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关于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消灭了腮裂,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B.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为争辩生物的进化供应了最直接的证据

C.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蟒蛇外形上无四肢,但体内保留着后肢骨残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2.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的细胞学证据的是()

A.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质膜

B.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

C.叶肉细胞内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D.个别人有与兔子相像的唇裂,说明人与兔子有共同的祖先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推断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变化肯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B.若进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则基因频率不变

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率也不肯定转变

D.有性生殖下的基因重组通过转变基因频率而加快了进化的进程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转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C.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进展的过程

5.争辩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

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供应选择材料

D.该物种金鱼草可以形成多个种群分布在不同区域

6.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

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

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7.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C.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

B.蜂鸟瘦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的过程

D.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能够定向转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9.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沟通,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沟通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10.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状况,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在变化过程中,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大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把握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11.某岛上地雀种群基因频率会随着气候转变而发生转变。当气候恶劣时,喙小的地雀

死亡率高;当气候良好时,喙大的地雀死亡率高。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存在着生殖隔离

B.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属于可遗传的生物特征

C.气候转变导致地雀的喙发生不定向的变异

D.地雀的喙大小和岛上的气候发生协同进化

12.熔岩蜥蜴的体色深色和浅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把握,科研人员为争辩环境与熔岩

蜥蜴体色的关系,对不同区域蜥蜴的体色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统计,绘制图像如

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浅色熔岩A区浅色熔岩B区深色熔岩C区

□深色表型频率□b基因的频率

A.据图分析,基因B把握的是深色性状,基因b把握的是浅色性状

B.只考虑基因B/b及体色性状,C区杂合蜥蜴的基因型频率为0.49

C.不同体色蜥蜴在不同区域分布状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深色蜥蜴和浅色蜥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

13.试验小组在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试验时,观看到下图所示的试验

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缺少用不含抗生素的圆纸片放置于培育基的区域作为对比

B.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连续培育

C.抑菌圈直径随培育代数的增加而增大

D.使用过的培育基和纸片等需经过高温灭菌处理才能废弃

14.无花果的隐头花序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

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

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打算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

B.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打算了进化的方向

15.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像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转

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种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自然选择使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像的适应性

D.不同种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像的同一物种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A.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B.达尔文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转变草原上原有物种种群的基因频率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假如先在岛屿上形成两个数量较少

的初始种群,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17.家鸡由原鸡驯化而来,每只原鸡一年产蛋只有8〜12枚,而优质蛋鸡一年可产蛋多

达300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论原鸡还是家鸡,“产蛋多”就有更高的存活率

B.家养环境诱发蛋鸡发生了“产蛋多”的变异

C.在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只对产蛋力量发生了作用

D.优质蛋鸡的驯化过程不行能仅通过一代选择实现

18.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可遗传变异为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

C.一个种群中,把握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转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D.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

19.争辩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己知

把握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和r,且R对r+、r为显性,小对r为

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红花植株白花植株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64%36%0

二次调查36%25%39%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缘由之一

B.该种植物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突变和物

基因重组改变基

I①卜率

A.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

B.①表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生殖隔离的根本缘由

D.新物种形成后可能会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转变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在莫桑比克国家公园里,很多老象没有象牙。争辩发觉,在没有盗猎的自

然环境下,只有2%至4%的雌象不会长象牙;而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内战(偷猎严峻)结

束后大象总数急剧下降,新诞生的雌性大象约有三分之一没长象牙。没有象牙肯定程度上影

响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们认为:从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明显是为

了爱护它们免于被偷猎。

(1)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基因库的变化状况是(填“增大”或“减小”兀

(2)假设有象牙受基因B把握,则消灭无象牙基因b的缘由是发生了,自然环

境中不长象牙的雌象只有2%至4%的主要缘由是该突变具有o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

间内存在且使每代有象牙个体削减1/3,则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

个体40个,则下一代新生的无象牙个体占0

(3)偷猎现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请做出推断并说明理由:

(4)“从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明显是为了爱护它们免于被偷

猎”,依据现代进化理论,这句话表述是否正确?请做出推断并说明理由:

22.(12分)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

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

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进展鹿群,美洲

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头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

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

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月,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方

案,黑尾鹿种群数量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气。依据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1)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o争辩

发觉,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的结果,该过程(填

“是”或“不是”)定向的。

(2)争辩发觉:黑尾鹿吃多种不同的植物,而且往往吃种群中个体数量较多的植物,这

被称为理论。

(3)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把握。抽样调查得知当

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XflX\X'X"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

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

基因频率将会(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

化。

23.(8分)达芙妮小岛上的勇地雀较早的时候主要取食小种子。1977年,一场严峻的干

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具有较大鸟喙的勇地雀渐渐取食大花羡藜的种子(大花蓑藜抗

旱,种子较大,有着厚厚的外壳和尖锐的刺,只有大的鸟喙才能啄破取食)。如图为1975〜

1979年勇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化曲线。请回答:

