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曲线反映出的地区可能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缘由是()A.气候湿热,不相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难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答案:1.D2.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较低的平原人口占20%,然后随地势上升人口比重削减,到300米左右又随地势上升人口比重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地势较低的地区气候不利于人们的生活。而备选项中的四川盆地、恒河平原是典型的人口稠密地区,亚马孙平原海拔大部分在150米左右,是人烟稀有地区,不行能占20%的人口比重;刚果盆地大部分海拔在300~500米,由于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而不相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较少。读图甲、图乙,完成3~4题。图甲某国人口年龄构成图乙3.读图甲可知,该国调整生育政策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持续削减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C.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4.图乙中,能够反映该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3.D4.A解析:第3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该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表明该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第4题,图甲显示2010年该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6.60%,15~64岁人口比重为74.5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8.87%,符合图乙中的①点。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完成5~6题。5.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相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5.D6.C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下图为人类大陆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世界人口的分布()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大洋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北半球比南半球多8.图中区域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答案:7.D8.A解析: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世界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高纬度比低纬度少;亚洲人口最多;东半球人口比西半球多;北半球人口比南半球多,故选D项。第8题,世界上的人口按肤色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其中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主要分布在图中的①地,故选A项。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10.关于四国人口分布缘由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有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样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有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有答案:9.D10.B解析:第9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10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有;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有;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该山地可能是()A.阴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12.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500~2000米较1000~1500米地带多,其缘由是()A.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B.气温高,降水多C.草场广袤,畜牧业发达D.矿产资源丰富答案:11.B12.C解析:第11题,依据图中人口的分布推断:北坡的山脚人口多,说明山麓自然条件好,而南坡的山腰人口多,说明自然条件好,只有天山满意。在冬季,由于西风和西北风的影响,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潮湿,而南坡则全年干旱;南坡山腰的光照条件好。选B项。第12题,由于该山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潮湿,形成山地草场。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13~14题。13.关于图中①地与②地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人口稠密,已经超过了人口最高容量B.②地人口稀有,没有超过人口合理容量C.①自然条件优越,人口最高容量大于②地D.①地人口合理容量小于②地14.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答案:13.C14.B解析:第13题,图中①区域为渭河平原,②地为黄土高原,①地自然条件优越,人口最高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都大于②地,两地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但没有超过人口最高容量这个极限值。第14题,黑河—腾冲线以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导致环境承载力小而人口密度较小。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头人口流淌示意图,完成15~17题。15.下列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A.四川 B.广东C.海南 D.广西16.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淌的主要缘由是()①城镇化的表现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大城市劳动力短缺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7.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合理的是()①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实力②依靠资源开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④大力发展科技教化,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15.B16.D17.D解析:人口承载系数越小,人口负担越轻。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造成图示区域人口大规模流淌的主要缘由。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养是缓解人口压力的合理措施。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完成18~19题。18.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缘由是()A.民工流淌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9.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化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答案:18.C19.D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第19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化程度无关。全部的居民必需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完成20~22题。20.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A.甲、丙B.乙、丁C.丙、丁D.甲、丁21.假如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B.美国、德国、阿根廷、匈牙利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22.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人口变动情形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20.D21.D22.C解析:第20题,将图中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差额率转换后相加即可求出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第21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科威特、索马里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受邻国斗争及石油开采的影响,科威特的人口迁入量较大。第22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由于环境改变,东北部地区人口大量南迁。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23~24题。23.有关该市人口数量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改变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4.2006—2010年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缘由最有可能是()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C.人口迁出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答案:23.A24.C解析:第23题,2002—2010年该市的人口数量始终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4题,由图分析可知,2006—2010年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广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下图为我国沿海某省1960—2060年诞生率与死亡率的改变及预料图。读图,完成25题。25.关于该省人口自然改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a曲线1970年后改变的主要缘由是经济快速发展B.b曲线1980年后缓慢上升与a曲线改变无关C.在K时间点之后,人口总量仍将接着增长D.2024年处于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答案:D解析:a曲线是诞生率,在1970到1980年改变的主要缘由是实施了严格的安排生育政策后,诞生率削减;b曲线是死亡率,后期缓慢上升是老龄化造成的,出现老龄化与诞生率低有关;在K时间点之后,诞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2024年为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二、综合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图甲为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图,图乙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流向。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图图甲图乙(1)描述图甲中显示的人口迁移特征。(4分)(2)说出图乙中云南省人口迁移的特征,并分析其缘由。(5分)(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淌的主要缘由,并分析与80、90后相比,70后的人口迁移较少的缘由。(5分)答案:(1)“北上广”仍旧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区,但增长趋势明显减缓;苏、辽、吉、鄂、赣等省级行政区主要以迁出为主;皖、台、甘等省级行政区由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青、贵、琼、闽等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入明显增加。(2)特征:主要迁入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及邻近的四川。缘由: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可以供应更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高,是主要迁入区;出于气候、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适应性的考虑,人口迁移主要选择就近迁移。(3)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70后人口大多数已经成家,受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影响,流淌的可能性较低;考虑孩子上学等因素。解析:第(1)题,人口迁移的特征主要结合图甲中不同省级行政区人口净流入对比,从迁入和迁出两个角度分析,留意视察两个年份的改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人口主要迁入四川、浙江和广东,迁入四川主要是距离较近,而迁入浙江、广东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第(3)题,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淌的缘由应从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特点及流入区与流出区的差异来分析。对比不同的年龄段,从家庭、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70后的人口迁移较少的缘由。27.(13分)阅读关于中国人口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流淌人口为2.30亿,同比上年年末增加828万人。材料二图1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改变趋势图2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改变状况(1)图1反映2006—2011年我国人口改变有何特点?说明改变缘由。(4分)(2)诞生人口性别比,是指肯定时期内诞生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概述2006—2011年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的改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4分)(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淌的主要缘由,概述人口流淌对农村和城市分别产生的影响。(5分)答案:(1)总人口数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缘由: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实行安排生育政策,有效地限制了人口过快增长。(2)2006年至2008年上升、2008年至2011年下降,总体看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失衡)。影响:人口性别比失衡不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人口流入地区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农村: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沟通;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出现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等问题。城市:弥补劳动力不足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压力。解析:第(1)题,依据图1中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推断,2006—2011年我国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达到了低生育水平,这得益于安排生育政策的实施。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因此总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第(2)题,2006—2011年,我国人口性别比在2008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而其后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说,人口性别比仍旧失衡,这不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健康发展。第(3)题,人口大规模流淌对人口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的影响差异较大,要留意分点回答。28.(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标记着中国结束了30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图为1950—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含预料)示意图。(1)简述1975—200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降低的缘由。(4分)(2)从年龄结构的角度分析,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00—2030年,据图说出其推断的理由。(4分)(3)据图分析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缘由。(5分)答案:(1)20世纪70年头我国实行安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削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人口,还未成为老年人口,因此1975—200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渐渐降低。(2)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000—2030年15~64岁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而人口抚养比较小,因此此阶段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3)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数量达到最大,人口抚养比最低,之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渐渐削减,将来将面临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困扰,经济增长步伐将放缓;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百分比渐渐增大,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抚养负担加重,社会医疗、护理负担加重,我国将面临“未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解析:第(1)题,20世纪70年头我国起先实行安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削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人口,因此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少,故人口抚养比降低。第(2)题,依据示意图中供应的信息推断,这个时间段劳动力人口(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