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第一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特性分析 2第二部分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 4第三部分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评估 6第四部分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诊断 9第五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对临床诊疗的意义 12第六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的探讨 15第七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对比 18第八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0
第一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特性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特性分析
主题名称: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1.眶下神经传导速度(NCS)通常介于40-70m/s之间,眶下支传导速度略快于眶上支。
2.眶下孔区NCS异常可能表明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或腕管综合征。
3.NCS可用于评估眶下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进展,并指导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主题名称:体感诱发电位分析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特性分析
引言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旨在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技术,测量和分析眶下孔区神经(ION)的功能状态。这对于理解ION的生理特性、病理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ION的电生理学评价通常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技术。NCV用于测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潜伏期,而EMG用于评估肌肉的电活动。
结果
神经传导速度(NCV)
ION的NCV范围因不同研究而异,但通常在12-25m/s之间。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厚度和神经传导介质的温度。
潜伏期
ION的潜伏期通常在2-4毫秒之间。潜伏期是指神经兴奋从眶下孔传播到目标肌肉所需要的时间。潜伏期的延长可能表明神经传导受损或髓鞘脱失。
肌电图(EMG)
ION的EMG表现为低振幅(<300微伏)和短时程(<10毫秒)的自发电位。自发电位是指在没有外源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神经纤维产生的电活动。自发电位的增多或时程的延长可能表明神经损伤或病变。
临床应用
ION的电生理学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应用:
*诊断面瘫:面瘫是由面神经损伤引起的,ION的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评价颅神经损伤:当怀疑颅神经损伤时,ION的电生理学评估可以评估其功能状态。
*指导手术:在进行涉及ION的面部外科或牙科手术之前,ION的电生理学评估可以提供手术计划和术后评估的依据。
*研究神经疾病:ION的电生理学评估有助于研究面神经和颅神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结论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通过NCV和EMG技术评估ION的功能状态,对于理解ION的生理特性、诊断神经损伤、指导手术和研究神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ION的电生理学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阈值(ETh)】
1.ETh是评估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的主要指标,反映了神经对电刺激的敏感性。
2.低ETh提示神经兴奋性增强,可能与疼痛或感觉异常有关。
3.ETh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疼痛状态、炎症和局部麻醉剂。
【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电位(CEP)】
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
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旨在评估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区域的电学特性和功能状态,以了解其在各种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该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电极植入
将电极植入眶下神经,以记录神经活动并施加电刺激。常用的电极类型包括同轴电极和微电极阵列。
2.诱发电位记录
通过刺激眶下孔区的神经分支来诱发神经动作电位。记录的诱发电位包括:
*感觉诱发电位(SEP):由足背或眶上神经电刺激诱发。
*运动诱发电位(MEP):由运动皮层电刺激诱发,反映神经传导的完整性和延迟。
*混合神经诱发电位(MNEP):同时记录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提供对神经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估。
诱发电位参数
诱发电位的分析包括评估以下参数:
*潜伏期:动作电位的峰值时延。
*波幅:动作电位的振幅。
*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在神经中的传播速度。
*波形形态:动作电位的形状和复杂性,反映神经失髓化、轴突损伤或其他病理变化。
3.自发电位记录
自发电位是指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由神经产生的电活动。记录的自发电位包括:
*神经末梢电位(NAP):由神经末梢产生,反映神经的电兴奋性。
*神经动作电位(NAP):由神经纤维产生,反映神经冲动的活动。
*神经振荡(NOs):一种有节律性的电活动,可能与神经功能状态相关。
自发电位参数
自发电位的分析包括评估以下参数:
*频率:自发电位的发生率。
*振幅:自发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自发电位的持续时间。
*形态:自发电位的形状和复杂性,反映神经的病理生理状态。
4.刺激-反应曲线
该技术涉及测量神经对不同强度电刺激的反应。记录的刺激-反应曲线描述刺激强度与神经动作电位振幅之间的关系。刺激-反应曲线参数包括:
*阈值:诱发动作电位的最低电刺激强度。
*斜率:刺激强度增加与动作电位振幅增加之间的关系。
*最大振幅:神经对最大刺激强度的反应。
刺激-反应曲线可用于评估神经的敏感性和兴奋性。
5.应用
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诊断:鉴别各种神经病变,如三叉神经痛、面瘫和正中神经损伤。
*预后: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神经损伤的恢复程度。
*监测:追踪神经功能在疾病进展或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研究: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结论
眶下孔区神经兴奋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评估眶下神经电学特性和功能状态的强大工具。通过诱发电位、自发电位、刺激-反应曲线和其他技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神经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工作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诊断、预后、监测和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第三部分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眶下孔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评估】:
