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走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颠沛曲折,深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之苦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形势、任务的急剧转变,却仍有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这惑了广大的同志”,理论强党刻不容缓!1937年7月,毛泽东写出《实践论》。以此作为讲稿,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新中国成立后,经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实践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围绕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凸显出阐述认识和实践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的关系是此文的重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以知统行,正所谓“三思而后行”。这就容易错误地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实践论》开篇即阐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进而揭示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围绕认识的本质,《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围绕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接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过程。针对这些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论》将此通俗阐述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并深刻总结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从而一锤定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摘编自路军《“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重温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剥削阶级对社会历史的歪曲和人们眼界的局限,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B.列宁说过: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C.《实践论》是在教条主义等危害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D.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出现过问题,它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未能认识到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先有预想,然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B.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这个理论只是在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C.《实践论》的观点本质上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探讨,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而《实践论》中侣导的方式与传统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D.小刘在参与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这些认知会指导后面的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又增加新的认知,如此有利于做好项目。3.下列选项最难以支撑材料二中“毛泽东深人浅出讲授(实践论》”说法的一项是(3分)A.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B.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做判断和推理的工夫。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要勇敢抛弃关门主义。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4分)5.某高中校长在一外省学校学习交流期间,得知该校在广泛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且有良好的成效,校长拟将这一教学方法引进到本校,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为校长出谋划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暌暌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然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转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剖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姿,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迈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唔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人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心店员的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软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教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景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上》)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D.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B.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C.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爱加以非议:D.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亲近贤才。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郑夫子鲂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逗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勉矣郑夫子,骊珠①今始胎。[注]①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语出惊人,以“天地”“风雷”之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凝练,立意深远,见解富有启示性。16.诗人在这首赠诗中谈及了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2)《大学之道》中的“

”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3)儒、道学说看似矛盾对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处。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说法,而《<老子四章>里就有“

”的相似观点。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A

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

B

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衰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①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②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摆脱现代冲突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③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④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狡狯的精灵在这一切矛盾中经常出现。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

)。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2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革命”比作三种事物,请指出三种喻体并分析其妙处。(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弟子曰:己私难克、奈何?阳明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自古以夹,自己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王阳明的为己之学可分为“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们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进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紧密相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心,消除自己的不当欲望,成就自己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张冠李戴,材料一中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是列宁说的。2.D【解析】A.“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可知,是“思想”符合外界的规律性与否,不是“预想”。B.“如果这个理论只是在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可知,猜想阶段还没有经过实践,不能直接下结论它是错误的。C.“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这就容易错误地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可知,“先思后行"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误观点,而不是说“先思后行”是一种错误观点。3.D【解析】由材料二“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分析。A.用延安考察实例论述实践的认知过程,生动形象地表明感性认识阶段的特点。B.用《三国演义》和生活常见现象,形象论证了运用判断和推理产生合乎理论的社会实践。C.用类比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论证“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道理。D.表述现实事件及对人们认知的影响,既不深入浅出,也不是哲学原理。4.①理论与实践是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②人们的思想理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检验,才能证实认识的正确性。③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认识又会反过来指导之后的实践。(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可以先将该方法在本校进行小范围但足量的实验,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校。②要使自己的认知合于客观情况才可能成功。先全面分析本校的校情,充分结合本校的校情对该方法进行修改。③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若实验结果有不足之处,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适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A【解析】B.“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人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7.D【解析】“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8.①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③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每点2分,分析合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每点2分,分析合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BFI(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句意为: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11.C【解析】A.正确。B.正确。替代/容易。C.错误。表转折,但,却/表假设,如果。D.正确。知道/知识。12.D【解析】”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错,孟子以尧、舜为例并不是为了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事有先后,爱有等差。13.(1)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做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劫”敖”各1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2)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是以”“妻子”“终其寿”各1分,句意1分)14.①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②孟子主张仁爱“,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力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域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姑且试着推究这些利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憎恶别人、伤害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的。”必然要说:“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所以墨子说:“兼(相爱)是对的。”而且从前我曾说过:“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现在我推究由兼(相爱)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别(相恶)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说别(相恶)不对兼(相爱)对,就是出于这个启发。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兼(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材料二:主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对于百姓,对他们实行仁德却不亲爱他们。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孟子说:“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爱所有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者。”15.B【解析】“直接批评了宋玉、孕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错,是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逗”与"狂”二字赞美二人极具才华。16.①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②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③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④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7.(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每空1分)18.A.不可思议B.愚昧无知(每词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19.甲: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乙: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0.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1分)这种对抗包括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对抗,(1分)也包括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1.②句修改为;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④句修改为: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在这一切矛盾中经常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每改对一处给2分)【解析】文中标序号的部分表述不当的两句是②句和④句。②句结构混乱,”为了···”表目的,是目的状语,如使用“和”,那“为了··技术”都变成状语,句子就没有了谓语,所以可以把”和”改为”而”,让“希望··”做谓语;④句语序不当,应把”狡狯的精灵”放到“出现”后面。22.①喻体:罗宾。分析;罗宾是好人儿,形象地写出了革命造福于广大群众的作用。②喻体;老田鼠。分析;老田鼠能迅速刨土,写出了革命的迅速和有力。③喻体;工兵。分析;工兵能开路,写出了革命有开路先锋的作用。(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弟子曰:己私难克、奈何?阳明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自古以夹,自己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王阳明的为己之学可分为“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们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进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紧密相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心,消除自己的不当欲望,成就自己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本题材料由弟子与王阳明的对话引出“克己”的话题,然后明确“克己”的三步,即“己私难克”“能克己”“方能成己”。这是“克己”的三步,也是写作的三个层次,考生可以从这三个层次进行思考。“己私难克”,这里的“己私”指的是私欲,是人的各种欲望,有正当的欲望,有不正当的欲望,而“难克”说明私欲是很难克制的,由此可以思考如何去克制私欲。“能克己”,克制私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