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照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姚鼐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此信开首有“今年闻与馆选,极欣慰”之语,鲍氏嘉庆四年成进士,馆选庶吉士,此时姚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姚鼐在其言论中常用“熔铸”指示如何学诗。他评价业师刘大樾的诗文“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也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也即“成其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在姚鼐看来,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的模拟基础上,才能脱化;不从模入手而急于求脱化,则不可能有所得。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举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钱谦益讯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鼐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实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鼐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闷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又是必经之径。在《今体诗钞》中,姚鼐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段,如评储光羲《寒夜江口泊舟》、綦毋潜《若耶溪逢孔九》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评丘为《题农食》云:“似右丞。”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诫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馆铸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诗人为模拟对象,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诸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求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虽主张学诗先学七子,但又告诫门生“勿沿习皮毛,使人生厌”。对于李商隐学杜“但摹其句格,不得其一气喷薄、顿挫精神、纵横变化处”亦深表不满。他最倾心黄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孺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镕铸事迹,裁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傲纵横,岂以俪事为尚哉!

“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禛,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着意变化,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排斥,前后循环:“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并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更为精微的探讨。姚鼐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禛法,重模拟;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谱人,崇尚杨万里,且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两重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他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鼐对沈德潜并无太多评论性话语,毕竟沈氏论诗重模拟,强调有不变之法与至变之法,并通过效法前人,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不过其诗模拟的成分大于脱化。而袁枚偏重变化,反对模拟。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材料二: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摘自曹雪芹《红楼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首次提出了“镕铸唐宋”的论诗宗旨:一是学古人,二是“成其体”。B.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然后才能达到“似”的程度。C.因为姚鼐学诗是从对“明七子”模仿开始的,所以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方式时,他极力给以批评。D.沈德潜论诗注重模拟,认为效法前人是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的条件,这和姚鼐的认识一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以“似孟公”似右丞”分别评价储光羲、綦毋潜、丘为的三首诗歌,意思是三人的诗歌创作已经到达了“似”的阶段。

B.姚鼐评《春夜别友人》是“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不用“似小谢”而用“脱化”,说明在他看来此诗已有作者的面貌。C.《今体诗钞》只收唐宋诗人作品的行为,体现了姚鼐“镕铸唐宋”是以唐宋两代诗人作为模拟对象的学诗宗旨。D.性灵派代表诗人袁枚崇尚杨万里,追踪公安派,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是因为他更认可宋诗“生新”的特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大抵学古人必始而迷闷,苦毫无似处。B.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C.士苟非有天启,必不能尽其神妙。然苟人辍其力,则天亦何自而启之哉?D.子美之诗,其才天纵,而致学精思与之并至,故为古今诗人之冠。4.请简要说明姚鼐“镕铸唐宋”理论的价值。

5.请简要概括林黛玉和姚鼐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似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睡二指王愿坚①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⑩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⑪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⑫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⑬“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⑭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⑮“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⑯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⑰“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⑱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⑲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⑳“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㉑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文本二: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B.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C.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D.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B.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C.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D.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8.“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

9.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父忧,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材料二: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救成。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材料三: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寻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晋·裴启《语林》)注:《语林》是古小说集。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司空张华爱其才A以寿B虽不远C嫌D原情E不至F贬废G举为孝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是说“像对待老师一样”,与(师说)“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不同。B.“当以《晋书》相付耳”与“执手相看泪眼”两句中的“相”意义不同。C.“植既以才见异”与“若可寻觅千斛米见借”两句中的“见”意义相同。D.国,是指诸侯的封地,与《兼爱》中“诸侯各爱其国”的“国”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权,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心意依附他,但陈寿不委曲求全,因此屡遭贬谪。B.《晋书》评价陈寿“其为时所重如此”,是指夏侯湛撕毁了自己写的《魏书》和张华托书这两件事。C.《晋书》认为陈寿客观记载了丁仪、丁廙、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少了。