1.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评估是一种电生理学检查,用于评估眶下孔区神经的功能和损伤程度。
2.该检查通过电极刺激眶下孔区神经,并记录神经支配区域内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度,从而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3.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评估在诊断和评价三叉神经痛、面瘫、颌骨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眶下孔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评估】:
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评估
概述
眶下孔区神经传导速度(CV)评估是一种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用于测量眶下神经穿过眶下孔时的传导速度。眶下神经是面部感觉神经,支配眼睑、脸颊和上唇感觉。CV评估用于诊断影响眶下神经功能的病变,如眶下孔综合征和外伤性神经损伤。
技术
CV评估使用神经刺激器和记录电极进行。刺激电极放置在眶下孔处,记录电极放置在眼睑、脸颊或上唇的相应感觉末梢。刺激电极释放电脉冲,沿神经传导至记录电极。
测量
CV评估涉及以下测量:
*潜伏期:从电脉冲刺激到记录到神经动作电位的峰值的时间。
*幅度:神经动作电位的峰值振幅。
*传导速度:神经动作电位在刺激点和记录点之间的平均速度,通常以米/秒(m/s)表示。
正常值
眶下孔区神经的正常CV值因技术和实验室而异。然而,一般而言,正常CV值范围为:
*潜伏期:<2.0毫秒(ms)
*幅度:>5微伏(μV)
*传导速度:>40m/s
异常解读
与正常值相比,眶下孔区神经CV异常的解读如下:
*传导速度降低:可能表明神经脱髓鞘、轴索损伤或其他影响神经传导的病理。
*潜伏期延长:可能表明神经根部离断、传导阻滞或神经末梢病变。
*幅度降低:可能表明神经损伤、损伤或轴索丢失。
诊断应用
眶下孔区神经CV评估用于诊断以下疾病:
*眶下孔综合征:由眶下孔处的神经压迫或损伤引起的疼痛和感觉丧失。
*外伤性神经损伤:由于外伤导致眶下神经损伤。
*神经根病:影响眶下神经根部的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或多发性神经病变。
*其他神经病理性疾病:影响眶下神经功能的其他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或神经炎。
局限性
与其他神経電生理學檢查一樣,眶下孔区神经CV评估有其局限性:
*受主观因素影响:评估结果可能会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和检查操作者的技术影响。
*非特异性:异常CV值不一定是眶下神经病变的特定标志,也可能由周围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引起。
*误差范围:CV评估的测量可能存在误差范围,特别是对于传导速度较慢的神经。
结论
眶下孔区神经CV评估是一种有用的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用于诊断影响眶下神经功能的病变。它可以提供有关神经损伤程度和性质的信息。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其局限性,并且CV评估结果应结合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解释。第四部分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表现
1.眶下孔区神经损伤会导致眶下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当轨道下孔区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会降低,导致传导潜伏期延长。
2.损伤程度与传导潜伏期延长程度呈正相关。神经损伤越严重,传导潜伏期延长越明显。
3.损伤早期,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表现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电生理检查在眶下孔区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1.电生理检查对于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客观评估眶下孔区神经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眶下孔区神经损伤。
2.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鉴别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类型。通过对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形态的分析,可以帮助鉴别是轴索损伤、脱髓鞘损伤还是混合性损伤。
3.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预后。通过对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和形态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为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技术
1.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采用经皮神经电极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且不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检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患者的病史采集、神经检查和皮肤准备。充分的准备可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3.检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包括电极的放置、刺激参数的设定和数据的采集。标准的操作规程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
1.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包括面神经损伤、眶下神经损伤和三叉神经损伤的诊断。
2.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评估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3.电生理检查还可以用于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鉴别诊断,如与其他神经损伤或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
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的研究和进展
1.近年来,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的研究取得了significant进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如微电极技术、肌电图定量分析技术和神经成像技术。
2.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提高了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分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
3.随着研究的深入,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在指导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治疗和评估预后中的应用。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电生理诊断
前言
眶下孔区神经损伤是指眶下孔区域内神经的损伤,可引起面部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电生理检查是诊断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
电生理检查方法
1.神经传导研究
*眶下神经传导:刺激眶下切迹处的眶下神经,记录面部肌肉(如颧肌)的肌电反应。
*颊神经传导:刺激颊部皮肤处的颊神经,记录面部肌肉(如升口角肌)的肌电反应。
2.针极肌电图
*面部肌肉肌电图:插入针极电极至面部肌肉(如颧肌、升口角肌),记录肌肉自发电位和神经诱发电位。
3.诱发电位的记录
