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2_第1页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2_第2页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2_第3页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2_第4页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届IBO题解

1.A

细胞核是染色体之所在,当然含有DN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各

自的基因组,因此也含有DNA只有造粉体不含DNA

2.D

根据上列数据,从阶段I到阶段H,细胞体积增加了323400^^,液

泡体积增加了27240()110?,所以细胞质增多了51000Hm\液泡的增加主

要是由于水分的吸收,细胞质的增加虽也包括水分的增多,但由于其含水

量基本不变,所以必需有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时,壁虽未加厚,但其

总量却增加了,所以只有D是正确的。

3.C

细胞壁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此时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形成中

胶层,其成分为果胶质。以后产生纤维素,就形成了初生细胞壁。初生壁

中无木素,只有在次生壁开始形成后,才有木素的合成。所以只有C是

正确的答案。

4.D

上列3个反应中,反应1和3都是氧化作用,反应2是还原作用。氧

化作用(脱氢作用)需要NAD'或NADP",还原作用(加氢作用叨需要

NADH或NADPH,所以答案D正确。

5.A

水解淀粉的酶是淀粉酶,淀粉酶只能水解a-糖昔键,不能水解B糖

昔键。淀粉是由a-葡萄糖组成的长键,葡萄糖残基之间的键是a-糖昔

键。纤维素是由B-葡萄糖通过a-糖昔键组成的。所以淀粉酶只能水解

淀粉而不能水解纤维素。这与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消化道的长短均无

关。

6.A

扩散作用不能使物质从低浓度的溶液向高浓度的溶液中移动,而且扩

散作用也与氧无关。只有主动吸收才有这些特点。温度则既能影响主动吸

收,又能影响扩散作用。

7.D

呼吸作用是以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为底物,释放生物可利用的能

量,所以没有营养物质,就不可能发生呼吸作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

合成、物质的主动转运等都是消耗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营养物质中的化学

能。生物体所损失的能量,也只有由这种化学能来补充。物质的被动转运

则不需要利用外加的能量。

8.C

葡萄糖和DNA都不能被看作是代谢的中间产物,葡萄糖-1-磷酸

虽是中间产物,但不是高能化合物。只有ATP是高能化合物,是细胞中

的能量“通货”。

9.D

只有D才是渗透作用的定义,C说反了;B和E都不对,因为溶液

不可能通过半透膜,只有溶剂(水)才能通过半透膜,溶质不能通过半透

膜。水进入根毛细胞是渗透作用的结果,不是渗透作用本身。

10.A

种子萌发过程中,被水解的种子中的贮藏物质有淀粉、脂肪,有时还

可能有蛋白质。核酸并不是贮藏物质,异构化酶与水解作用无关。转氨酶

则在氨基酸的相互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卡尔文循环,则仅存在子叶

细胞中,不可能存在于种子中。

11.D

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根瘤菌那样与水

稻根共生。

12.D

W用抱子繁殖,又有细胞壁不可能是动物。X能够运动,不可能是

维管植物。Y是自养的,所以不可能是动物。Z是自养生物,所以可能是

动物。

13.A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植物所收集的光能一部分通过电子传递而用于

NADP"的还原,形成NADDH,一部分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而用于ATP

的形成。由C02还原成糖不是直接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

NADPH和ATP。至于由NADPH+(或写成NADPH+HD形成H2和由

C02形成。2都不是光合作用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答案。

14.D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指C02的固定与还原。C02的固定即C02与核

酮糖二磷酸结合(竣化作用),产生2分子3-磷酸甘油酸,还原主要是

磷酸甘油酸(3碳酸)被NADPH和ATP还原成三碳糖。至于将H20中

的H传给NADP+而形成NADPH则是属于光反应的。

15.D

光合作用需要C02,C02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水的运输靠蒸腾作

用,而蒸腾作用是通过气孔进行的。离子的上运要是在上升液流或蒸腾流

中发生的,所以也与气孔有关。

16.E

上列5种物质中,除干扰素外都是植物激素,其中只有乙烯是在果实

成熟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并有催熟作用。

17.B

此题中所说的固定碳,是指C02被固定并被还原为糖。所列物质也并

非都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余见13和14o

18.D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ATP形成(即磷酸化作用)的

机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所谓化学渗透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在光合膜(类

囊体膜)与线粒体内膜中发生电子传递的同时,也发生跨膜的质子(H’)

传递,于是产生一种跨膜的H'梯度。这种梯度的存在表示膜处于一种“能

化”状态(即膜中有较多能量),当H+又通过ATP合酶再次从浓度较高

的一侧运至另一侧时,即发生ADP+Pi-ATP的作用。

19.A

只有某些植物的种子是喜光的,即其萌发为光所促进,如烟草、葛苣、

水浮莲的种子。许多栽培植物的种子在光下和暗中都能萌发。喜光种子并

不一定是喜光植物的种子,更不一定是寄生植物的种子。喜光植物是指在

光强时才生长良好的植物,与其种子是否喜光是两回事。

20.C

趋光性或称趋光运动,是生物(如眼虫、某些藻类)改变其运动方向

而趋向于光的现象。趋光性与生态无关,与生物的发育也无关。

21.C

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糖酵解使每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同时

产生2分子ATP。乳酸和乙醇则分别是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的产物,不是

糖酵解的产物。由于ATP是能量通货,所以从能量来说,糖酵解是使每

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22.B

呼吸作用以及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合成均以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简

