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在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语境下,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逐渐被人们忽视、乃至淡忘。即使是被人们称为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黄梅戏,也同样难以逃脱在这一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的悲苦命运。②由于“剧作家与其他作者相比,在创作自由的程度、创作主体意识的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各种待遇方面,前者是远远不如后者的。在戏剧界,由于形式美的独特现象,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局面,而作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就剧作家个人来讲,创作剧本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剧作者队伍的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要入戏曲编剧这个行,即使有不错的禀赋和写作基础,一般来说,也少不了要有七八年冷板凳的修炼——而且最后能否修成正果也不好打包票。”如此这般,便使得从事戏剧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编剧人才奇缺、戏曲剧本荒芜也就随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带来了目前黄梅戏发展中艺术创作的步履艰难以及剧目建设的不容乐观等状况的出现。③上世纪90年代之前,当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中国戏曲可以说也曾经拥有过“一统天下”的辉煌,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而且基本上相对稳定,多年来变化不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状况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性扭转,真正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剧场上座率不高,剧院(团)演出难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而这也正被人视为是“剧团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了观众,戏剧(曲)存在的真正意义又何在呢?观众群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剧团演出场次少、宣传不到位,一些本来可以走进剧场的观众不得不望门兴叹,难以成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有些剧目的创排与演出,其主观意图、最终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它的上帝——观众,而是为了某位领导的政绩,为了某位演员的奖项。④伴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市场也在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戏曲电视片、戏曲音乐片、戏曲专题栏目以及专业性戏曲频道的出现,都使得广大的戏曲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更有甚者,由于网络的推广与普及,在所谓“资源共享”的口号下,大量的戏曲音频与视频资料被上传至网络,传统剧目、新创剧目、唱腔片段等可谓是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只要在轻轻点击之下,广大的戏曲爱好者就可以达到“独家”欣赏的目的。这里姑且不论什么版权意识、产权纠纷,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既然如此这般,我又干吗非要花费人民币去剧场看戏呢?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市场开拓的日趋艰难,已成为摆在各级黄梅戏表演艺术院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⑤黄梅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地方剧种的出现与产生,暂不论其究竟是走过了两百年还是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总之,在这条绵延不断的道路上融合了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开拓,在遵循着“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艺术原则的前提下,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突破与超越。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只能这样。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⑥今后的黄梅戏不仅要保持与生俱来的“民间”与“地方”品性,更应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环境中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与氛围中来,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起一种真正的戏剧情怀。未来的黄梅戏工作者在进行文艺的创作与艺术的生产时,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和消遣,而应怀抱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对现实的关注、历史的思考、民生的感悟融入到黄梅戏作品中来,将人们真诚、明净与厚重的情感注入其中,体现出一种深邃而独到的思想。⑦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为黄梅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以往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今日的黄梅戏在自我完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真正地喜欢上黄梅戏。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当我们抱怨今天的观众很少走进剧场看戏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推广、宣传黄梅戏艺术方面所体现出的难以匹及的优势、价值与所做出的贡献。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发挥其优势、利用其优势,以达到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与繁荣的目的呢?⑧目前,加强对黄梅戏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通过“传统艺术、中国戏曲进高校、进课堂”“黄梅戏进社区”“戏曲艺术讲座”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年轻人,或者是根本就从未接触过戏曲的人对黄梅戏有一个从未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陌生到熟悉直至喜爱与痴迷的过程,拓宽与扩大黄梅戏的受众群,让黄梅戏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找寻到新的发展机遇、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摘编自蒋建国《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等因素影响,包括黄梅戏在内的传统戏曲面临着被人们忽视而陷入困境的命运。B.在戏剧界,演员因能给观众带来形式美的享受而受到更多关注,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局面,而剧作者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C.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出现前,中国戏曲可以说曾经有过“一统天下”的辉煌,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而且基本上相对稳定。D.今后的黄梅戏应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建立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真正的戏剧情怀,同时其“民间”与“地方”品性不能失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了观众,戏剧(曲)存在的真正意义又何在呢?”意味着服务观众是戏剧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观众若缺失,戏剧将失去存在意义。B.“暂不论其究竟是走过了两百年还是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说明黄梅戏作为一个拥有广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它的发展历程是不确定的。C.黄梅戏新剧文本的创作,既要遵循传统,保持黄梅戏艺术一以贯之的通俗与自然,也要反映时代精神,注重对当下受众群体审美习惯的满足。D.