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1.A2.D3.C4.①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③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④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①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②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③这表现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江月”上。〖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错误。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果关系倒置。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以议论和说明为主”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一梦浮生”可知,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B.此词写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C.《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故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D.此词写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分条加以概括。结合“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可知,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会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合“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可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结合“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但是由于来源于生活和政治上的种种压力和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结合“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可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但他们知道“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即如陶渊明感慨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先把握此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在结合具体的作品,理解作品中作者的人生态度。结合原文“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可知,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认识到人生遭际坎坷,多灾多难,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通过自我安慰消解心中的忧愁,结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可知,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看到局部生活的美好,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享受自己能到的快乐;结合《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知,苏轼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劝解“客”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尽情享受清风和明月这样的美丽景象。结合《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词人写道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苏轼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旷达的人生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醉汉【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斜坡巷的杜利先生死了,这对我爸爸是个可怕的打击。论社会地位,杜利先生要比我们高出十万八千丈,但从来不摆臭架子。他是个知识分子,最喜欢的就是聊天,他夜夜从街那边走到我们家来,对我父亲大谈新闻背后的新闻。①爸爸总是惊讶地倾听,不时也说几句引他往下讲。爸爸还会得意扬扬地插上这么一句,满面生辉地问我母亲:“你知道杜利先生要告诉我什么事吗?”直到我亲眼看见杜利先生穿着褐色的寿衣躺在那里,我还是不能把噩耗当真。可是爸爸却很难过,这既因为杜利先生与他年龄相仿,也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没人会把市政当局肮脏的内幕新闻告诉他了。在布拉尼巷,我爸爸只是个干力气活的。就连沙利文木匠,也自认比爸爸高出一头。爸爸有个大毛病——酗酒。他可以强忍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滴酒不沾。他讥笑那些酒鬼笨蛋,一星期一星期把挣来的血汗钱送进酒店老板的腰包;有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还拿出纸笔,精确地计算一番,看看当一个禁酒主义者每周能省下多少钱。由于天性乐观,有时他还会把可能的寿命也计算在内,得出的总数叫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我似乎只知道,这是个不祥之兆,说明他心里的骄傲情绪已经膨胀,迟早这种情绪会膨胀到非要发泄不可的地步。于是乎他就来上一杯,可这一来就糟了。第一杯刚下肚,他就意识到自己当了傻瓜,要用第二杯来洗刷这耻辱的记忆,没用,又干上第三杯……最后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醉得踉踉跄跄的了。正如劝人为善的印刷品上所说,从此开始了“醉汉发展过程”。第二天他总是头晕得没法上工,只好让妈妈去替他请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他会又变得可怜、粗野、沮丧。他一旦喝开了头,就会一个劲喝下去,直到连厨房里那座时钟也喝光。妈妈和我太熟悉这一切了,所以对所有能使他酗酒的危险机会都怕得要命。葬礼,也是这种机会之一。在爸爸看来,杜利先生的葬礼够气派的。我们还没出发,他已经把一切都调查得一清二楚了。“五辆马车!”他报道说,“五辆马车,十六辆篷车!一位市府参事,两名地方议员,还有不计其数的教士。自从酒店老板威利·麦克死后,我还没见过谁的葬礼有这种排场。”爸爸快步朝前走,兴奋得像个小孩,周围的一切都叫他感兴趣。最危险的信号全出现了:阳光灿烂的天气,气派十足的葬礼,僧俗两方面的大人物。这一切都在挑逗、刺激,让父亲暴露出天性中虚荣、轻浮的一面。②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不管以后在漫长的夏日黄昏,他会如何强烈怀念可怜的杜利先生。掘墓人才刚向穴里撒下第一锹土。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爸爸要了一瓶柠檬水和两品脱啤酒。我口很渴,一下就喝光了我的那份。爸爸可不像我,他几个月没喝过酒了,眼下可要慢慢地仔细地享受这无穷无尽的乐趣。他掏出烟斗,吹气通了通,装上烟丝,噼噼啪啪地划了几声火柴来点烟,他拼命吸着,眼珠都凸出来了。然后,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背朝酒柜,一只胳膊肘支在柜台上,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背后还有酒。