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_第1页
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_第2页
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_第3页
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_第4页
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灾害预警行业自然灾害预警方案TOC\o"1-2"\h\u1521第一章灾害预警概述 234591.1灾害预警的定义与意义 2133101.2灾害预警的发展历程 313211.2.1古代灾害预警 339071.2.2近现代灾害预警 3219721.2.3现代灾害预警 3313531.3灾害预警的分类与特点 3283341.3.1灾害预警的分类 3189601.3.2灾害预警的特点 313463第二章灾害预警技术体系 4207172.1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4128852.2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4195372.3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524436第三章灾害预警信息获取 5286013.1灾害预警信息来源与渠道 5233163.1.1天然灾害监测站点 563863.1.2卫星遥感数据 587573.1.3社会公众报告 5137663.1.4专业部门预报 5177223.1.5国际合作与交流 6286313.2灾害预警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6324503.2.1信息采集 663213.2.2信息处理 6240673.3灾害预警信息传输与共享 6243493.3.1信息传输 623833.3.2信息共享 724620第四章灾害预警系统构建 73624.1灾害预警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7311384.2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217164.3灾害预警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812449第五章洪水灾害预警 9271985.1洪水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9222155.2洪水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 99575.3洪水灾害预警案例分析 910521第六章地震灾害预警 10267446.1地震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10162446.1.1地震活动性指标 10207076.1.2地震前兆指标 1062376.1.3地震预警阈值 10209406.2地震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 10113576.2.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1194046.2.2地震预测模型 1134186.2.3预警算法优化 11247026.3地震灾害预警案例分析 11311086.3.12013年芦山地震预警案例分析 1127666.3.22017年九寨沟地震预警案例分析 11181226.3.32019年宜宾地震预警案例分析 1129815第七章台风灾害预警 11294397.1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1170187.1.1引言 12179377.1.2指标体系构建 12272887.1.3指标权重确定 1279327.2台风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 12116707.2.1引言 1224057.2.2预警模型 12323347.2.3算法优化 12268827.3台风灾害预警案例分析 12259317.3.1案例一:某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预警 13125947.3.2案例二:某内陆地区台风灾害预警 13269837.3.3案例三:某地区台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134730第八章旱灾预警 13291538.1旱灾预警指标体系 1353098.2旱灾预警模型与算法 13138608.3旱灾预警案例分析 143181第九章灾害预警管理 1442959.1灾害预警政策与法规 1425679.1.1政策背景 14306079.1.2法规体系 1578239.2灾害预警组织与管理 15103599.2.1组织体系 15258449.2.2管理职责 15235669.3灾害预警培训与宣传 15326379.3.1培训内容 1540099.3.2培训方式 15291009.3.3宣传工作 1520025第十章灾害预警未来发展 161696310.1灾害预警技术发展趋势 162170310.2灾害预警应用领域的拓展 162822610.3灾害预警行业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16第一章灾害预警概述1.1灾害预警的定义与意义灾害预警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通过科学手段、技术支持和信息传递,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和警报的一种防范措施。灾害预警的目的是提前发觉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灾害预警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2灾害预警的发展历程灾害预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积累经验来预测灾害。科学技术的发展,灾害预警逐渐形成了以气象、地震、地质等学科为基础的现代预警体系。1.2.1古代灾害预警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文、气象、地质等自然现象,结合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对灾害进行预警。例如,我国古代的“观象授时”、“地震预测”等都是灾害预警的早期形式。1.2.2近现代灾害预警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灾害预警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气象、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期间,我国逐步建立了气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1.2.3现代灾害预警进入21世纪,灾害预警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阶段。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灾害预警更加精确、高效。我国在灾害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1.3灾害预警的分类与特点1.3.1灾害预警的分类根据预警对象的不同,灾害预警可分为以下几类:(1)气象灾害预警: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气象灾害预警。(2)地震灾害预警:包括地震短临预警、地震烈度预警等。(3)地质灾害预警: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警。(4)洪水灾害预警:包括洪水预报、洪水预警等。(5)海洋灾害预警: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等海洋灾害预警。1.3.2灾害预警的特点(1)及时性:灾害预警需要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警报,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2)准确性:灾害预警需要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为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实用性:灾害预警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4)综合性:灾害预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5)动态性:灾害预警需要根据灾害发展趋势和变化,不断调整预警级别和防范措施。第二章灾害预警技术体系2.1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监测手段,其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表进行大范围、快速、实时的监测,为灾害预警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在自然灾害预警中,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隐患点识别: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提取灾害隐患点的特征信息,为灾害预警提供依据。(2)灾害范围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灾害范围,为部门和救援队伍提供决策依据。(3)灾害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遥感影像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防范和应对灾害提供参考。2.2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在灾害预警中,GI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集成与管理:将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等多种数据集成到GIS中,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2)空间分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3)应急响应:通过GIS,可以快速制定应急响应方案,指导救援队伍进行救援行动。2.3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对大量历史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以下为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要点:(1)数据挖掘:通过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灾害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灾害预警提供依据。(2)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灾害预警模型,实现灾害的自动识别和预测。(3)模型优化: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提高灾害预警模型的准确性,为部门和救援队伍提供有力支持。灾害预警技术体系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为我国自然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灾害预警技术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我国灾害预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第三章灾害预警信息获取3.1灾害预警信息来源与渠道灾害预警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天然灾害监测站点我国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中布设了大量的监测站点,包括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领域的监测站点。这些站点可以实时监测到各类自然灾害的孕育、发展和演变过程,为预警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基础数据。3.1.2卫星遥感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快速获取地表各类灾害信息。