D.曹植能诗会文,丁仪、丁廙等人都来辅佐他,但是他饮酒无度,因此曹操取消了让他去救曹仁的命令。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2)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14.《晋书》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作传”的事例,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不合事实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找到这样说的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新麦继陈谷”呼应题目中的“收麦”,一个“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突出“阴霪”之长,“一竿”突出“晴日”到来之惊喜。C.颈联中用劳动者的“饥乏”和“苦辛”直接地写出了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忙碌。D.尾联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中,结束农事,平实的话语中流露出收麦后的喜悦。16.本诗字里行间里流露着诗人对外孙的真挚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2)“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突出音乐感染力的名句,而琵琶演奏结束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诠释。(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5年9月16日,杭州成功申办第19届亚运会。山水杭州拥有诸多景观,其中钱塘潮涌这一自然现象历经数千年,观潮已变成独特的人文景观。2018年8月6日,会徽“潮涌”发布。2018年9月2日,雅加达亚运会闭幕,亚运会进入“杭州时间”。亚运会已走过72个年头,回首1949年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无法组建出一支体育代表团。直至197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踏上亚运赛场。那届比赛,中国军团拿下33枚金牌。1982年,亚运会再次回到印度新德里。这一次,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历史,以61枚金牌首次名列金牌榜榜首。正是源于在亚运会赛场的不断突破,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后,由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摘得中国首枚奥运金牌。那届盛会中,郎平领衔的中国女排、独揽三金的“体操王子”李宁等人,成为中国一张张璀璨夺目的新名片。1990年,中国迎来首个本土举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北京亚运会。现众席上红旗招展,群情激奋;许海峰在万众瞩目下,点燃主火炬;中国体育代表团狂揽183枚金牌。直到20年后广州亚运会,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东道主时,这一纪录才被打破。从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开始至今,中国军团已连续11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18.请为这段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

19.下面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请从中找出两个中国元素,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贾平凹《秦腔》)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铁凝《哦,香雪》)C.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D.这个十五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东坡有太多的佳句,一些句子人们常常能够

。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绝妙的句子,它们一到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好像这是一种

:按理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天生如此,谁也无法更动无法超越。就像每个月份里按时出现的月亮和星辰一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那里出没和闪耀。这些佳句中有一部分是同一个作者,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实际上这些引用不过是

,在苏东坡诗歌绿色原野里,这不过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历史记载中那些专门寻觅佳句的苦吟派、为一句妙语捻断数根须的诗人,却较少创造出如此绚丽和醒目的景致。在苏东坡这里,他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诗文不过是人生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佳句自然而然地流泻而出,它们较少刻意经营,也不受强烈理念的驱使,其中的大部分是兴之所至,所以流淌无碍,机缘巧合,具有天然的淳朴和睿智,丰沛多趣而从来不会“贫瘠”。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他与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为伴,诗文是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有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厚植爱农情怀,勤练兴农本领,“甘”于田间,自找“苦”吃。2023年5月3日,习总书记在给他们的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才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真实人名,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2.D3.C4.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以取长补短。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形成清诗的新风貌。5.①都认可唐诗的价值。②都认可功夫和悟性的重要。③都认可作诗由模仿到脱化的过程。【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姚鼐的“镕铸唐宋”诗学理论,强调模拟与脱化的关系,认为学诗应先模拟古人,再通过“天启”达到自成一体。材料二则通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论,强调诗歌创作中立意的重要性,并建议香菱通过阅读经典诗人作品来打好基础。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诗歌创作中学习与创新的关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姚鼐在给弟子鲍桂星书信中首次提出”错误。“此信开首有‘今年闻与馆选,极欣慰’”之语”,表明是这封信的开端提到“馆选”“镕铸唐宋”,但并没说是首次提出。B.“通过多次模拟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然后才能达到‘似’的程度”错误。“在姚鼐看来,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知,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但“似”是模拟一家的目标,多次模拟最终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再达到“似”的程度。C.“因为姚鼐学诗是从对‘明七子’的模仿开始的,所以……他极力给以批评”错误。“钱谦益讯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鼐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实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可知,姚鼐批评钱谦益是因为他轻视模拟,而非因为自己学诗从七子入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是因为他更认可宋诗‘生新’的特点”错误。“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谱人,崇尚杨万里,且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两重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他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可知,袁枚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是因为他更注重个性和变化,而不是因为认可宋诗“生新”的特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讨论了由似到脱化的过程需要“天启”;又不能脱离功夫,还需要熟读精思的努力。A.强调初学者的迷闷,与“天启”无关。B.强调神妙之境的偶然性,与“天启”无关。C.强调了天启的重要性和努力的必要性,符合第四段观点。D.强调杜甫的才华和努力,与“天启”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强调模拟与脱化相结合,避免了明清诗坛中模拟与脱化割裂的问题。“‘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而姚鼐认为“‘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也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也即‘成其体’”,这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割裂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取长补短,方全其美,使学诗方法更加完善。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等可知,姚鼐提出要先模拟一家,然后多次模拟多家,以功夫为基础,多读多思,注重“天启”,最终由“似”到“脱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诗者提高诗歌创作水平。“沈德潜……论诗重模拟,强调有不变之法与至变之法,并通过效法前人,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不过其诗模拟的成分大于脱化。而袁枚偏重变化,反对模拟。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可知,姚鼐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力求形成清诗的新风貌,对清代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诸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可知,姚鼐对这些人的推崇;而林黛玉劝香菱“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知,林黛玉认为学诗要先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人的诗,对唐诗极其看重。两人都优先选择唐诗诵读和学习,都看重唐诗的价值。②姚鼐认为“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可知,姚鼐对功夫非常看重,认为应该贯穿学诗的始终,且熟读精思的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林黛玉劝香菱“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知,她也认为要多读多思,细心揣摩透熟,就不愁写作了。林黛玉和姚鼐都主张通过大量阅读和揣摩前人的作品来打好基础,领悟后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③“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的模拟基础上,才能脱化”,姚鼐详细说明了从模仿到脱化的路径;林黛玉也认为学诗需要细心揣摩透热前人的诗作,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再创作。他们都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学习古人,从模仿开始,逐步达到脱化和自成一体的境界。6.D