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舞台剧纵然是上演十场、百场,其观众人数可能也无法达到一个短视频一个晚上的受众量,因此我们应更注重新媒体。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人只知道《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2%的人熟悉黄梅戏新剧目,涉及到的新剧只有17部。B.某短视频平台上,两位黄梅戏女演员携手合作,经常上传她们表演的黄梅戏片段,定期直播演唱黄梅戏,传授黄梅戏相关知识,吸粉30万。C.50多年来,通过学校和院团培养出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数以千计,其中如刘广慧、马兰、韩再芬、熊辰龙、潘柠静等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明星。D.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梅戏的观众主要是文化程度不甚高的中老年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一部分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了欣赏戏曲的行列。4.黄梅戏如今面临哪些生存困境?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5.在当今社会,黄梅戏也难以逃脱陷入困境的悲苦命运。如此,复兴黄梅戏还有必要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B4.①编剧人才少,剧目建设不乐观。②观众数量减少,剧场上座率不高。③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市场难开拓。5.有必要复兴黄梅戏①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观众需求,一些观众只是转换了观看渠道。②黄梅戏娱乐和消遣功能没有消失,它仍然能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③复兴黄梅戏是对历史的传承,对现实的关注,也是对未来的开拓。④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突破与超越。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只能这样。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其自生自灭,而应是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从创作、受众、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让黄梅戏艺术越行越远!〖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出现前”错误。根据原文“上世纪90年代之前,当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中国戏曲……变化不大”可知,“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不同于“出现”,前者应该晚于后者。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我们应更注重新媒体”错误,没有依据。文章强调的是“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推论与文章观点相悖。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第七段观点是“今日的黄梅戏在自我完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真正地喜欢上黄梅戏”。A.是新编剧目建设难以走进广大观众的不乐观现象。B.“直播演唱黄梅戏,传授黄梅戏相关知识”,体现了“自我宣传、自我推介”,符合题意。C.是黄梅戏人才的培养情况。D.是黄梅戏受众人群的变化。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先确定信息范围,然后梳理概括黄梅戏的“生存困境”。文本前四段论述生存困境,其中二至四段是具体困境;文本五至八段论述应对策略。“黄梅戏的自我宣传和推介不足”来自第三段和第七段,它是“观众数量减少”的原因,作为〖答案〗不典型。在第二段筛选“编剧人才奇缺、戏曲剧本荒芜也就随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第三段筛选“真正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剧场上座率不高”。在第四段筛选“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市场开拓的日趋艰难,已成为摆在各级黄梅戏表演艺术院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态度:有必要复兴黄梅戏。再从文本中寻找答题依据,其中第三、四段,论述“观众减少”“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时,也谈到了“网络的推广与普及”等让“戏曲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第五段作者认为“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第五、六段,作者指出黄梅戏“融合了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开拓”,应遵循“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艺术原则的前提,“将对现实的关注、历史的思考、民生的感悟融入到黄梅戏作品中来”。第六段,作者指出黄梅戏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和消遣”,有与生俱来的“民间”与“地方”品性,第五至八段,作者指出“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为黄梅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创作上要“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与氛围中来,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起一种真正的戏剧情怀”,受众上要“拓宽与扩大黄梅戏的受众群,让黄梅戏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找寻到新的发展机遇、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传播上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蔡记纸铺王琼华裕后街蔡七,一字不识。他的蔡记纸铺里,墙上却挂了一幅字。上面写道:“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谁写的?”有人这般打听,蔡七皆是摇头,还说:“我从老娘裤裆里钻出来,它就贴在墙上。”私塾先生邓四眼来买纸,在这幅字前看了好半日,惊叫:“大宝贝呀!”“擦屁股,也嫌它糙!”邓四眼扶扶眼镜说:“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蔡七做纸坊就在纸铺隔壁,一间巴掌大的屋子。他庆幸自己屁股瘪瘪的,要不然连身子都转不过来。邓四眼的院子里则有好几间闲屋,惹得蔡七常常心痒。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蔡七说:“纸铺卖纸!”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那日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他听到纸铺里有响动,便起床从里屋出来,看见一裹头男子把铺门撬开钻了进来。他大叫:“有贼偷纸!有贼偷纸!”当即,他被砸了两棍。还好,蔡七叫声被邓四眼听到了。每天大早,他会上河堤打太极拳。于是,他跟着大喊:“捉贼!捉贼!”裹头男子匆匆溜了。邓四眼走进纸铺时,蔡七已经撑起身子,很恼火地说:“活见鬼,竟有偷纸的毛贼?”“你猪投胎吧。”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那幅字还在。蔡七问:“真值两三间铺子?”“眼前,三五间铺子也换得回来。”那年遭了大灾,又遇战乱。蔡七的妻子活活饿死,幼女则嗷嗷待哺。蔡七哭丧般:“这纸也当不了饭吃。”邓四眼跟他出主意,将墙上这幅字当了。蔡七把字从墙上取下来,抱起女儿出了门。傍晚,蔡七回到纸铺。他把那幅字又挂上了墙。邓四眼跑来看了看,问:“女儿呢?”“给了人家。”蔡七呜呜痛哭,“我哪敢把老祖宗给当了呢?”过了几日,日军来了裕后街。一少佐走进蔡记纸铺。翻译官跟蔡七嚷道:“姓蔡的,你得深感荣幸,太君第一次进老街的屋子,就是你蔡记纸铺。”蔡七像一个聋子待着。翻译官张嘴骂人。这时,少佐开腔:“别无礼。”少佐上前摸摸纸,眼睛忽地发亮,向蔡七问道:“这纸从哪来的?”蔡七冷冷地说:“不是东洋货。”“在日本,我买过很多地方的纸张,真没发现这么好的货。没料到,在这座老街中,我梦想中的纸张,竟能与我相遇。”蔡七无语。少佐拍拍蔡七的肩膀,说:“我跟中国人是朋友。我的书法老师,中国人。十三年前,我求学北平。老师用纸,挑剔。所以遇到闲时,我也喜欢琢磨它。”他贴在蔡七耳朵上问:“这纸,谁做的?”蔡七眼皮翻翻。少佐有点不开心。但他的目光忽地被墙上那幅字勾去了。他将那幅字念了一遍,又细细看了又看,万分兴奋地:“这幅字怎会挂这里?”“祖上之物。”“天呐。蔡、蔡先生是蔡伦后代?我的书法老师说过,北宋阮阅在贵地做知府时,曾写下一首题为《蔡伦宅》的诗,赠予蔡家。老师与我,有过约定,一块南下寻访蔡家。但那年我从军时,老师上五台山剃头了。哈哈,与蔡家我真是有缘,来到裕后街第一天,就让我……”蔡七平静地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蔡先生,绝顶聪明。”翻译官抬手便要取下那幅字。结果,少佐一个巴掌挥出,落到翻译官脸上:“祖上所传东西,怎能拿走?”蔡七说:“铺里的纸,你也可拿走。”“谢谢。不过,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哪有秘方?祖上传了一点吃饭手艺。”“这就够了。”