我的口还是渴。我发觉只要踮起脚尖,就够得着爸爸的酒杯。一个念头在我脑里一闪:试试杯里东西是啥滋味可是怪有趣的。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爸爸向后伸手去拿酒杯,他打住了,先瞧瞧杯子,又望望周围的人。“喂,”听他声音还挺和气,他还当是别人和他恶作剧呢,“谁干的好事?”谁也没吭声,“你没事吧,拉里?”他大惊失色。我要呕吐了,门口对面有堵攀满常青藤的墙,阳光正照在它上面。我拔腿就朝外冲。我的动机本来很好,可动作却过火了,因为我一扑,和墙壁撞了个正着,我心想,它该让我撞得够疼的了。在我呕吐的时候,爸爸小心翼翼地扶住我。“好孩子!”他鼓励道,“吐了就舒服了。”天啊,我可不舒服,怎么也谈不上舒服。我一点也不顾他的面子,哇哇大哭起来,他领我回到店里。“老天爷啊!”一个女人呻吟般叫道,怜悯地望着我,“这德行,配做父亲么?”“米克,”掌柜的慌张地说,“这里可不是孩子待的地方。趁警察没发现,你最好赶快带他回家去吧。”“仁慈的天父啊!”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他翻眼看天,无声地击掌,只有在六神无主的时候,他才有这副模样。“我倒了什么霉哟!他妈会怎么说啊?……”爸爸垂头丧气地说:“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他恐吓我。“给,”他从胸袋掏出一根干净手帕,“按住你的眉棱。”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就像在风头浪尖上颠簸一样。爸爸又抽抽噎噎的了。“全能的上帝啊!全街人都出来了!我怎么老是这么倒霉!你就不能走好些吗?”我走不好。但我看得一清二楚。布拉尼巷的老女人张开嘴巴观看眼前的怪事:一位毫无醉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眉棱上开了道口子的、醉醺醺的小男孩回家。爸爸左右为难,一方面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快些让我藏进家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必要解释一番,申明不是他的过错。“我们快到家了。让我抱你走吧。”他说。“上帝呀,”我蛮横地说,“回家干什么?你他妈的就不能别管我?”不知道为什么,对面街上那群老太婆觉得这很逗趣,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你们笑谁?”我吆喝,朝她们攥拳头,“再不让开我就打肿你们的脸,叫你们笑笑自个儿。”她们却觉得更好笑了。我咒骂,咆哮。爸爸抓住我的手臂,抱着我就走。女人们的尖笑气得我发狂,爸爸的威胁气得我发疯。我拼命想站定不动,但力气小,哪里拗得过他,只好扭过头来朝那帮女人瞪眼睛。“小心些,不然回头我叫你们知道我的厉害!”我叫骂道,“我要教训教训你们,叫你们懂得给体面人让路。”③“马上全街人都传遍了,”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不干了,再也不干了,哪怕能活一千岁我也不干了!”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就老老实实提着饭盒上工去了。他一走,妈妈就扑到我床边吻我。好像这全是我的功劳。她还要替我请假,等到我眼睛好些了才上学。④“我的小勇士!”她的眼睛发亮,是上帝让你去的。你是他的守护天使。”(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父亲,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经常酗酒,被儿子的醉酒举止弄得颜面丢尽,气急败坏,是一个活脱脱的“窘父”形象。B.大量的对话,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醉酒之时父子对峙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C.作者有意安排拉里的父亲经历了期盼——兴奋——失望——沮丧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替代“醉鬼的历程”,把一个成人描写成一个幼稚的孩童。D.在这个滑稽故事里,人物的位置颠倒了。这种颠倒贯穿整个故事,是小说幽默风格的最大来源。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喜欢与杜利先生聊天,不仅因为他能带来鲜为人知的新闻,更是因为和杜利先生聊天能让自己感觉被尊重。B.“欢愉的感觉”和“尽了义务的轻松感”都在强调父亲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喝酒,也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单纯与乐观,这大大冲淡了小说的批判意味。C.“我”在街上醉酒撒泼时候完全就是一副酒鬼的样子,这让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羞愧难当,打算以后不再喝酒。D.拉里的淘气被曲解为神的安排,醉醺醺出丑的他,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引导意志薄弱的父亲走正道的“守护天使”,成了小“男子汉”,因为让母亲少跑了一次常上的当铺。8.小说以“我”的口吻讲故事有什么效果?9.小说中的反差手法常常能够制造戏剧性或者幽默的效果,请探究本文的反差体现在何处。〖答案〗6.A7.C8.①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便于抒发“我”对父亲的感受;同时更具真实感。②儿童视角,天真烂漫,具有童趣。比如父亲去往酒店蹦蹦跳跳,像跳草墩的羊。9.①氛围的反差,文章开头记叙杜利先生的死亡,氛围低沉;之后轻松。②人物性格的反差。父亲天真单纯如孩童,儿子却表现得成熟懂事,知道何时该提醒父亲回家,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牵制了父亲。③人物行为的反差。喝醉酒的是儿子,清醒的是父亲;一路狂放的是儿子,抽抽噎噎的是父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缺乏责任心”和“气急败坏”错,父亲确实有酗酒的大毛病,一旦喝醉就无法上工,成为一个可怜又粗野的酒鬼。但是在清醒状态下,他会努力压制自己爱喝酒的天性,努力计算节省开支;当儿子喝醉让自己颜面尽失的时候,也没有气急败坏,而是一副抽抽噎噎的既可怜又可笑的模样。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C.“这让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羞愧难当,打算以后不再喝酒”错,父亲羞愧难当是因为“我”让他在人前颜面尽失;且文中并未交代“再也不干了”是父亲打算不再喝酒还是不再带我出门。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第一人称“我”自身的作用“我”是第一人称,“我”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具真实感,也更便于抒发“我”对父亲的感受;(2)分析第一人称“我”在文中的作用“我”在文中是一个小男孩,小说采用“我”的视角,也就是儿童视角叙事,天真烂漫,具有童趣。比如文中写“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只有在孩子的眼中,他的父亲去往酒店路上的动作行为,才会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才觉得父亲像跳草墩的羊。【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1)文章开头说“斜坡巷的杜利先生死了,这对我爸爸是个可怕的打击”“杜利先生穿着褐色的寿衣躺在那里……爸爸却很难过”,小说一开头就记叙杜利先生的死亡,氛围低沉;文章后面又说“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掘墓人才刚向穴里撒下第一锹土。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父亲在杜利先生埋葬之后,内心非常轻松。同一个人的葬礼,前面气氛沉闷,后面气氛轻松,造成了氛围上的反差。(2)文中说“他还拿出纸笔,精确地计算一番,看看当一个禁酒主义者每周能省下多少钱。