(1)调查发觉,每一只勇地雀在1977年干旱前后,喙的深度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勇地

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在干旱前后发生变化的可能缘由是

争辩人员发觉ALXY基因是引起地雀喙大小发生转变的关键基因,由此可见勇地雀种群

的喙平均深度变化的实质是«

(2)1979年干旱结束后,达芙妮小岛上植被渐渐恢复。随着食物渐渐充分,另一种地雀

——大嘴地雀迁入该小岛。大嘴地雀有着更大的喙,且体型是勇地雀的两倍,主要以大花羡

藜的种子为食物。调查得到1997年〜2003年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1997年-2003年达芙妮小岛上勇地雀和大嘴地雀的种群数量变化

①1999年〜2001年,勇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缘由是

②2001年〜2003年,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有所回落。据此分析,勇地雀种群数量

渐渐增加的主要缘由可能是o

24.(12分)一个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爆发,导致一条

大河发生了改道,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

彼此之间不能往来接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打算鼠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

结果,回答下列关于进化与物种形成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甲区域中的一部分鼠被分隔到乙、丙两区域后,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而阻碍了基

因沟通。三个区域中鼠发生的突变(填“相同”或“不相同”),这是由于

⑶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的颜色_____(填"是”或“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推断这三个鼠群是否形成了不同物种,关键要看三者之间是否存在___隔

离。

25.(12分)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

的农夫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

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

体得以生存,缘由是o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缘由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的,通

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实现的,农药对害虫

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转变害虫种群中的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

演化。

(3)假如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夫在使用农药时可能实行了某种

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第6章检测卷

1.答案:A

解析: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消灭鳏裂和尾,属于胚胎学的证据,A错误;化石证据

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正确;细胞色素C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含铁的蛋

白质,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蟒蛇外

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更

符合比较解剖学的内容,D正确。

2.答案:D

解析: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质膜,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

ATP,叶肉细胞内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A、B、C错

误;人的唇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生物进化的细胞学证据,D正确。

3.答案:C

解析:环境发生的变化假如影响种群中某些基因型个体的生存,才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

率转变,而假如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基因

频率不发生转变,A错误;若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淘汰和保留个体数目相当,则种群

数量长期保持稳定,但基因频率仍旧转变,B错误;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

率也不肯定转变,如一个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原来A、a基因频率均为

1/2,若基因型为AA、aa的胚胎不能存活,则生存下来的种群中A、a基因频率仍为1/2;

若只有AA个体不能存活,则种群基因频率会转变,C正确;基因重组本身不具有直接转变

种群基因频率的效应,如在随机自由交配中基因频率并不转变,但是基因重组丰富了生物的

基因型,为自然选择供应了更多的选择材料,促进了有利突变在种群中的传播,进而加快了

生物进化的进程,D错误。

4.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A错误;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

的表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而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从而定向转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正确;自然界中大部分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非全部

新物种形成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进展的过程,D错误。

5.答案:D

解析: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

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别,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

误;一个物种可以分为多个种群分布在不同的区域,D正确。

6.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

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

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

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C

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由题干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说明是同一物种,D错误。

7.答案:B

解析:现代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属

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错误;现代进化论

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所以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正确;

现代进化论认为: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8.答案:B

解析:不论是否接触青霉素,细菌都有不定向的变异,青霉素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

A错误;蜂鸟瘦长的喙可以深化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进行采蜜,从而为其传播花粉,因此是

它们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转

变,C错误;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能够

定向转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9.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生物经过长期的

进化可以形成新的物种,所以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A正确;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

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种间互助、相互选择等实现,B错误;依据“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可

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展,再依据“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两个种群之间形成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

因沟通,地理隔离也可以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沟通,但是地理隔离不肯定形成新物种,D

错误。

10.答案:A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原来就存在的,环境变化后对生物已经发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A

错误;Aa的基因型频率是A与a的基因频率乘积的2倍,图中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大,

B正确;据图分析,Q点后,A的基因频率渐渐上升,说明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

把握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C正确;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

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11.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

误;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变化和该地雀种群基因频率转变有关,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属于可遗传

的生物特征,B正确;由于基因突变等缘由,岛上先有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气候转变只是

起到选择作用,影响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C错误;协同进化体现在不同物

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进展。岛上的气候转变影响喙小地雀

和喙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但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在种群中的比例转变不能影响气候,D

