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阶段探究悲剧的意蕴(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2阶段探究悲剧的意蕴(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阶段探究悲剧的意蕴(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2阶段探究悲剧的意蕴(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2阶段探究悲剧的意蕴(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作品中的悲剧,既包含戏剧的共性特征,又在戏剧语言、戏剧冲突、人物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性。悲剧呈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以主人公的受难与毁灭使人产生怜悯、痛苦的体验,同时出乎其外,对人物的抗争精神感到敬佩和震撼,从而获得沉痛的快感,感受到崇高以及对生命的超越,这是悲剧精神的审美价值所在。艺术是对生活典型化的加工,戏剧作品不再是现实本身,而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品,这使得戏剧难免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且经过变形加工的悲剧作品,往往不能被轻而易举地欣赏,它需鉴赏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窥探其内心和本质。加之现实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情节铺设简单、语言通俗直白的作品,倾向于欣赏更加轻松的作品,用以消遣、寄托,或作为放松的工具。基于这样的现状,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了解戏剧知识,阅读优秀的悲剧作品,了解悲剧人物并进人他们的情感世界,唤起审美共同感,领会悲剧的价值所在。情境设置学习目标目标1针对学生提出的核心疑问,开展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式目标2梳理核心内容,撰写人物小传壹探究《窦娥冤》解答内心疑惑问题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该如何理解?问题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该如何理解?参考: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原本坚信官府能辨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9.屈原贾生列传》)。所以说,窦娥将一腔怒火烧向天地,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不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问题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该如何理解?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问题2:【滚绣球】中,窦娥指斥天地不公,在最后却又对天发下三桩誓愿,希望天地为她昭雪冤情,是否矛盾?问题2:【滚绣球】中,窦娥指斥天地不公,在最后却又对天发下三桩誓愿,希望天地为她昭雪冤情,是否矛盾?参考:窦娥的誓愿核心都在鸣冤:血溅白练是自比苌弘(冤)、望帝(悲),让刑场围观的人群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六月飞雪是自比蒙冤而死的邹衍,希望冤屈感动上天;亢旱三年是自比东海孝妇,希望上天惩治无心正法的官吏,主持公道。可以认为窦娥的指斥天地与发出誓愿之间有矛盾,也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矛盾,这两种理解都是基于对剧作家表达意图的理解:窦娥面对泼皮的欺辱、官吏的昏庸,毫无反抗的力量,满腔怨恨无以申辩,指斥天地是她最好的宣泄方式,也是她反抗现实唯一的方法,这种矛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听天由命的无奈。而这三桩誓愿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奇迹,以此发愿是为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这也是关汉卿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批判现实社会的表现。问题3:造成窦娥命运悲剧的是典卖女儿的窦天章、引狼人室的蔡婆、恶毒无情的张驴儿,还是草菅人命的桃杌太守?问题3:造成窦娥命运悲剧的是典卖女儿的窦天章、引狼人室的蔡婆、恶毒无情的张驴儿,还是草菅人命的桃杌太守?参考:《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深刻揭露了元代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使百姓民不聊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思考:窦娥的悲剧是否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窦娥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由此,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窦娥冤》也是一出性格悲剧,但窦娥的悲剧不是由其性格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因此更能激发观众对恶的愤怒、对善的痛惜。贰探究《雷雨》解答内心疑惑问题1: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问题1: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参考: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待女,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问题1: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一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从上面两点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羡慕不是完全装出来的。为什么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还要辞退他呢?为什么一同辞退了鲁贵和四凤呢?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当周萍冲上去打人时,周朴园的“不要打人”意味着什么?就自私、虚伪的周朴园而言,这一“打”太“莽撞”,太“不文明”,太缺乏“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明观念,很可能导致他“最完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黑幕被彻底揭露,其慈善家的伪善面目将被彻底撕破。在这样的心理下,他才说出“不要打人”这样的话。问题2:侍萍为什么要和周朴园相认?侍萍是否还对周朴园有依恋之情呢?问题2:侍萍为什么要和周朴园相认?侍萍是否还对周朴园有依恋之情呢?参考:她之所以相认是因为她想看看三十年前她所热恋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毕竟当年赶她走时他也有无奈)。与其说侍萍对周朴园有依恋,倒不如说是怀念。她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有过甜蜜的爱情。而以后就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这种初恋当然是难以忘怀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想象中的多情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狞的资本家。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如果说侍萍一开始存在者某些幻想与期望,那么在看到支票后,在看到亲生骨肉相残后,这种幻想就彻底地幻灭了。问题3:周朴园是不是悲剧性的人物?问题3:周朴园是不是悲剧性的人物?参考:《雷雨》的“悲”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性来完成的,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固然指向周朴园,但他也经历了生命的痛苦与毁灭,更何况悲剧的发生实则也不是他的意愿,他也是深陷其中的悲剧承担者。作为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青年,周朴园的内心也曾经存在美好的渴望,但他的出身、“门当户对”的观念和他对上层社会生活的追求不允许他和一个下层社会的女子结合,这导致了三十年前的鲁侍萍成了牺牲品。虽然他不得不无情地抛弃了鲁侍萍,但从他提醒周萍记得他的母亲、每年记着鲁侍萍的生日、保留旧家具和旧习惯等可见,他在主观愿望上也想弥补自己的罪过。表面的绝对权威并不能弥补他情感上的空缺,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他内心中的怀念。但当鲁侍萍真的出现时,他又惊慌失措,声色俱厉。他害怕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圆满”秩序被打乱,更害怕过去的丑事使他失去现有的地位。