少佐钻进做纸坊看了一个究竟,然后跟蔡七说,“做纸工序很多。明早,我再来铺子,从头至尾看你做纸。皇军会重重有赏。”少佐见蔡七侧脸往门外扫了一眼,便拍拍他的肩膀,“今晚,你休想跑出裕后街。”晚上,蔡七从门缝间看见门口站着日本兵。他闭闭眼。第二日,少佐带兵走进蔡记纸铺的做纸坊。蔡七早早待在做纸坊。少佐见蔡七穿着一件干净的青布大褂,头发也梳得光溜溜的,便说道:“这模样才像一个风光的老板。看来,蔡先生想明白了。”蔡七说:“我脑子没坏。”他把墙上的字取了下来。少佐没看明白蔡七的用意,只得打趣:“蔡老板,除了愿意动手做纸,还想将这幅字赠送给太君。”“做梦!”蔡七撇撇嘴。少佐一瞪眼:“只要往你身上剔下三五块皮,那份做纸秘方,你就会乖乖交给太君。”日本兵攥刀上前。但迟了,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快捞上来!”蔡七被捞出来,但七窍流血了。显然,蔡七已经服毒。街坊后来说,蔡七那天铁心要在少佐跟前死去,无非想让鬼子死了那份贪婪之心。少佐看到那幅字也烂在纸浆中,一气之下,将整幢铺坊连同蔡七一块烧了。日本兵败那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一块招牌——“蔡记纸铺”。他将院子闲屋也改成了做纸坊。他冲天上大叫:“蔡七兄弟,看见了吧,这私塾院子真能做纸!”街坊发现,邓四眼做的纸跟蔡七手法没点差异。这时,他们才打听到一个秘密。蔡七死的前一个晚上,将墙上戳出一个洞,让隔壁邻居将邓四眼叫过来,把做纸门道一一传给他。邓四眼说:“我得把蔡七兄弟的女儿赎回来。他也托付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时,蔡七却说:“纸铺卖纸!”其潜台词:纸铺卖纸但不卖字。B.蔡七说:“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说明这幅字并不值两三间铺子。C.一天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原因是有贼为了偷纸撬开其纸铺的门,被他发现,他被贼砸了两棍。D.蔡七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因为他看出少佐并非真心喜欢这幅字,少佐不会拿走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七从“一字不识”“俗不可耐”到最后抓起那幅字“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人物塑造欲扬先抑,颇显张力。B.“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抓”“扭”“跳”等动作写出蔡七寻死的决心,震撼人心。C.小说以“蔡记纸铺”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是串联全文情节的线索,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D.小说语言朴素平实,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则很有韵味,唯有这种风格才能体现作者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8.蔡七对墙上这幅字的价值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蔡记纸铺”招牌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起初对邓四眼说:“擦屁股,也嫌它糙!”“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此时他没有看出这幅字的价值。②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此时虽仍不懂这幅字的价值,但对它价值的认识有些许改变。③纸铺遭贼后蔡七问邓四眼:“真值两三间铺子?”此时蔡七对这幅字的价值将信将疑,意识到可能有价值,但不确定。④遭灾又遇战乱,蔡七把幼女“给了人家”,却带回了准备出当的这幅字。此时蔡七以字为宝,充分认识到字的价值。⑤面对日本人的威胁逼迫,蔡七最后“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此时这幅字与他的生命已融为一体。9.①意料之外:邓四眼是私塾先生,“蔡记纸铺”经营纸类生意,教书先生与做生意的店铺没有直接关系。②情理之中:小说善作伏笔,如蔡七对邓四眼说“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为文末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蔡记纸铺”招牌做了伏笔;又如寻死前蔡七冷静决绝,衣着干净,头发光亮,表现反常,加上他平日和邓四眼颇有交情,所以蔡七把做纸门道传给他实在情理之中。③结尾情节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给小说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让人回味无穷。〖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幅字并不值两三间铺子”错误。根据“大宝贝”“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可知,邓四眼认可这幅字的价值。C.“有贼为了偷纸撬开其纸铺的门”错误。根据“你猪投胎吧”“那幅字还在”的描述可知,也可能是为了偷字。D.“并非真心喜欢这幅字”错误。根据“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可知,少佐不拿走它并非不喜欢,而是有更大的企图。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唯有这种风格才能体现作者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错误。“朴素平实”更多地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创作个性,体现“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的,应该是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内容、情节来表现的,和语言风格没有因果关联。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蔡七最初对这幅字的价值一无所知,他甚至认为它只是墙上的装饰,他“一字不识”,在邓四眼称赞这幅字时,还开玩笑说“擦屁股,也嫌它糙”,这显示出他对这幅字的价值毫无认识。根据“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可知,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保护这幅字,不再愿意将其出售。这表明蔡七虽不懂这幅字的价值,但对它价值的认识有些许改变。根据“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那幅字还在”以及蔡七的发问“真值两三间铺子”可知,在纸铺遭贼后,蔡七意识到这幅字可能有价值,但并不确定。在遭遇灾难和战乱,妻子饿死,女儿需要抚养的情况下,蔡七面临生存压力,开始考虑将这幅字当掉以换取生存的机会。他“把字从墙上取下来”,准备去当铺,但最终将女儿“给了人家”,带回了这幅字,这说明蔡七已充分认识到这幅字的价值。面对日军的贪婪和对这幅字的兴趣,蔡七选择了坚守原则,他不愿意将这幅字交给侵略者,“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显示出他与这幅字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命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在故事的大部分篇幅中,蔡七是蔡记纸铺的主人,而邓四眼是私塾先生,两人的角色和身份相对固定。蔡七的悲剧性结局和邓四眼突然成为纸铺的主人,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意外的转折。蔡七在与邓四眼的对话中提到“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这句话在表面上看似是一句戏言,但实际上为后来邓四眼继承蔡记纸铺做了铺垫。这种伏笔的设置让读者在回顾时能够发现作者的巧妙安排。蔡七在面临死亡时的冷静和决绝,以及他整洁的外表,都预示了他可能会有不寻常的行为。这种刻画让读者对他最后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蔡七与邓四眼之间的情感深度,以及蔡七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这为蔡七在关键时刻选择将技艺传给邓四眼提供了情感基础。通过邓四眼挂出“蔡记纸铺”的招牌这一行为,我们看到了邓四眼角色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私塾先生,也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承责任的人。小说通过蔡七的牺牲和邓四眼的继承,强调了文化传承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结尾的突转使得这一主旨更加突出,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虽然小说整体基调可能偏向悲剧,但结尾的情节转变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这种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变,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让人在悲伤中看到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选自《六韬·文韬·举贤》)材料二: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智A效B一官C权D分一郡E无小F无大G卓然H皆称其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指“致使”,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B.