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设计总说明_第1页
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设计总说明_第2页
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设计总说明_第3页
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设计总说明_第4页
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成路修复养护工程第1页共13页设计总说明1、概述1.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受公路事务中心委托,我公司对道路现状进行检测调查分析,并有针对性进行修复工程施工图设计。本道路K2617+437~K2618+832段原等级为二级道路标准,K2618+832~K2620+468.829段原等级为一级道路标准,G319国道全线为双向4车道的标准,既有道路原设计时速60km/h,本次设计保持原道路等级不变。近年来由于交通量迅速增加以及货车超载现象严重,公路长期超负荷使用,沥青路面已出现网裂、龟裂、剥落、沉陷等病害。随着运营时间和交通量的不断增长,交通量日益增加,特别是重载车增加较多,路面出现沉陷、裂缝、龟裂、剥落等病害后如不及时处治,雨水渗入裂缝,在雨水和重车碾压作用下,路面病害将急剧加速发展。为避免路面病害快速发展,目前采取对该段路面进行养护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及提高路面的通行能力、行车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为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防止现有的病害进一步恶化,避免今后用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改建、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和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是非常必要的。1.2设计标准及设计依据1.2.1设计标准(1)道路技术等级:本次路面改造不改变原有道路技术等级(道路线形指标)。(2)路基宽度:维持原路基、路面宽度。(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4)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5)交通等级:中等交通等级。(6)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国内外对不同预防性养护措施使用年限的研究,结合本次预防性养护设计路段的路况及交通荷载情况。1.2.2设计依据1.2.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2)业主提供的《重庆市铜梁区交通规划》;(3)建设单位提供的现状1:500地形图;1.2.2.2采用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1)《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12)《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13)《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15;(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20)《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2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22)《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5220—2020);(23)《重庆市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及《重庆市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有关规定。1.2.3设计理念(1)保持原有公路的平面线形、纵坡、路面宽度。(2)根据投资情况、结合节能环保要求,尽量充分利用原路面结构强度和原路面材料,达到减少废弃料和节省投资的目的。(3)主要针对旧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兼对沿线附属设施等进行完善。预防性养护虽然不能提高路面结构强度,但可以维持原有路面结构,改善原有路况,延缓路面病害的发展,推迟路面大修时间,从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2、沿线自然条件概况2.1气象资料铜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具有春夏热、秋雨冬暖、雨热同季、灾害频繁,以及日照少、风速小、多云雾的特征。铜梁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1.70℃,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5.40℃,年极端最髙气温为44.10℃(2006年9月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50℃(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070.60mm,最大年降水量为1482.20mm(1968年),最小年降水量为680.80mm(2006年),最大日降水量233.40mm(2009年8月3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9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90%,年平均风速为0.90m/s,静风频率高达43.0%。2.2地质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铜梁城区,场地原地貌属于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现状因城市建设而对场地进行了市政道路建设和河道整治。3、现有道路状况3.1交通量现状3.1.1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分析本项目作为G319国道线,交通组成主要为大中型货车及中型客车。根据业主提供的交通量资料及交通流量观测站提供的数据,结合野外勘察期间的交通量调查,各类代表车型的交通量、轴载及其所占比例见表3-1。表3-1交通量及轴载调查车型前轴重(kN)后轴重(kN)后轴数后轴轮组数交通量比例(%)小型客车1925.61双轮组252235.9中型客车38581双轮组88912.7小型货车18.941.81双轮组98714.1中型货车3570.151双轮组88812.7大型货车501102双轮组102514.6汽车列车23842双轮组79811.43.1.2目前累计当量轴次和未来设计年限内累计当量轴次估算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再考虑重轴载车辆和该区社会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交通等级(轴载作用次数)进行计算。进行预防性养护设计的处治后,设计年限按3年计,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为5.0%。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3211,属中等交通等级;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4944,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6979933,属中等交通等级;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7137,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1.007601E+07,属中等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等级。