7.A

8.①该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②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

9.用小去反映大:①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③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个文本,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行军场景。文本一以小说形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士们在极度困倦中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尤其是通过老范和任丕祥的形象,突显了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文本二则以纪实手法,真实记录了行军中的困境和战士们的疲惫状态。两个文本相辅相成,既有虚构的艺术表现,又有真实的历史记录,共同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奉献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错误,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是因为最前面的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后面的同志以为要停住等,便站住了,时间一长打起盹来,而不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不是比喻,这些句子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来形象地表现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复位的能力。①位置:放在第⑥段后面比较合适。②第⑥段主要写战士们抓着绳子走,还是会出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脚被碰伤等情况,主要体现战士们在极度困乏下艰难行军的状态。从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而掉下悬崖牺牲这个极端事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行军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而且和前面其他战士困倦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等疲惫状态相呼应,进一步说明整个队伍都被极度的困乏所困扰。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现状下,任丕祥才提出让大家“睡二指”,这种请求就变得合理且迫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用小去反映大:①塑造人物:文中老范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先是用冷水喷脸,后来又用草棍儿撑眼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员强烈的责任心。在战士们极度困乏、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情况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对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部队的前途负责。②小事件体现大环境:文本围绕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中渴望休息这一“休息”的小事件展开。通过战士们抓着绳子行军、站着就能睡着、任丕祥极度困倦的请求以及因困倦发生的悲剧等细节,深刻地反映出长征途中环境的艰苦异常。这种艰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还包括随时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以及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对生存和战斗的坚持。③文中的老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体形象,他在艰难困苦面前展现出的坚韧、负责、对战士的关爱等精神,是中国革命者群体伟大精神的缩影。任丕祥作为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都撑不住了,也体现了整个行军队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些个体形象的塑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革命者群体在长征乃至整个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10.ADG

11.C12.C

13.(1)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应当会遭受挫折,也并非不是一件幸事,你应该谨慎对待它。(2)我说出的话就是论点,下笔就能写成文章,只是应该当面考试,为什么要请人代笔呢?

