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黄冈市高中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大邑县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其实践是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认为“仁”是社会的基础,希望每个人“克己复礼”,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关系。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教化每个人知礼、守规矩,尽量不必有外在的监督。C.新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困难重重,因为有些诉讼里面坏的行为却合法,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D.“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中国,“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所以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B.要适应当今社会,法治秩序建立后需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才不会发生。C.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D.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解的权威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A.平昌县一老人状告小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江口司法所上门对老人的小儿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其承担起赡养义务,支付拖欠生活费。B.七旬老翁命丧务工路,当先村的支部书记陈学国出面调解,历时11天,最终赢得了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理解、支持,达成共识,签下协议。C.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帮主阿速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D.《白鹿原》中白家和鹿家争夺李寡妇的一块地大打出手,甚至要打官司,白鹿村中医堂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重任,让两家和好如初。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枫桥经验”与“无讼社区”建设的实现方法有什么不同?〖答案〗1.C2.B3.C4.本文以“无讼”为论点,从时间的进程来讲述了“无讼”的发展过程。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孔子的“无讼”就是使人们不争讼;随着的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时期,“无讼”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出了依靠群众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中国,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提升,探索出了“无讼社区”的成功经验。5.(1)“枫桥经验”主要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2)“无讼社区”主要是依靠政府职能。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让政府职能部门下沉,定点服务,将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加调解的权威性,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并不是费孝通认为。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所以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错误。由原文“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可知“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是过去两千多年的认识,“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这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的要求,不能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错误。由原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可知,原文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说“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D.“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错误。由原文“‘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可知,原文是说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并不是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C.“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侧重于为老百姓服务,而非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不属于“无讼”范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可知孔子的“无讼”即用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解释了“无讼”的含义以及“无讼”的理想社会的场景就是使人们不争讼,这是无讼的起源。其次,在乡土社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可知费孝通的观点表明中国的“乡土社会”依靠的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的时代,面对“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的情况,“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建立后需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接着,面对“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的情况,探索出了一条“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最后,改革开放后,“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面对此种发展情况,探索出了一条“无讼社区”的建设经验,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归纳要点的能力。“枫桥经验”是通过“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可知主要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解决矛盾,不上升到司法,达到“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无讼社区”是通过“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可见其是运用各方调解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让政府职能部门下沉,定点服务,将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可知“无讼社区”主要是通过制度、司法的方式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药引聂鑫森①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年近花甲的湘楚市古城中医院名医池北鸥,在星期天的早餐后,乘坐一辆猩红色的出租车,车子开了半个来小时,在一座清幽的小院前停了下来。这是副市长杜心宇的家。他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去!”平心而论,池北鸥对杜心宇的印象不错。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②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儿让池北鸥很称意。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池先生,您先歇歇,喝口茶。”“不必。领我去心宇的卧室,看病要紧。”“太感谢了。”③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几十万元。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帮堂弟打了几个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您看,这东西好吗?”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装神弄鬼哄外行,要了个大价钱,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池先生,您……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做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④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一式写了两张。“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之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是杜心宇打来的。