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背后掩藏的是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心中有爱,却难终其所爱,最可悲的是,在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他早已被自己的儿子置于耻辱的境地。最终他完全失去了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尊严。因此,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雨》中的人物全都是悲剧性的,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他们在制造悲剧,同时悲剧的恶果也在吞噬他们,这使得《雷雨》具有格外震撼人心的力量。叁探究《哈姆莱特》解答内心疑惑问题1: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问题1: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参考:①掩饰自己在得知父亲死亡后的真实内心体验。我们知道,哈姆雷特存在俄狄浦斯情结,或称恋母情结,这一情结的主要表现是,与父亲竞争母亲,希望父亲死掉,好独占母亲。但由于这一想法不符合超我(即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因而会将这一愿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并在现实层面表现出对父亲的尊重、顺从甚至是崇拜,就像哈姆雷特在剧中多次表白的那样。但在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的父亲死掉的愿望从未消失,而当父王真的突然死去时,哈姆雷特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从超我的角度,他应该悲伤和痛苦,而从本我的角度,他则应该高兴和庆幸。正因为如此,他在其父亲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感体验都是极为矛盾的,既有悲哀的一面,但又有幸灾乐祸的一面。高兴和庆幸是不被允许的,需要压抑的,而压抑的结果就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反应究竟是什么。如何遮掩此种不为自己超我所允许的高兴和庆幸呢?显然装疯是一种选择。问题1: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试想,当父亲突然意外去世,儿子随后突然疯狂时,人们会怎样理解儿子的疯狂?一般人们都会认为,此时儿子是因为不能接受父亲突然意外死亡的现实并悲痛欲绝而致精神失常。因此,哈姆雷特的装疯首先可以达到使人们认为他自己深爱其的父亲,并为父亲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绝。而这,恰怡是掩盖其潜意识中还有暗自高兴和庆幸一面的最佳手段。同时也说明哈姆雷特表现出的郁郁寡欢和疯狂,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的结果一反向形成。如在第一幕时,国王和王后都对哈姆雷特长时间的郁郁寡欢不满,王后亲自劝说哈姆雷特:脱下你的黑衣,对的父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存的空间踏入永久的宁静。王后还责怪哈姆雷特:既然是很普通的事情,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面对王后的劝说和责怪,哈姆雷特给出的回答意味深长:“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勉强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都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问题1: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②为自己杀死叔父、重新夺回王位、占有王后开脱罪名。因为一个人对其在精神严重失常的“疯狂”状态下的所作所为是可以不负法律责任的。这一点,原剧的对白说得更为明白。如当国王定下毒计,想通过激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哈姆雷特女友的哥哥)比剑,让雷欧提斯乘机用毒剑刺死哈姆雷特时,哈姆雷特则借比剑时众人都在场的机会,说了如下的话: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为疯狂所害苦。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的疯狂中犯下的过失。难道哈姆雷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雷特绝不会做这种事。要是哈姆雷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雷特做的,哈姆雷特不能承认。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雷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雷特的敌人。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在无心中射出的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显然,这里哈姆雷特是赤裸裸地说出了他装疯的真正目的,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弑父般的行为做无罪的辩解。换言之,合理化,是哈姆雷特的又一防御机制。问题2:为何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问题2:为何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参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的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表现了他的草率、冒失,而总的看来,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作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从课文里看来,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与耍阴谋,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问题3:哈姆莱特何以发出“生存还是毁灭”之问?问题3:哈姆莱特何以发出“生存还是毁灭”之问?参考: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哈姆莱特的复仇是一场思想的斗争: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恨,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他作为有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当死亡一下子出现在他面前,当新国王使他父亲的英名成为虚妄,他对过去的理想、现实的真相都感到怀疑,对人生的价值产生困惑。加之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使哈姆莱特在生存与毁灭之间苦苦徘徊。哈姆莱特发出追问源于内心的矛盾,所涉及的也不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价值评判。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过多的思虑会延误时机。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在这段独白中被放大了,可也正因为哈姆莱特没有毫不犹豫地手刃国王,而是展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才使得他的苦闷、迷惘显得高贵。问题4: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问题4: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参考:关注剧本中其他人物对哈姆莱特的评价(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以及哈姆莱特对自己的看法(“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同时,也可借中外名家对人物的点评进行启发,如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阿尼克斯特)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肆梳理内容撰写人物小传活动一师生合作,结合以往戏剧作品的学习经验,从戏剧结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特点角度,对《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三篇课文进行梳理。

戏剧结构人物关系剧情线索与矛盾冲突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一本四折,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起、承、转、合以窦娥为核心,形成众星拱月式的人物关系围绕窦娥冤案产生到昭雪的过程,构成戏剧冲突的贯穿线,矛盾冲突基于情节的演变层层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