安在,在哪里,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安在”意思相同。C.奈何,怎么办,与《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的“奈何”意思相同。D.却,使退却,与《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君主不喜欢任用贤能之人,而喜欢任用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这样会让贤士被埋没,忠臣被处死,社会出现动乱,国家陷于危亡。B.在太公看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使官员德才与官位相称,这样才能掌握举贤的方法。C.曹操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能力的人,如河东没有平定就派杜畿去当太守,并州刚刚平定就派梁习去当刺史,这二人都实现预期目的。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举贤任能,不同的是材料一中太公从理论上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材料二中作者主要论述曹操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2)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1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曹操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D12.A13.(1)(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祸害关中,就把西边的事务交付给司隶校尉钟繇,结果马腾、韩遂派遣儿子到宫中侍候。(2)代郡有匈奴三单于军队,依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到代郡,使得单于心中折服。14.①作者把曹操比喻成汉朝时期害人的鬼怪,君子不齿,批评其阴险的一面;②曹操知人善任,举贤用能,富有成效,后无来者,称赞其用人之道。〖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其他的人,有智慧就授予一个官位的,有权变就让他掌管一个郡的,无论官职大小,都使他们卓然有成,十分称职。“智效一官”“权分一郡”为并列短语,故二者之间C处应断开;“无大无小”句意完整,“无”为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故E处应断开;“卓然皆称其职”中,“卓然”作定语修饰“称其职”,句意完整,故其前G处应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致使/到达。句意:以致国家陷于危亡。/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B.正确。句意: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C.正确。句意:应该怎样举贤呢?/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D.“意思相同”错误。使退却/推辞,拒绝。句意:徐晃在樊城阻挡关羽。/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不肯接纳,疏远贤士不肯任用。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不喜欢任用贤能之人”错误。根据“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可知,是君主没有选拔出真正的贤人。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恐”,担心;“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则以西事属司隶校尉钟繇”;“属”,委托,交付。(2)“恃”,依赖,依仗;“骄恣”骄横恣肆;“之”,动词,到;“詟服”,畏惧服从。【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根据“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可知,作者指出曹操是汉朝奸贼,这是对曹操的负面评价,是对曹操阴险、狡猾一面的批评。这种说法表明作者认为曹操在道德上是不被君子所接受的,暗示他的行为有损汉朝的正统和君子的道德标准。根据“知人善任使”可知,作者认为曹操能够识别并使用人才,这是对曹操用人策略的肯定。然后进一步指出,曹操在这方面的才能“实后世之所难及”。后文作者列举了曹操手下的一系列优秀人才,及曹操的一系列成功举措,强调曹操的功绩是显著的,“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而是实力和智慧的体现。参考译文:材料一: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是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察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材料二:曹操算是汉朝的阴险的叛逆者,是君子所不愿谈及的。但他了解并善于任用他人,实在是后代所难以赶得上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成大事,不必称赞评说。至于其他的人,有智慧就授予一个官位的,有权变让他掌管一个郡的,无论官职大小,都使他们卓然有成,十分称职。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祸害关中,就把西边的事务交付给司隶校尉钟繇,结果马腾、韩遂派遣儿子到宫中侍候。当时天下纷乱,军队缺乏粮食,就让枣祗、任峻屯田,结果国家富饶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想恢复盐务管理的利益时,就让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信服。河东没有平定,就派杜畿去当太守,使得卫固、范先束手被擒被杀。并州刚刚平定,就派梁习去当刺史,使得边境平静安泰。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九江一个郡,曹操把权力交给刘馥,结果恩德教化广泛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就交给郑浑去办理,结果百姓安定盗寇消灭。代郡有匈奴三单于军队,依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到代郡,使得单于心中折服。才得到汉中,就认命杜袭负责留守之事,结果百姓自得其乐,从洛阳、邺地迁来的人口达到八万。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时,马超军队听说将把他们发配他地,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送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以上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难道不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抵御蜀国军队,徐晃在樊城阻挡关羽,都是以少胜多,解除了一方面的忧患。曹操在建安时期天下无敌,不是侥幸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春半书怀[宋]王洋敲火开香焙,书斋思渐清。田翁新社长,巢燕旧门生。学僻诗无味,心开语见情。不愁无乐事,正与物俱荣。四时读书乐·春[宋]翁森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半书怀》首联营造了清净自在的读书环境,诗人心情愉悦,端坐书斋,香薰萦绕,思绪渐渐清晰明朗。B.新社长的任命,意味着祭祀土地神的日期近在眼前,而燕子依旧是旧时之燕,传递出新旧交替,生生不息之意。C.《四时读书乐》首联化用《论语》中的“风乎舞雩,咏而归”,写出诗人沐风而行的自得,读之有风送花香之感。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四时读书乐》中,作者以建功立业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读书不辍。16.以上两首诗都谈到了春日读书之乐,也告诉了我们一些写作心得。请谈谈你从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答案〗15.D16.《春半书怀》中写见闻浅陋的人写的诗没有味道,心胸开阔的人诗歌语言才有真情实感,这告诉我们要多积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如此才能写出有滋味、有情感的诗歌。②《四时读书乐·春》中写落花水面皆可启示人们写出美妙文章,这告诉我们要用心观察自然,体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灵感与素材。〖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D.“建功立业激励人们”错误,《四时读书乐》强调的是读书之乐,无建功立业方面的表达,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中“学僻诗无味,心开语见情”告诉我们知识面狭窄写出来的诗没有情趣、意味,所以要想写出内涵丰富的好诗必须多读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再结合“书斋思渐清”分析,内心丰富精神充盈有思想内涵的人说出话来写出诗来才能显现出深厚的情思。第二首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意为: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文章。可见,春天乐在可以让人感受春光里尽情展现着的生命力,春风吹拂,流水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绿满窗前,在美好春光中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自有一番乐趣。