“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原载于2024年第0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医池北鸥具有医者仁心,接到副市长妻子急诊电话后,拒绝派车接送,利用星期天的个人休息时间打车出诊。B.小说的4—6段运用插叙,插叙了副市长杜心宇的政绩、因患心脏病诊治与池北鸥结缘的经过,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C.收到堂弟送的青花山水笔筒后,杜心宇捧着这个笔筒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皱眉的主要原因是他怀疑这个笔筒是赝品。D.小说结局,副市长痊愈,答谢老中医,明白了心安则病可除,邪念、妄念才是真正的病根,做官要公正清廉必须时时警醒自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为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阴冷,为杜心宇的偶感风寒、池北鸥的热心出诊做铺垫。B.②处“百米之外”“步行”等细节体现了杜心宇是一个为人低调、谦和、做事不张扬的国家干部。C.③处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杜心宇病得不轻;床头柜上的细节,暗示了他得病的缘由。D.④处池北鸥认真写药方,药引很关键,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透汗,之后方子方可奏效。8.池北鸥这一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池北鸥的形象特点。9.小说的标题是“药引”,但有人认为改为“医心”更好,你会选择哪一个?请阐述理由。〖答案〗6.C7.C8.池北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管是他看病时的习惯“敛声屏气,眼半闭”,还是他为杜心宇剖析病因所开的韵味十足的药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都充分彰显了他的气静神闲、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9.选择“药引”。
理由:
①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即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药引”这个词更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而“医心”这个词则相对较为普通,缺乏独特的文学魅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皱眉的主要原因是他怀疑这个笔筒是赝品”错误,小说中这个笔筒是有求于杜心宇的亲戚所送的,一方面亲戚有求于他,一方面他又怕拒绝亲戚冷淡了亲情,矛盾的心态下杜心宇才病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心理活动描写”错误,第三句有动作描写,如“躺、盖着”;有“眼睛闭着”神态描写,但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池北鸥,可通过他治病救人时的行为,以及文中他写处方笺这部分重点内容展开分析。如“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这部分行动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池北鸥把脉时的专注神态和娴熟动作,表现他为病人看病时的认真,专注负责任。他气静神闲单纯而又潇洒,呈现出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而文中他所写处方笺的内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则更彰显他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医道,是以高尚情操安身立命,从而展现出其通透潇洒的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药引”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煎药时,为了增强药物的效果,要加入的一种或几种辅助性的物质。在小说《药引》中,这个词的含义被巧妙地延伸,指代了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这个特殊的药引,就是笔筒,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因此,原标题“药引”很好地概括了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药引”这个词更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笔筒”作为“药引”匪夷所思,但是这个药引却能了却病人的心病,故而在表达小说主题上,更能传递出其含义,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医心”这个词则相对较为普通,缺乏独特的文学魅力。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①。如是者数矣。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材料二: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注释:①挈挈而东:挈挈,急切地;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数州之A犬皆仓皇B吠噬C狂走者D累日E至无雪F乃已G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度,指试想、料想,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B.因,指按照、依照,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C.比,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含义相同。D.就,指完成、得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世人的指责,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而柳宗元虽痛恨流俗,却心存顾虑。B.韩愈不顾世俗偏见,教诲后进,结果横遭非议,被认为是狂人,以致多次被外放。C.柳宗元替柳州债务人设法赎回被抵押的子女,他的经验被观察使推广到其他地区。D.韩愈认为,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所以不在乎个人仕途的穷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14.柳宗元到柳州后做了哪些造福百姓的事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D13.(1)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2)(子厚)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14.①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②为借债人想办法赎回子女。③教授和指点准备考进士的人写文章。〖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数州之犬”作主语,“吠噬”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句;“累日”修饰“狂走者”,而不是“至无雪”,所以“累日”后断句,即E处断句;“已”作谓语,省略主语“数州之犬”,“至无雪”修饰“已”,中间不能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度”,试想、料想;/估计。句意: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估计我回到军营后,你再进去。B.“含义相同”错。“因”,按照、依照;/依靠。句意:按照当地的风俗。/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反过来损害他。C.“比”,都为“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一年后。/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D.“就”,完成、得到;/靠近、接近。句意:认为功名事业可以轻易地完成。/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错。韩愈认为这种政治上不得志恰恰成就了柳宗元的“文学辞章”,其文学成就必将传之后世。并没有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之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判断句;“所怪”,所字结构,奇怪的东西。(2)“易”,交换;“虽”,即使;“恨”,遗憾。【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可知,柳宗元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②由原文“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可知,柳宗元为借债人想办法赎回子女。③由原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可知,柳宗元教授和指点准备考进士的人写文章。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冷眼相对,指手画脚,加给他种种非议。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慌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材料二:元和年间,子厚被遣出做柳州刺史。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定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等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母亲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言词来告诉他的母亲,而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轻易地完成,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至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清·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①狎客②操全算,团扇才人③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备注〗①牢盆:煮盐用的器具,这里指盐官。