3.2沿线现状3.2.1、G319国道本道路采用一级道路、双向4车道的标准,道路控制红线宽度为40米,标准路幅宽度为16米,既有道路原设计时速60km/h,平面和纵断面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表3-2原路状况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起讫桩号kmK2617+437~K2620+468.8292路线长度km3.0318293主线及相交道路等级K2617+437~K2618+832段二级道路,双向4车道K2618+832~K2620+468.829段一级道路,双向4车道4设计行车速度km/h605路基宽度m166最大纵坡%47最小竖半径m10008停车视距m1003.3路基现状3.3.1原路路基横断面布置原有道路的路基标准断面形式:G319国道原有路基标准路幅为:2~4m(人行道)+8m(行车道)+8m(车行道)+2~4m(人行道),横断面示意图如下:图3-1路基标准横断面图3.3.2原路路面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原路路面主要病害为车辙,本项目路基整体性较好,大部分路段有车辙现象,原路路基完整。因铜安高速巴岳互通口开放,现道路车流量加大,节假日车流量剧增,为预防路面破坏,现进行预防性养护措施。3.4路面现状3.4.1原路面结构本路段原设计采用路面结构形式为5cmSMA-13C沥青玛蹄脂碎石砼+6cmAC-20沥青混凝土+20cm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5排水现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雨水和污水管道均位于人行道道上,沿线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完善,未出现排水设施损坏的现象。未发现需要增设的排水设施。3.6桥梁涵洞使用现状本路段不涉及桥梁涵洞。3.7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现状据调查,设计路段的标志标牌、标线等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设置完善,未出现损坏现象。本次设计为预防性防护工程,以达到改善路面的行驶质量的目的,实施后的新路面维持原路面标高,本项目进行铣刨后重新铺装路面处理后,需要重新设置新的路面标线,本设计已对交通标线进行详细的设计。4、路线设计本项目设计仅对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工程设计,主要是修复路面的各种病害达到预防性养护的目的,原道路建成后,设计为本干道采用一级道路,平面和纵断面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本项目为路面修复工程,保持原有的线形指标。5、路基路面修复设计5.1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1)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本次设计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路面材料和路面强度,尽量减少废弃方,节省投资。(2)本次整治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尽量节约投资。5.2车辙病害处理因该路段车辙病害较多,所以该段进行整体铣刨,先铣刨上面层(为了不留下薄弱夹层,按4cm计算)后,铺筑5cmSMA-13C沥青混凝土。6、交通安全设施改造6.1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6.2设计内容6.2.1标线(1)设计原则及内容本次设计标线按照原有标线恢复,不做另行设计。施工前须保留沿线影像视频资料,以便后期计量结算使用。根据本路实际情况,确定按双向六车道划线;车道边缘线为宽度15cm白色实线,车道分界线宽度为15cm双黄线,为6m划线9m空的“6-9”线。本项目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采用"6m/9m"间隔的虚线(白色),宽度为15cm;(2)技术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1)路面文字的字体应符合GB5768-200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要求;2)斑马线与车道边缘线之间应留出3cm间隙,以利于排水和清扫;(3)交通标线材料及施工要求:所有标线材料均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表面撒反光玻珠);标线材料应符合部标《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的规定。标线的颜色及形状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所有标线干燥后的厚度为2mm,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量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3Kg/m2的玻璃微珠。施工路面标线之前,要求路面干燥、清洁,除净杂物及灰尘。车道边缘线不得侵占车行道宽度。划标线之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道路平曲线要素实地放线,以保证标线位置精确、线形顺畅。标线施划厚度允许偏差±0.25mm,宽度允许偏差±5mm,长度偏差±50mm,横向偏位±30mm。喷涂后边缘无明显毛边,顺直平滑。标线的颜色及形状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0138-2015)以及《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2014)的规定和设计要求7、结构计算参数7.1结构计算参数取值(1)方向系数:0.55(2)车道系数:0.60(3)路基路面材料计算参数9.6-1路基路面结构计算参数表序号材料类型配合比或型式厚度(mm)20℃动态压缩模量(Mpa)泊松比1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50110000.257.2路面结构计算控制指标表9.7-1沥青路面结构计算控制指标序号控制指标名称指标要求1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不小于设计年限内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2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不小于设计年限内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3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15mm4低温开裂验算指标本项目所在地区不需考虑5路基顶面容许竖向压应变本项目采用结构不考虑7.3本项目路面推荐结构本项目路面结构推荐方案如下:(1)车辙段道路面结构表9.8-4车辙段路面铺装结构组合(沥青层总厚度11cm)序号结构层位厚度(cm)混合料类型1上面层5.0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7.4交工验收弯沉值交工验收弯沉值层位单位验收弯沉值检测设备要求表面层0.01mm32.5贝克曼梁弯沉仪8路面主要材料技术要求8.1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采用PCR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表9.10-11粘层用PCR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T06531.18mm筛剩余量,%≤0.1T065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针入度(25℃),0.1mm40~120T0604软化点,℃≥50T0606延度5℃,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注:1.破乳速度与集料的粘附性、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工程上施工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实际的石料进行试验,仅进行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对这些指标提出要求。2.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用试验时间,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5d的贮存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如果经搅拌后能够达到均匀一致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此时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存放在附有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不断地进行搅拌,否则不准使用。