单的糖为原料。硝酸盐不含碳,不可能以糖为原料而形成,而且在植物体

内也没有形成硝酸盐的过程。

23.B

在浓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含有叶绿体的原生质收

缩,但伊红不能透过原生质膜,所以部位1(收缩了的原生质)呈绿色。

细胞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全为含有伊红的盐溶液所充满,故呈红色。

24.D

叶片X会利用放射性C02合成光合产物,这些产物既会向X的上部运

输,所以叶片I和II中都会有放射性;标记的光合产物也会沿着茎下运至

根中,所以III和IV中也会有放射性。

25.A的两半分别向外翻卷,B的无变化或下垂。

将花柄从中央劈开至1/2长度处,然后立即放在纯水中或浓蔗糖溶液

中。20分钟后放在水中的两半会向外翻卷。放在浓蔗糖溶液中的则无变

化。原因是切开的部分细胞大量吸水,膨压增大。而完整的一面细胞膨压

无变化,所以切开的一侧细胞膨大,故有此现象。放在蔗糖溶液中的,情

况相反,切开的一侧细胞失水,故不但不向外翻卷,反而失去膨压,于是

切开的花柄下垂。

26.E

A不对,因为噬菌体的寄主不是植物,因而它不是植物体内的致病病

毒。B不对,由于噬菌体不是动、植物的病原菌,因而它不是致病微生物。

C不对,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而不是细菌。D不对,由于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它既无独立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放它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

因而它不是异养微生物。E正确,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

的病毒。

27.B

A不对,在无氧条件下使有机物分解不是反硝化细菌的作用。B正确,

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参与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主

要是反硝化细菌。C不对,将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是固氮

微生物,它们先将N2还原成NH3,然后再形成氨基酸等有机含氧化合物。

28.B

A不对,因为醋酸杆菌是醋酸发酵的重要菌种。B正确,黑曲霉是柠

檬酸发酵的重要菌种。C不对,米曲霉是食品加工、制酱、制酱油和制淀

粉酶的重要菌种。D也不对,乳酸链球菌引起乳酸发酵。

29.D

A不对,因为镰刀菌素是由一些镰刀菌产生的毒素。B不对,黄曲霉

不产生神经毒素。C不对,黄曲霉不产生黑色素。D正确,黄曲霉产生黄

曲霉毒素,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因子

30.C

A、B、D都不对。C正确,因为醋酸发酵是先利用酵母菌把糖转变

为酒精,再利用醋酸杆菌把酒精氧化成为醋酸。因此醋酸发酵是由酵母菌

和细菌联合作用而进行的。

31.A

A正确,因为在基因工程中DNA重组常利用病毒DNA,如大肠杆菌

噬菌体XDNA、动物病毒SV40DNA以及逆转录病毒DNA等,经改造后

作为载体DNAB、C、D都不对,因为基因工程中不用细菌染色体DNA、

植物DNA和动物DNA作为DNA重组载体。

32.A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生物的分界问题。早在林奈时期,将生物分为植物

界与动物界;19世纪前后,由于广泛应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因而海克尔

提出三界系统,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

四界系统,即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1969年魏泰克又

将他的四界系统分为五界系统,把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分为原核生物

界。本题的用意就是看答卷者对几种生物分界系统有无了解。

33.C

答案中五类植物中只有子囊菌中一些种类如酿酒酵母具有出芽生殖

的繁殖方式。

34.C

藻类植物是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它们有共同特征:具光合色素能进行

光合作用,生殖器官大多为单细胞结构,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而且绝大多数是水生的。但是从它们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光合产物和贮

