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
诊断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
象被歌颂。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
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
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
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
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
诗人、艺术家。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
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
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
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
它们归家的路。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
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
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
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
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
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
神生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
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
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
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
最后流入太平洋。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
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在北京大
1
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
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人们接近天,文化接
近于神秘,接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像西藏、青海、四
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人战天斗地的文武
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下游吴越
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财富蓄积得多,生活必然精致,人
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
(摘编自熊召政口杨晓慧《文章千秋事江河万古流一一关于河流与文明的
对话》)
材料二: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
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
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
与河流相关,如鲁迅《故乡》《社戏》、废名《桥》、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
《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
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诗情
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
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
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
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
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
采的文学家就自有一种诗性升华。
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
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
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
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
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
淡然。
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
非常适宜一种诗意意象的营造,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I、
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
河流意象的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
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
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
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2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晓慧在访谈中直接向熊召政提出了具有总纲性质的问题,即如何看
待河流与文学的关系。
B.熊召政引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进而重点讴歌长江在
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
C.蒋林欣列举鲁迅等诗化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意在强调河流对诗化小说
存在一定的影响。
D.河里的沙洲等河流意象很早就在中国的诗歌作品中出现,其被中国文
学赋予了诸多诗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用的文本形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围绕着河流与文学
的关系阐述。
B.熊召政认为,虽然长江流经巴蜀、荆楚与吴越,但是这三个区域的文
化精神并不相同。
C.蒋林欣认为,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会对长期临河而居的作家产生
一定的影响。
D.两则材料的语言表达得像诗歌一样优美,结构也相同,都用了并列式
结构,更显严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沈从文将人物置于自己二十岁前一直生活过的沅水上,使《边城》有
如水的清新俊逸风格。
B.老子在涡河边长大,使他善以水为喻,《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道出了人生哲理。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营造了安
静和谐的生活。
D.关汉卿有感于当时社会黑暗,创作杂剧《窦娥冤》。
3
4.作家徐则臣说“河流是往世界流动的,它流到哪里对世界的想象就会
走到哪里”,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流动的河流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北临长江、内有著名秦淮河的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请你结
合材料一,谈谈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胱院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
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
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
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r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
是吹项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
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
的扎锹、铲锹、板撅、犁钾、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
的木架,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镶。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
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
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
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了,在砧子
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
叮叮胱胱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
咋啦?儿子说:我督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
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
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
嘟嚷嚷,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锹、锄、
锹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作、钢钎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
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
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
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
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
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4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
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
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
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
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
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
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
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
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
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
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
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
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
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
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宜拉着脑袋坐
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
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介绍是他的合伙人,张
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
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
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
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咬?咬?他摊开手,脸色
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只要能赚钱,打啥
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儿子忙喊:爹,爹!张
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