14.①《晋书》本身记载时就加了“或云”二字,表明是道听途说。②二丁的儿子早在汉末魏初已被杀光,时隔六十多年,生活在西晋的陈寿不可能向二丁的儿子“觅米”。③《语林》是短篇小说集,收录的故事具有“虚构性”,不能将其作为信史。【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了陈寿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遭遇。材料二介绍了曹植的才华和行为,以及他因饮酒误事而被曹操取消救援任务的经历。材料三提到陈寿向丁梁州索要千斛米以为其父作传,但未果。三则材料共同展示了陈寿和曹植的才华与他们在历史上的一些具体事迹。【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举荐他为孝廉。“司空张华爱其才”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主语是“司空张华”,谓语是“爱”,宾语是“其才”,应独立成句,所以A处断开;“以寿虽不远嫌”也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主语承接前面的“司空张华”,已省略,谓语是“以”,宾语是“寿虽不远嫌”,应独立成句,所以D处断开;“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中间停顿,“原情不至贬废”句意完整,而“举”是后一句的谓语,所以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名词意动,把……当作老师。句意: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同郡人谯周(师从同郡人谯周)。/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B.正确。第二人称代词,你;/互相。句意:应当把国史的编写任务交付给你。/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C.错误,不同。表被动,被;/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如果你能找到一千斛米借给我。D.正确。句意:曹植和诸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国。/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议论他的人因此少了”错误,根据材料一“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可知《晋书》认为陈寿对丁仪、丁廙、诸葛亮和诸葛瞻的评价不公正,评议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少”是“轻视,看不起”之意,选项曲解实词意思。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被”,遭受;“损折”,挫折;“深慎”,小心谨慎对待;“宜”,应该。(2)“论”,论点、观点;“顾”,只;“倩”,使,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可知《晋书》在记载这件事情时加了“或云”二字,表明是道听途说,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②由材料二“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其男口”,可知二丁的儿子早在魏初已被杀光,距“陈寿将为《国志》”时,已经相隔六十多年,生活在西晋的陈寿不可能向二丁的儿子“觅米”。

③由材料三“谓丁梁州曰:‘若可寻觅千斛米见借’”,虽然《语林》中也有“索米作传”的记载,但《语林》是短篇小说集,属于文学类作品,收录的故事可能具有“虚构性”,不同于历史著作的严肃客观,不能将其作为信史。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少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担任蜀国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权作威,大臣都曲意依附他,只有陈寿不肯屈从,因此屡次遭到贬黜。遭逢父亲丧事,生了病,让婢女捏药丸,有客人到他家看见了,乡人因此责难他。等到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些原因多年得不到升迁。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举荐他为孝廉。当时的人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这时夏侯湛正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毁掉了自己的书不写了。张华十分欣赏他,对陈寿说:“应当把国史的编写任务交付给你。”他就这样被当时的人推崇。有人说丁仪、丁廙在魏国有盛名,陈寿对他的儿子说:“你送一千斛米来给我,我就给你父亲作一个好的传记。”丁氏子没有答应,陈寿最终没有为其立传。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被判处髡刑,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陈寿为诸葛亮作传时,说诸葛亮用兵谋略不高超,没有克敌制胜的能力,说诸葛瞻只是擅长书法,名过其实。评议者因此看不起陈寿。起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将会遭受挫折,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小心谨慎。”到这时,陈寿两次遭到废黜,都像谯周说的那样。以后几年,被起用为太子中庶子,没有授予官职。元康七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五岁。材料二: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十几岁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擅长作文。曹操有次看到他的文章,对他说:“你请人代作的?”曹植跪下说:“话说出口就是言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可是他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任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要让他去救曹仁。召他来要告诫他一番话,曹植喝醉了酒不能起身,曹操后悔,取消了这个命令。曹丕即王位,诛杀丁仪、丁廙和他们全家的男子。曹植和诸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国。材料三:陈寿将作《三国志》,就对丁梁洲说:“如果你能找到一千斛米借给我,我就替你父亲作一篇好传。”丁没有给他米,于是陈寿就没有给丁的父亲作传。15.C16.①首联中用一个“赖”字,表达了对外孙帮助自己收麦的感激之情。②颈联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动作描写,表达了对外孙辛勤劳动的关心(深情、爱怜之情也可)。③尾联中的人称由上文的“诸孙”转变为“汝”这一人称变化更能亲切地表达对外孙辛勤劳作的赞美。【解析】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农忙时节外孙替老人收麦的情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辛劳。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外孙的关爱和赞赏之情。诗中既有对天气变化的描写,也有对劳动辛苦的体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情的深厚感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直接地写出……”错误,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是通过诗人急忙做好大饼、多买村酒来犒劳外孙们辛苦劳作这个行为,从侧面间接反映出抢收新麦的劳累与艰辛,不是直接描写。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赖”字意思是依赖、依靠,老人年事已高,在农忙时节,外孙们主动承担起收麦的工作,这种帮助对于诗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一个“赖”字饱含了真情,体现出诗人对外孙帮忙的感激之情。②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诗人看到外孙们在田间辛苦地劳作,抢收新麦,内心充满了疼惜,这里通过“急炊”(急忙地做饭)和“多博”(多买)这两个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外孙们辛苦劳作后的关爱之情,这种对晚辈的深情通过这些细致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③整首诗前面都是用“诸孙”来指代外孙们,而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中用“汝”来直接称呼,这一人称的变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亲切。“怜”字有怜爱、喜爱、赞赏的意思,诗人通过“赋诗怜汝”直接表达了对外孙们辛勤劳作的赞赏,体现出对外孙们在劳动中展现出的精神的肯定和喜爱,让外孙们在辛苦劳作后感受到长辈的关爱与鼓励。17.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18.示例一:拥抱亚运,迈向体育强国。示例二:忆亚运之路,展强国风采。19.①钱塘江潮头,象征浙江儿女(中华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②扇面造型,象征江南人文意蕴(中国传统文化)。③浪花形成的祥云,象征幸福、繁荣和成功(蕴含着对杭运会的美好祝福)。