存方式,生活史中有无鞭毛以及鞭毛数目、结构和着生位置等又有区别,

因此它们是多元发生的,表现类似的形态上的变异,并存在于水生环境中。

35.C

原形成层是一种分化成为初生维管组织的初生分生组织,也有人称之

为维管束原组织。原形成层进一步分化为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有些植物中

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还保留具有分生能力的形成层。

36.D

这道题出的不理想,因为苔薛植物体型长不大的关键是它与其他高等

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在生活史中,一个是配子体发

达,一个是胞子体发达。配子体由于它产生精子与卵要在水中结合,因而

限制其在陆地上长成高大的体型。答案D可以算对,但非主要原因,一

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也能长成体型高大的植物,而被子植物中的浮萍,长

得却很小。

37.C

植物的世代交替是很严谨的,一定是抱子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

子,两两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长成抱子体,经减数分裂产生抱子。所以

C是正确的。

38.D

此题与第一届IBO试题18完全相同。

39.C

厚壁组织由壁非常厚的细胞组成,如只角隅处加厚的为厚角组织,当

然二者还有一重要区别是前者成熟后死去,而一直是生活的。厚壁组织中

的纤维是长形的,但并非所有长细是纤维(厚壁组织),有些生活的薄壁

细胞也是长形的。

40.A

白色花瓣中的薄壁细胞间存在着大量充满空气的胞间隙,它们虽非白

色,但由于光的反射而呈白色,毛白扬叶片的白色表皮毛和棉花种皮上的

毛呈雪白色全是这个缘故。

41.B

本题主要测试对植物世代交替基本概念的理解。陆生植物演化中的基

本趋势是:抱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变简单。受精过程摆脱水

的束缚,充分适应陆地环境。答案中单倍体阶段即有性世代;无性阶段即

双倍体阶段。具体是配子体逐渐简单,到了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由2〜3个

细胞组成,雌配子体由7个细胞组成。

42.D

D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共有。在植物演化过程中池子异型现象的

出现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现象,才使得种子出现成为可能。在有抱子大、

小之分的蕨类植物中,大、小抱子分别产生雌、雄配子体,它们在抱子内

萌发长大,受精卵也在里面发育成胚,雌配子体充满抱子壁内成为胚生长

的养料,所以可称为种子的前身。因此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生活史中均

产生大、小不同的孑包子。

43.C

苔葬与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是配子体发达,一个是抱子体发

达。在系统演化中抱子体最适应陆地环境,体型上出现了根、茎、叶器官,

体内分出维管组织。所以答案C正确。

44.D

褐藻门植物中的海带可长成水生的高大植物,它行光合作用但以褐藻

淀粉和甘露醇为主要贮藏食物。植物体有叉状分枝的固着器,由柄和“叶

片”组成。“叶片”和柄内部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和髓三部分组成。

髓部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但无类似木质部的导管。生殖时“叶片”上生

出棒状泡子囊,产生双鞭毛游动抱子。独子萌发成雌、雄配子体,精子囊

由一个细胞组成,产生双鞭毛精子。卵囊内含一卵,成熟后排出囊外,受

精后成新刑子体。答案中A、C的光合作用均贮藏淀粉,B植物体没有类

似韧皮部组织,所以只有D正确。

45.A

从生殖细胞具等长鞭毛、光合色素的成分组成和贮藏食物类型(淀粉)

来看,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绿藻(因高等植物中许多种类与这三点相同)。

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起源于褐藻。主要理由是褐藻中的进化类型如海带,

世代交替中抱子体占优势,抱子体已有分化(“叶片”和柄),体内已有类

似输导组织化(体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因此本题出的不够理想。

46.A

从附图上看组织I的部位为初生韧皮部的位置,当茎内形成层活动

时,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位于形成层与初生韧皮部之间,与此同时形成

层还产生次生木质部使茎加粗,因而将组织I推向外面。当然由于不断的

形成层活动,茎逐渐加粗,组织I将会脱落。

47.B

蜂王的主导地位,即蜂群的等级及整个蜂群协调有序的工作都是由蜂

工大颗腺分泌的外激素所控制,若分泌量下降,则工蜂建新蜂房,其中的

卵孵化后工蜂喂之以王浆,这样会发育成新的蜂王。待新蜂王要羽化时,

老蜂王带部分工蜂迁出觅新的地方建巢。所以选择B是比较合适的。A的

错误是只说明了成为蜂王的必要条件,C只是蜂王作用的一部分,D也不

是控制蜂王主导地位的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48.A

A正确,因为此题中只多毛纲动物身体分节,并且有疣足(即不分节

的“附肢”)。以此检索表可以判断B为原索动物,即尾索动物亚门和头

索动物亚门,因为在有分节附肢的动物中,只有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咽鳏

裂。C为两栖动物,因为符合有分节附肢、内骨骼、中空背神经索、成体

不存在咽鳏裂且皮肤光滑湿润。D为爬行类,因除皮肤干燥、有鳞片外其

余同C

49.D

A不对,因为要求区分的三类动物均不是辐射对称体制,此特征无用。

B不对,理由同AC正确,因分节的特征符合环节动物和蛇,而背神经索

只符合蛇。D不对,因三类动物均是两侧对称,此特征用不上。

50.C

在原生动物中,伸缩泡的功能包括A和C,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起排

泄器官的作用,但是伸缩泡排出含氮废物是在排出细胞多余水分的过程中

完成的,此外,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作用也进行排除含氮废物的过程,所以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胞内水分的调节。D不对,因变形虫形成食物泡后,

不能消化的残渣由细胞膜排出体外,称为排遗。

51.B

2cm3氧/(4g体重•lOmin)=0.05cm3氧/(g体重・min)。

52.C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①至③的口器类型依次为舐吸式(如苍蝇)、虹

吸式(如蝶、蛾)、刺吸式(如同翅目的蝉)、咀嚼吸(如蝗虫)、嚼吸式

(如蜜蜂)和刺吸式(如蚊子),其中①适宜D,②适宜B,③适宜E,

④适宜C,⑥适宜A而⑤兼有咀嚼及吸收两种功能,所列出的5种取食方

式没有完全适合嚼吸式的。

53.C

两栖类为变温(或冷血)动物。鸟类为恒温动物,但在演化上出现于

侏罗纪(始祖鸟),较哺乳类出现为晚,最早的哺乳类出现于三叠纪,但

由于美考古学家于1986年发现的原鸟化石(如被最终肯定的话)是生活

于三叠纪时期的鸟类,则与哺乳类出现的年代差不多,不过迄今对始祖鸟

与原鸟是否已是恒温动物尚无确切证明。有袋类是哺乳类后兽亚纲动物,

应是恒温动物,但体温尚有波动,波动于33c〜35℃之间,食虫类与灵长

类均属哺乳动物中的真兽亚纲,二者均为海温动物,但食虫类在进化上在

真兽亚纲中出现最早,相信其他真兽亚纲中各目起源于食虫类。故此题答

是c

54.D

A的前肢与后肢显然木是同源的。苍蝇的翅并非由附肢变成,而是由

体壁皱褶形成翅芽生长而成,蝙蝠的翅是由前肢演变而来。蛇的尾与蝇的

腹腔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章鱼的眼与乌贼的眼是同一类的,它们虽与脊椎

动物的眼十分相似,但也有显著的不同处,如章鱼的视网膜下有一个大的

视神经节是脊椎动物所先,视网膜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也不同,其视杆位

于内侧,脊椎动物在外侧,相信二者有不同的起源。而蝙蝠的翅膀与麻雀

的翅膀均起源于脊椎动物的前肢,是同源结构。

55.B

鸵鸟毛、人的毛发与斑马蹄均为表皮角化衍生物,它们的化学成分主

要为角蛋白。水牛角为洞角,内为真皮形成的骨质构造,外包似表皮形成

的角质鞘,角质鞘的化学成分主要也是角蛋白。而鹿角完全是由真皮形成

的实心骨质角,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钙、磷以及由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所形