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啜口兹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
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
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
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喷呐,这是儿子的喷呐他不会吹,开口
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
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开篇对铁匠铺、弹棉花店、石坡村的描写富有诗意,两个“一直”,
表现了铁匠铺、弹棉花店乃至石坡村最初的兴旺景象。
5
B.“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文学性的表
达,为后文表现张铁匠对铁匠工作的坚守和执着作了铺垫。
C.“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和张铁匠“都不种地啦”的疑问,
交代了时代环境,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矛盾。
D.小说集中安排张铁匠和儿子两个人物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匠心独运,
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创新与愚昧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
7.关于文中张铁匠雨中崩溃哭鼻子流眼泪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是因为受了下雨的刺激,因为下雨的阴暗氛
围影响了他的心境,下雨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应。
B.张铁匠“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是因为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
C.“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合伙人的话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
中,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的金钱观念的变化。
D.“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啜口兹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中
的“啜口兹”“呜呜”两个叠词使描写变得形象可感。
8.张铁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9.小说表现铁匠铺命运的同时还设计了弹棉花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
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
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
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
6
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度《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
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
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
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
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
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
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选自《花史馆记》,[明]归有光)
(二)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
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
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
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节选自《陶庵记》,[明]归有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静[A]而[B]处[C]其[D]外[E]视[F]天[G]地[H]间[I]万[J]事[K]如[L]庭[M]
中N之[0]花[P]开[Q]谢[R]于[S]吾[T]前[U]而[V]已[W]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弟,古代亦称呼妹妹为“弟”,女弟此处指妹妹,与《苏武传》中
“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含义相同。
B.相与,意为相互交往,“相与慨然太息”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
相与,俯仰一世”的“相与”含义相同。
C.记,文体的一种,它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
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D.闾,既指闾巷的大门,古代也指古代居民组织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闾。
闾巷,是人居住的地方,泛指乡里民间。
7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携带《史记》,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
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作者十分认同他这一观点。
B.文本一中,子问的书室被毁,新修精舍,题名花史馆,其命名原因是
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又收藏《史记》于此。
C.文本二中,作者将君子与闾巷小夫的处世态度进行对比,最后发出古
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感叹。
D.作者在两个文本中都提到年少时自己对《史记》的喜爱,文本二中说
道,读《史记》使他情感激动,无法抑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2)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14.有人认为:“此文之作,不在于对《史记》的推崇,而在于他观世如
《史》、观《史》如花的独特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宋】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②须鲁肃③,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巴丘处在东吴上游。
③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8
15.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
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
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诉,
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
C.最后一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飘泊中,
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
起,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的风格相近。
16.《唐宋诗举要》中赞赏本诗的颈联“吐”字,说“言水落而洲出也,
吐字下得奇警”。“奇警”是指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请结合诗句
鉴赏“吐”字的“奇警”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认识到自己“误落尘网中,一
去三十年”的错误已不可挽救、未来的事情尚可补救的句子是: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百后苏车式而“惊涛相集,着1pz雨雪”
媲美。
(3)诗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就经常出现乐器的名称,
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
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
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该剧本虽然也题名
9
《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①的册I]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
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
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I。围绕着这条基本
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
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玉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
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玉后,唱
出②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
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
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
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既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也
是和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当年,徐玉兰、王文娟合作完成
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
多年里,他们通过③,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
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
20.从谐音入手理解《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书中众多人、事、物、
地等名称常运用谐音,渗透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如第一回中“甄士隐”
谐音“真事隐”,寓意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
代,对现实不满的真实情况不能直说,不能不隐晦地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
请从《红楼梦》原著中再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名称,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
和寓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关数据显示,九零后、零零后群体中,“断亲”成为一种常态。有人认
为,与其说是年轻人变了,©社会的变化使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和
认知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过往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亲缘社交特点突出。即使是近现代,这种原始
的亲缘生存体系依然留有痕迹,尤其是在乡村,一个村庄一个姓或者只有
少数几个姓的情况,依然普遍。
当下,社会人口流动加快,人们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养家糊口,村子里的青
壮年经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多人干脆在外地安家落户,这就不可避免
10
地打破了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亲缘社交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学、
朋友、同事、邻居等为主体的新社交体系。常言道:“②。”青年
人会在这个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帮扶,而
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同族之间的扶持互助,维护家族稳定繁荣的必要性也
不像过去那样迫切。
可见,“断亲”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塑造,它的另一头是更多的“连接”。
这种趋势具有一种不可抗拒性。有学者认为:今天,亲疏关系③,
而是要看人品、三观是否相合;血缘关系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成了一种选