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短文第一段介绍了杭州亚运会的成功申办以及从2018年9月2日亚运会进入杭州时间。第二段回顾了在1949年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中,中国还无法组建出一支体育代表团;197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踏上亚运赛场;198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以61枚金牌首次名列金牌榜榜首。

第四段回顾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狂揽183枚金牌;20年后广州亚运会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东道主时,这一纪录才被打破;从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开始至今,中国军团已连续11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可以看出,一、二、四三个段落主要回顾了中国亚运之路以及越来越瞩目的成绩。第三段则介绍了亚运会赛场上的不断突破给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带来的璀璨夺目的成绩。由此可以看出,短文主要写两个内容,即亚运会及中国的体育成就。因此围绕这两个内容,可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拟“拥抱亚运,迈向体育强国”的标题;也可以运用对偶修辞,拟“忆亚运之路,展强国风采”的标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①钱塘潮涌是浙江地区独特人文景观,是会徽中的中国元素。因为潮涌气势宏大、自由奔放,所以可以象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也可以象征浙江儿女(中华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②会徽整体上采用了扇面造型,而扇子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经成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的装饰品和身份象征,有些种类和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会徽中的中国元素,并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又因为江南地区也有丰富多彩的扇子传统,所以也可以说象征江南人文意蕴。③祥云是祥瑞的云气,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之一,寓意吉祥、喜庆、幸福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浪花形成的祥云是会徽中的中国元素,象征幸福、繁荣和成功,同时也蕴含着对杭运会的美好祝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横线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B。21.①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口诵心惟)②理所当然

③冰山一角(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22.①原句将三组景物分别匹配了“相亲”“相伴”“共眠”,与改句中仅有“相伴”相比,表达更为丰富,增强了感染力。②原句“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三个短句,更为活泼明快,更富有节奏感。③原句“不过”一词意为“只”“仅仅”,含有往轻里说的意味,表明佳句源自随手记录,强调自然性,更符合原文佳句浑然天成非刻意经营的逻辑。【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语境意在强调苏东坡佳句之多,流传之广,人们对他的佳句很熟悉,所以此处可填“脱口而出”或“信手拈来”或“口诵心惟”。脱口而出:指不假思索,随口说出。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口诵心惟:口中朗诵,心里思考。第二处,根据后文冒号和“按理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绝妙的句子和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是一种合乎情理的现象,所以此处可填“理所当然”。理所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义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第三处,根据后文“在苏东坡诗歌绿色原野里,这不过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可知此处语境强调虽然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但被引用的诗句只是他作品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此处可填“冰山一角”或“九牛一毛”或“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文中“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连用三个状中短语构成排比,强调“相亲”“相伴”“共眠”,增强了感染力,表现自然万物对苏东坡创作的影响。而改句只采用“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三个并列短语排比的形式与“共眠”匹配,缺乏感染力。②原句中“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是三个简短的整句,而改句中“与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为伴”是一个句子。二者相比,原句结构简单、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③原句中“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