②狎客:官僚宠信的的幕僚、门客。③团扇才人:东晋名门望族王导之孙王珉,喜手持团扇,有隽才美誉,借以代指贵族子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金粉”表明东南地区生活奢靡,“十五州”言所写范围之广,而广大百姓的命运掌握在上层和名流的手中。B.颔联写出了盐官和盐商勾结,压榨贫苦百姓的丑恶嘴脸,而那些贵族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力争上游。C.尾联是对人们质问:当年田横手下那么多义士刚强不屈,难道是为了跟随田横打天下之后封官得禄吗?D.这首诗语言凝练厚重,不避议论,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相统一,笔锋犀利,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16.本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达官显贵、时彦名流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官商垄断居奇,贵族子弟盘踞要津。②讽刺那些平庸猥鄙、苟合取容的世俗之辈。指责一般文人士大夫流连声色,醉心功名利禄而忽视坚贞操守的行为。③表达了对追求名利、苟且偷安的文人士大夫的讽劝,抒发义士难觅的悲哀,对清朝廷的愤怒不满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那些贵族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力争上游”错误。“团扇才人踞上游”意为那些貌似高洁的“团扇才人”,他们出身名门,只知吟风嘲月,斗草弄花,不须“努力”,却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前两联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嘲讽了官场的腐败。首联以概括之笔,渲染东南名流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暴露其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颔联写市侩小人、虚浮之徒把握权柄、占据要津的不合理现象。颈联写软弱的知识分子被文字狱吓破了胆,避席而起,埋头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贪利求禄,反映处于思想高压下的文人们,已成为一群苟且自保的庸俗之辈。讽刺那些平庸卑劣、苟且迎合,取悦于人的士人之辈,士人的风骨和血气都已丧失殆尽,完全放弃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尾联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也流露出义士难觅的悲哀。(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力量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回答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文人们往往巧妙地把数字引入诗词中,“一”“十”“百”“千”“万”等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请分别写出带有数字“千”和“万”的句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澄江似练参差十万人家/千里孤坟浊酒一杯家万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A。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排出。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B。①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左右,②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③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格,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④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⑤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⑥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干,泥炭湿地就会由排碳大户变成固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18.请在文字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标有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全球内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消失19.①去掉“约”或者“左右”;③“严格”改为“严峻”;⑥“固碳大户”调到“排碳大户”之前。〖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排出”可知湿地在蓄洪和防旱方面发挥了作用,可填: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根据“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可知湿地“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正在不断减少和消失,可填:全球内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消失。【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三处语病:①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复,去掉“约”或者“左右”;③搭配不当。“湿地保护形势”应是“严峻”,“严格”一般用于要求,将“严格”改为“严峻”;⑥语序不当。“泥炭湿地内的水”的本来是“固碳”,被排干后就成了“排碳”,故应将“固碳大户”调到“排碳大户”之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牙般的对生小叶,从紫红色的茎干上伸出来,胖乎乎的,似汪着的一团绿水,翠绿光亮。这绿叶红秆的小草叫马齿苋,《本草经集注》描述:“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把五行都占全了的小草,它的能耐自然是不可小觑的。夏秋季节,田野、路边、沟坎,甚至是石头缝里,都有马齿苋蚯蚓般蠕动的身影,绿叶像“蚯蚓”身上长出的翅膀,带领马齿苋向四方飞翔。那些乍看已经萎蔫干枯了的茎干,只要有一场雨淋到,便又神奇地长出鲜嫩的叶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可见马齿苋非常抗干旱。从科学的角度看,马齿苋之所以耐酷暑抗干旱,一是因为马齿苋的根系粗壮发达,二是因为马齿苋红茎粗、绿叶肥,体内存储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多了,抵御不良环境的时间就长。顽强的马齿苋还可以做成美味的凉拌菜。吃腻了大鱼大肉后,吃一盘马齿苋,那酸酸滑滑的滋味里,有童年的酸涩,也有绵绵的乡愁。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先别打听,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C.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还演得挺自然的。D.开发水力资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答案〗20.B21.①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小叶”的形态和颜色,强调了叶子的饱满、多汁和翠绿。②语言风格上,多用短句,口语化,活泼灵动。22.马齿苋耐暑抗旱,是因为它的根系粗壮发达,茎、叶存储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多。〖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自然”为副词,表示理所当然。A.为形容词,意思是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B.为副词,表示理所当然。C.为形容词,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D.为名词,自然界。故选B。【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伸出来,胖乎乎的”“似汪着的一团绿水,翠绿光亮”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叶子的生长,对“小叶”进行阐述,生动形象地突出“小叶”的形态和颜色,强调了叶子的饱满、多汁和翠绿。②语言风格上,“胖乎乎的,似汪着的一团绿水,翠绿光亮”相对都是短句,且口语化,读来富有节奏感,活泼灵动,朗朗上口。【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二段的前两句主要说的马齿苋非常抗干旱;接下来第三句阐述的是马齿苋非常抗干旱的原因,即一是因为马齿苋的根系粗壮发达,二是因为马齿苋红茎粗、绿叶肥,体内存储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多。此题要求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即“马齿苋耐暑抗旱,是因为它的根系粗壮发达,茎、叶存储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多”,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磨炼这回事情,就如同风雪中的梅,愈冷愈开花。——三毛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世说新语·言语》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北省黄冈市高中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大邑县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其实践是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认为“仁”是社会的基础,希望每个人“克己复礼”,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关系。