成的有机基质。水牛角的内层虽也为骨质构造,但其外层角质鞘的成分与

鸵鸟毛、人的毛发、斑马蹄是同源的,化学成分也相同,只有鹿龟不含表

皮形成的角化衍生物。

56.A

凡是排尿素的动物,尿素的合成均

在肝脏中进行,由一个尿素循环完成(见

右图),兽类的氨基酸排泄物主要是尿

素,故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一分子鸟氨酸和一分子氨及二氧化碳结合形成

瓜氨酸,然后在细胞液中,瓜氨酸与另一分子氨结合形成精氨酸,精氨酸

水解形成尿素与鸟氨酸,从而完成一次尿素循环。

57.D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桑根胚(许多细胞形成的实心圆

球)、囊胚(空心圆球,中空腔为囊胚腔,充满胶状液体),进一步发育为

原肠胚(具内外二层细胞,内为内胚层,外为外胚层,内胚层之内的腔为

原肠腔,以原口与外界相通),原肠胚后为神经胚。神经胚开始产生中枢

神经系统(神经板到神经管),并形成中胚层(包括脊索、肠体腔囊等)。

从上图可看到,肠体腔囊已形成,脊索与背神经管正在形成中,故应处于

神经胚阶段。

58.D

图中I为背神经管,II为脊索,III为背部血管,IV为肠管,V为腹部

血管。可见D为正确答案。

59.C

见右图I为肺静脉,II为肺动脉,III为体动脉,IV为前腔静脉,V为

后腔静脉。心脏的血流是从前或后腔静脉~右心房一右心室f肺动脉一肺

f肺静脉一左心房f左心室f体动脉弓。四个答案中唯有C符合心脏血

流顺序,故C为正确答案。

60.A.见图注

B.排列顺序应为。

A.鳄鱼,蛙和蜥蜴见图注,视叶即为中脑的背面一对隆起,从脑的

侧面观可见。在马的脑中,由于中脑被两个发达的大脑半球所覆盖,从侧

面观难以见到。马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中脑已由一对隆起变为两对隆

起。前一对称前丘,为视觉中枢,相当于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的视叶,后一

对称后丘,为听觉中枢。

B.根据进化的顺序,应为鱼类一两栖类一爬行类一鸟类与哺乳类,

故正确排列顺序应为I一W-III—II。

61.B

发生凝结反应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结果,因此检查有无抗

体应用抗原,Rh抗原在Rh血型人的红血球的表面,因此答案B是正确

的。

62.C

逐对基因分析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

AaXAAfl/2AA,l/2Aa,产牛纯合子的机会为1/2;

BbXBbT/4BB,2/4Bb,l/4bb,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1/4+1/4=1/2;

依此类推应为1/2X1/2X1/2X1X1/2错误!链接无效。1/16。

63.D

因为群体呈Hardy-Weinberg平衡,因此,设显性基因频率为p,隐

性基因频率为q。

根据(p+q)2=p?+2pq+q2=1

已知q2=640/(640+369)=0.63

因此q=0.8

又因为p+q=l

因此p=1—q=1—0.8=0.2

根据Hardy-Weinberg原理,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

2Pq=2X0.8X0.2=0.32

64.B

假定基因R、r在人群中已实现了Hardy-Weinberg平衡。根据R、r

遗传规律可知,基因型RR、Rr为Rh+表型,rr为RIT表型,rhesus婴儿

应当是Rh+婴儿,在母亲为(rr)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患有溶血症。

因此,首先应当计算出各种基因型的分布,现已知Rh+为84%,Rh-

为16%,则qr=0.4,PR=0.6O

根据平衡定律可知

RR=p2=0.36Rr=2pq=0.48rr=q2=0.16

由于患儿只在RRXrr和RrXrr的家庭中发生,RrXrr的始配频率为

0.48X0.16=0.0768,但后代中只有1/2为Rh',因此rhesus婴儿的可能

性为0.0768X1/2=0.0384。RRXrr的始配频率为0.36X0.16=0.0576。两

项合计应为0.0384+0.0576=0.096。因此答案应为B

65.D

首先可以淘汰A和C,因为它们都属于测交方式,因此其后代可以容

易地看出不符合要求,A只能产生1紫:1白;C答案只能产生1/4紫。

答案B也不能成立,因为考虑PpXPp时,只有3/4具P基因,而QQX

qq又只有一种组合,因此B也只有3/4为紫色花。只有D答案是正确的,

考虑PpXPp时,P基因有3/4的机会,考虑QqXqq时,Q基因有1/2

的机会,因此P_Q_的机会为3/8。

该题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着手分析。因为是3/8和5/8的比例,总的组

合数为8。只考虑两对因子时,某一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数只有1种、2

种和4种三类,因此总组合数为8时,只能是2X4的组合。依此分析,

A答案为2X1,B为2X2,C为4X1,而D为4X2,因此可选D,再稍

加分析验证即可以完全肯定。

66.A

杂合体H(Aa)在自交过程中发生分离,纯合体(AA、aa)在自交

群体中可分别形成AA及aa两种基因型的纯系。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

群体中杂合体(Aa)的频率按Hn=l/2H「i变迁,即每代杂合体减少前一

n

代的1/2。可以证明:Hn=(1/2)Ho,Ho=第一代时的杂合率,因此可

以算得H9=(1/2)9,而纯合体(AA及aa)的频率则随自交世代增加而

增加。

67.C

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交换而产生的遗传学后果,这一过程只发

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A和B是不对的,无性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不

