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6-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1页
卷06-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2页
卷06-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3页
卷06-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4页
卷06-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C、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此后进行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正确;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故选C。2、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已知Tt、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染色体互换等特殊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F段所对应的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处于AF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FI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C.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R和trD.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中ABCDEF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详解】A、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中ABCDEF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分裂I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AF段发生的是有丝分裂,其对应的细胞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A错误;B、处于AF段的细胞是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处于FG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HI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C、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在HI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TRR和ttrr或TTrr和ttRR,C错误;D、T/t为等位基因,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即含有Tt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D正确。故选D。3、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都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渗透了诸多科学思想,揭示出相应规律,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萨顿提出并证明了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主要内容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结果采用完全归纳法统计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D.摩尔根探究果蝇的眼色遗传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答案】D【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A错误;B、萨顿提出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主要内容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但并没有通过实验证明,B错误;C、孟德尔研究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统计,C错误;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D正确。故选D。4、芦花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性个体为ZW,雄性个体为ZZ。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芦花羽毛,等位基因b纯合时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下列交配方案中,可以通过子代雏鸡羽毛实现性别鉴定的是()A.非芦花雌鸡(ZbW)x芦花雄鸡(ZBZB

)B.芦花雌鸡(ZB

W)x非芦花雄鸡(ZbZb)C.芦花雌鸡(ZBW)x芦花雄鸡(ZBZB

)D.非芦花雌鸡(ZbW)x非芦花雄鸡(ZbZb)【答案】B【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为ZW,雄性为ZZ,对于羽毛颜色性状,可能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Zb、ZbW、ZBW。【详解】A、非芦花雌鸡(ZbW)与芦花雄鸡(ZBZB)杂交,子代雄鸡和雌鸡均表现为芦花鸡,A错误;B、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子代所以的雌鸡为非芦花鸡,所有雄鸡为芦花鸡,可以通过子代雏鸡羽毛实现性别鉴定,B正确;C、芦花雌鸡(ZBW)与芦花雄鸡(ZBZB)杂交,子代雄鸡和雌鸡均表现为芦花鸡,C错误;D、非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子代雄鸡和雌鸡均表现为非芦花鸡,D错误。故选B。5、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不同B.甲、乙两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产生,可以不必设置C.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D.丁组中观察到S型菌落比R型菌落少【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甲生长出R型菌的菌落,乙生长出S型菌菌落,丙无菌落,丁既有R型菌菌落,又有S型菌菌落。【详解】A、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错误;B、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的可能,B错误;C、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C错误;D、丁组中观察到S型菌落比R型菌落少,因为R菌的转化率低,D正确。故选D。6、如图是某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氢键;②是脱氧核糖,图示上端是②所在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B.a链和b链方向相反,两条链互补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一个细胞周期中,①可能多次断裂和生成,物质②与③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D.若该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碱基间的氢键有260个,则其共含有60个A【答案】D【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图中①是氢键,②是脱氧核糖,图示上端是②是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③是5'端,A正确;B、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a链、b链反向平行,两条链为互补关系,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会发生复制,故①处的化学键(氢键)可能发生断裂和生成,磷酸③与脱氧核糖②交替连接形成长链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D、若该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则含有100个碱基对,设A有x个,则A=T=x,C=G=100-x,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2x+3×(100-x)=260,解得x=40,所以腺嘌呤(A)共有40个,D错误。故选D。7、科学家在体外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向每个试管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并以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模板,结果只有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下图为蛋白质体外合成示意图。已知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UAU和UAC对应酪氨酸,UUU和UUC对应苯丙氨酸,AGU和AGC对应丝氨酸,AAA和AAG对应赖氨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试管中应加入除去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B.该实验应该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C.若加入的是多聚腺嘌呤核苷酸,则④号试管中会出现肽链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遗传密码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答案】D【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解】A、图示实验中加入的细胞提取液应除去细胞原有的DNA和mRNA,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加入的细胞提取液中应该不含有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等,A正确;B、该过程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酶需要适宜的温度,该实验应该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B正确;C、若在试管中加入的是多聚腺嘌呤核苷酸,则④号试管中会出现肽链,该肽链应该是由赖氨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正确;D、根据实验结果不能推测出遗传密码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D错误。故选B。8、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般仅存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B.基因突变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C.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形成新的表型【答案】B【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所有生物都有基因,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基因突变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而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一般只发生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A错误;B、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B正确;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一定形成新的表型,例如隐性突变,D错误。故选B。9、2021年5月,国家放开“三孩”政策。在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同时,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举措也尤为重要。出生缺陷即先天性畸形,是指婴儿出生前出现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等异常。下列关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21三体综合征属于出生缺陷,也是遗传病,也就是说先天性疾病就是人类遗传病B.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不适合中学生进行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调查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A【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优生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等。【详解】A、21三体综合征属于出生缺陷,但出生缺陷并不都是遗传病,如有些先天性疾病是在胎儿发育时产生的,并非遗传病,A错误;B、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而进行遗传病发病率调查时一般选择单基因遗传病,B正确;C、遗传病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C正确;D、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正确。故选A。10、大量证据表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A.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等“同源器官”结构相似【答案】B【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鱼和人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具有鳃裂和尾的胚胎学证据,支持人和鱼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A错误;B、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B正确;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且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是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学证据,C错误;D、猫的前肢、鲸的鳍和人的上肢具有相似的骨骼结构,属于同源器官,表明其有共同祖先,D错误。