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解析版)-高二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_第1页
陈情表(解析版)-高二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_第2页
陈情表(解析版)-高二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_第3页
陈情表(解析版)-高二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_第4页
陈情表(解析版)-高二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陈情表

超支典例解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夙夜(sii)闵凶(min)期功(qi)

B.祚薄(zu6)洗马(xi)陨首(ytin)

C.逋慢(bii)日笃(dU)优渥(wb)

D.拔擢(zhu6)矜育(jin)强近(qidng)

【答案】C

【解析】A.“期”应读B.“洗”应读xi6n。D.“矜”应读j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形影相吊五尺之童

B.猥以微贱当伺东宫诏书切峻

C.责臣逋慢急于星火气息奄奄

D.生当殒首至微至陋有所希冀

【答案】C

【解析】A.童一僮。B.伺一侍。D.殒一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上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答案】C

【解析】笃:病重。

4.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③④B.⑤⑥⑦⑧

C.©©⑦D.②④⑥⑧

【答案】c

【解析】连词,因为。

5.名句默写。(3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乌鸟私情,。

【答案】(1)零丁孤苦(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愿乞终养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

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薜,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

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

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见:看见。

B.舅夺母志夺:改变。

C.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D.责臣逋慢逋:拖延。

【答案】A

【解析】见:放在动词前,相当于“自己”。

7.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

坚持。

【答案】B

【解析】“不行”应解释为不能行走。

8.翻译下列句子。(8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分)

译文: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4分)

译文:

【答案】(1)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2)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

*

竺年我材和鹤越接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

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以文学著

称,颇有辩才。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

为由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中国文学史上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

法。《晋书・孝友传》将他列为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三个李密

历史上有三位出名的李密。

第一位李密,就是《陈情表》的作者。

第二位李密(582-619),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隋末天

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后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

过多久又叛唐欲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第三位李密,为北齐官员,因正直而闻名天下。关于他的事迹,史料记载较少。

文题解读

"陈",陈述。"情",情况。"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陈述了作者自己的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

忠孝两难的苦衷、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和报效朝廷的忠情,以及先孝顺祖母再报效朝廷的哀哀衷情。

背景探寻

司马氏集团灭蜀建立政权后,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名贤,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是亡蜀

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愿与司马氏王朝合作,从而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时年44岁,

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武

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祖母。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服丧期满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

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用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主旨点睛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

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

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本文第1段为述情,第3段侧重讲理。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

调换之后不好。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①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②继而写作者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

③再举起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晋武帝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

治因素。这样使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重点2>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文中的"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②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能废远;④庶刘侥幸,保

卒余年。

李密反复强调"孝",绝不仅仅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李密比

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是可

贵的。

另一方面,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矛盾错综

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旋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却也是推托

借口。但妙在他能不露浪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自己必须尽孝祖母不能应诏之情。

重点3>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顺私情"这一矛盾的?

两者之间只是暂时的矛盾,没有长远的冲突。作者紧扣"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

何况人呢?再说,这也紧扣"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所以作者提出的"先尽孝后尽忠"是解决这一暂时

矛盾的良策,双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难点1李密是采用哪些方法,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第一,陈情于事。

①诉说苦难的身世,令人同情。

②体现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③如实表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辞官奉

养祖母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

④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恩宠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愿意为

皇上尽节效忠的感情。

第二,陈情于智。

①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

心中的位置。

②采用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仿佛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欲怒

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

观点争鸣

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

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观点二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恪守孝道。二者都是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古语

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

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也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文本特色

情为文之经辞为理之纬

(1)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

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

笔调来写的。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

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

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2)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

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大马怖惧""伏惟"等,以典

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

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

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

前。

(4)语言骈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课内素材

李密原是蜀国大臣,因蜀灭而成为亡国遗臣。晋武帝多次征召李密出仕,李密均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

这篇文章,就是他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诏出仕理由的一封奏章。全文情真意挚,情理交融,令人动容。

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他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他的孝心,赐他奴婢二人,并让郡县供他祖母膳食。

李密待祖母去世后,即出任太子洗马,任汉中太守等职。

适用话题

从李密角度思考,适用于"语言的艺术""情上"行走在取舍中""真诚的力量”"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白真情""顾

小家者才能爱大家"等话题。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适用于"气度""尊重"等话题。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角度思考,适用于"带着感恩上路”"源

泉”等话题。

写作借鉴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我说,双赢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向前,而

在于以退为进。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他从

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臣,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

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朝,焉知福祸,且

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晋武

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事新朝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尽

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晋武帝,得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且避

免了拒事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终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

阅读卡片

有关孝的名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关君臣的名句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

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

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

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

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

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

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己。”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

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末章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

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

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早亡,母何氏隼醮:改嫁。

B.后刘终,服陶,复以洗马征至洛阕:停止、结束。

C.周门人方之游夏方:把……并列、等同。

D.孔明言教何呼碎:破碎、国破。

【答案】D

【解析】意为“琐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密奉事以孝谨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C.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D.齐桓得管仲地霸赂秦加力亏,破灭之道也

【答案】D

【解析】A.因为'用,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C.就、却;D.因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答案】C

【解析】“为人正直”文中没有说到。“未能调回京城任职”的原因是朝中没有人帮助他,而不是“没有

得到皇上的赏识”。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答案】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

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2)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答案】(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