启示我们要用心观察自然,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灵感与素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百姓祭祀的热闹场面倾诉自己内心忧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月19日,在渐浓的春意中,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A。此时天气逐渐回暖,降水也开始变多。而在雨水节气后不久,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大地一派B的景象。古人为每一个节气选择了相应所代表的花。雨水花信有三:“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而在四川博物院中,也能窥到一抹来自杏花的春色,其被凝结在冰肌玉骨的瓷杯上,泛着温润晶莹的光芒,那就是——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瓷杯。这套瓷杯是康熙朝官窑精品,十二只为一套,每只杯身按一年十二个月绘制一种应时花卉,其中,二月为杏花。杯身的一面,在绿色与蓝色所描绘的草茵、山石间,一株杏花枝干矗立,枝上花朵有的已悄然盛开,有的含苞待放。①自古以来,杏花以独特的气质,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吟诵。②而在他们的笔下,杏花的出现,常伴随着春雨、微风,也常与烟雨江南关联。③杏花微雨,山水如画,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诗意江南图景。④陆游笔下的春意,也少不了杏花的那一抹微红。雨水到,春意来。虽然此时,有的地区仍C,但雨水的来临,也证明着春和景明的春天,已近在眼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应时”与文中加点的“应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车子一歪,他应时就摔了下来。 B.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C.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 D.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2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悄然而至(如约而至)B.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生机盎然)C.春寒料峭(乍暖还寒)19.C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在渐浓的春意中……第二个节气”可知,语境强调的是雨水这一节气的来临,故可填“悄然而至”或“如约而至”。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如约而至:指按着约定准时到达。第二空。上文写“草木萌动,大地一派……的景象”可知,这里应为形容词,以修饰“景象”,而春天草木萌动,万物焕发生机。故可填“欣欣向荣”或“生机勃勃”或“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第三空。根据“雨水到,春意来”及后文“春和景明的春天,已近在眼前”可知,春天虽然已经来临,文中“但”表示转折,语境应是强调的是一些地区天气还并未暖和,故可填“春寒料峭”或“乍暖还寒”。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乍暖还寒:形容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应时”是形容词,意思是“适合时令的”。A.副词,意思是“立刻,马上”。B.动宾短语,意思是“顺应时势”。C.形容词,意思是“适合时令的”。与例句意思相同。D.副词,意思是“立刻,马上”。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四句话中,前三句泛谈文人笔下的“杏花”,第四句聚焦在陆游笔下的“杏花”,故诗句应放在第④处,以陆游的诗句,从而引出陆游笔下的杏花。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年来,①网红经济新业态渐趋成熟,直播带货日渐兴起。②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③截至到2022年12月,④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5.15亿,⑤占整体网民的48.2%,⑥比例较去年大幅增加。不少售假团伙盯上了这一“商机”,纷纷入场直播带货,以次充好,有的甚至打通了制假售假上下游产业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商标权利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消费者线上购物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一些直播间正沦为售假“重灾区”。用户基于对主播的信任和对优惠价格的心动,纷纷下单购买,殊不知掉进了主播设计的假货陷阱。为此,我们不仅要严厉打击直播间售假行为,还要深挖相关线索,顺藤摸瓜,追本溯源,从源头上打击制假者,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正如苍鹰追捕野兔一般,只有穿过草丛、越过山岭,直至找到巢穴,才能将其一网打尽。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1.语句②;修改为: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或修改为: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语句③;修改为:截至2022年12月。或修改为:截止到2022年12月。语句⑤;修改为:占网民整体的48.2%。22.①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比作苍鹰,将售假者比喻为野兔,将制假者比喻为野兔的巢穴;②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我们”对售假者和制假者的全链条追踪,展现了“我们”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②“根据……显示”结构混乱,“根据”是介词,与“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构成介宾短语,“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与“显示”构成主谓短语,两种句式杂糅,需要删掉前面的“根据”或者后面的“显示”。(2)语句③成分赘余,“至”就是“到”的意思,与后面的“到”语意重复,需要删去“到”,或者改为“截止到”。(3)语句⑤语序不当,“网民”与“整体”语序颠倒,改为“网民整体”。【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鉴赏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判断出该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喻词为“如”,属于明喻。其次要明确几对本体和喻体,本体分别为文中的主语“我们”“售假者”和“制假者”,喻体分别为“苍鹰”“野兔”“巢穴”。还要明确比喻修辞的效果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变陌生为熟悉。最后点明主旨大意:表明了“我们”对售假者和制假者的全链条追踪,展现了“我们”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态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路上总有阴影,但抬头总能看见阳光。——《人民日报》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不得写成诗歌。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在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语境下,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逐渐被人们忽视、乃至淡忘。即使是被人们称为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黄梅戏,也同样难以逃脱在这一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的悲苦命运。②由于“剧作家与其他作者相比,在创作自由的程度、创作主体意识的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各种待遇方面,前者是远远不如后者的。在戏剧界,由于形式美的独特现象,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局面,而作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就剧作家个人来讲,创作剧本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剧作者队伍的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要入戏曲编剧这个行,即使有不错的禀赋和写作基础,一般来说,也少不了要有七八年冷板凳的修炼——而且最后能否修成正果也不好打包票。”如此这般,便使得从事戏剧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编剧人才奇缺、戏曲剧本荒芜也就随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带来了目前黄梅戏发展中艺术创作的步履艰难以及剧目建设的不容乐观等状况的出现。