8.2沥青面层(1)普通沥青与改性沥青普通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要求针入度范围为60~80,技术指标分别如表9.10-11所示。改性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作为基质沥青,以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其性能也应满足表9.10-11的技术要求。改性后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表9.10-12所示的技术要求。表9.10-11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标号70号试验方法①针入度(25℃,5s,100g)0.1㎜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7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90T062010℃延度,不小于㎝20T060515℃延度,不小于㎝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0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②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6T0605表9.10-12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7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8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和T0609针入度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2)集料技术要求1)沥青混合料粗集料规格一览表表9.10-13沥青混合料粗集料规格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1613.29.54.752.360.6S815~2510090~100--0~150~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43~510090~1000~150~3补充20~2510090~1000~10-0~5----表9.10-14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22)各层材料采用集料规格沥青面层用集料应严格分级加工堆放,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用于轧制碎石的片石应不带风化层,不带泥土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其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2.36mm的集料。为利于混合料级配设计和质量控制,各层集料的分级如下:上面层SMA-13:采用4种规格集料,按公称粒径分为:S16(0~3mm)、S14(3~5mm)、S12(5~10mm)、S10(10~15mm)。3)粗集料技术要求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粘附性,上、中、下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9.10-15。本项目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采用辉绿岩碎石;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采用石灰岩碎石,采用卵石(粒径大于8cm)轧制的碎石、石屑及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当采用酸性石料作为粗集料,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要求时,建议采用掺加适量消石灰粉等技术措施。如使用抗剥落剂时,必须确认抗剥落剂具有长期的抗水损坏效果。现在各种抗剥落剂的产品很多,但质量与使用效果有很大差别,使用时必须按试验规程检验,选用耐热、挥发性小、耐久性好、不致在拌和和使用过程中丧失作用的抗剥落剂。表9.10-15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426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2628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6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51218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3T0320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4级T0616T0663注:对S14即3~5mm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4)细集料技术要求细集料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或卵石(粒径大于8cm)轧制的碎石、石屑及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技术指标应满足表9.10-16要求。为了提高机制砂洁净程度,保证机制砂0.075mm筛孔通过率小于12%的规格要求及颗粒形状,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表9.10-16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50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T034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3T0310亚甲蓝值g/kg≤25T0349砂当量%≥65T0334棱角性(流动时间)S≥30T03455)填料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均不得采用。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9.10-17。表9.10-17矿粉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³≥2.50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0351(3)外加剂技术要求1)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要求其吸附沥青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单位质量的纤维根数多,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木质素纤维的掺量不得少于0.3%,纤维应在250℃的干拌温度下不变质、不发脆。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表9.10-18木质素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木质素纤维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5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h后,冷却称样2)抗剥落剂当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须加入抗剥落剂。但抗剥落剂的具体材料及掺量应由配合比设计及各项性能验证后确定。抗剥落剂宜采用专门厂家生产;如采用消石灰或水泥作为抗剥落剂,拌和设备应配备两套矿粉计量及添加系统。消石灰应满足表9.10-17中对矿粉粒度范围的技术要求。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掺加剂量由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确定。掺加抗剥落剂后的沥青混合料应经过老化处理,其抗水害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相关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验证技术要求,老化处理方法参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中T0734-2000,其中短期老化温度提高到163℃,短期老化时间延长至5h。