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能力形成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观察、阅读理
解、口头表达和审美能力。
3.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拥抱大
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
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
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在《初春小雨》中
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孟浩然的《春晓》中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
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
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
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
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
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
约200多万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
《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L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dng)捉迷藏(cdng)酝酿(yiinnibng)应和(hd)薄(b6)烟
黄晕(ytin)蓑(su。)衣巢(chd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新授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
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体概括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
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
“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
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
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
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
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
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
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
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
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嚓亮的
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
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试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
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
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
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
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
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
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
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
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
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
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
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
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
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
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
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
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概况描述春回大地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草(钻、嫩、绿、满)
二、绘春
春草图(草报春)
特征范围喜爱
春花图(花争春)
多美甜闹广色:像火、像霞、像雪味:甜
春风图(风唱春)
触嗅听
春雨图(雨润春)
多亮密
物人
迎春图(人迎春):
天地人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生”“美丽”“活力”
教后记:
4、春风
教学目标:
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3、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4、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方法预设:讨论式问答式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引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
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
斤澜所写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独出心裁
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人们对他全无半点好感的北京春天的风沙。
2、图片:北国春风、南国春风
二、朗读课文,理解掌握生字词
褒贬bao飘拂fu塞外sdi冰磴cha耗子hao乍暖zha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
作者热爱北国的春风,歌颂了北国春风的品质。
(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是一种什么态度?朗读体会。
不是,作者一开始持贬抑的态度。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
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
憾。
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一一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
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
令人可恨。
(2)、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
比。
这是采用抑的手法,抑北国春风。
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
(3)、第5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
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2、整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分段朗读6、7、8、9、10段
2、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
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
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
以遏制的气势。
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人们出现了哪些变化?体会象声词的运用特点。
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
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
人们开始走出温暖的家,“穿着老羊皮背心……把粪肥抛撒匀净”开始春耕了,人们规
划着,忙碌着。
“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③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
北国风与杨柳风的不同。
(归纳: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
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充满豪迈之情。)
④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
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
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5)第9、10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风作对比,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江
南春天那霉腐湿闷之感更为具体可感,通过对比使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
敬意也油然而生,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
总结: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
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
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三、写作特点:
1、语言粗犷豪放透出。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
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3、采用了对比烘托和先扬后抑的写法,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
五、作业;
1、思考:同样写“春回大地”,《春风》的写法《春》迥然不同,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
处?
2、请寻找和摘抄有关“春”的文章、诗词、对联等等。
3、背诵课文“一夜之间”至结尾。
板书设计:
春风
厌恶——怀念——喜爱
(北)(南)(北)
I
对比
抑--------------扬
教后记:
江南春绝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有关春天的的诗句引入: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
代官僚地主家庭。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
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
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杜牧在文
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
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
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
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三、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
四、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
《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思考: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什么景色?(江南
烟雨蒙蒙的楼台)。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思考:诗中描写了江南那些景色?
总结: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
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寺庙,
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
迷离之美。
思考: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有怎样的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
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
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
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
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
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五、教师小结: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
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
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
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
心旌摇荡了。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
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
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
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
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
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
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
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
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
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
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六、当堂背诵、默写。
游园不值
叶绍翁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把诗句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把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春景图)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
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
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诗句)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一)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a指名学生交流
b师汇总: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
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检查朗读
指名学生读诗,重点指导”屐、苔、扉”
齐读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明诗意3、悟诗
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诗意:
(1)“应怜屐齿印苍苔”
读了这句你知道了什么?
应:大概怜:爱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诗句的意思: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指导朗读
(2)诗人感觉到了这些,他是怎么做的?
映示:“小扣柴靡久不开”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可惜呀!诗人想进去欣赏园中的美景却未能如愿,因此十分扫兴(板书:扫兴)
正当他扫兴想回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3)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诗人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头,由此想到园中的美景。我们也来想一下,此时园中会是怎
样一副景象?
