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阳市二中2021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咸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201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孙中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先学习儒学,后来针对儒学的缺点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B.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一度同显、对举,墨学的地位不低于儒学,之后便衰竭了。C.儒家“爱有差等”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血统论”。D.孟子攻击墨学,他认为墨学“无父无君”“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B.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过程以及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C.文章在肯定墨家“兼爱”学说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出辩证的态度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兼爱上》来证明墨学并非提倡“无父无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时期,孔墨并提,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B.陆游的诗句体现了儒墨水火不容的关系和陆游对墨家的同情态度。C.作者认为孟子攻击墨子是犯了“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D.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儒墨学界应交流合作、互补互鉴。【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项,“罔顾事实,不讲道理”是作者对孟子观点的批判,不是孟子的话。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B项,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原因以及孟子辟墨的谬误。且论证的只能是观点,不能论证“过程”和“历史教训”。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A项,“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错误。缺少限定条件“先秦”。B项,“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体现的是陆游对“儒道”的维护。C项,据原文“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可见是儒学界的错误。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至此,参与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长征火箭天团”成员——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已经全部到位,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大幕拉开。1992年,我国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在前两步,先后有两位“长征火箭天团”成员参与其中,分别是成功率100%、有着“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以及货运飞船“专属列车”、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先行者长征七号火箭。刚刚首飞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火箭天团”成员中最为亮眼——块头最大,运力最强。这些特点,也是为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而准备的。按照规划,后续长征五号B将发射核心舱,然后发射实验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像“搭积木”一样建起空间站。(摘编自《齐了!中国空间站“火箭天团”成员全部到位》)材料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按照构型,火箭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两类,火箭助推器通常被算作半级。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一级上捆绑了4个助推器,属于一级半火箭。相比多级火箭的“接力”,它则是从点火到入轨一气呵成,是我国现役运载火箭中唯一一款直接入轨的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整流罩长达20.5米,相当于6层楼高,直径达到5.2米。如此宽敞的空间,是为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量身打造的。开创“冰箭”零窗口发射先河。火箭发射窗口指允许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零窗口”是要求火箭必须分秒不差地点火升空。作为采用液氢、液氧等低温推进剂的“冰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零窗口”发射有着高技术含量和更大难度。此次发射成功,也开创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的先河。(摘编自《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有哪些黑科技》)材料三:美国科技媒体网站TheVerge报道:“中国此次发射对于其未来的太空计划也至关重要。今年夏天晚些时候,中国打算启动‘天问一号’任务,把该国第一个着陆器和火星车送入火星,同时还将发射一颗绕火星飞行的环绕器。到2020年底,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旨在将月球物质取样返回地球。尽管中国已经在月球上派遣了多艘航天器,但这一任务是前所未有的。据悉,火星和月球任务都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因此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为这些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外媒热议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4.下列表述不属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特点和功能的一项是()A.长征五号B有四个助推器,无需“接力”,可以直接点火入轨。B.长征五号B块头大、空间宽,便于发射较大规模的航天器。C.长征五号B可以发射核心舱、实验舱和运送航天员的载人飞船。D.长征五号B采用低温推进剂,可以分秒不差地点火升空。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箭天团”中“神箭”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冰箭”发射时间零误差、货运飞船“专属列车”专门运输各类物资。B.长征五号B拥有的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一级半构型,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等黑科技,彰显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实力。C.在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之前,中国已经在月球上派遣了多艘航天器,但任务都不是取样月球物质并返回地球。D.长征五号火箭将把我国第一个着陆器和火星车送入火星,该任务和月球任务都是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组成部分。6.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答案】4.C5.D6.①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进入实质阶段。长征五号B将发射核心舱、实验舱等,像“搭积木”一样建起空间站。②彰显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实力。长征五号B拥有如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一级半构型,液氢、液氧等低温推进剂之类黑科技。③对于中国未来的太空计划至关重要。发射长征五号B为火星任务和月球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发射核心舱、实验舱和运送航天员的载人飞船”是错误的。由原文“我国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在前两步,先后有两位‘长征火箭天团’成员参与其中,分别是成功率100%、有着‘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以及货运飞船‘专属列车’、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先行者长征七号火箭”可知,发射载人飞船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功能。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项,“该任务和月球任务都是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组成部分”是错误的。由“原文1992年,我国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火星和月球任务都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因此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为这些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可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和火星任务、探月工程不一样。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由原文“后续长征五号B将发射核心舱,然后发射实验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像‘搭积木’一样建起空间站”可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进入实质阶段。由原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作为采用液氢、液氧等低温推进剂的‘冰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零窗口’发射有着高技术含量和更大难度”可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彰显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实力。