3)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9.10-19。不得将拌和机回收的粉尘作为矿粉使用,以确保沥青面层的质量。表9.10-19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T0351<0.075mm(%)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注:亲水系数宜小于0.8。(4)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设计阶段确定混合料的配合比。1)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表9.10-20SMA-13矿料级配要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油石比(%)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4.8表9.10-21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SMA-13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6.0空隙率VV(%)3~4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沥青饱和度VFA(%)75~8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5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20℃)(%)不大于1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5200(6000)-1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2500构造深度(mm)0.8~1.5路面空隙率(%)不大于6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80注:括号内数字适用于长下坡路段;9路面主要施工技术要求9.1垫层施工前路基质量检查垫层施工前路基的主要检查项目包括:碾压检查、强度检查、平整度及弯沉检测,满足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中相关规定。路基放置时间过长或经过雨水浸泡,须重新验收。在路基完工并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路床加强层施工,以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9.2沥青砼路面(1)总则1)沥青路面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2)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3)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两层沥青层的施工间隙中不得进行任何有可能污染沥青层的作业。中央带、绿化、路肩加固、边坡防护、护栏、标志牌、路缘石等有可能因开挖或回填作业造成路面污染的工序应尽量安排在路基和基层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并在沥青层下面层施工前完成。4)施工单位应按规范规定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安全。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和使用液体石油沥青的全过程严禁烟火。5)路面施工前应对路基工程、构造物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检查,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6)沥青路面用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选购沥青时应查明其原油种类及炼油工艺,沥青出厂均应附有质量检验单,施工单位在购货后进行试验确认。7)设计文件未详尽之处请遵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规定、要求执行。(2)材料1)沥青在储罐中的储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得高于170℃。道路石油沥青在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中。2)本次设计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宜存放在立式罐中,并保持适当搅拌。储存期以不离析、不冻结、不破乳为度。3)沥青推荐采用工厂定点生产成品沥青供应施工现场的模式。成品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的检测质量,其各项技术指标不得低于规范及设计文件中的技术要求。4)沥青混合料用集料在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时,均应采用真空吸尘法或水洗法进行清洗,以准确确定0.075mm通过率。5)沥青混合料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9.3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1、混合料配合比1)石油沥青加工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1、5.2.2-2、5.2.2-3中相应规定。2)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按照规范要求结合筑路材料来源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时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实际施工使用的代表性材料,混合料性能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对沥青混合料和试件的取样必须贯彻随机性取样的原则,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随意删除不合格的数据。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4)生产配合比必须针对每台拌和机进行,严禁多台拌和机使用同一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经监理审核并报业主批准后,才能进行试拌试铺,验证生产配合比的正确性。试验段分试拌与试铺两个阶段,宜包括以下试验内容:(1)确定适宜的施工机械和机械组合方式。(2)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数量、拌和时间、生产能力、拌和温度等,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供正式生产用的各热料仓集料、矿料配合比和油石比(生产配合比)。(3)通过试铺确定摊铺的操作方式、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4)通过试铺确定压实机具类型与组合、压实顺序、压实温度、碾压速度及碾压遍数等。(5)施工缝的处理方法。(6)沥青面层的松铺系数。(7)确定施工进度、作业长度,修订施工组织计划。(8)检查原材料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9)确定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机械设备、通讯及指挥方式。5)试验室根据以上过程编制配合比设计报告及试拌试铺总结,经监理及业主批准后把标准配合比及设计油石比下达给施工单位。根据标准配合比及质量管理要求中各筛孔的允许波动范围,制订工程施工用的级配控制范围,用以检验和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质量。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2、混合料拌制1)沥青拌和站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拌和站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料场必须设防雨顶棚,严禁泥土污染集料。2)沥青混合料推荐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和。拌和机各种传感器必须定期检定,应充分重视拌和机的标定,开工前进行标定,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自校,发现级配、用油量异常应停止拌和查找原因。