由于天性乐观,有时他还会把可能的寿命也计算在内,得出的总数叫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爸爸快步朝前走,兴奋得像个小孩,周围的一切都叫他感兴趣”“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背朝酒柜,一只胳膊肘支在柜台上,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背后还有酒”,写出了父亲天真单纯如孩童;“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不干了,再也不干了,哪怕能活一千岁我也不干了’”“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就老老实实提着饭盒上工去了。他一走,妈妈就扑到我床边吻我。好像这全是我的功劳。她还要替我请假,等到我眼睛好些了才上学”,儿子表现得成熟懂事,他喝了父亲的酒,并且喝醉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牵制了父亲。这造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反差。(3)文中说“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一位毫无醉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眉棱上开了道口子的、醉醺醺的小男孩回家”,喝醉酒的是儿子,清醒的是父亲;文中说“爸爸抽抽噎噎地说”“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就像在风头浪尖上颠簸一样。爸爸又抽抽噎噎的了”,“我”吆喝,朝对面街上那群老太婆们攥拳头、瞪眼,还咒骂、恐吓她们,而爸爸一直抽抽噎噎,并说以后再也不干了,一路狂放的是儿子,抽抽噎噎的是父亲。这造成了人物行为的反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求A其所B在C闻其入绵上山D中E于是文公表绵上F山中而封之G以为介推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D.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的悔愧情。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下相蒙,难与处矣!(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0.CEG11.B12.C13.(1)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2)谴责别人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14.①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②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子推把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③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所在”做“求”的宾语,译为“于是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句意完整,C处断开;“绵上山中”是他居住的地点,译为“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句意完整,E处断开;“之”是“封”的宾语,“介推田”是“以为”的宾语,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唯”,只有。/希望。句意: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希望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B.错误。“文”,名词,装饰品。/动词,文饰、修饰。句意:是身上的装饰品。/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材料一偏重赞文公”错误。材料一并未赞文公,最后一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非赞文公之意。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蒙”,欺骗;“难与处矣”,省略句,应为“难与之(他们)处”。(2)“尤”,责备;“效”,效仿;第一个“食”,动词,吃。【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是说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体现了介子推淡泊名利,正直清高。②原文“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是说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体现了他居功不做,固守节操。③原文“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从母子的对话,可知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④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母子对话中可以知道,他隐居山林,直到死去,体现了他是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是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道:“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浣溪沙[宋]晏殊一向〖备注〗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备注〗一向:“一晌”,一会儿。15.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诗由景入手,写月光照庭梧;晏词由客观事实落笔,写人生短暂。B.晏诗“转”字化静为动,“十轮”含时光飞转之意;晏词“等闲”修饰“离别”,强调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C.晏诗从月起以月结,写月影,写月中人,写月宫,诗中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D.晏词发出“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慨,归根结底是源于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深切体悟,既有“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立足现实、理性务实的力量。16.两首作品都运用了虚写手法,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答案〗15.B16.晏诗:“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想象嫦娥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以此表达羁旅之孤独。晏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设想平日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徒然思念远别之人;设想见风雨摧落繁花,更令人伤春。以此表达珍惜眼前之人的务实态度。〖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强调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错误。人生已经很短暂,而人生中还有许多寻常的离别,这些离别更令人黯然神伤。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晏诗:“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诗人羁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曳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从而委婉地抒发了其游子思乡的情怀。