会有交换发生,更不会有减数分裂。在C和D答案中应选择C,因为发

生减数分裂时未必会发生交换,例如雄性果蝇就没有交换发生。此外,此

题如扩展到原核生物,如细菌,在有性生殖时也会有重组发生,但不会有

减数分裂。

68.C

Ab/aB个体,在配子形成时有20%的重组,因此应当形成如下四种

配子:

①②③④

Ab(0.40)aB(0.40)AB(0.1)ab(0.1)

原组原组重组重组

由于两个个体相同,因此可按棋盘式或分枝法自由组合,具有“AB”

表型的个体数应为0.51。但此题如用上述两种方法花费时间较多,可以用

目测和心算的方法将以上四种配子自由组合,并记下属于“AB”表型的

概率,最后相加即可,这样就可作到手、眼、脑一起动作。棋盘是我们学

习走路的拐杖,学会了就应扔掉。

69.B

交换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的,通常每一次交换只涉及两个非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减数分裂完成后,这〜对同源染色体的4

个染色单体各被分到不同的配子中。这4个染色体有两个是原组,没有发

生交换;有两个是重组,发生了交换。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

70.E

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完全是独立分配的,因为在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后,二价体在赤道板上的方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每个配子所得到的4个

染色体也是完全随机的。每个配干所得到的一套染色体有可能是五种组合

中的一种,实际上每种组合又会有不同的情况。如将这4对染色体分别命

名为m1(母源来的第一染色体)以及n?、n?、n?和p](父源来的第一

染色体)、p2、p3和p、那么上述情况下,配子有可能是:

m1m2m3m4>m1p2p3p4>m2p1p3p4>m3p1p2

p4r1p'2p*413p、4pf

因此,当我们不仅考虑数量,而且也考虑到质量时,4对染色体的配

子组合数应为24=16。在只考虑数量时,此题的正确答案为E

71.C

人是有这种情况的(E答案不对),人的双胞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

种是同卵双胞胎,一种是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在第一次

卵裂后,两个分裂球分开了,各自独立地发育为胚胎直至出生,由于他(她)

们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因此其性别完全一样,也非常相象(互为镜像)。

双卵双胞胎是两个卵分别受精,各自发育为胚至出生,因此其性别可以相

同,也可以不相同(A、D答案不对),相貌并非互为镜像的关系(B不对),

因此C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72.D

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的疾病。妇女的父亲是血友病的患者,他一

定会将携带有血友病基因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因此该妇女是表型正常

的杂合体。她丈夫的父亲虽然也有血友病,但绝不会将X染色体传给儿

子,因此她丈夫是正常的XY男人。他们的子女中,从父亲那里得到X

染色体的女儿,无论从母亲那里得到怎样的X染色体,在表型上都是正

常的(B、E不对)。而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得到Y,母亲是杂合体,因此一

定是1/2的儿子会患此病(A、B、C不对)。唯一正确的答案是D这是一

种典型的伴X隐性性状遗传的情况,即男人的症状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的

一半。

73.B

唐氏综合症是由于21染色三体而引起的,题目中用“第三个拷贝”

一词,意在迷惑,诱你选C或E21染色体三体往往是由于减数分裂时染

色体不分离所造成的n+1的配子,形成合子时成为2n+l。21染色体三

体最为常见,应当选B在临床染色体检查时有时会发现是欲合体,即部

分细胞是21染色体三体,部分细胞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

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有关了。

74.B

该题问的是这一对夫妇的后代(offspring)如何?问的不太清楚,是

问子女?还是子孙后代?根据所提供的答案分析应当是指他们的子代。根

据题意,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应是X+X+XX-Y,其结果,只能是X+X-和

X+Y,因此B为正确答案。

75.B

在此家谱中,患者已被题意中指明是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因为其父母

在表型上都正常,所以父母一定都是杂合体,均是该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否则不能有这一性状的儿子。因此,精子中含此基因者为50%,卵子中

也为50%,后代为隐性纯合体的机会是50%X50%=25%。

76.C

C正确,因为生态位是指生物对群落中各种生态因子适应幅度之总和

以及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系之总和,它表明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的地

位、作用和重要程度。因此,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完全重叠就会使两个物种无法共存,其中一个物种迟早会被另一个物种排

除掉,这就是竞争排除原理。因此,生态位重叠最多的物种也就是竞争最

激烈的物种。A不对,因为两个物种的竞争不决定于种群的大小而决定于

两个物种对生态条件要求的相似程度。B不对,因为如果两个物种的亲缘

关系很近,但它们的分布区相分离或生态位很少重叠,那它们就不存在太

大的竞争。D不对,因为为食物而竞争只是两个物种竞争的一个方面,如

果其他方面不存在竞争或竞争不激烈,那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就不会有太多

重叠。E不对,因为生殖方式的异同与物种竞争无关,竞争主要是指对资

源的竞争,如食物、空间、营巢地、水分、光等。

77.D

D正确,因为在水生态系统中,氧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有可

能成为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限制因素,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氧气和