交流
(4)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
与姓紫嫣红的百花翩翩起舞。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
的赞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5)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
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1、诗学完了,但春天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
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游园不值
叶绍翁
怜苍苔]
L扫兴
久不开I
满园春色(想)]
卜喜悦
一枝红杏(见)J
玉楼春
宋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祁的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2、体会作者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思路:
主观感知一一互动质疑一一运用联想一一深入体味一一朗读鉴赏一一方法总结一一知
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二、了解作者:
宋祁(998〜1062)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子京。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初(1023)
与兄宋庠同举进士,当时称为“二宋”。累迁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又改
龙图学士、史馆修撰,卒谥景文。宋祁曾自为墓志铭及《治戒》,自称“学不名家,文章仅及
中人”。《郡斋读书志》说他的诗文多奇字。宋祁也长于词,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如(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一阕,尤其“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写景抒情颇具特色。
三、朗读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朗读。
四、诗文赏析研讨。
1、学习上阙:
思考:上阙主要些什么?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这是一首词,表现春天城市游乐生活,有明显的商业市井色彩。这从“毅皱波纹
迎客棹”的“客棹”中可以看出,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作者也很注意表现春光的美
好,突出气候的特点:一方面是晓寒还在,一方面绿杨已经笼烟。作者精心把这种乍暖还寒
的风物,组织成一幅图画,把晓寒放在绿杨之外,加上一点雾气(烟),让画面有层次感。
想来这一句,费了作者不小心力,但是并没有在后世读者心目中留下多惊喜的印象,倒是下
面这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轰动一时,作者被称为“红杏尚书。其实,这句最精彩的也
就是一个“闹”字。因为是红杏,所以用“闹”字,显得生动而贴切;如果是白杏呢?就“闹”
不起来了。
这个“闹”,既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突破,又是对汉语潜在规范的发现。
这和“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前面有“不知细叶谁裁出”有个裁字,剪和裁,在汉语里,
是自动化的联想,是同样的道理。
2、学习下阙:
思考:A、下阙主要下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B、“浮生”该怎么样理解?“斜阳”有什么含义?
讨论、明确:这首词的下半阙,流露出商业娱乐场里的情绪:“浮生常恨欢愉少,肯爱
千金轻一笑?”把生命当作“浮生”,意思是生命的价值是飘渺的,生命是暂短的,相比起
来,欢乐总是不够,为了博得(女性)一笑,就是一千金,哪里会吝惜!这是从反而衬托生
命暂短。最后两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为什么要劝酒斜阳?斜阳就是夕
阳,晚照也是夕阳,都有晚年的意思,年华瞬息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即使在春天,美好的春天,红杏闹春的季节,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而且作者还是个官
员,一个大知识分子,和欧阳修一起撰写过官史的人。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官员
不算是虚伪的,另一方面,他的多多少少有一点浪荡吧。他居然可以这样浪荡而自得,而且
将之诗化,这也许是要一点勇气(包括道德的和艺术的)的罢。
五、随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积累描写“红杏”的诗句。
春夜喜雨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2、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一一深入体味精辟字眼一一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一一互动质疑一一运用联想一一深入体味一一朗读鉴赏一一方法
总结一一知识迁移
教学内容步骤: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
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
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
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
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
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
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
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
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
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
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
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
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ang潜qin径jng重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
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
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
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
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
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
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俗
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
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
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
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
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
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
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
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
听的角度。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
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
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准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
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
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
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
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
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
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
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
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
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
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
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
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
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
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
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
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
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
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
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
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
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
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
四、总结: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
至终透露了“喜”字吗?没有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
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
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
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
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
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
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1、
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
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
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
借助联想和想象。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律)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知”拟人
二、润物有功“潜”、“细”听
三、雨意浓厚“俱黑”、“独明”看
四、满城春色“湿”、“重”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目标:诵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邦(今
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
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
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
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
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
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
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
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
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
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
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
前一片姓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
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
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
(“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
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
前一片姓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
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
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
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1、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
2、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
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
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
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
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
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1、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
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3、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
教师小结: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
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
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一一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
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
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九、背诵默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
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鼓舞士气的演讲稿(5篇)
- 苏大思修社会实践报告9篇
- 春天的花中班教案6篇
- 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 DB12-T 454.2-2023 公共交通信息导向标志系统设置要求 第2部分:城市轨道交通
- 2024年电子、通信产品及软件批发服务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5类人工资收入有调整综述
- 组合式炉篦条征求意见稿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 荆楚理工学院《新闻传播简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搏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导游实训课件教学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咖啡线下活动策划方案
- 店长协议合同模板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期中测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期中模拟练习(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物资、百货、五金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KF思维技术-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与决策完整课件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五年级上册四小数混合运算小数混合运算 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