冷却供料装置需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3)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必须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应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G的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4)拌和机必须有二级除尘装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但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5)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6)混合料的均匀性应逐车检测,若出现花白料,应废弃及停机分析原因。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其主要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矿料、沥青加热温度不够;沥青用量不够;拌和时间不足;搅拌锅叶片磨损;细集料用量偏多。7)施工温度控制如下表所示。表9.12-1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沥青加热温度150~160沥青加热罐矿料温度170~180热料提升机混合料出厂温度正常范围155~165,超过180℃者废弃运料车混合料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50摊铺机料斗摊铺温度正常施工不低于140摊铺层内碾压温度正常施工130~150复压不低于110摊铺层内碾压终了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90(表面)摊铺层表面表9.12-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工序改性沥青混凝土测温部位沥青加热温度160~165沥青加热罐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165~170-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170±5沥青储罐集料加热温度180~200热料提升机改性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5运料车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195运料车混合料贮存温度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储料仓摊铺温度,不低于160摊铺机料斗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摊铺层内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100摊铺层路面开放交通时的路面温度,不高于50摊铺层路面3、混合料运输1)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严禁超载运输。运输能力应略有富余。2)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并涂刷适当的油水混合料,严禁有泥沙或其他杂物残留车厢。装车过程中料车应前后移动,以免形成锥形料堆。3)运料车运输过程中表面必须盖毡布,运输途中不得随意行驶,尽量匀速进行避免突然刹车。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方可进入工程现场。4)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运料车不得撞击摊铺机。施工有条件时,推荐采用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供料,以减少离析、避免温度不匀。提高沥青路面综合质量。5)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4、混合料摊铺1)沥青面层摊铺前,表面进行清洁与冲洗,将表面污染和杂物冲洗干净,下封层上的浮屑要扫掉。下面层、上面层施工前,在无污染的情况下,撒布粘层沥青。2)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推荐采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3)整体式路基混合料摊铺应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并机摊铺,两幅之间应有5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错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应错开20cm以上。4)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烫平板不低于100℃。5)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同时应注意摊铺过程中避免其他物体碰撞摊铺机。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改性沥青混合料及SMA混合料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3m/min。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托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6)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推荐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7)沥青路面铺筑时应尽量避开雨季,已摊铺的沥青层因遇雨未行压实的应予铲除。5、压实及成型1)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应配备足够的性能良好的压路机。2)压路机应慢而均匀、均衡地跟在摊铺机后面及时碾压,碾压时保持直线方向、均衡慢速,长度应与摊铺速度相适应,并保持大体稳定。折返时关闭振动,渐渐地改变方向,压路机两端折回的位置应成阶梯形随摊铺机向前推进,使折回处不在同一横断面上。压路机折返时严禁刹车急停。3)碾压时应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在坡道上碾压时应将驱动轮由低向高处碾压。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喷水必须是雾状的,不得自流,喷嘴必须经常检查是否堵塞。4)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且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80m。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以增加密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使每一个轮胎的压力不小于15kN。当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宜小于12t,相邻碾压带宜重叠后轮的1/2宽度,并不应少于200mm。对路面边缘、加宽中央开口等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振动夯板作补充碾压。5)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车辆,不得散落矿料等杂物。6)在近缘石处应小心驾驶,速度放慢,避免出现缘石被压坏或移位的现象,但应防止漏压。6、接缝1)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2)纵缝应采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3)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接缝应保持干净,表面应涂刷粘层油。7、其他1)、路面需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不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2)、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3)、沥青面层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2m/km、σ<1.3mm。