择一一从这个角度讲,“断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人善意提醒,“断”
只是一种治疗方法,如果自己的亲缘关系很健康,就没必要去“治”。
21.请结合文本,概括传统亲缘社交体系的三个特征。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在创造时就代表了一定的含义,或蕴含着一个道
理、一种文化甚至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比如“静”字藏着一个“争”,
可以理解为越争时心越要静;“稳”字藏着一个“急”,可以理解为越急
时手越要稳;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
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
象被歌颂。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
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
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
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
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
诗人、艺术家。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
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
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
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
它们归家的路。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
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
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
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
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
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
神生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
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
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
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
最后流入太平洋。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
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在北京大
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
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人们接近天,文化接
近于神秘,接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像西藏、青海、四
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人战天斗地的文武
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下游吴越
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财富蓄积得多,生活必然精致,人
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
(摘编自熊召政口杨晓慧《文章千秋事江河万古流——关于河流与文明的
对话》)
材料二:
12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
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
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
与河流相关,如鲁迅《故乡》《社戏》、废名《桥》、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
《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
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诗情
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
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
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
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
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
采的文学家就自有一种诗性升华。
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
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
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
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
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
淡然。
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
非常适宜一种诗意意象的营造,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I、
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
河流意象的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
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
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
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晓慧在访谈中直接向熊召政提出了具有总纲性质的问题,即如何看
待河流与文学的关系。
B.熊召政引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进而重点讴歌长江在
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
C.蒋林欣列举鲁迅等诗化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意在强调河流对诗化小说
存在一定的影响。
13
D.河里的沙洲等河流意象很早就在中国的诗歌作品中出现,其被中国文
学赋予了诸多诗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用的文本形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围绕着河流与文学
的关系阐述。
B.熊召政认为,虽然长江流经巴蜀、荆楚与吴越,但是这三个区域的文
化精神并不相同。
C.蒋林欣认为,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会对长期临河而居的作家产生
一定的影响。
D.两则材料的语言表达得像诗歌一样优美,结构也相同,都用了并列式
结构,更显严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沈从文将人物置于自己二十岁前一直生活过的沅水上,使《边城》有
如水的清新俊逸风格。
B.老子在涡河边长大,使他善以水为喻,《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道出了人生哲理。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营造了安
静和谐的生活。
D.关汉卿有感于当时社会黑暗,创作杂剧《窦娥冤》。
4.作家徐则臣说“河流是往世界流动的,它流到哪里对世界的想象就会
走到哪里”,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流动的河流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北临长江、内有著名秦淮河的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请你结
合材料一,谈谈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原因。
【答案】1.B2.D3,A
4.①流动的河流促发作家在作品中流露不同的诗情与哲思。
②流动的河流利于作家创造适宜的意象。
③流动的河流使作品整体更有水一般的诗化特征。
14
5.①长江与秦淮河为南京的作家群体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
②长江与秦淮河影响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生活;
③长江与秦淮河塑造了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使其有别于其他作家群
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重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错误,不符合文意。结合“表
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
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
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可知,只是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没有重
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都用了并列式结构,更显严谨”错误。第一则形式上并列,内容上递
进,第二则是总分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沅水使《边城》有如水的清新俊逸风格,体现了河流对文学的养育作用。
B项不是文学作品,是哲学作品;CD两项都没有讲河流对文学的养育
作用。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15
结合“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激发他们
的诗情与哲思”可知,流动的河流促发作家在作品中流露不同的诗情与哲
思。
结合“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
照下,非常适宜一种诗意意象的营造,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
沙洲I、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
赋予了河流意象的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
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
文本中”可知,流动的河流利于作家创造适宜的意象。
结合“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
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可知,流动
的河流使作品整体更有水一般的诗化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
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
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可知,长江与秦淮河为南
京的作家群体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
结合“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
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
家”可知,长江与秦淮河影响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生活;
结合“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
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
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
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
性。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
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
人们接近天,文化接近于神秘,接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
像西藏、青海、四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
人战天斗地的文武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
则出牌;下游吴越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财富蓄积得多,
生活必然精致,人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
吴越出人才”可知,长江与秦淮河塑造了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使其