二氧化碳可以自由出入于大气和水体之间,所以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

度一般不会成为生物量生产的限制因子(受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水体除外)。

贫营养湖泊的特点是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由

于氮和磷的缺乏,使湖泊中的其他资源(如阳光和二氧化碳)也得不到充

分利用,因而限制了生物量生产的强度。一旦往贫营养湖泊中补给氮和磷,

生物量的生产强度就会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与远洋表层的情况十分相似,

远洋表层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低的地方,虽然那里阳光充足,氧浓度和

二氧化碳浓度也很高,但就是营养物贫乏,因此营养物贫乏就成了限制海

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陆沿岸的海洋带及海水上涌区是海

洋生产力最高的地带,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营养物补给,前者

有河流入海带入的各种营养物,而后者有由深海上涌水带来的营养物。根

据上述可知,A,B,C都不对;E也不对,因为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浮游

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吸收,因此对近期内生物量生产的提高作用不大。

78.C

C正确,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

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

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

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就越强。实际上地球上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

最多的热带雨林,而稳定性最差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最少的北极

苦原和农田。A不对,因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

统的物种数目,而且也干扰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只能增加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不对,因为B措施只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

稳定性,而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不对,因为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

演替进程不但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降低稳定性,演替过程

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79.B

B正确,因为能量金字塔之所以会逐渐变为尖顶状,主要是因为一个

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植物不可能全部被

植食动物吃掉而转化成植食动物的能量,植食动物也不可能全部被肉食动

物吃掉而转化为肉食动物的能量,因此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

级时就会逐渐减少,使能量金字塔逐渐变为尖塔形。A不对,因为通常的

规律是生物体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趋于变大而不是变小,而且一个营养级

能量的多少与生物大小无关。C不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C虽然是一个递

减的原因所在。D不对,因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是已经被同化

了的能量,只是经由生物的呼吸又被释放了,这些能量是被固定后又被利

用了的,因此应当属于各营养级已固定或已生产总能量的一部分。

80.D

D正确,因为红酵母合成并释放的物质正是毛霉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

子,而毛霉合成与释放的物质正是红酵母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可见两

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有利(+,+),这种种间关系就是互惠共

生。A不对,因为竞争是一种偏害关系(0,-),即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

对一个物种有害,而对另一个物种无利也无害。C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

不是独立生长而是互有需要,每一方都因另一方的存在而生长得更好。B

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具有亲和性而不是不亲和性。

81.D

D正确,因为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间的相

互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总生产力及群落生物量都会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复

杂,因而群落中所产生和积累的非生物有机质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就

是说,非生物有机质的减少不是生态演替的趋势。A不对,因为营养级数

目的增加是生态演替的重要趋势之一,借助于营养级数目的增加可提高群

落对能量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不对,因为随

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虽然净生产力趋近于零,但总生产力却会不断增加(因

为光合作用生物量随着生态演替在不断增加),直到演替到项极群落时总

生产力才达到最大值,这时由于群落呼吸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生

产量相等,才使得群落净生产力趋近于零。C不对,因为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和营养级的数目会逐渐增加,能流通道和物质循环的路

径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一切都会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82.C

C正确,因为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

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

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A不对,因为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

行而不断增加。B不对,因为生态演替达到项极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

稳定不再增加。D不对,因为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

趋势之一。

83.C

C正确,因为由于污染而引起全部植物死亡后,死亡植物的分解是一

个耗氧过程,所以水中的含氧量将会首先减少,而水体中二氧化碳、硝酸

盐和磷酸盐的含量不会由于植物的死亡和分解而减少,所以A、B和D都

不对。

84.C

C正确,因为只有自养细菌才能把硫化氢氧化为硫磺甚至硫酸,如无

色的硫细菌可把硫化氢氧化为元素硫,而硫杆菌则可把它氧化为硫酸盐。

有些自养细菌可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来还原二氧化碳,并从中获

得它们所需要的碳。这是自然界中硫元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①

和④不是自养细菌的功能,所以A,B和D都不对。

85.B0

B正确,因为尿素是动物氮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分子式[KN」一NK]

中既含有氮又含有碳,所以能把尿素转变为镂离子和二氧化碳的细菌既是

氮循环的一部分,又是碳循环的一部分。A、C和D都不对。

86.C

C正确,因为硝化细菌对含氮化合物所进行的硝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

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氨或铝盐转化为亚硝酸离子(NH4+fN02一),第二

步是把亚硝酸根转化为硝酸离子(NO2--NO3-)。亚硝化胞菌

(Nitrosomonas属)可使氨转化为亚硝酸离子,而其他细菌(如硝化细菌)