由原文“火星和月球任务都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因此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为这些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可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对于中国未来的太空计划至关重要。(三)(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坚硬的荒原①[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⑩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而那三个消瘦、穷苦、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B.老人冷酷无情地逼迫孩子们播种耕耘,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在泪水中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内容运用这种荒诞的手法严重脱离了现实。C.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突出了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D.“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告诉我们:人类凭借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绿洲,人类与外在环境的奋力执着的抗争表现了人类不甘屈服的伟大精神。8.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9.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邃的主题。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答案】7.B8.(1)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第9段承接上文,并且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2)从情节安排(构思)上看,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显得十分新颖独特。(3)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使读者对老人形象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前八段作者叙述的严苛冷峻、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不屈灵魂的人。(4)从主旨上看,升华了主旨,使文章更具深意。第九段的交代让我们明白老人就是我们的意志,孩子就是我们的机能,荒原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志只有从我们的机能中获取无穷的力量,才能去征服世界,开创生命的绿洲。9.(1)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其实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播下了一粒种子,在泪水中它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其目的只是要阐释对生命的征服,所以,它虽然荒诞离奇,却又是可以理喻的。(2)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又深邃无比、引人深思)。坚硬的荒原象征个体的生命、人类的命运,“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象征人类的意志,由老人役使孩子流泪浇灌泥土种子,最终使种子长成挺拔、繁荣、芳香的大树,孤零零地立在荒原上,象征意志驱使人类自身弱小的力量,去开掘生命的荒原,其抗争过程尽管漫长与艰辛,但终究能“征服世界”和冲破黑暗,长出不可思议的参天大树,那是人类不屈服的抗争胜利的表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些内容运用这种荒诞的手法严重脱离了现实”错误。这些内容荒诞中透出合理。根据原文“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分析可知,我们的意志只有从我们的机能中获取无穷的力量,才能去征服世界,开创生命的绿洲。而三个孩子恰好是意志的象征,因此这一安排虽然荒诞,但还是合理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第八段末尾提到“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而第九段开头马上就对荒原进行了说明:“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由此可知,第九段具有承接上文的作用;而第十段提到“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这种力量正是第⑨段所说的“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的无穷力量啊!由此可知,该段具有启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从情节安排和表现主旨看,前文的表述显得非常不合理——一个父亲,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荒原上开拓呢?甚至是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前八段作者叙述了一个冷漠无情的老人异乎常情、难以理喻地役使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去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眼泪浇灌,而且不准享受,只能继续播种耕耘的故事,整个情节荒诞,让人感觉老人是一个暴虐冷酷的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三个孩子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但第九段的交代让我们明白老人就是我们的意志,孩子就是我们的机能,荒原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志只有从我们的机能中获取无穷的力量,才能去征服世界,开创生命的绿洲,从而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显得十分新颖独特,使文章更具深意,升华了主旨,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显得十分新颖独特。而这样的转折,也能使读者对老人形象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让读者对老人的印象从暴虐冷酷、十恶不赦、严苛冷峻、冷漠无情转变成是一个拥有坚强意志和不屈灵魂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在第⑨段之前,文章充满了荒诞的情节。从第一段的“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一处,便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冷漠无情。而第二段的“‘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一处,马上揭晓了孩子的身份——老人的儿子。老人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在坚硬的荒原上刨土呢,而且毫不手软地将他“扔”在地上!这是一处荒诞的情节。“‘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紧接着,更为荒诞的情节出现了,老人直接让孩子用牙齿啃穴。在后面的行文中,他还让第二个孩子用口腔攒土——“‘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让第三个孩子用泪水浇灌——“‘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在泪水中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情节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荒诞手法离奇新颖,阐释了对生命的征服。直到第⑨段,“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才让我们知道,这荒诞中,其实蕴含的是现实的哲理。从第⑨段可知,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文中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而那三个消瘦、穷苦得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在寸草难生的荒原上,老人没有被坚硬的荒原吓倒,命令孩子们耕耘播种,努力开创生命的绿洲。面对收获,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奋斗,执着向前。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0.C11.C12.A13.(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语意为: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博通经史”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A;“口未能言”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是书”是“见”的宾语,“今见是书”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乐经》不属于“五经”。“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错误,文中“闻者始哗不厌”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厌”的意思是“信服”而不是“厌烦”。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若,如果;为,成为;汝,你;顾,难道。(2)浑涵,博大丰富;雄视,称雄、压倒;盖,大概;鲜,少。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二)(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15.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答案】14.D15.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理解有误。“凡几家”意为“多少名门大家”。最后两句以夸张之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本题先指出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要求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此诗,证明本诗确为李白所作。此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先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总体感受。