*体感诱发电位: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面部皮肤的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刺激眶下神经,记录面部肌肉的运动诱发电位。
电生理诊断标准
1.神经传导研究
*眶下神经或颊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或潜伏期延长。
*复合肌电位幅度减小或消失。
2.针极肌电图
*面部肌肉自发电位(如正锐波、纤维电位)增多或出现异常放电模式。
*神经诱发电位振幅减小或消失。
3.诱发电位的记录
*体感诱发电位N20波或P20波幅度减小或消失。
*运动诱发电位P20波或N30波幅度减小或消失。
损伤定位
*根据受累神经支及其电生理异常表现,可推断损伤部位:
*眶下神经损伤:眶下切迹附近
*颊神经损伤:颊肌处或更远端
*颧肌神经损伤:颧肌内
*升口角肌神经损伤:升口角肌内
鉴别诊断
*牙源性疼痛(牙髓炎、根尖周炎)
*三叉神经痛
*偏头痛
*上颌窦炎或副鼻窦炎
*血管性疼痛(如偏头痛、簇发性头痛)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面部疼痛。
*检查中应保证电极放置准确,刺激强度合适。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肌电图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查结果。第五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对临床诊疗的意义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早期诊断和评估神经损伤
*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能早期发现神经损伤,准确评估神经受压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等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的程度,有助于鉴别神经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主题名称:术前定位和术中监测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对临床诊疗的意义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评估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以下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三叉神经痛(TN)
*眶下神经分支神经痛(TN1):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发现眶下神经有自发异常放电,并对轻触、温热或冷刺激有异常反应。
三叉神经炎
*眶下神经炎:电生理检查显示眶下神经传导延缓、幅度减小或消失。
血管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眶下孔区电生理检查可发现眶下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表现为自发放电增加和对刺激的反应增强。
颅内病变
*上颌窦肿瘤:侵犯眶下孔区的肿瘤可压迫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显示传导速度减慢、幅度减小。
*海绵窦疾病:如海绵窦血栓形成或动脉瘤,可压迫经海绵窦穿行的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异常。
上颌窦炎
*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炎症可刺激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显示自发放电和对刺激的反应增强。
*慢性上颌窦炎:反复炎症可损伤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显示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
牙源性疼痛
*牙髓炎:眶下神经支配上颌后牙,牙髓炎可刺激眶下神经,导致眶下孔区电生理检查异常。
*牙周炎:严重牙周炎可侵犯上颌骨,压迫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异常。
创伤性损伤
*眶下孔骨裂:眶下孔区骨折可损伤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异常,如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
*软组织损伤:眶下孔区软组织损伤,如瘢痕或血肿,可压迫眶下神经,导致电生理检查异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涉及眶下神经分支时,眶下孔区电生理检查可发现眶下神经传导受损。
其他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眶下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可支配唾液腺,电生理检查可评估唾液腺功能。
*药物毒性: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可引起眶下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查可监测药物毒性。
总之,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评估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客观地反映眶下神经的功能状态,为多种疾患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第六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的探讨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的回顾
1.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皮神经电图(NPT)和神经传导研究(NCS),NPT常用于评估眶下神经功能,而NCS用于评估周围神经功能。
2.NPT通常使用针状电极或表面电极,通过刺激眶下神经后记录其诱发电位,评估神经的兴奋性、传导速度和幅度。
3.NCS主要针对周围神经进行评估,通过刺激神经远端和近端,记录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传导速度,评估神经的传导功能。
主题名称: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1.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方法
1.1眶下神经传导研究
*经皮神经电刺激,记录眶下孔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刺激部位:眶下神经的远端和近端。
*记录部位:眶下孔区。
*参数设置:刺激强度0.5-10mA,脉冲持续时间0.1-0.5ms,记录滤波范围10-2000Hz。
1.2感觉诱发电位研究
*视觉诱发电位(VEP):视觉刺激下的额叶区电位变化。
*体细胞感觉诱发电位(SEP):体感神经刺激(电刺激或机械刺激)下的后中央回电位变化。
*听觉诱发电位(BAEP):听觉刺激下的脑干电位变化。
1.3肌电图研究
*针电极肌电图:记录肌纤维群的电活动。
*表面肌电图:记录一组肌纤维的电活动。
*参数设置:放大倍数100-200uV/div,滤波范围20-2000Hz。
2.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步骤
2.1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保持头部不动。
*消毒检查部位,涂抹导电膏。
*放置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刺激参数和记录滤波范围。
*记录神经电生理信号。
2.2眶下神经传导研究
*远端刺激:刺激眶下神经分支(如颊肌分支或鼻唇沟分支)。
*近端刺激:刺激眶下神经干(眶下孔区)。
*测量动作电位潜伏期、峰值振幅和神经传导速度。
2.3感觉诱发电位研究
*VEP:视觉刺激诱发额叶区电位变化。
*SEP:体感神经刺激诱发后中央回电位变化。
*BAEP:听觉刺激诱发脑干电位变化。
*测量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
2.4肌电图研究
*眶下神经支配肌:眼轮匝肌、降唇肌、颧小肌。
*插入针电极或放置表面电极。
*记录肌电图信号,分析肌电活动模式和频率。
3.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解读
3.1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
*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在正常范围内。
*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或消失。
3.2眶下神经传导研究