则能把亚硝酸离子转化为硝酸离子。硝化细菌能从这一氧化过程中获得自

己所需要的能量,它们还能利用这些能量使二氧化物或重碳酸盐还原而获

得自己所需要的碳,同时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离子和硝酸离子。A不对,因

为镂离子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B不对,因为尿素是动物排出的含氮代

谢废物,尿素在分解过程中转化为铝离子后也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D

不对,因为氮是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的产物,与硝化细菌的活动

无关;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NO和N20的

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细菌(如假单胞属Pseudomonas)和真菌参与的。

87.D

D正确,因为植物在白天的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间呼吸

时消耗氧气,而动物一天24小时都在耗氧。未污染的湖水氧浓度高,湖

水污染后水生生物死亡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A、B和C都不对。

88.A

A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引起的,这是因

为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热大都是波长1.5WH以下的短波光(主要是0.4

0.7kim的可见光),而地球的反射热大都是波长范围4〜20Nm的长波光,

而二氧化碳一般不吸收短波光,最容易吸收波长范围在4〜5Nm之间和

14plm以上的长波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不会阻挡太阳辐射

热到达地球表面,却会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的热量输出少于热量收

入,这就必然要导致地球的增温。在上述的三种燃料中,核能在使用时是

不释放二氧化碳的,只有煤和天然气在使用时才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

正确,B、C和D都不对。

89.A

A正确,因为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的一种特殊性质所引起的(见上

一题答案),而其他化合物不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只有A正确,B,C和D

都不对。

90.A

A正确,因为腔肠动物包括水蝎、水母和珊瑚三大类群,虽然主要生

活在海洋中,但有部分水蝗和水母分布在淡水中,所有种类都以捕获其他

小动物为生。B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仅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也有水帽

和淡水水母。C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以碎屑为食而以活的小动物为食。

D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没有寄生种类。E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是异养而不

是自养动物。

91.D

D正确,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体外的胶状层和细胞内油滴的比重都比

水小,因此有利于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使其避免下沉。A不对,因为A

不如D全面。B不对,因为B只是部分原因,不全面。C不对,因为细

胞壁中含有硅不会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E不对,因为E在否定错误的同

时也否定了正确的东西。

92.B

B正确,因为只有在温度t2—t3的范围内,物种2的耐热性才强于物

种1,所以也只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种2的数量才多于物种1。A、C、

D和E都不对,因为在所有这些温度情况下,物种2的耐热性和物种数量

都不如物种lo

93.D

D正确,因为物种2耐低温和高盐,只适宜于生活在极地海水中;物

种1耐高温和低盐,最适于生活在热带湖泊中;物种5所能耐受的温度范

围和盐度范围都最广,所以它的地理分布也最广。A不对,因为物种1只

能生活在高温水中,不能生活在北极海;B不对,因为物种5是广布种,

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C不对,因为物种3虽然只能生活在高盐环境,

但不能适应低温,所以也木能出现在北极海;E不对,因为物种1不可能

是北极海的特有种,物种4只适低温不能生活在热带湖中,物种2是狭盐

狭湿性物种,其分布范围不可能广。

94.C正确,因为苔葬和膜蕨都是喜阴植物,树蕨为它们创造了遮荫

的光照条件,由于生态需求相似,所以苔葬和膜蕨共同生长在树截下的倒

木上。A不对,因为苔群和膜蕨都是自养生物,不需要有机物维持生存。

B不对,因为树蕨是不是自养生物与苔葬和膜蕨的分布无关。D不对,因

为苔解和膜蕨各自独立生存,不存在互惠共生关系。

95.C

按照早先的奥巴林一荷尔丹假说,地球生命起源于地表温水池中的原

始的“有机汤”中,在还原的大气圈条件下,大气中的甲烷、一氧化碳、

氨和水混合,在热、辐射、闪电及其他能源存在时,有粘土或重金属作为

催化物,就会发生非生物的有机合成。通过若干阶段的前生命的化学进化

过程,产生出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可能是异养的,即以“有机汤”中

的有机物(非生物合成的)为营养。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海底水热喷

口及陆地热泉口嗜热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新

的生命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化能合成的嗜热的古细菌

和真细菌,因为今日的热泉和海底水热喷口附近的环境非常接近地球早期

的环境条件,而且具有前生命化学进化所要求的物理、化学条件,例如各

种还原性气体(甲烷、氢、一氧化碳、氨、硫化氢)、硫和金属硫化物存

在于喷口附近。早期的原始生命利用甲烷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为碳源、

通过多种氧化一还原化学过程获得能量。例如,以三价铁或铝酸蓝为电子

受体,氧化元素硫形成硫酸或硫酸盐而获得能量;或利用氢气还原元素硫

为H2s而获得能量,或者在利用氢气还原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形成甲烷的

过程中获得能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按照新的假说应当是C,而按照老的说法则是

B

96.B

底•弗里斯发现遗传突变,并证明某些植物的新种是通过遗传突变而

形成。因而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理论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联系起来