说怀素坐在绳床上,乘着酒兴,大笔如同扫帚一般,上下挥舞,一会儿就书写了数千张纸。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酣畅流利,书写速度极快。接着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怀素草书时而如疾风骤雨飒飒到来,令人震惊,时而如漫天飞雪,缓缓飘落,茫茫一片,急缓交替,富有飞动感。怀素站起身来,面向墙壁,挥笔书写,一行只几个字,字字大如斗,仿佛听到神惊鬼叫的声音,只见笔划字势如龙腾蛇行。左盘右蹙像长空闪电,那形状如同楚汉相争,攻取退守,犬牙交错的鏖战。这巧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俯仰进退,左顾右盼,急缓交替,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作者盛赞怀素草书的创新成就。说怀素草书将湖南七郡家家屏障书题遍,显然是夸张之词,无非是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总体来看,这首诗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又喜欢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符合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⑴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①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②____________”。⑵《<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⑶《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⑤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⑥___________”。⑷《将进酒》中运用了曹植痛饮典故的两句是“⑦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答案】①.吾止也②.吾往也③.知人者智④.自知者明⑤.先修其身⑥.先正其心⑦.陈王昔时宴平乐⑧.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止”“昔”“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一些人类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本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长期在野外过着___________的生活。为了应对危险,人类的大脑便逐渐发展出一条能够快速处理环境刺激的路径,一旦发生危险,不必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做出最适合生存的判断,科学家称之为“适应性潜意识”。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___________或是和野生动物争夺地盘,但这种演化机制仍旧被保留下来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呢?人们常常___________,这便是从直觉去判断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你只需要扫上一眼,心里大概就开始对他评判了。“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所以人们对很多事情在四分之一秒内就能做出好坏评价。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能力遗传自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在___________的原始森林里遇到陌生人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是敌是友的判断,以此增加存活的概率。可是,你是凭借什么对一个人做出快速判断的呢?通常是依靠本能和经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危如累卵风餐露宿以貌取人危机四伏B.危如累卵风尘仆仆以貌取人无地可容C.一触即溃风尘仆仆以毛相马危机四伏D.一触即溃风餐露宿以毛相马无地可容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这并不奇怪 B.并不奇怪的是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C.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能力 D.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是并不奇怪的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一些人类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B.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C.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本能。D.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答案】17.A18.C19.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一触即溃:一接触,立刻溃散,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此处语境强调生存环境险恶,应选用“危如累卵”。第二空,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劳累。此处语境强调野外生活状况,应选用“风餐露宿”。以貌取人:根据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品质或才能。以毛相马: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此处语境强调对一个人的评判,应选用“以貌取人”。第四空,危机四伏:比喻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无地可容:指无处藏身,形容慌乱、羞愧至极,处境宭迫。此处语境强调对原始森林环境的描写,非描述人的感受,应选用“危机四伏”。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与后文“所以人们对很多事情在四分之一秒内就能做出好坏评价”衔接更好,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这并不奇怪”与前文“‘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衔接更好,排除B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一些”应放在“本能”前面;②搭配不当,将“生产”改为“产生”;③成分残缺,在“生存”前面添加“由于”。故选B。

20.下面是学生李磊给市图书馆馆长写的一封信,在语言、逻辑、格式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五个有问题的地方并做修改。尊敬的馆长:您好!①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②整体建筑高屋建瓴,阅读大厅宽敞明亮,大厅里,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城市”的最好写照!③为了增强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向您提两点建议。④首先,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因为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⑤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因为藏书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品质的重要标准。⑥此致敬礼!⑦李磊2021年9月3日【答案】①“震慑”改为“震撼”②“高屋建瓴”改为“高大雄伟”等③“增强”改为“提升”④删去“只有……才”⑥“敬礼”顶格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及辨析语病的能力。①震慑:震动使害怕。此处是表达场景给人带来的冲击,不是让人害怕的,因此应改为“震撼”,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②高屋建瓴:在高屋的顶上把瓶子中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有利形势。此处用来形容建筑,不恰当,可将其改为“高大雄伟”。高大雄伟:形容壮丽、高大。③“增强……品质”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升”。④逻辑关系混乱,“因为”表原因,与后面分句构成因果关系,而句中又出现了“只有……才”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根据句意分析,前后句应为因果关系,因此应去掉“只有……才”。⑥按照书信的格式,“此致”“敬礼”用作信末祝颂问安,习惯上将这里的“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21.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_?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答案】①.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吗?②.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例句进行反驳,作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所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再结合给予的材料判断其错谬在哪里,仿照例句的推理方式针对该错误进行反驳。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这就要求考生在反驳之前要先明确对方的观点,即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材料二中“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这里就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材料三中说“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却想要写成伟大的科学著作。明确了这些错误所在之后,就要分析①的推断方式,“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是采取假设的方式进行反问,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拟写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无我”之树,灼灼其华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无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近代,这种“无我”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