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第34课时“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5-思维导图知识清单-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方面,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方面,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方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微点拨“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8-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主要流派1.早期儒学-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其他学派
-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1-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想一想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救世之策”包含哪些内容,并说明孔子的“救世之策”在当时的处境。提示:(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2)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而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
-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辨一辨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不同提示:两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和“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串一串“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13-主题一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图片说史
《孔子讲学图》解读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14-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2018海南单科,21)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5-主题一主题二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提示: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提示: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16-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17-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18-主题一主题二-19-主题一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解读材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解读
根据材料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20-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2015课标全国Ⅱ,40(节选)〕材料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提示: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21-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1)在治国方面,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22-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2.(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3-主题一主题二-24-主题一主题二-25-教材补遗史著赏析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1)起源:士的起源很早,但直到春秋时期,士大多数还都是有公职的,属于低级贵族,有一定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规模也很小。(2)兴起: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当时的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也都积极延揽士人,这样就为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26-教材补遗史著赏析(3)分类①吏士:司法官的属吏(乡士、遂士);基层临民的官吏;泛指各种属吏。②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专门技能的人,即手工业者。③商贾之士:指经营工商业之士。④方术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风水、求仙药之类的士人。⑤其他: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志向高远的人)、豪士、豪杰之士、厮养士、车士、都士。-27-教材补遗史著赏析2.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大概从16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话)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28-教材补遗史著赏析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他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赞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29-教材补遗史著赏析“百家争鸣”促进民间势力的兴起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王思睿《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30-教材补遗史著赏析解读作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作者认为“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势力的兴起,冲击了商周时期的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的公共舆论,从而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1-1234一、考查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A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主张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32-12342.(2019四川凉山一模)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A解析:由题干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故选A项;“丧葬习俗产生儒学”的说法存在逻辑错误,儒只是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类知识和技能,排除C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来源多元化,排除D项。-33-1234二、考查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3.(2019云南昆明模拟)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7817-2024饲料中维生素A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2025年度环保二零二五版环保产业园区入驻协议书3篇
- 电影院地下停车场建设招标
- 2025年度白酒企业市场拓展与品牌合作合同3篇
- 住宅小区照明工程安装协议
- 渔业项目招标困境与解决方案
- 2025年度基站建设场地使用权及通信设备租赁与维护合同3篇
- 书店门头安装工程合同
- 食品安全召回程序指南
- 矿山采掘设备电路铺设合同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考点《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申请
- 公司业绩汇报及规划
- 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MOOC】工程制图-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招标代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
- 家校携手育桃李 齐心合力创辉煌 课件高二上学期期末家长会
- 幼儿园大班音乐《献上最美的哈达》课件
- 专题07 非连性阅读(新热点题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深圳专用)(原卷版)
- 2024年净化车间工程的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