③上世纪90年代之前,当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中国戏曲可以说也曾经拥有过“一统天下”的辉煌,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而且基本上相对稳定,多年来变化不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状况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性扭转,真正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剧场上座率不高,剧院(团)演出难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而这也正被人视为是“剧团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了观众,戏剧(曲)存在的真正意义又何在呢?观众群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剧团演出场次少、宣传不到位,一些本来可以走进剧场的观众不得不望门兴叹,难以成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有些剧目的创排与演出,其主观意图、最终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它的上帝——观众,而是为了某位领导的政绩,为了某位演员的奖项。④伴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市场也在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戏曲电视片、戏曲音乐片、戏曲专题栏目以及专业性戏曲频道的出现,都使得广大的戏曲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更有甚者,由于网络的推广与普及,在所谓“资源共享”的口号下,大量的戏曲音频与视频资料被上传至网络,传统剧目、新创剧目、唱腔片段等可谓是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只要在轻轻点击之下,广大的戏曲爱好者就可以达到“独家”欣赏的目的。这里姑且不论什么版权意识、产权纠纷,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既然如此这般,我又干吗非要花费人民币去剧场看戏呢?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市场开拓的日趋艰难,已成为摆在各级黄梅戏表演艺术院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⑤黄梅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地方剧种的出现与产生,暂不论其究竟是走过了两百年还是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总之,在这条绵延不断的道路上融合了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开拓,在遵循着“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艺术原则的前提下,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突破与超越。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只能这样。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⑥今后的黄梅戏不仅要保持与生俱来的“民间”与“地方”品性,更应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环境中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与氛围中来,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起一种真正的戏剧情怀。未来的黄梅戏工作者在进行文艺的创作与艺术的生产时,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和消遣,而应怀抱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对现实的关注、历史的思考、民生的感悟融入到黄梅戏作品中来,将人们真诚、明净与厚重的情感注入其中,体现出一种深邃而独到的思想。⑦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为黄梅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以往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今日的黄梅戏在自我完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真正地喜欢上黄梅戏。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当我们抱怨今天的观众很少走进剧场看戏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推广、宣传黄梅戏艺术方面所体现出的难以匹及的优势、价值与所做出的贡献。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发挥其优势、利用其优势,以达到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与繁荣的目的呢?⑧目前,加强对黄梅戏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通过“传统艺术、中国戏曲进高校、进课堂”“黄梅戏进社区”“戏曲艺术讲座”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年轻人,或者是根本就从未接触过戏曲的人对黄梅戏有一个从未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陌生到熟悉直至喜爱与痴迷的过程,拓宽与扩大黄梅戏的受众群,让黄梅戏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找寻到新的发展机遇、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摘编自蒋建国《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等因素影响,包括黄梅戏在内的传统戏曲面临着被人们忽视而陷入困境的命运。B.在戏剧界,演员因能给观众带来形式美的享受而受到更多关注,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局面,而剧作者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C.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出现前,中国戏曲可以说曾经有过“一统天下”的辉煌,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而且基本上相对稳定。D.今后的黄梅戏应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建立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真正的戏剧情怀,同时其“民间”与“地方”品性不能失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了观众,戏剧(曲)存在的真正意义又何在呢?”意味着服务观众是戏剧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观众若缺失,戏剧将失去存在意义。B.“暂不论其究竟是走过了两百年还是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说明黄梅戏作为一个拥有广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它的发展历程是不确定的。C.黄梅戏新剧文本的创作,既要遵循传统,保持黄梅戏艺术一以贯之的通俗与自然,也要反映时代精神,注重对当下受众群体审美习惯的满足。D.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舞台剧纵然是上演十场、百场,其观众人数可能也无法达到一个短视频一个晚上的受众量,因此我们应更注重新媒体。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人只知道《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2%的人熟悉黄梅戏新剧目,涉及到的新剧只有17部。B.某短视频平台上,两位黄梅戏女演员携手合作,经常上传她们表演的黄梅戏片段,定期直播演唱黄梅戏,传授黄梅戏相关知识,吸粉30万。C.50多年来,通过学校和院团培养出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数以千计,其中如刘广慧、马兰、韩再芬、熊辰龙、潘柠静等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明星。D.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梅戏的观众主要是文化程度不甚高的中老年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一部分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了欣赏戏曲的行列。4.黄梅戏如今面临哪些生存困境?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5.在当今社会,黄梅戏也难以逃脱陷入困境的悲苦命运。如此,复兴黄梅戏还有必要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B4.①编剧人才少,剧目建设不乐观。②观众数量减少,剧场上座率不高。③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市场难开拓。5.有必要复兴黄梅戏①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观众需求,一些观众只是转换了观看渠道。