4)、沥青面层各结构层的渗水现场检测满足以下要求:表9.12-3沥青面层各结构层的渗水现场检测指标结构层AC-25CAC-20CSMA-13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200100809.4粘层1、粘层1)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为避免沥青混凝土铺筑过程中粘层沥青被运输车车轮带走,可视现场情况在粘层表面轮迹部位均匀撒布用量为3~5kg/㎡,粒径为2~5mm,油石比为0.6%的预拌沥青石屑。粘层油推荐用量为沥青层之间洒布0.4~0.6kg/㎡,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基面之间洒布0.5~0.7kg/㎡。2)施工采用层铺法施工,碎石采用单粒级碎石,粒径范围为4.75~9.5mm,集料规格和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之6.2的要求。乳液用量采用1.2~1.6(kg/㎡),下封层矿料用量宜为7~9m³/1000㎡。10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本项目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及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GF30-2014)以及《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相关条文执行,路面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按照上述相关规范或《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相关条文执行。11路面施工环保要求在本线路面实施中,应执行以下环境保护规定:(1)施工组织方案中应当包括防尘组织计划内容,按规程提出防治扬尘污染的具体防治目标和防治方法,并将防治尘污染的费用单列入项目报价中。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承包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未制定防尘组织计划的,不得批准其施工。(2)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有关规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工程范围以外的土地及植被应注意保护,并应保证业主避免由于施工污染而承担的索赔或罚款。(3)施工现场生产、生活设施应符合环保要求,并接受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4)施工单位应在施工期间加强环保意识、保持工地清洁、控制扬尘、杜绝漏洒材料,应使施工场地砂石化或保持经常洒水,使得施工场地旁的农田作物绿叶无扬尘污染。路面必须保持整洁,在整个路面内无积水、杂物、污物和大面积可见浮尘。(5)为防止清扫过程中产生扬尘,清扫车集尘槽内应当配备喷水装置。喷淋及喷水装置应当定期维护保养,喷淋装置或喷水装置损坏的清扫车辆,不得进行清扫作业。(6)路面清扫后的垃圾不得随意倾倒,应当运至指定地点或垃圾处理场。(7)施工现场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时,应当分类集中堆放,堆放高度应当在0.7米以下,其周围应当设置封闭围档,并用彩条布或其它遮挡材料进行覆盖。在公路路面上堆放散体材料时,应当采取铺设彩条布等隔离措施,禁止将散体材料直接堆放在路面上。(8)沥青混合料应集中场站搅拌,其设备污染物排放应符合《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6-85)中的一级标准的规定。搅拌场站必须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米以外的下风向处,且不能采用开敞式或半封闭式沥青加热融化作业。(9)施工单位应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施工噪声控制到最低程度。当施工工地距居民住宅区距离小于150米,施工单位不可夜间安排噪声55dB以上的机械施工。(10)施工单位应及时处理施工及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运至监理工程师及当地环保部门同意的指定地点弃置,应注意避免阻塞河流和污染水源。如无法及时处理或运走,则必须设法防止散失。(11)施工单位应将施工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或废水,集中处理,经检验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规定,才能排放到河流或沟溪中。施工单位不得将含有污染物质或可见悬浮物质的水,排入河流、水域、或灌溉系统中。施工排水不得增加河流或水域中的悬浮物,或造成河道冲刷、水质污染。(12)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扬尘、排污、噪声、材料漏失等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应承担全部经济及社会责任。(13)根据国统制【2018】136号要求,本项目的废旧沥青不得随意抛弃,须按照规定进行回收再利用。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实测项目应符合表5.15.2-1的规定。表5.15.2-1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实测项目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公路1压实度“(%)乳化沥青再生≥最大理论密度的87%≥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9%按附录B检查泡沫沥青再生≥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9%2空隙率'(%)符合设计要求T0924:基于最大理论密度,每1500m'检查1点3厚度(mm)平均值符合设计要求T0912:每1500m'检查1点合格值±10±154平整度·(标准差σ)(mm)厂拌冷再生≤1.8(1.5)≤3.0(2.8)T0932:全程每车道施工段连续,按每100m施工段计算σ就地冷再生≤2.0(1.8)≤3.0(2.8)5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T0911:每100m测2处6纵断高程(mm)符合设计要求T0911:每100m测1个断面7横坡(%)符合设计要求T0911:每100m测1个断面注:'无机结合料厂拌冷再生压实度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17)第7.7节的规定执行。空隙率仅针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括号内数字是针对再生层上加铺层厚度小于80mm的情况。12、施工组织12.1交通组织由于在整治施工期间交通压力大,为使施工能顺利进行,特制订本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制订更加详细和易于操作的方案。12.1.1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本次整治施工部位主要为路面工程。针对道路施工制定以下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方案:封闭施工(1)由于全线路段为双向4车道,施工时可考虑封闭两个车道,另2个车道通行,并安排专人24h疏导交通。施工路段养护期满,能正常通行后,应及时解除封闭,开放交通。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交通组织方案设计进行调整。12.1.2交通组织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施工前必须向公路行政执法部门申请,得到确认后进行交通封闭和交通疏导。(2)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或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交通安全工作,配合执法人员工作,随时保持与执法人员和部门的通信联系,确保交通与施工安全。(3)对已安放好的交通标志、标牌,施工方不得随意移动,或未经允许擅自改变交通方向、自行封闭交通、更改作业区域。施工人员作业过程中必须穿戴交通安全标志服。12.1.3主要临时交通设施数量锥形交通路标:3000个;反光安全带:1200m;施工警告灯号:48个;施工标识牌:24块;禁令标志:4块。13施工安全措施13.1一般要求承包人除应遵守《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公路筑养路机械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