灾难不会停止。”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

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

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

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

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

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

“(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

“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

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

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

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

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

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

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

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

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

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稼合提升变式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帝十一年建像勃卒,文帝乃择其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

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

胡。上自之细柳军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鼓弓弩持满天子先驱不得△先驱目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

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

行,改容式车,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期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

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

深壁而守,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瞰,

太尉使备西北。己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凡相攻

守三月,而吴楚破平。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居无

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楣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

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召诣冬图。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

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

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工官尚方:为皇家服务的作坊。甲楣:铠甲和兵器。五百被:相当于五百套。

L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自之细柳军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骰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

B.上自之细柳军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骰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

C.上自之细柳军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骰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

D.上自之细柳军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人/先驱曰/

天子且至/

【答案】C

【解析】“军士吏披甲,锐兵刃,段弓弩,持满”是以“军士吏”为主语领起的四个小句,其中“鼓弓弩,,

与“持满,,是两个动作,须断开,排除A、B项。“先驱”不是动词,是名词,指的是天子的先行部队,后文有

“先驱曰"可以印证,故“先驱”与“至”不能断开,且“不得入”的主语不是“至",排除B、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汉初功臣周勃的爵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节,中国古代常用信物,封建帝王派遣使者时使之持节,使命完成后要把节归还。

C.崩,原指山陵坍塌,后比喻人的死亡,多指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死,如皇帝、诸侯等。

D.廷尉,古代官职名,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答案】C

【解析】错在“多指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死,如皇帝、诸侯等”,“崩”指帝王之死,诸侯之死不能叫“崩”,

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出身将门,立有赫赫战功。他是绛侯周勃之子,周勃死后,他继承了侯位;后来

吴楚作乱,他受命带兵前往平叛,经过几个月作战,取得了胜利。

B.周亚夫治军有方,深得文帝赏识。匈奴大举进犯,他作为将军,奉命驻扎在细柳,文帝

称赞他是真正的将军,后来他果然打退了匈奴,保护了汉朝边境。

C.周亚夫通晓军事,颇有奇计良谋。他在与叛军作战时,采用了以守为攻、断绝对方粮道

等策略:他在吴国士兵饥饿离去后,派出精兵追击,把吴军打得大败。

D.周亚夫受到连累,遭到无情打击。他的儿子非法购买皇家使用的陪葬物品,被雇工告

发,他因此受到牵连,被说成要在阴间谋反,最终绝食呕血而死。

【答案】B

【解析】错在“后来他果然打退了匈奴,保护/汉朝边境”,此意于文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

(2)后吴奔壁东南卜取,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1)【答案】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

【解析】重点词语“既”“会兵”“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方。不久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方,

但不能攻入。

【解析】重点词语“毗’“备”“己而”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文末说周亚夫面对官吏的责问“不对”,他“不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①官吏持簿责问,而周亚夫是侯爵,且刚刚从丞相的高位上退下来,这样的责问不够尊重。

②周亚夫认为虽然儿子买的是铠甲和兵器,但那是殉葬用的,并不能算作是谋反。(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

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孝文帝十一年绛侯周勃死了,文帝于是挑选他最贤能的儿子河内郡守周亚夫,封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于是就任命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于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做将军,

驻军于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于细柳,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军营慰劳军队,军中官

兵都穿着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

”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J',又不能进

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打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营门

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整肃容

颜,俯身凭靠车前横木,向军队致敬,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在皇上走出军门后,随从群臣都很震惊。文帝

称赞他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

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

军的官职。孝景帝三年,吴、楚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太尉(周亚夫)把

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太尉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坚

守营垒不出兵,却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断绝吴、楚军队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I:兵饥饿,屡次挑

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方。不久吴国精兵果

然奔到了西北方,但不能攻入。吴国士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双方攻

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周亚夫回朝后,朝廷重新设置了太尉官。过了五年,周亚夫

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过了不久,条侯(周亚夫)的儿子

从专做皇家用品的作坊那里给父亲买了五百套可以殉葬用的铠甲、兵器。雇佣雇工而且虐待他们,还不给工钱。

雇工们知道他偷买天子用的器物,一怒就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的上书呈报给

景帝,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拿着文书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下令将条侯交给廷尉治罪。廷尉责问说:

“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官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

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官吏逼迫越来越紧。周亚夫于是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尊。沛相陈珪举举麻,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

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X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谕其节度舍

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学。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夸IJ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

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瀚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

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山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

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

日:“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

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暧请

日:“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日:“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

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答案】C

【解析】“其疗疾”的“其”是代词,指代华佗,是主语,“疗”是谓语,“疾”是宾语,句子完整;而

“又精方药”,省略主语“华佗”,“方药”是宾语,句子完整,因此“又精方药”和“其疗疾”之间应

断开,由此排除A、B项;“合汤不过数种”的意思是“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句意完整,其间不应断

开,由此排除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

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通数经:①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②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③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

著作。

B.沛相陈理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

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瘗”,“病愈”的意思。

D.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答案】B

【解析】B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是

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故选B。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一意从事治病

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

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

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辱骂郡守。郡

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

华佗心灰意冷,将书烧掉。

【答案】A

【解析】A项,“且从不后悔”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华佗本来

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故选A。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答案】

(1)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2)荀或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解析】

(1)“属”,通“嘱”,动词,嘱咐;“嗔恚”,生气怨恨;“既”,之后。

(2)“请”,动词,求情;“工”,形容词,高明;“悬”,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