②黄梅戏娱乐和消遣功能没有消失,它仍然能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③复兴黄梅戏是对历史的传承,对现实的关注,也是对未来的开拓。④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突破与超越。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只能这样。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其自生自灭,而应是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从创作、受众、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让黄梅戏艺术越行越远!〖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出现前”错误。根据原文“上世纪90年代之前,当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中国戏曲……变化不大”可知,“尚未完全兴盛之时”不同于“出现”,前者应该晚于后者。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我们应更注重新媒体”错误,没有依据。文章强调的是“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推论与文章观点相悖。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第七段观点是“今日的黄梅戏在自我完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真正地喜欢上黄梅戏”。A.是新编剧目建设难以走进广大观众的不乐观现象。B.“直播演唱黄梅戏,传授黄梅戏相关知识”,体现了“自我宣传、自我推介”,符合题意。C.是黄梅戏人才的培养情况。D.是黄梅戏受众人群的变化。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先确定信息范围,然后梳理概括黄梅戏的“生存困境”。文本前四段论述生存困境,其中二至四段是具体困境;文本五至八段论述应对策略。“黄梅戏的自我宣传和推介不足”来自第三段和第七段,它是“观众数量减少”的原因,作为〖答案〗不典型。在第二段筛选“编剧人才奇缺、戏曲剧本荒芜也就随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第三段筛选“真正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剧场上座率不高”。在第四段筛选“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市场开拓的日趋艰难,已成为摆在各级黄梅戏表演艺术院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态度:有必要复兴黄梅戏。再从文本中寻找答题依据,其中第三、四段,论述“观众减少”“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时,也谈到了“网络的推广与普及”等让“戏曲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第五段作者认为“黄梅戏不断实现着她自身的完善……文化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第五、六段,作者指出黄梅戏“融合了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开拓”,应遵循“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艺术原则的前提,“将对现实的关注、历史的思考、民生的感悟融入到黄梅戏作品中来”。第六段,作者指出黄梅戏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和消遣”,有与生俱来的“民间”与“地方”品性,第五至八段,作者指出“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为黄梅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创作上要“融入当今中国大戏剧的观念与氛围中来,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艺术观念,蓄养起一种真正的戏剧情怀”,受众上要“拓宽与扩大黄梅戏的受众群,让黄梅戏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找寻到新的发展机遇、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传播上要“学会自我宣传、自我推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蔡记纸铺王琼华裕后街蔡七,一字不识。他的蔡记纸铺里,墙上却挂了一幅字。上面写道:“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谁写的?”有人这般打听,蔡七皆是摇头,还说:“我从老娘裤裆里钻出来,它就贴在墙上。”私塾先生邓四眼来买纸,在这幅字前看了好半日,惊叫:“大宝贝呀!”“擦屁股,也嫌它糙!”邓四眼扶扶眼镜说:“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蔡七做纸坊就在纸铺隔壁,一间巴掌大的屋子。他庆幸自己屁股瘪瘪的,要不然连身子都转不过来。邓四眼的院子里则有好几间闲屋,惹得蔡七常常心痒。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蔡七说:“纸铺卖纸!”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那日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他听到纸铺里有响动,便起床从里屋出来,看见一裹头男子把铺门撬开钻了进来。他大叫:“有贼偷纸!有贼偷纸!”当即,他被砸了两棍。还好,蔡七叫声被邓四眼听到了。每天大早,他会上河堤打太极拳。于是,他跟着大喊:“捉贼!捉贼!”裹头男子匆匆溜了。邓四眼走进纸铺时,蔡七已经撑起身子,很恼火地说:“活见鬼,竟有偷纸的毛贼?”“你猪投胎吧。”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那幅字还在。蔡七问:“真值两三间铺子?”“眼前,三五间铺子也换得回来。”那年遭了大灾,又遇战乱。蔡七的妻子活活饿死,幼女则嗷嗷待哺。蔡七哭丧般:“这纸也当不了饭吃。”邓四眼跟他出主意,将墙上这幅字当了。蔡七把字从墙上取下来,抱起女儿出了门。傍晚,蔡七回到纸铺。他把那幅字又挂上了墙。邓四眼跑来看了看,问:“女儿呢?”“给了人家。”蔡七呜呜痛哭,“我哪敢把老祖宗给当了呢?”过了几日,日军来了裕后街。一少佐走进蔡记纸铺。翻译官跟蔡七嚷道:“姓蔡的,你得深感荣幸,太君第一次进老街的屋子,就是你蔡记纸铺。”蔡七像一个聋子待着。翻译官张嘴骂人。这时,少佐开腔:“别无礼。”少佐上前摸摸纸,眼睛忽地发亮,向蔡七问道:“这纸从哪来的?”蔡七冷冷地说:“不是东洋货。”“在日本,我买过很多地方的纸张,真没发现这么好的货。没料到,在这座老街中,我梦想中的纸张,竟能与我相遇。”蔡七无语。少佐拍拍蔡七的肩膀,说:“我跟中国人是朋友。我的书法老师,中国人。十三年前,我求学北平。老师用纸,挑剔。所以遇到闲时,我也喜欢琢磨它。”他贴在蔡七耳朵上问:“这纸,谁做的?”蔡七眼皮翻翻。少佐有点不开心。但他的目光忽地被墙上那幅字勾去了。他将那幅字念了一遍,又细细看了又看,万分兴奋地:“这幅字怎会挂这里?”“祖上之物。”“天呐。蔡、蔡先生是蔡伦后代?我的书法老师说过,北宋阮阅在贵地做知府时,曾写下一首题为《蔡伦宅》的诗,赠予蔡家。老师与我,有过约定,一块南下寻访蔡家。但那年我从军时,老师上五台山剃头了。哈哈,与蔡家我真是有缘,来到裕后街第一天,就让我……”蔡七平静地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蔡先生,绝顶聪明。”翻译官抬手便要取下那幅字。结果,少佐一个巴掌挥出,落到翻译官脸上:“祖上所传东西,怎能拿走?”蔡七说:“铺里的纸,你也可拿走。”“谢谢。不过,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哪有秘方?祖上传了一点吃饭手艺。”“这就够了。”少佐钻进做纸坊看了一个究竟,然后跟蔡七说,“做纸工序很多。明早,我再来铺子,从头至尾看你做纸。皇军会重重有赏。”少佐见蔡七侧脸往门外扫了一眼,便拍拍他的肩膀,“今晚,你休想跑出裕后街。”晚上,蔡七从门缝间看见门口站着日本兵。他闭闭眼。第二日,少佐带兵走进蔡记纸铺的做纸坊。蔡七早早待在做纸坊。少佐见蔡七穿着一件干净的青布大褂,头发也梳得光溜溜的,便说道:“这模样才像一个风光的老板。看来,蔡先生想明白了。”蔡七说:“我脑子没坏。”他把墙上的字取了下来。少佐没看明白蔡七的用意,只得打趣:“蔡老板,除了愿意动手做纸,还想将这幅字赠送给太君。”“做梦!”蔡七撇撇嘴。少佐一瞪眼:“只要往你身上剔下三五块皮,那份做纸秘方,你就会乖乖交给太君。”日本兵攥刀上前。但迟了,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快捞上来!”蔡七被捞出来,但七窍流血了。显然,蔡七已经服毒。街坊后来说,蔡七那天铁心要在少佐跟前死去,无非想让鬼子死了那份贪婪之心。少佐看到那幅字也烂在纸浆中,一气之下,将整幢铺坊连同蔡七一块烧了。日本兵败那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一块招牌——“蔡记纸铺”。他将院子闲屋也改成了做纸坊。他冲天上大叫:“蔡七兄弟,看见了吧,这私塾院子真能做纸!”街坊发现,邓四眼做的纸跟蔡七手法没点差异。这时,他们才打听到一个秘密。蔡七死的前一个晚上,将墙上戳出一个洞,让隔壁邻居将邓四眼叫过来,把做纸门道一一传给他。邓四眼说:“我得把蔡七兄弟的女儿赎回来。他也托付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时,蔡七却说:“纸铺卖纸!”其潜台词:纸铺卖纸但不卖字。B.蔡七说:“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说明这幅字并不值两三间铺子。C.一天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原因是有贼为了偷纸撬开其纸铺的门,被他发现,他被贼砸了两棍。D.