有别于其他作家群体。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胱院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
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
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
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r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
是吹喷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
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
的扎锹、铲锹、板锁、犁锦、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
的木架,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锹。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
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
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
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了,在砧子
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
叮叮胱跳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
咋啦?儿子说:我督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
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
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
嘟嚷嚷,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锹、锄、
锹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钾、钢钎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
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
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
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
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
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
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
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
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
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
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
17
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
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
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
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
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
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
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
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
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自拉着脑袋坐
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
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介绍是他的合伙人,张
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
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
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
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口安?唆?他摊开手,脸色
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只要能赚钱,打啥
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儿子忙喊:爹,爹!张
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
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啜口兹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
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
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
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喷呐,这是儿子的喷呐他不会吹,开口
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
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开篇对铁匠铺、弹棉花店、石坡村的描写富有诗意,两个“一直”,
表现了铁匠铺、弹棉花店乃至石坡村最初的兴旺景象。
B.“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文学性的表
达,为后文表现张铁匠对铁匠工作的坚守和执着作了铺垫。
C.“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和张铁匠“都不种地啦”的疑问,
交代了时代环境,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矛盾。
D.小说集中安排张铁匠和儿子两个人物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匠心独运,
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创新与愚昧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
18
7.关于文中张铁匠雨中崩溃哭鼻子流眼泪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是因为受了下雨的刺激,因为下雨的阴暗氛
围影响了他的心境,下雨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应。
B.张铁匠“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是因为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
C.“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合伙人的话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
中,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的金钱观念的变化。
D.“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啜口兹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中
的“啜口兹”“呜呜”两个叠词使描写变得形象可感。
8.张铁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9.小说表现铁匠铺命运的同时还设计了弹棉花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7.A
8.①勤劳能干、技艺高超。铁匠铺货品多,种类丰富,说明张铁匠是一
个勤劳能干、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②自信自强。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
村的,还故意去问,是想通过对方的回答,将两村铁匠铺进行比较,为自
己的技艺高超而自信、自豪。③传统保守而又执着。为自己作为大铁匠干
零碎活而伤感,为儿子不能继承传统手艺而伤心,可看出他传统保守而又
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9.①从情节结构看,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院院敲打相
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②从塑造人物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而打铁就是技术活;写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
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看,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
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
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创新与愚昧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错。小说
写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
存方式的拒绝。小说主要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
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受了下雨的刺激,因为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的心境”错。
原文“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
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自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
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
己”“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咬?咬?
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据此看出,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大铁匠却干这
些零碎的小活儿而伤感。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
新打造的扎锹、铲锹、板锹、犁钾、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
门两边的木架”,据此看出,铁匠铺货品多,种类丰富,说明张铁匠是一
个勤劳能干、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
②原文“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
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
么",据此看出,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还故意去问,是想通过对
方的回答,将两村铁匠铺进行比较,为自己的技艺高超而自信、自豪。
③原文“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登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
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张铁匠
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
还在骂”,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对这一技
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20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胱院敲打,西头的弹棉
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
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院院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
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从塑造人物看,结合“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
撕着也能撕蓬松”“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
