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禅让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本单元又是初中教学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以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知道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2.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3.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能够讲述炎黄联盟的形成及尧、舜、禹的禅让,认识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增强民族自豪感。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设计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知道在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历史的。面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表格或归类整理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及发现地点;了解北京人的发现、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思考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2.识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概括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3.认识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2.影视作品:《给孩子的人类简史》(纪录片)。(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给孩子的人类简史》,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二、预习检查1.观察《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概括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2.说说北京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3.说说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其他地区的相关传说,都属于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学生回答:有东方的女娲造人说、西方的神创说,还有古猿进化说等。教师讲解: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达尔文的进化论最为科学,他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1859年,他的《物种起源》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一种灭绝了的古猿,而遗留下来的人类近亲则是黑猩猩与大猩猩”。【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碰撞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内容。四、学习任务二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元谋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的图片《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选择在这些地区生活?学生回答: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元谋人的信息。材料1965年,我国地质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云南省元谋县盆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在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后经鉴定,这是古人类的门齿。后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几件打制石器,以及一些零星散布的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的门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元谋人。学生回答:(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2)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3)元谋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4)元谋人属于原始人群。(5)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的了解。2.蓝田人、郧县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的相关内容,思考除了元谋人外,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还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概况。学生回答:(1)代表:蓝田人和郧县人。(2)概况。①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②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教师提问: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教师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历史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查找资料后回答。学生回答:(1)形成: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逐渐石化,称为“化石”。(2)作用:化石是古生物留下的痕迹,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依据,对于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北京人教师过渡:在远古时代,北京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利用时间轴梳理北京人发现的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时间轴。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找出北京人的生活年代和生活地点。学生回答:(1)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页的图片《北京人复原头像》,说说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已经明显。教师提问: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为什么我们却称之为“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哪一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回答: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所以我们称之为“人”。会不会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相关内容,概括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学生回答: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教师提问:北京人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获取食物的?学生回答:(1)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给予。(2)使用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教师提问: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他们又是如何制作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1)生产工具: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成的工具。(2)方式:用石块敲打制成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等。(3)特点:简单、原始、粗糙。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学生回答:(1)生活方式: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2)原因: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经常有猛兽出没;使用的工具简单粗糙,以打制石器为主,靠采集、狩猎为生,个人无法抵御猛兽的攻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教师提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教师总结: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即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教师提问:天然火的生成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大自然雷击起火,森林草木、露天煤炭自燃,偶然间的摩擦起火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北京人可以用火从事哪些活动。学生回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教师总结:火的使用,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及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学生回答:(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2)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使其初步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逐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六、学习任务四山顶洞人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相关内容。材料1933年,在发掘北京人遗迹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人类遗址,因为发掘地点位于北京人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内,所以被叫作“山顶洞人”。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一早期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学生回答: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找出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和生活地点。学生回答:(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页的图片《山顶洞人复原头像》,思考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相比,体质特征如何。学生回答:其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教师提问:山顶洞人在制作工具方面有了哪些进步?学生回答: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教师提问: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学生回答: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概括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学生回答:(1)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2)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3)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教师补充: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教师提问: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列表归纳。名称距今时间体质特征制作工具用火状况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已经会使用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氏族【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其对山顶洞人的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之间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包括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并列关系,先介绍北京人,讲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再介绍山顶洞人,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相对北京人的进步之处。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设计说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二、预习检查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教师提问:如果你想要获取更加稳定、充足的食物,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再漂泊迁徙,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食物来源。教师总结:也就是说,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使食物的来源更加稳定,进行农业生产是改善原始人类生存状态的关键。教师过渡: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了解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四、学习任务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相关内容,梳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学生回答:(1)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教师补充: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师提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提问: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页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众多,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特点?学生活动: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作答。学生回答: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材料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设计意图】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农业起源的概况,同时结合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五、学习任务三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教师过渡: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这里生活着我国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姆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学生回答:所处流域长江流域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其他建筑木结构水井作物栽培水稻农业工具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教师总结: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我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姆渡人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教师提问:河姆渡人为什么住干栏式房屋?学生回答: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上层可以住人,下层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功能,也可防虫蛇猛兽之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六、学习任务四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半坡遗址教师过渡: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半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半坡人的相关知识。学生回答:所处流域黄河流域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房屋建筑半地穴式房屋作物栽培粟、黍农业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家畜饲养猪、狗等手工业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教师提问:半坡人为什么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学生回答: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能够防寒保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异同。学生活动: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列表比较。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建造房屋的样式不同,体现出原始居民的什么智慧?学生回答: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教师总结: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较强的依赖。【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不同的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通过对比,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加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教师过渡: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及意义。学生回答:(1)考古发现: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2)意义:说明当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相关知识。3.大汶口文化教师过渡:大汶口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地区、距今年代及发展状况等基本史实。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回答:分布地区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年代距今约5900—4400年生产、生活状况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文明演进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材料一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材料二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摘编自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材料三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教师总结:【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食物来源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先祖们也开始定居,过上了农耕生活。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孕育出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说明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学习目标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重点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二、预习检查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四、学习任务二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的内容,梳理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绘制示意图。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良渚古城的基本史实。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学生回答:遗址位置浙江余杭距今时间约5300—4300年建筑情况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社会发展状况(1)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2)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教师补充: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处于父系氏族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陶寺古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陶寺古城的相关知识。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学生回答:遗址位置山西襄汾距今时间约4300—4000年建筑情况(1)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2)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3)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社会发展状况阶级分化严重;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考古证实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教师提问: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多元一体。教师补充:多元一体的含义。(1)多元: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2)一体:多元的同时又有主次,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教师总结: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良渚古城(长江流域)和陶寺古城(黄河流域)分别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的代表。【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概括,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帮助学生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落实时空观念这一历史核心素养。六、学习任务四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教师过渡: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炎帝、黄帝等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教师补充: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部落则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众多部落不断联合,就形成了部落联盟。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并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材料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地点阪泉涿鹿交战双方炎帝与黄帝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结果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教师提问: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胜利后,逐渐形成为哪一民族?谁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学生回答: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