蔡七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因为他看出少佐并非真心喜欢这幅字,少佐不会拿走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七从“一字不识”“俗不可耐”到最后抓起那幅字“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人物塑造欲扬先抑,颇显张力。B.“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抓”“扭”“跳”等动作写出蔡七寻死的决心,震撼人心。C.小说以“蔡记纸铺”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是串联全文情节的线索,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D.小说语言朴素平实,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则很有韵味,唯有这种风格才能体现作者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8.蔡七对墙上这幅字的价值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蔡记纸铺”招牌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起初对邓四眼说:“擦屁股,也嫌它糙!”“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此时他没有看出这幅字的价值。②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此时虽仍不懂这幅字的价值,但对它价值的认识有些许改变。③纸铺遭贼后蔡七问邓四眼:“真值两三间铺子?”此时蔡七对这幅字的价值将信将疑,意识到可能有价值,但不确定。④遭灾又遇战乱,蔡七把幼女“给了人家”,却带回了准备出当的这幅字。此时蔡七以字为宝,充分认识到字的价值。⑤面对日本人的威胁逼迫,蔡七最后“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此时这幅字与他的生命已融为一体。9.①意料之外:邓四眼是私塾先生,“蔡记纸铺”经营纸类生意,教书先生与做生意的店铺没有直接关系。②情理之中:小说善作伏笔,如蔡七对邓四眼说“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为文末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蔡记纸铺”招牌做了伏笔;又如寻死前蔡七冷静决绝,衣着干净,头发光亮,表现反常,加上他平日和邓四眼颇有交情,所以蔡七把做纸门道传给他实在情理之中。③结尾情节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给小说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让人回味无穷。〖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幅字并不值两三间铺子”错误。根据“大宝贝”“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可知,邓四眼认可这幅字的价值。C.“有贼为了偷纸撬开其纸铺的门”错误。根据“你猪投胎吧”“那幅字还在”的描述可知,也可能是为了偷字。D.“并非真心喜欢这幅字”错误。根据“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可知,少佐不拿走它并非不喜欢,而是有更大的企图。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唯有这种风格才能体现作者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错误。“朴素平实”更多地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创作个性,体现“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的,应该是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内容、情节来表现的,和语言风格没有因果关联。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蔡七最初对这幅字的价值一无所知,他甚至认为它只是墙上的装饰,他“一字不识”,在邓四眼称赞这幅字时,还开玩笑说“擦屁股,也嫌它糙”,这显示出他对这幅字的价值毫无认识。根据“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可知,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保护这幅字,不再愿意将其出售。这表明蔡七虽不懂这幅字的价值,但对它价值的认识有些许改变。根据“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那幅字还在”以及蔡七的发问“真值两三间铺子”可知,在纸铺遭贼后,蔡七意识到这幅字可能有价值,但并不确定。在遭遇灾难和战乱,妻子饿死,女儿需要抚养的情况下,蔡七面临生存压力,开始考虑将这幅字当掉以换取生存的机会。他“把字从墙上取下来”,准备去当铺,但最终将女儿“给了人家”,带回了这幅字,这说明蔡七已充分认识到这幅字的价值。面对日军的贪婪和对这幅字的兴趣,蔡七选择了坚守原则,他不愿意将这幅字交给侵略者,“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显示出他与这幅字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命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在故事的大部分篇幅中,蔡七是蔡记纸铺的主人,而邓四眼是私塾先生,两人的角色和身份相对固定。蔡七的悲剧性结局和邓四眼突然成为纸铺的主人,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意外的转折。蔡七在与邓四眼的对话中提到“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这句话在表面上看似是一句戏言,但实际上为后来邓四眼继承蔡记纸铺做了铺垫。这种伏笔的设置让读者在回顾时能够发现作者的巧妙安排。蔡七在面临死亡时的冷静和决绝,以及他整洁的外表,都预示了他可能会有不寻常的行为。这种刻画让读者对他最后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蔡七与邓四眼之间的情感深度,以及蔡七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这为蔡七在关键时刻选择将技艺传给邓四眼提供了情感基础。通过邓四眼挂出“蔡记纸铺”的招牌这一行为,我们看到了邓四眼角色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私塾先生,也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承责任的人。小说通过蔡七的牺牲和邓四眼的继承,强调了文化传承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结尾的突转使得这一主旨更加突出,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虽然小说整体基调可能偏向悲剧,但结尾的情节转变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这种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变,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让人在悲伤中看到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选自《六韬·文韬·举贤》)材料二: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智A效B一官C权D分一郡E无小F无大G卓然H皆称其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指“致使”,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B.安在,在哪里,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安在”意思相同。C.奈何,怎么办,与《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的“奈何”意思相同。D.却,使退却,与《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君主不喜欢任用贤能之人,而喜欢任用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这样会让贤士被埋没,忠臣被处死,社会出现动乱,国家陷于危亡。B.在太公看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使官员德才与官位相称,这样才能掌握举贤的方法。C.曹操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能力的人,如河东没有平定就派杜畿去当太守,并州刚刚平定就派梁习去当刺史,这二人都实现预期目的。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举贤任能,不同的是材料一中太公从理论上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材料二中作者主要论述曹操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2)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1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曹操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D12.A13.(1)(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祸害关中,就把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