*眶下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眶下神经损伤或压迫。
*眶下神经远端动作电位消失:提示眶下神经完全断裂。
3.3感觉诱发电位研究
*潜伏期延长:提示神经传导通路受阻或延缓。
*波幅减小:提示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或功能减退。
3.4肌电图研究
*肌电活动减弱或消失:提示眶下神经支配肌麻痹或瘫痪。
*自发电活动:提示眶下神经因损伤或压迫而兴奋性增强。
4.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意义
*客观评价眶下神经功能。
*诊断眶下神经损伤、压迫或病变。
*监测眶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指导眶下神经疾病的治疗。
5.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告知患者检查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患者应保持头部不动,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检查人员。
*检查结果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第七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对比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敏感性
1.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监测眶下孔区神经功能方面具有高敏感性,可有效检测轻微的神经损伤。
2.IONM可识别由于手术操作或外伤而造成的隐匿性神经损伤,从而指导术中神经保护措施。
3.IONM的敏感性使它成为神经损伤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工具,可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
主题名称: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预测价值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对比
简介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种专门评估眶下孔区神经功能的神经电生理技术。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相比,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特异性高: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可直接检测眶下孔区神经的电活动,排除了其他神经结构干扰的可能性。
*诊断率高:对眶下孔区神经病变的诊断率高,可准确识别神经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早期诊断:在症状出现早期即可检测到神经损伤,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客观和定量:提供客观和定量的测量数据,便于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估和随访。
*术中监测:可用于术中监测眶下孔区神经的功能,减少神经损伤的风险。
局限性
*操作复杂:需要熟练的神经电生理学家进行操作。
*费用较高: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相比,费用较高。
*受解剖变异影响:眶下孔区神经的解剖变异可能影响电极放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神经病变程度:对严重受损或变性的神经电活动检测能力有限。
*不能评估其他神经结构:只能评估眶下孔区神经,不能评估其他神经结构,如面神经或三叉神经。
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比较
肌电图(EMG)
*EMG评估肌肉电活动,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功能。
*适用于诊断神经支配肌肉的损伤,但不能定位到具体的神经。
*与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相比,EMG的特异性较低。
神经传导研究(NCS)
*NCS测量神经的电活动传递速度,可以评估神经的完整性和髓鞘功能。
*可用于诊断神经病变,但不能详细定位到眶下孔区神经。
*与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相比,NCS对局部神经损伤的灵敏度较低。
诱发电位研究(EP)
*EP测量神经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功能。
*可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与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相比,EP需要更复杂的设备和操作,且对轻度神经损伤的灵敏度较低。
选择性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最适合以下情况:
*怀疑眶下孔区神经病变,如眶下孔区综合征或牙科治疗后的神经损伤。
*术中监测眶下孔区神经的功能,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评估眶下孔区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结论
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种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诊断率。与其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相比,它在评估眶下孔区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也是其局限性。在选择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问题,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技术。第八部分眶下孔区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关键词关键要点眶下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主题名称: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1.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应用,可清晰显示眶下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
2.超声弹性成像(USE)可评估眶下神经机械性质,辅助诊断眶下神经损伤或受压。
3.弥散张量成像(DTI)可追踪眶下神经的走行,评价其神经纤维的完整性。
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教育基金捐赠赠与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拆迁拆除工程环境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货物进口合同标的及属性2篇
- 2025年度旅行社出境游安全保障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退休返聘人员兼职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物流仓单质押融资服务及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甲方代付水利工程款审计合同
- 2025年度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版国际教育项目合作与资源共享合同3篇
- 2025年度矿山安全铲车采购与安全培训合同范本4篇
- 2024年江苏省《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带答案(达标题)
- 高中家长会 高三上学期期末家长会
- 深圳南山区2024-2025上学期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 药店员工培训
- 环卫工节前安全培训
- 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原文阅读
-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业务相关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蛇年春节放假通知假期温馨提示模板
- DB32T 2305-2013 内陆水域鱼类资源调查规范
- 《陋室铭》(过关检测)(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