我国利用多颗卫星遥感数据,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3.1.3社会公众报告社会公众报告是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制度,鼓励公众及时报告发觉的灾害风险信息,可以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1.4专业部门预报专业部门预报是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渠道。气象、水文、地震等相关部门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报模型,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依据。3.1.5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灾害预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我国灾害预警信息的获取能力。3.2灾害预警信息的采集与处理3.2.1信息采集灾害预警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自动采集:利用监测设备自动采集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如气象观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等。(2)人工采集:通过人工调查、巡查等方式,获取灾害预警信息。(3)网络采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渠道,收集社会公众报告的灾害风险信息。3.2.2信息处理灾害预警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灾害预警信息进行清洗、去重、格式转换等预处理操作,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模式识别等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提取灾害预警特征。(3)预警模型建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灾害预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预测。(4)预警等级划分:根据预警模型预测结果,对灾害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依据。3.3灾害预警信息传输与共享3.3.1信息传输灾害预警信息的传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有线传输:通过光纤、电缆等有线传输设施,将预警信息传输至各级部门和预警中心。(2)无线传输:利用无线电波、移动通信网络等无线传输设施,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公众用户。(3)卫星传输: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的长距离、实时传输。3.3.2信息共享灾害预警信息的共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门间共享: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气象、水文、地震等相关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2)跨区域共享:通过区域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预警信息的互联互通。(3)社会公众共享: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社会公众,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4)国际合作共享:加强国际灾害预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预警信息的国际共享。第四章灾害预警系统构建4.1灾害预警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灾害预警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信息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负责对各类自然灾害相关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预警中心。(2)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关键信息,为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预警决策子系统: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结合历史灾害案例和专家经验,制定预警方案,预警信息。(4)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将预警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民众。(5)应急响应子系统:针对预警信息,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响应,保证灾害预警工作的有序进行。灾害预警系统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包括各类监测设备,如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等,负责实时监测灾害信息。(2)传输层: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负责将感知层的数据传输至预警中心。(3)平台层:包括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决策、预警信息发布等子系统,实现对灾害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发布。(4)应用层:包括应急响应、灾害评估、决策支持等子系统,为部门和民众提供灾害预警服务。4.2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可靠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稳定运行。(3)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应急响应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4)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升级和扩展。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灾害预警业务需求,明确系统功能和功能指标。(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数据流程等。(3)系统开发: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工具,实现系统各模块的功能。(4)系统集成:将各模块集成在一起,保证系统整体功能和稳定性。(5)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保证各项功能正常运行。(6)系统部署与运维:将系统部署到实际应用环境,开展运维工作,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3灾害预警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灾害预警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是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灾害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主要内容:(1)数据更新与维护:定期更新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系统监控与维护: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预警信息发布: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范围。(4)应急响应协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保证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的有序进行。(5)系统升级与优化:根据实际需求和业务发展,不断升级和优化系统功能。(6)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7)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灾害预警系统提供政策保障。第五章洪水灾害预警5.1洪水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洪水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洪水灾害预警工作的基础。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指标: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长等,用于反映气象条件对洪水形成的影响。(2)水文指标:包括水位、流量、流速等,用于反映洪水过程的水文特征。(3)地质指标: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用于反映地质条件对洪水的影响。(4)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用于反映社会经济因素对洪水灾害的影响。5.2洪水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洪水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是预警系统的核心。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洪水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1)统计模型:包括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等,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洪水灾害预警模型。(2)机器学习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通过学习历史数据,自动提取洪水灾害预警特征。(3)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提高预警准确性。(4)耦合模型:将多种模型进行融合,如统计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耦合,以提高预警效果。5.3洪水灾害预警案例分析以下为某地区洪水灾害预警案例分析:(1)预警指标:根据气象、水文、地质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了降水量、水位、地质构造等指标。(2)预警模型:采用耦合模型,将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融合,提高预警准确性。(3)预警过程:当监测到预警指标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预警流程,通过预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结果。(4)预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该地区洪水灾害预警系统共成功预警了3次洪水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洪水灾害预警系统在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预警系统的完善和优化仍需不断摸索与实践。第六章地震灾害预警6.1地震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地震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是地震灾害预警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地震活动性指标地震活动性指标是反映地震活动水平的一系列参数,包括地震频次、地震能量、地震序列、地震空间分布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和潜在风险。6.1.2地震前兆指标地震前兆指标是指地震发生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现象。