错误。

12.答案:B

解析:浅色熔岩A区的b基因频率较大,深色熔岩C区的B基因频率较大,依据浅色熔

岩区浅色个体更简洁生存,深色熔岩区深色个体更简洁生存,可知基因B把握的是深色性状,

基因b把握的是浅色性状,A正确;只考虑基因B/b及体色性状,C区b的基因频率为0.3,

B的基因频率为0.7,故杂合子蜥蜴的基因型频率为2X0.3X0.7=0.42,B错误;生活在浅

色熔岩区的浅色个体不简洁被天敌发觉,深色个体简洁被天敌发觉并被捕食,所以浅色熔岩

区的浅色基因频率较高,同理可推知,深色熔岩区的深色基因频率较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C正确;同一区中深色蜥蜴和浅色蜥蜴可能属于同一种群中不同的表型,不存在生殖隔

禺,D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为争辩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试验中需要接受不含抗生素的纸片作为对比,

并将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和含抗生素的纸片分别放置在培育基的不同区域,识图分析可知,图

中缺乏对比处理,A正确;抑菌圈边缘上的细菌可能抗药性较强,因此试验中需要从抑菌圈

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经灭菌的培育基上连续培育,重复试验中抗生素的选择步

骤,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的直径,B正确;由于抗生素对细菌起到定向选择作用,将具有抗药

性的细菌逐代选择出来,细菌的抗药性渐渐增加,因此抑菌圈直径随培育代数的增加而减小,

C错误;使用过的培育基和纸片等需经过高温灭菌处理才能废弃,以免污染环境,D正确。

14.答案:B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榕小蜂和

无花果之间互利共生,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花序的特化并

未产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

D错误。

15.答案:C

解析:不同种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不会消灭相同的基因库,A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

物种之间会消灭相互选择,B错误;生物进化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环境选择生物,推动生物进化,另一方面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所以在相

同的环境下,不同种生物也会消灭相像的形态结构,C正确;不同种生物一般不会演化为形

态结构相像的同一物种,D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

肯定在各代保持不变,A错误;有关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达尔

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正确;由于形成两个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

能存在着差别,D错误。

17.答案:ABC

解析:在实际生产中,无论原鸡还是家鸡,“产蛋少”或“产蛋多”并不是其存活率凹

凸的主要依据,A错误;“产蛋多”类型的变异是在选择之前就已发生的,家养环境只是被

人工选择保留下来,逐代积累,B错误;人工选择培育出的新品种,符合人类需要的性状,

在驯化家鸡过程中,人工选择除了对产蛋力量发生了作用,还对家鸡的形态等进行了选择,

C错误;优质蛋鸡的驯化过程是渐渐积累的过程,不行能仅通过一代选择实现,D正确。

18.答案:ACD

解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

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A错误;可遗传变异为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原来源,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B正

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转变,故一个种群中,把

握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转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C错误;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D错误。

19.答案:ABD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黄花植株初次调查为0,二次调查为39%,即产生了把握黄花

的新基因,而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故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

变化的缘由之一,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正确;结合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R的

基因频率不能计算,C错误;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小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

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

20.答案:BCD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

A错误;图中①表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B正确;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生殖隔离的根本缘由,C正确;新物种形成后与其他物种间

发生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可能会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转变,D正确。

21.答案:(1)减小(2)基因突变有害性减小36%

(3)是,大象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4)不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打算了进化的方向

解析:(1)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个体数量削减,含有的基因削减,则其基因库减小。(2)B

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象牙是大象防备的重要工具,自

然环境中不长象牙的雌象只有2%至4%,主要缘由是无象牙突变对大象的生存是不利的,是

一种有害突变。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个体削减1/3,则下一代大象

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减小;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

个体40个,有象牙个体削减1/3,剩余(30+60)义2/3=60个,BB和Bb被捕食的机会相等,

剩余个体中包括20个BB、40个Bb、40个bb,B的基因频率为(20X2+40)/(100X2)=40%,

b的基因频率为60%,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bb个体占(60%)2=36%。(3)偷猎

现象的存在使有象牙个体削减,则种群的B基因频率降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该种群

发生了进化,因此偷猎现象的存在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4)生物进化的方向不是由生物

自身的意愿打算的,而是由自然选择打算,生物的变异只是为自然选择供应了原材料,因此

“从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明显是为了爱护它们免于被偷猎”这一表

述是不正确的。

22.答案:⑴基因库自然选择是(2)收割(3)60%减小

解析:(1)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争辩发觉,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过程是定向的。

(2)争辩发觉:黑尾鹿吃多种不同的植物,而且往往吃种群中个体数量较多的植物,这被称

为收割理论。(3)由于雌性中,XAXA=50%,XAXa=30%,XT=20%,雄性中XAY=XaY=50%,

那么A=(50+30+50X2)/(200+100)=60%,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那么

基因型为aa的个体简洁被捕食,使基因型为aa的个体削减,最终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

的基因频率将会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23.答案:(1)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个体能够获得食物,

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数量削减(或“喙

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在自然选择下数量削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