晏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两句为空想之词:到了登临之时,放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不禁突然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等到风雨吹落繁花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这两句意境开阔、辽远,表现出词人对时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复得的感慨。结句中,词人以“不如”一词转折,再次表达了自己及时享乐的思想:与其徒劳地思念远方亲友,因风雨摇落的花朵而伤怀,不如实际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谊。不要让痛苦的思绪折磨自己,也不要沉溺于歌酒升平中乐而忘返,这是词人对待生活的一向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3)离别是人之常情,但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却并未停滞于依依惜别的悲愁,而是化儿女长情为人生哲思。〖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①,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②。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③。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18.下列各句中的“容易”与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容易”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这几组形近字最容易混淆,请同学们书写时务必集中注意力。B.秋凉时节我们运动出汗后若不及时换衣,就很容易感冒生病。C.好不容易才找到干净的水源,渴了一天的他们高兴地喊起来。D.用竹木做成简册容易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C19.①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②365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③再过一个闰四月〖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容易”,可指做起来不费力,也指可能性大。A、B、D三项“容易”都指“可能性大”。C.“容易”跟例句一样都指“做起来不费力”。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后文“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推断前文应讲“阴历”。从前文“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可知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变化,故可填写“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第二空:依据前文“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推测下文讲“太阳”,同时依据“不像太阳”可知“太阳”观测轮回比月亮要时间长,阴历以月亮参照,观测轮回30天,而阳历以太阳为参照,观测轮回是一年,故可填写“365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第三空:依据后文“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可知“闰四月”是过两个四月的意思,故可填写“再过一个闰四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①阅读有时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C.农村家里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21.文中画横线句改为“我们输了,但我们的思维变强了”好不好?为什么?22.文中第三段作者如何体现“阅读的孤独”?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C21.不好。①原文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②更生动地领起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③符合全段的语言风格。22.①将“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进行对比,突出阅读时需要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阅读是很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阅读者守得住自己,耐得住寂寞;②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同时使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现阅读将达到的一种超越的境界,是心灵追求,既是与另一个心灵的单独碰撞,又在这样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语意未尽。故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文将阅读的过程比作“智力的角斗”。“但”字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形象地写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感受,既有被作者征服的失落,又有看淡失败的乐观;改句则不能表达出这个效果。②原句中“角斗”“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情境感很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能更好地体验阅读的感受;改句只是客观地叙述,语言平淡。③从语境角度来看,原句语言风格与上下文相近,有文采;而改句语言平实,与上下文不协调。【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根据“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可知,文中将“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进行对比,根据“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可知,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活动,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冷。②表达上,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亲和力。从修辞上,以“他”来指代阅读,将阅读拟人化,创意新颖,语言生动形象。根据“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可知,阅读将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将超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根据“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可知,阅读的魅力可以让读者在心灵的碰撞中超越自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化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是人前人后的所有教养、原则、规范的展现,体现其对待周遭的态度。其实这几点都离不开“尊重”二字,唯有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文体。