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
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
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
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
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
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
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
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
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
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度《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
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
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
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
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
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
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选自《花史馆记》,[明]归有光)
21
(二)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
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
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
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节选自《陶庵记》,[明]归有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静[A]而[B]处[C]其[D]外[E]视[F]天[G]地[H]间[I]万[J]事[K]如[L]庭[M]
中[N]之[0]花[P]开[Q]谢[R]于[S]吾[T]前[U]而[V]己[W]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弟,古代亦称呼妹妹为“弟”,女弟此处指妹妹,与《苏武传》中
“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含义相同。
B.相与,意为相互交往,“相与慨然太息”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
相与,俯仰一世”的“相与”含义相同。
C.记,文体的一种,它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
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D.闾,既指闾巷的大门,古代也指古代居民组织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闾。
闾巷,是人居住的地方,泛指乡里民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携带《史记》,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
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作者十分认同他这一观点。
B.文本一中,子问的书室被毁,新修精舍,题名花史馆,其命名原因是
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又收藏《史记》于此。
C.文本二中,作者将君子与闾巷小夫的处世态度进行对比,最后发出古
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感叹。
22
D.作者在两个文本中都提到年少时自己对《史记》的喜爱,文本二中说
道,读《史记》使他情感激动,无法抑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2)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14.有人认为:“此文之作,不在于对《史记》的推崇,而在于他观世如
《史》、观《史》如花的独特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EKP11.B12.A
13.(1)每天在书房里诵读诗篇,认为人生像这样就足够了,在这世上
也没有什么其他可追求了。
(2)看郭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并且高大茂盛,结
果实早且多。
14.①“观史如花”,看史有如观花,花开花谢有其自身规律,应该静而
观之。
②“观世如史”,看待世事如同看史,两千年历史于百年人生不过只在一
瞬之间,要静处其外,心平气和地去看待。
③“观史如花,观世如史”表达出作者遵循自然规律,置身天地间万事之
外,体现他淡泊豁达的心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开开
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
“静而处其外”作状语,故E处需加句读;
“视天地间万事”为动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K处需加句读;
“如庭中之花”介宾短语作状语,故P处需加句读。
23
故选EKP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现象的理解能力。
A.“女弟”,均指妹妹。句意:是我的妹夫;/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B.“含义相同”错。“相与”,与之相比;/相处、相交往。句意:与之相
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C.正确。
D.正确。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子问……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作者十分认
同他这一观点”错。应是“我”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
了,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讽诵”,诵读;“营”,追求、谋划;“无营于世”,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为“于世无营”。
(2)“或”,或者;“移徙”,移植;“实”,做动词,结果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24
①由原文“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
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可知,“观史如花”,
看史有如观花,花开花谢有其自身规律,应该静而观之;
②由原文“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
瞬”可知,“观世如史”,看待世事如同看史,两千年历史于百年人生不
过只在一瞬之间,要静处其外,心平气和地去看待。
③由原文“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
如花也哉”可知,“观史如花,观世如史”表达出作者遵循自然规律,置
身天地间万事之外,体现他淡泊豁达的心境。
参考译文:
(一)
住在长洲县甫里一地的子问先生,是我的妹夫。我偶尔到他那里去,在吴
淤江上泛舟,游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
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而且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挟带《史记》,我小的
时候也是爱读此书,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惟独
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
他的事。不巧他的书室被毁,便新修了一座房子,题名为花史馆。这是因
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收藏《史记》于书房中,每天在书房里
诵读诗篇,认为人生像这样就足够了,在这世上也没有什么其他可追求了。
四季花草树木的成长,在于天地运转,新陈代谢,其中的积累难道有什么
怪异的吗?人生在这世上,惟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
且不知尽头。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
开开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我
静静地观察研究,难道不像四季之花吗?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最多也就
一百年。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内,把身外之物占为己
有,来来往往地不知止境,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
看花!我和子问提及这件事,抑或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
为此记。
(选自《花史馆记》,[明]归有光)
(二)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
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我认为君子处在
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决不应该因为
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
25
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
法。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人,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
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目之间呢?孔子多次赞美颜渊,责
备子路的恼怒,古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这种情况已经很
久了。
(节选自《陶庵记》,[明]归有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宋】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②须鲁肃③,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巴丘处在东吴上游。
③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15.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
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
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诉,
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
C.最后一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飘泊中,
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
起,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的风格相近。
26
16.《唐宋诗举要》中赞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人力资源培训与招聘加盟合同正规范本3篇
- 2025年度5G通信网络建设施工合同范本6篇
- 2024蔬菜种植保险采购合同范本2篇
- 2024简单的购房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彩钢瓦屋顶安全性能评估与整改合同3篇
- 2025年度财务数据保密合规性审查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离婚案件诉讼策略与执行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壁画艺术教育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风力发电设备维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版10千伏电力施工合同范本正规范修订版发布6篇
- 中金在线测评多少题
- PEP新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三到五年级
- 纳米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材
- 拆除猪场补偿协议书模板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
- 5岁幼儿数学练习题
-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习笔记第3章 本章知识网络
- 2024年全国体育单招英语考卷和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打印【7】
- 药物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 健康管理师二级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