这些指标包括地形变、地下水变化、电磁场变化、地震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地震预警提供重要依据。6.1.3地震预警阈值地震预警阈值是指触发地震预警的最低地震活动水平。确定合理的地震预警阈值是地震预警工作的关键。预警阈值过高可能导致预警漏报,过低则可能导致误报。因此,预警阈值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地震风险等因素。6.2地震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地震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是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2.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地震活动时间序列,提取地震活动规律和特征,从而实现地震预警。常用的方法有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分析、小波变换等。6.2.2地震预测模型地震预测模型是基于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等指标,构建的地震预测模型。常用的模型有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预警指标,输出地震发生的概率或时间窗口。6.2.3预警算法优化预警算法优化是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优化算法结构等手段,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常用的方法有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6.3地震灾害预警案例分析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地震灾害预警案例分析:6.3.12013年芦山地震预警案例分析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地震预警系统根据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等指标,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预警系统提前约10秒向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为地震应急响应提供了宝贵的时间。6.3.22017年九寨沟地震预警案例分析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等指标,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预警系统提前约40秒向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为地震应急响应和人员疏散提供了有力支持。6.3.32019年宜宾地震预警案例分析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发生6.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等指标,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预警系统提前约15秒向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为地震应急响应和人员疏散赢得了宝贵时间。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地震应急响应和人员疏散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七章台风灾害预警7.1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7.1.1引言台风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对沿海及内陆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预防台风灾害,降低灾害风险,构建科学合理的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7.1.2指标体系构建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指标:包括台风强度、移动速度、移动路径、中心气压等;(2)水文指标:包括降雨量、水位、洪水涨幅等;(3)地质灾害指标: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4)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5)应急管理指标:包括应急队伍、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等。7.1.3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保证预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2台风灾害预警模型与算法7.2.1引言在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预警模型和算法,以实现对台风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7.2.2预警模型(1)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计算各预警指标与台风灾害发生的关联度,判断预警等级;(2)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利用SVM算法进行预警等级划分,实现对台风灾害的预警;(3)神经网络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对台风灾害预警指标进行学习和预测,提高预警准确性。7.2.3算法优化针对预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算法,提高预警模型的功能和预警效果。7.3台风灾害预警案例分析7.3.1案例一:某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预警某沿海地区在台风季节,利用建立的台风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台风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预警系统的及时响应,成功降低了台风灾害的影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7.3.2案例二:某内陆地区台风灾害预警某内陆地区在台风季节,利用台风灾害预警模型,对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的区域进行预警。通过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减轻了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7.3.3案例三:某地区台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某地区针对台风灾害预警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台风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包括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预警算法等多个方面,为台风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八章旱灾预警8.1旱灾预警指标体系旱灾预警指标体系是旱灾预警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指标: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蒸发量等,用于反映气候条件对旱灾的影响。(2)水文指标:包括水位、径流量、土壤湿度等,用于反映水资源状况。(3)农业指标:包括作物生长状况、农业用水量等,用于反映农业旱灾风险。(4)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用于反映社会经济对旱灾的敏感性。(5)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等,用于反映生态环境对旱灾的响应。8.2旱灾预警模型与算法旱灾预警模型与算法是旱灾预警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统计模型:通过对历史旱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旱灾预警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等。(2)机器学习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等,对旱灾预警指标进行学习,建立旱灾预警模型。(3)遥感模型:利用遥感技术,如遥感影像、雷达等,获取旱灾相关信息,结合其他预警指标,建立旱灾预警模型。(4)耦合模型:将气象、水文、农业等模型进行耦合,实现多模型集成,提高旱灾预警的准确性。8.3旱灾预警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旱灾预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1)预警指标:选取降水量、气温、湿度、蒸发量、水位、土壤湿度等指标。(2)预警模型:采用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和耦合模型进行预警。(3)预警结果:根据预警模型,对某地区旱灾风险进行评估,得到以下预警结果:旱灾风险等级:轻度、中度、重度预警范围:某地区范围内预警时间:预警周期内(4)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结果,采取以下响应措施:轻度旱灾风险: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农业用水,保证生活用水中度旱灾风险:启动应急供水预案,限制高耗水产业,保证农业用水重度旱灾风险:实施紧急抗旱措施,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保障民生用水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旱灾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预警模型的建立和预警响应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旱灾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九章灾害预警管理9.1灾害预警政策与法规灾害预警政策与法规是保证灾害预警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灾害预警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以规范灾害预警行为,提高预警效果。9.1.1政策背景自然灾害的频发,我国逐渐意识到灾害预警的重要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自然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等,为灾害预警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9.1.2法规体系灾害预警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其中,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部门规章如《自然灾害预警与响应管理办法》;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9.2灾害预警组织与管理灾害预警组织与管理是保证预警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以下是灾害预警组织与管理的主要内容:9.2.1组织体系灾害预警组织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家级预警机构负责全国灾害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省级预警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市、县级预警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预警工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