③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什么是“文化”,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气质,是一个人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是一个人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教养、原则、规范的展现。第二层次论述真正的文化人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要懂得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综上,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文化”与“尊重”。“文化”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的符号化,它们通过文字、琴棋书画、戏剧、音乐、建筑等有形的东西记载下来,而文化人则是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境界的人,他不同于“知识人”即仅仅是“记闻之学”,在心中玩弄概念而已,于人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的人。这里的文化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原则、规范的展现。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所以这则材料的审题首先应该落实在“文化”二字上,文化能提升人的修为和思想境界,它的核心是“尊重”。具体来说,首先是尊重自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学习很多文化学者、大家身上那份宁静致远的风骨,于他人的赞誉,他们仅一笑而过,依旧埋首于图书馆中那散发着历史沉香的古老线装书中,研究着那些久久无人问津的文化。无论外界如何灯红酒绿,华装盛服,他们仍一身落落青衫,脚穿一双白底黑布鞋。其次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文化,恭敬谦卑地聆听、学习,取其精华,对其糟粕也不妄加评论和放大,在这样的文化身下隐约就会有一朵兰花张开花蕾,文化气息才会拂面而来。然后是尊重自然。古往今来文人学者都带着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才能写出无数优美的诗句,诵读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哦着“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感受着“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就让我们对自然的美心驰神往。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唯有尊重,才能铸就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在论证部分,要层次清晰,要能够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先论述尊重自己,是成为文化人的基石。尊重自己,意味着我们要珍视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然后论述尊重别人,是文化人的必备品质。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立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再论述尊重自然,是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尊重的力量来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以尊重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1.A2.D3.C4.①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③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④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①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②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③这表现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江月”上。〖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错误。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果关系倒置。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以议论和说明为主”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一梦浮生”可知,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B.此词写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C.《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故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D.此词写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分条加以概括。结合“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可知,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会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合“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可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结合“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但是由于来源于生活和政治上的种种压力和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结合“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可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但他们知道“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即如陶渊明感慨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先把握此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在结合具体的作品,理解作品中作者的人生态度。结合原文“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可知,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认识到人生遭际坎坷,多灾多难,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通过自我安慰消解心中的忧愁,结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可知,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看到局部生活的美好,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享受自己能到的快乐;结合《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知,苏轼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劝解“客”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尽情享受清风和明月这样的美丽景象。