故选B。11、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50年灰色蛾黑色蛾灰色蛾黑色蛾99%1%1%99%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变异的作用B.自然选择的作用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BC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蠖两种体色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建成工业区后50年,由于环境污染,灰桦尺蠖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小,不适应环境,逐渐被淘汰,黑桦尺蠖更适应环境,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大,因此数量增多。两种体色比例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CD错误,B正确。故选B。12、月亮鱼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经过染色体变异、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以及防御能力【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作为一个物种的月亮鱼,其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A错误;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通过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在寻找月亮鱼与其他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D、“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因此月亮鱼恒温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其捕食以及防御能力,D正确。故选A。13、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结果不可能的是A.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B.含有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16C.复制过程中需游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后共产生16个DNA分子【答案】A【分析】1个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会得到16个DNA分子,因为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故每个DNA分子都含14N;只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详解】A、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又因所用培养基含14N,所以后代含14N的DNA分子占100%,错误;B、1个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会得到16个DNA分子,32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母链(含15N),位于两个子代DNA分子中,故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16,正确;C和D、DNA分子中不相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C与A不配对,故该DNA中A有200×1/2-60=40个,而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会得到16个DNA分子,相当于新合成15个DNA分子,故需要游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5×40=600(个),C、D正确;故选A。14、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会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P序列A基因p序列A基因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父本B.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C.基因型为Aa的雄鼠,其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D.降低发育中的侏儒鼠甲基化酶的活性,侏儒症状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答案】D【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一般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详解】A、P序列在精子中是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父本,A正确;B、若侏儒雌鼠(aa)与侏儒雄鼠(Aa,其中A基因来自母方)杂交,雄鼠的精子正常,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雌鼠生长发育均正常,故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B正确;C、P序列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在精子中是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基因型为Aa的雄鼠,可以产生A:a=1:1的精子,A基因能控制蛋白D的合成,a基因不能,因此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C正确;D、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导致P序列甲基化程度降低,对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基因型为Aa)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基因型为aa的症状无法缓解,D错误。故选D。15、精原细胞中发生臂内倒位(如图)将导致染色体桥和断片的形成,已知有缺失或重复的染色单体产生的配子不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臂内倒位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B.断片由于不含着丝点,分裂末期将游离于主核之外C.染色体桥断裂后只能形成一条正常染色体D.发生该现象的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将有一半以上不可育【答案】D【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据图可知,白色是正常染色体,黑身是发生倒位的染色体,臂内倒位发生于联会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倒位,A正确;B、断片由于不含着丝点,分裂末期不能排列在赤道板上,则将游离于主核之外,B正确;C、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其中只有一个正常染色体(白色),其余三个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C正确;D、已知有缺失或重复的染色单体产生的配子不育,据C分析可知,形成的4个精子中,有一个正常染色体(白色)可育;还有一个黑色包括所有的染色体片段且不重复,表现可育,所以1/2的精子不育,D错误。故选D。16、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紫花、红花、白花3种。纯合紫花和纯合白花作亲本杂交,F₁的表型均为紫花。以F₁作父本进行测交,F₂中紫花:白花=1:1;以F₁作母本进行测交,F₂中紫花:红花:白花=47:6:47。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该植物的花色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该植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可能随着染色体的互换发生了交换C.F₁作父本进行测交时,F₂紫花植株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3:1D.F₁作母本进行测交时,F₂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答案】C【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染色体互换:在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详解】A、据题意,F1作母本进行测交时,F2出现47:6:47的比例约等于8:1:8,说明该植物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F1作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为1:1,未出现1:2:1的比例,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F1作父本进行测交,F2未出现红花植株,而F1作母本进行测交,F2出现红花植株,可能是该植物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现象,B正确;C、F2紫花植株自交,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现象,故后代表型比例不为3:1,C错误;D、F1作母本进行测交实验中,F2红花植株中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其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5小题,共52分)17、图1、图2分别为某高等动物某器官内进行正常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数量关系图及细胞分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联会现象发生在图1中的,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用图中的罗马数字表示)。(2)图2发生在该动物的中(填器官名称),判断依据是:。(3)细胞④有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期。细胞③的子细胞名称是。(4)遗传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请从配子形成的角度分析遗传多样性的原因(答出两点)。【答案】(1)ⅡⅢ、Ⅳ(2)卵巢图2中③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3)4有丝分裂后卵细胞和极体(或卵细胞和第二极体)(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减数分裂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导致配子的多样性【分析】1、图1中b有时有,有时无,为染色单体,c有时与a相等,有时是a的2倍,说明a是染色体,c是DNA,Ⅰ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数=4,可表示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4,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4,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Ⅳ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2,可表示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2、图2中①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在赤道板,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②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地排列于赤道板,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③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雌性,④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1)图1中b有时有,有时无,为染色单体,c有时与a相等,有时是a的2倍,说明a是染色体,c是DNA,图1中Ⅰ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数=4,可表示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4,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4,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Ⅳ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2,可表示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图1中Ⅱ可能会发生联会,减数分裂Ⅱ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即Ⅲ、Ⅳ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2)图2中细胞③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雌性,图2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因此图2发生在该动物的卵巢中,依据是图2中③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3)由图可知,④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Ⅱ后,其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减数分裂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导致配子的多样性。18、经过多位科学家不懈的努力,正确的选材、严谨的实验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回答下列探索遗传物质之谜的相关实验问题:(1)格里菲思发现:活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据此可推断。(2)艾弗里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推断,与同事设计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图是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问题:

该实验的结果1是培养基中有菌落,结果2是培养基中有菌落。(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艾弗里等人的实验都具有说服力,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4)K1荚膜大肠杆菌是引发新生儿脑膜炎和禽类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有研究发现用荧光标记的PNJ1809-36噬菌体能够在15min内特异、快速、直观地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下图是研究人员用荧光染料SYBR

Gold标记的PNJ1809—36噬菌体侵染K1荚膜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但内部出现荧光大多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细菌附近出现弥散的荧光小点荧光染料SYBRGold标记的是PNJ1809—36噬菌体的。结合检测结果信息,分析不同时间K1荚膜大肠杆菌表面荧光不同的原因:。【答案】(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2)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只有R型细菌(3)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4)DNA5min时,噬菌体主要吸附在细菌表面;10min时,部分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15min时,细菌开始被裂解【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1)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故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2)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可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且DNA酶会水解DNA,使DNA失去作用,故结果1是培养基中有S型细菌和R型细菌菌落,结果2是培养基中只有R型细菌菌落。(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增加了实验的说服力。(4)本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类似,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DNA)→合成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释放。5min时检测荧光,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噬菌体的DNA为环状),推测发出荧光的物质为噬菌体的DNA。5min时,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说明噬菌体主要吸附在细菌表面;10min后,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但内部出现荧光,说明部分噬菌体将自身的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15min后,细菌附近出现弥散的荧光小点,说明大肠杆菌细胞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19、图甲为人体内基因Ⅰ、基因Ⅱ的表达过程,乙为基因表达的其中一个环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表达过程模式图(1)图甲中的①为,主要发生在细胞中的。该过程以为原料,需酶催化。(2)若基因Ⅰ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这种变化不一定能反映到蛋白质的结构上,原因是密码子具有。(3)图乙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4)若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具有6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时,mRNA上至少含有个碱基。【答案】(1)转录细胞核4种核糖核苷酸RNA聚合(2)简并性(3)从左向右少量的mRNA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4)180【分析】转录是以DNA(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1)分析图甲,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要RNA聚合酶催化。(2)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说明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其决定的蛋白质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说明突变之前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与突变之后形成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种类相同,这就是密码子的简并性。(3)核糖体与mRNA进行翻译的过程,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核糖体与mRNA结合的时间越早合成的肽链越长,因此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因此在细胞中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4)mRNA上的三个碱基形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故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具有6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时,mRNA上至少含有603=180个碱基。20、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植物,无性染色体,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感锈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和乙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Ⅱ、Ⅲ)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进行玉米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条染色体DNA序列。(2)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hR植株,利用的原理是,hR植株的特点是,需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与方法Ⅱ相比,方法Ⅰ的优点是。(3)Ⅰ、Ⅱ、Ⅲ三种方法中,最不易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原因是。(4)育种专家发现玉米体细胞内2号染色体上存在两个纯合致死基因A、B。基因型AaBb(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的玉米随机自由交配,忽略突变和基因重组,子代(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原因是。【答案】(1)10(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Ⅲ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4)未发生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分析】方法I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方法II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III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详解】(1)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