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教化每个人知礼、守规矩,尽量不必有外在的监督。C.新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困难重重,因为有些诉讼里面坏的行为却合法,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D.“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中国,“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所以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B.要适应当今社会,法治秩序建立后需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才不会发生。C.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D.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解的权威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A.平昌县一老人状告小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江口司法所上门对老人的小儿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其承担起赡养义务,支付拖欠生活费。B.七旬老翁命丧务工路,当先村的支部书记陈学国出面调解,历时11天,最终赢得了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理解、支持,达成共识,签下协议。C.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帮主阿速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D.《白鹿原》中白家和鹿家争夺李寡妇的一块地大打出手,甚至要打官司,白鹿村中医堂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重任,让两家和好如初。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枫桥经验”与“无讼社区”建设的实现方法有什么不同?〖答案〗1.C2.B3.C4.本文以“无讼”为论点,从时间的进程来讲述了“无讼”的发展过程。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孔子的“无讼”就是使人们不争讼;随着的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时期,“无讼”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出了依靠群众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中国,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提升,探索出了“无讼社区”的成功经验。5.(1)“枫桥经验”主要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2)“无讼社区”主要是依靠政府职能。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让政府职能部门下沉,定点服务,将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加调解的权威性,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并不是费孝通认为。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所以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错误。由原文“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可知“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是过去两千多年的认识,“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这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的要求,不能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错误。由原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可知,原文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说“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D.“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错误。由原文“‘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可知,原文是说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并不是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C.“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侧重于为老百姓服务,而非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不属于“无讼”范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可知孔子的“无讼”即用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解释了“无讼”的含义以及“无讼”的理想社会的场景就是使人们不争讼,这是无讼的起源。其次,在乡土社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可知费孝通的观点表明中国的“乡土社会”依靠的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的时代,面对“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的情况,“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建立后需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接着,面对“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的情况,探索出了一条“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最后,改革开放后,“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面对此种发展情况,探索出了一条“无讼社区”的建设经验,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归纳要点的能力。“枫桥经验”是通过“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可知主要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解决矛盾,不上升到司法,达到“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无讼社区”是通过“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可见其是运用各方调解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让政府职能部门下沉,定点服务,将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可知“无讼社区”主要是通过制度、司法的方式以达到“息争止讼”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药引聂鑫森①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年近花甲的湘楚市古城中医院名医池北鸥,在星期天的早餐后,乘坐一辆猩红色的出租车,车子开了半个来小时,在一座清幽的小院前停了下来。这是副市长杜心宇的家。他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去!”平心而论,池北鸥对杜心宇的印象不错。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②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儿让池北鸥很称意。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池先生,您先歇歇,喝口茶。”“不必。领我去心宇的卧室,看病要紧。”“太感谢了。”③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几十万元。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帮堂弟打了几个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您看,这东西好吗?”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装神弄鬼哄外行,要了个大价钱,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池先生,您……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做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④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一式写了两张。“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之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是杜心宇打来的。“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原载于2024年第0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医池北鸥具有医者仁心,接到副市长妻子急诊电话后,拒绝派车接送,利用星期天的个人休息时间打车出诊。