结合《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词人写道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苏轼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旷达的人生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醉汉【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斜坡巷的杜利先生死了,这对我爸爸是个可怕的打击。论社会地位,杜利先生要比我们高出十万八千丈,但从来不摆臭架子。他是个知识分子,最喜欢的就是聊天,他夜夜从街那边走到我们家来,对我父亲大谈新闻背后的新闻。①爸爸总是惊讶地倾听,不时也说几句引他往下讲。爸爸还会得意扬扬地插上这么一句,满面生辉地问我母亲:“你知道杜利先生要告诉我什么事吗?”直到我亲眼看见杜利先生穿着褐色的寿衣躺在那里,我还是不能把噩耗当真。可是爸爸却很难过,这既因为杜利先生与他年龄相仿,也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没人会把市政当局肮脏的内幕新闻告诉他了。在布拉尼巷,我爸爸只是个干力气活的。就连沙利文木匠,也自认比爸爸高出一头。爸爸有个大毛病——酗酒。他可以强忍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滴酒不沾。他讥笑那些酒鬼笨蛋,一星期一星期把挣来的血汗钱送进酒店老板的腰包;有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还拿出纸笔,精确地计算一番,看看当一个禁酒主义者每周能省下多少钱。由于天性乐观,有时他还会把可能的寿命也计算在内,得出的总数叫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我似乎只知道,这是个不祥之兆,说明他心里的骄傲情绪已经膨胀,迟早这种情绪会膨胀到非要发泄不可的地步。于是乎他就来上一杯,可这一来就糟了。第一杯刚下肚,他就意识到自己当了傻瓜,要用第二杯来洗刷这耻辱的记忆,没用,又干上第三杯……最后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醉得踉踉跄跄的了。正如劝人为善的印刷品上所说,从此开始了“醉汉发展过程”。第二天他总是头晕得没法上工,只好让妈妈去替他请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他会又变得可怜、粗野、沮丧。他一旦喝开了头,就会一个劲喝下去,直到连厨房里那座时钟也喝光。妈妈和我太熟悉这一切了,所以对所有能使他酗酒的危险机会都怕得要命。葬礼,也是这种机会之一。在爸爸看来,杜利先生的葬礼够气派的。我们还没出发,他已经把一切都调查得一清二楚了。“五辆马车!”他报道说,“五辆马车,十六辆篷车!一位市府参事,两名地方议员,还有不计其数的教士。自从酒店老板威利·麦克死后,我还没见过谁的葬礼有这种排场。”爸爸快步朝前走,兴奋得像个小孩,周围的一切都叫他感兴趣。最危险的信号全出现了:阳光灿烂的天气,气派十足的葬礼,僧俗两方面的大人物。这一切都在挑逗、刺激,让父亲暴露出天性中虚荣、轻浮的一面。②眼看他的老友被送进墓穴,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类似欢愉的感觉,有种尽了义务的轻松感,而且也不无庆幸,不管以后在漫长的夏日黄昏,他会如何强烈怀念可怜的杜利先生。掘墓人才刚向穴里撒下第一锹土。父亲便离开墓地去往酒店,他蹦蹦跳跳的,活像头从一个草墩跳到另一个草墩的山羊。爸爸要了一瓶柠檬水和两品脱啤酒。我口很渴,一下就喝光了我的那份。爸爸可不像我,他几个月没喝过酒了,眼下可要慢慢地仔细地享受这无穷无尽的乐趣。他掏出烟斗,吹气通了通,装上烟丝,噼噼啪啪地划了几声火柴来点烟,他拼命吸着,眼珠都凸出来了。然后,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背朝酒柜,一只胳膊肘支在柜台上,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背后还有酒。我的口还是渴。我发觉只要踮起脚尖,就够得着爸爸的酒杯。一个念头在我脑里一闪:试试杯里东西是啥滋味可是怪有趣的。等我把一杯全喝完,我发觉要把酒杯放回原处很困难,柜台像长高了不少。爸爸向后伸手去拿酒杯,他打住了,先瞧瞧杯子,又望望周围的人。“喂,”听他声音还挺和气,他还当是别人和他恶作剧呢,“谁干的好事?”谁也没吭声,“你没事吧,拉里?”他大惊失色。我要呕吐了,门口对面有堵攀满常青藤的墙,阳光正照在它上面。我拔腿就朝外冲。我的动机本来很好,可动作却过火了,因为我一扑,和墙壁撞了个正着,我心想,它该让我撞得够疼的了。在我呕吐的时候,爸爸小心翼翼地扶住我。“好孩子!”他鼓励道,“吐了就舒服了。”天啊,我可不舒服,怎么也谈不上舒服。我一点也不顾他的面子,哇哇大哭起来,他领我回到店里。“老天爷啊!”一个女人呻吟般叫道,怜悯地望着我,“这德行,配做父亲么?”“米克,”掌柜的慌张地说,“这里可不是孩子待的地方。趁警察没发现,你最好赶快带他回家去吧。”“仁慈的天父啊!”爸爸抽抽噎噎地说。他翻眼看天,无声地击掌,只有在六神无主的时候,他才有这副模样。“我倒了什么霉哟!他妈会怎么说啊?……”爸爸垂头丧气地说:“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他恐吓我。“给,”他从胸袋掏出一根干净手帕,“按住你的眉棱。”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就像在风头浪尖上颠簸一样。爸爸又抽抽噎噎的了。“全能的上帝啊!全街人都出来了!我怎么老是这么倒霉!你就不能走好些吗?”我走不好。但我看得一清二楚。布拉尼巷的老女人张开嘴巴观看眼前的怪事:一位毫无醉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眉棱上开了道口子的、醉醺醺的小男孩回家。爸爸左右为难,一方面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快些让我藏进家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必要解释一番,申明不是他的过错。“我们快到家了。让我抱你走吧。”他说。“上帝呀,”我蛮横地说,“回家干什么?你他妈的就不能别管我?”不知道为什么,对面街上那群老太婆觉得这很逗趣,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你们笑谁?”我吆喝,朝她们攥拳头,“再不让开我就打肿你们的脸,叫你们笑笑自个儿。”她们却觉得更好笑了。我咒骂,咆哮。爸爸抓住我的手臂,抱着我就走。女人们的尖笑气得我发狂,爸爸的威胁气得我发疯。我拼命想站定不动,但力气小,哪里拗得过他,只好扭过头来朝那帮女人瞪眼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 《医用物理学》超长详细笔记
- 强调工作重要性的排比句50例
- 2024年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眼用抗感染药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甲醇制烯烃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起重机械钢结构冷喷烯锌防护涂装技术指南-意见征求稿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习题及答案 ch19 实验15 数据可视化
- 护理措施及护理问题
- 模范人物敬业奉献事迹材料范文5篇
- 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生活知识讲座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精美课件
- 2024-2030全球与中国铂铜合金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2024年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
- 供电企业舆情的预防及处置
- (高清版)WST 433-202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 医院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协议书
- 销售配合与带动(课件)
- 4、《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