武器来轰炸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它是地缘政治上的军事集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形包围圈,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已基本形成。4.地缘政治-德国分裂教师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柏林墙的修建:有形的柏林墙把希望统一的一个民族分割成了两半,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骨肉分离,而冷战这堵无形的墙还在继续。美国在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军事上的遏制战略,在苏联和斯大林看来,都是美国妄图推行全球霸权的信号。5.苏联的反击措施教师]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请同学们总结并填写表格。学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主权和利益,苏联和各东欧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条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总结如下:类别美国的挑战苏联的应战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军事北约(1949年4月)华约(1955年5月)地缘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9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教师从地缘角度分析可知,经过几年的过渡期,建立在欧洲心脏地带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对峙局面。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以太平洋两岸两个超级强国为中心,以欧洲为重点,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各地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综合以上知识,说说冷战的特征是什么。学生(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2)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分析美国的三大冷战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战略是围绕国家利益出台的,国家战略是国家利益的核心体现。主题四重磅-冷战中的核战略教师冷战期间除了以上的遏制政策,美国还从核战略入手,加剧了冷战和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期间,双方利用核武器互相威慑,在重大斗争中双方频频挥舞核弹互相讹诈,几乎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为了迫使苏联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杜鲁门扬言,必要时将使用原子弹······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双方竭尽核威胁之能事,都不停地表示必要时不惜进行一场核战争,肯尼迪毫不忌讳地强调将首先使用核武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的核威胁战略发展到顶峰······-摘编自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材料二: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材料三: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拥有能够毁灭对方及所有其他国家的力量。因此,它们开始商谈以控制核武器竞赛。继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两国建立了“热线”······又于1963年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教师根据以上材料思考,美苏为何没有按下核按钮?结合前面内容思考,冷战的特点还有什么。学生原因:美苏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特点:(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多发生在两大阵营的地理边缘地带。(3)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4)两大集团实力并不对称,以美国为首的阵营要比苏联阵营强大。教师对于核武器的巨大危害,苏美两国领导人也有清醒的认识,里根也明确指出,美苏两国“如果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另一方就能进行报复并摧毁发动进攻的一方。”双方进行核军备竞赛的同时,也提出了限制核军备问题,展开了限制核军备竞赛的谈判。美苏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学生美苏在1987年12月签署了《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1991年7月签署了《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些条约结束了两国核军备竞赛,大大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的结束。通过美国的核战略,你能得到哪些认识?核战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认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以及双方频频使用核威慑都是冷战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们的发展又使冷战更趋深化,双方对抗加剧,使全世界始终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中。影响:世界的其他力量在冷战期间也在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力图摆脱美苏的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形成了多个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主题五失控-多极力量的成长与美苏霸权的失能教师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兴起,也说明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失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联合国:由美国的奴仆到霸权的挑战者(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推动创建联合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美国推动创建联合国的目的,就是要把联合国变成维护美国霸权、实现美国意志的工具。教师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标志着美国霸权失能的开始。2.帝国主义阵营分化(课件展示材料)材料: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阿登纳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有哪些?学生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增强了西欧与美国抗衡的能力,同时,西欧各国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更强调“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法国退出北约,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3.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课件展示图片)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说明了什么?学生波兹南事件、“布拉格之春”、匈牙利事件。说明了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粗暴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和冲突。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中苏关系恶化-珍宝岛一战,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4.民族解放运动: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潮流(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不爱坐飞机的铁托: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创始人。为了取得新兴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他在10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由于他不喜欢乘坐飞机,因此他最初出访时是乘坐游艇。可后来要去的国家越来越远,他也不得不改坐飞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反映了世界潮流:民族独立和解放。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铁托访问的是哪些国家?反映了当时世界力量出现了哪些变化?学生亚非拉国家。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较多国家获得独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它们构成了第三世界。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从而促使第三世界的力量更加壮大。殖民体系的崩溃也是第三世界力量壮大的表现,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外交史举例说明。学生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1955年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5.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1987年日本发表的《日本经济合作白皮书纲要》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材料二:尼克松说道,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教师日本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并不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日本崛起,美国国内出现了哪些现象?对世界形势产生了怎样影响?学生美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失败,经济衰退。尤其是越南战争失败标志着美国霸灵感袭来须珍惜权衰落,并且成为促成美国在美苏较量中转为守势的重要因素。设计意图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发展,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美苏两大阵营出现分化与瓦解。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多极化趋势逐渐显现。易错易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学生容易忽略“趋势”两个字。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完全形成,“趋势”二字符合对现实的描述。主题六变局-两极格局瓦解1.美苏关系的演变教师请同学们回忆,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20世纪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对抗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动时期,直接影响了冷战的结局。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迫苏联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结局。(课件展示《苏军入侵阿富汗形势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分析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影响。学生阿富汗位于中亚地区,东面靠近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西面可以挟制伊朗,而往北就是中亚的几个国家,当时还是苏联领土,往南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控制整个中亚、西亚、南亚,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原因。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南下印度洋通道),被美国认为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又一表现,威胁了美国在波斯湾的利益。里根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最终拖垮了苏联。阿富汗也成为苏联的滑铁卢。教师从美苏关系演变的过程看,体现了从激烈的冷战对抗走向缓和;从对抗的手段看,美苏优势明显;从缓和的重要表现看,体现了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以及在全球全面战略的收缩。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师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瓦解、两极格局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成立、两德的统一、苏联解体,反映出世界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下面的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是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摘自《世界知识》杂志学生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危机;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教师普京:“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谁若是想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是没有脑子。”学生思考其含义。教师根据教材和下面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课件展示材料)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1990年,苏联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学生原因: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影响,两极格局刷溃,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救师点拨:两极格局的瓦解实际上是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造成的。冷战客观上使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两极格局中也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教师通过分析两极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店铺装修合同
- 货物加工承揽合同范本
-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B
- 三方合同丙方担保2024年
- 标准员工劳动合同书
- 客房销售合同注意事项
- 电视广告发布合同范本
- 家庭教育委托授权协议
- 家具品牌代理加盟合同格式
-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析-以S电气公司为例8000字
- 2023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带式输送机胶带安装
- 陈育民对FLAC3D常见问题的解答概要
- 专利文献检索方法与步骤课件
- 第5讲-申论大作文课件
- 大咯血的护理及急救课件
- 读《学生的精神》有感
- Module 5 Museums模块测试题二(含答案)(外研版九年级上册)
- 张家爷爷的小花狗2
- 怎样通知最快(课件)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通用量具培训》教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