B.小说的4—6段运用插叙,插叙了副市长杜心宇的政绩、因患心脏病诊治与池北鸥结缘的经过,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C.收到堂弟送的青花山水笔筒后,杜心宇捧着这个笔筒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皱眉的主要原因是他怀疑这个笔筒是赝品。D.小说结局,副市长痊愈,答谢老中医,明白了心安则病可除,邪念、妄念才是真正的病根,做官要公正清廉必须时时警醒自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为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阴冷,为杜心宇的偶感风寒、池北鸥的热心出诊做铺垫。B.②处“百米之外”“步行”等细节体现了杜心宇是一个为人低调、谦和、做事不张扬的国家干部。C.③处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杜心宇病得不轻;床头柜上的细节,暗示了他得病的缘由。D.④处池北鸥认真写药方,药引很关键,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透汗,之后方子方可奏效。8.池北鸥这一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池北鸥的形象特点。9.小说的标题是“药引”,但有人认为改为“医心”更好,你会选择哪一个?请阐述理由。〖答案〗6.C7.C8.池北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管是他看病时的习惯“敛声屏气,眼半闭”,还是他为杜心宇剖析病因所开的韵味十足的药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都充分彰显了他的气静神闲、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9.选择“药引”。
理由:
①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即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药引”这个词更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而“医心”这个词则相对较为普通,缺乏独特的文学魅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皱眉的主要原因是他怀疑这个笔筒是赝品”错误,小说中这个笔筒是有求于杜心宇的亲戚所送的,一方面亲戚有求于他,一方面他又怕拒绝亲戚冷淡了亲情,矛盾的心态下杜心宇才病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心理活动描写”错误,第三句有动作描写,如“躺、盖着”;有“眼睛闭着”神态描写,但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池北鸥,可通过他治病救人时的行为,以及文中他写处方笺这部分重点内容展开分析。如“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这部分行动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池北鸥把脉时的专注神态和娴熟动作,表现他为病人看病时的认真,专注负责任。他气静神闲单纯而又潇洒,呈现出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而文中他所写处方笺的内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则更彰显他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医道,是以高尚情操安身立命,从而展现出其通透潇洒的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药引”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煎药时,为了增强药物的效果,要加入的一种或几种辅助性的物质。在小说《药引》中,这个词的含义被巧妙地延伸,指代了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这个特殊的药引,就是笔筒,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因此,原标题“药引”很好地概括了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药引”这个词更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笔筒”作为“药引”匪夷所思,但是这个药引却能了却病人的心病,故而在表达小说主题上,更能传递出其含义,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医心”这个词则相对较为普通,缺乏独特的文学魅力。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①。如是者数矣。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材料二: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注释:①挈挈而东:挈挈,急切地;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数州之A犬皆仓皇B吠噬C狂走者D累日E至无雪F乃已G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度,指试想、料想,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B.因,指按照、依照,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C.比,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含义相同。D.就,指完成、得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世人的指责,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而柳宗元虽痛恨流俗,却心存顾虑。B.韩愈不顾世俗偏见,教诲后进,结果横遭非议,被认为是狂人,以致多次被外放。C.柳宗元替柳州债务人设法赎回被抵押的子女,他的经验被观察使推广到其他地区。D.韩愈认为,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所以不在乎个人仕途的穷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14.柳宗元到柳州后做了哪些造福百姓的事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D13.(1)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2)(子厚)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14.①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②为借债人想办法赎回子女。③教授和指点准备考进士的人写文章。〖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数州之犬”作主语,“吠噬”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句;“累日”修饰“狂走者”,而不是“至无雪”,所以“累日”后断句,即E处断句;“已”作谓语,省略主语“数州之犬”,“至无雪”修饰“已”,中间不能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度”,试想、料想;/估计。句意: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估计我回到军营后,你再进去。B.“含义相同”错。“因”,按照、依照;/依靠。句意:按照当地的风俗。/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反过来损害他。C.“比”,都为“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一年后。/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D.“就”,完成、得到;/靠近、接近。句意:认为功名事业可以轻易地完成。/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错。韩愈认为这种政治上不得志恰恰成就了柳宗元的“文学辞章”,其文学成就必将传之后世。并没有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之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同步课堂课件
- 《食品的污染及预防》课件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词类活用
- 2024年度企业间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合同
- 2024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限公司长庆压缩机维修服务分公司招聘(内蒙古)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社会招聘179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网站建设及运营合同
- 2024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中煤能源集团限公司平朔工业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下半年贵州六盘水市事业单位及国企业招聘应征入伍大学毕业生16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GB/T 3452.4-2020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4部分:抗挤压环(挡环)
- GB/T 24335-2009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 面试评估表(技术研发类)
- 《圆的周长和数学阅读》设计
- 文书档案管理培训课件
-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表
- 《竖弯钩》名师课件(市优)
- 英语辅优补差工作记录表
- Camtasia-Studio使用教程课件
- 体外冲击波碎石课件
-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8课 鸟语花香 ▏人教版 (共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