To

97.B

通过近交而建立的纯系,其组成成员在遗传上具有极高的同质性,或

者说所有个体之间几乎没有遗传差异。而选择是建立在个体的遗传变异基

础之上的,没有变异则选择是无意义的。

98.C

所谓同源结构指的是不同种类的生物的某种结构特征可以追溯到共

同的祖先。同源结构的差异乃是适应于不同功能的结果,基本结构相同。

例如人的上肢与犬的前肢、蝙蝠的“翼手”是同源器官,其骨骼的基本结

构相同。正因为有共同祖先,所以关系密切。

99.B

所谓同功结构是指不同生物种类的某种相似的结构特征,是由于适应

于相同的功能所致。例如鲸鱼的鳍与鱼鳍,其相似乃是对水中游泳的适应,

其基本结构不同,而且鲸与鱼之间亲缘关系也较远。

100.D

A,B,C三项都是达尔文学说的内容,即种内变异、适者生存和繁

殖过剩。而D则是指环境的直接作用,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

101.A

纯种长毛垂耳狗是人工培育的,在其培育过程中人工选择起作用。在

自然条件下这种狗不能生存。

102.D

A、B和C都不对;某些病毒如伤瘤病毒等含双链RNA,它们的碱

基组成严格地A=U,G=C,两条链(正、负链)的碱基一一配对,形

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只是RNA分子由于糖环中存在2'-0H,形成

的空间结构与B型DNA的有差别,但与A型DNA的相似。D正确;mRNA

都是由基因中的一条链一一有义链,即模板链转录而来的,一种基因的

mRNA都是同一碱基序列同一极性(方向性)的分子群,因此不可能配对

成有规则的双链结构,但不排除在单链分子内通过自身回拆使得互补碱基

配对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

103.D

A不对;这是DNA片段的反[意]义链的转录本,也称反义RNAB不

对;转录时合成链(mRNA)与模板链(DNA)是反向的,此序列的方向

(极性)倒过来才是。C不对;mRNA中不存在碱基T,它是极性倒了的

DNA反义链。D正确;因为此片段的碱基序列正与DNA片段(模板链)

反向互补。E不对。

104.B

A、C和D都不对;核酸是单核甘酸的多聚体,单核甘酸是由磷酸、

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碱基所组成。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碱基是含氮的

杂环喋吟和喀噬的衍生物。B正确;在绝大多数的核酸包括DNA、mRNA

和rRNA中都没有发现硫的存在,只有tRNA的某些修饰碱基含有硫元素,

如2一疏代胞昔、2一硫代尿昔和2一甲硫基一N,(△?一异戊烯)一腺

昔等。

105.D

A、B、C和E都不对;大肠杆菌本身长度约2000nm,其所含的DNA

(基因组)分子量为2.6X109,由4X106核音酸对组成。根据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每10个核甘酸对为3.4nm,可算得该DNA分子的长度约为

1.4X106nm,因此大肠杆菌DNA分子长度与细菌细胞本身长度之比为

700或约千倍。D正确,理由如前所述。

106.C

A不对;酶和非酶催化剂一样只能引起那些在热力学上认为可能发生

的反应(放能反应),如果根据热力学计算是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吸能反

应),即使有酶存在也无济于事。B不对;酶和一般的催化剂一样不能改

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C正确;酶作为

生物催化剂也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来加速化学反应速度的。一般情

况下,底物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才能进行有效碰撞而发生反

应。由于酶能够短暂地与底物结合成过渡态,使那些能量较低的分子也能

发生有效碰撞,因而加速了反应的进行。D不对;虽然采取加热和光照等

方法使底物分子能量增加也能达到加速反应的目的,但酶并不是通过这种

方式起作用的。E不对;A,B,D三个答案全错,而C全对。

107.C

A不对;此位置断裂的是带有侧链R3的氨基酸(简称R3氨基酸)的

COOH基与R』氨基酸的NH2基之间形成的肽键。B和D都不对;因为图

中2和4所指的都不是肽键。C正确;因为如果某氨基酸(如R4氨基酸)

与相邻氨基酸(如R5氨基酸)的NH2基形成肽键,则此相邻氨基酸必在

某氨基酸的竣基侧,因此位置3所指的肽键是肽酶P的作用点。

108.C

A不对:在h和t2时有活性的酶分子数是不等的,因为温度升高酶逐

渐变性,有活性的酶分子也随之减少。B不对:由于热变性在t2时将比ti

时有较多的酶分子失活,这种失活的酶分子不能与底物起反应。C正确:

因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这与非催化反

应一样,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如果是非催化反应仍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但

酶促反应则因酶变性失活,速度反而下降,这两种情况的综合结果,则出

现图中那种钟罩形的关系曲线。D不对:事实与此相反,参见A和C

109.A

A正确:因为脂双层内部是由碳氢链组成的疏水相,根据相似者相溶

原理,嵌入脂双层内部的那部分蛋白质分子主要应由疏水氨基酸组成;而

亲水氨基酸则分布在伸向水相的分子部分,即N端和C端。B不对:带

电荷的氨基酸都是强极性氨基酸,它们主要分布在接触水相的蛋白质部

分。C不对:理由见AD不对:不仅在N端区域氨基酸的分布有规则,在

此蛋白质的其他部分中分布也是有规则的,理由参看AE不对:膜蛋白中

氨基酸的分布与它和脂双层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正是通过蛋白质分子

中的疏水氨基酸侧链与脂双层内部的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

固定在脂双层中。

110.D

A不对:一般说底物比酶(蛋白质)稳定,如果因温度高,分子能量

大而不能形成稳定的酶一底物复合物,首先应归因于酶分子。B不对:从

热力学角度看,整个酶促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酶只是加速反应的进行,

因此只要酶的活性不受损失,反应速度(酶活性)是不会下降的。C不对:

如果确因产物不稳定而被分解,则底物一一产物的反应将朝有利于产物形

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度应该增加而不是下降,实际上产物和底物都比酶

稳定。D正确:在最适温度(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前,酶分子

比较稳定,活性随踉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酶变性明显发生,催化

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E不对:在此温度下可引起酶蛋白变性,但不定

于发生肽键水解,肽键的水解需要有蛋白酶、强酸或强碱的存在。

111.A

A正确:图中箭头A所指的键是ATP分子中含有的两个高能磷酸酎

键之一。高能键这一术语常指在除去磷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中伴有大量自由

能(可做有用功的能量)的释放,而不是键能。在ATP+H20==ADP

+P+H+反应中释放的自由能为30.5kJ/mol。B,C和D都不对:其中B

是磷酸单酯键,C是糖昔键;B,C和D键的水解并不伴有大量自由能的

释放。E不对。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