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课件_第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课件_第2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课件_第3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课件_第4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

抗生素的选择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

ANA<0.5

109/LANA<1.0

109/L并预计在48h后下降到<0.5

109/L

发热:口温

38.3℃(腋温38.1℃)>1h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

宿主免疫功能

感染病原菌

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血液病患者的特点中性粒细胞减少、细胞功能紊乱器官功能紊乱:肝肾功能↓,皮肤、黏膜屏障破坏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化疗使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侵袭性的操作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感染的特点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血液病患者感染发病率高:22%-96%

血液病患者感染病死率高:14.6%感染易扩散,败血症、肺炎等严重感染发生率高,混合感染多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形成局部化脓病灶常规抗菌治疗效果差早期诊断难,细菌培养阳性率低,难以快速准确地检出真正的致病菌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血液科感染病原体特点细菌仍是血液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目前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68%–57%

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有上升趁势:28%–40%

金葡、表葡、草绿色链球菌耐药菌增多 产ESBL菌、MRSA、MRSE、VRE真菌感染上升:11%–20%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FeverinNeutropenicPatients

EtiologyClinicallydocumented21%Unidentifiedorigin35%Microbiologicallydocumented39%Non-infectiveorigin5%%PicazoJJ.IntJHematol1998;68(Suppl1):S535-538.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2005细菌统计

居前几位的病原菌(协和)

株数百分比铜绿假单孢菌

62216.1大肠埃希菌52913.7肺炎克雷伯菌42210.9鲍曼不动杆菌3519.1金黄色葡萄球菌3067.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386.1阴沟肠杆菌186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84.1屎肠球菌1052.7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早期有效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抗感染治疗开始后,败血症持续24小时以上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治疗开始后24小时控制了败血症,91%可能取得良好预后治疗开始后24小时仍不能控制败血症,对预后的不良影响类似于合并休克或出血,治疗失败率>62%-76%如果不存在休克、出血或肺炎,75%~88%可取得良好预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起始治疗的基本原则及时、足量、广谱/联合猛击(hittinghard,重拳出击)StepDownMethod

最初经验治疗(empirictherapy)选用的抗生素应尽量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如果延迟使用足量(广谱、剂量)的抗生素治疗,容易诱导细菌耐药,增加治疗难度及病死率细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临床诊断和其后改用窄谱抗生素(TargetTherapy)提供依据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流程评估病情寻找感染灶病原体排除非感染性因素立即开始适当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风险评估

最初风险评估治疗地点治疗选择

高风险(下列任一因素):

●发热时住院病人

●存在严重的伴发病或伴发病处在临床不稳定状态●预计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并≥7天住院IV治疗●血肌酐>2.0mg/dL,肝功能>3倍正常值

●肿瘤未控制/进展IV治疗●肺炎或其他复杂的感染或或持续IV/口服治

最初的评估●MASCC风险评分小于21分住院口服治疗

低风险(无上述因素和存在以下多数因素):

或●门诊病人发热考虑门诊就医●未伴有严重伴发病需要住院治疗或密切观察或参考低风险患者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7天)对于低风险病人门诊疗法●体能状态良好(ECOG0-1)有完善的门诊基●血肌酐≤2.0mg/dL,肝功能≤3倍正常值础设施可在家治●MASCC风险评分≥21分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MASCC评分标准

症状的分级 无(缺乏此表现) 有(具有此表现)

轻度(5) 低血压(3) 门诊时出现发热(3)

慢阻肺(4) 年龄<60(2)

真菌感染(4)

或实体瘤(4)

脱水(3)≥21分为低危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万古霉素的选用

为防止耐万古霉素菌株的产生,万古霉素的应用不作为常规初始经验治疗,除非存在以下临床情况的严重感染

●临床明显、严重的导管相关感染

●广泛的皮肤粘膜受损和感染抗青霉素的草绿色链球菌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接受沙星类和复方新诺明预防的病人)

●血培养最初鉴定为G+菌

●已知的耐青霉素和头孢的肺炎球菌定植或MRSA

●培养阴性而出现低血压或感染性休克

如果应用万古霉素2—3天无效,应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进一步治疗

每日病情评估

有反应者

●发热趋势减退●感染症状及体征稳定●每日具体部位检查或改善●每日追查实验室培养结果:●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反复做血培养以提供细菌及真菌的清除情况●评估对治疗和药物毒性的3-5天后评估经验反应:治疗的整体反应▲发热进展(72-120h)

▲感染症状和体征●药物毒性的评估包括器官无反应者衰竭的毒性(肝功能和肾功●持续或间断性发热能检测至少2次/周)●感染症状及体征未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可能不稳定●持续血培养阳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有反应者(已证实的感染)进一步治疗有反应者

建议具体治疗的持续时间

●皮肤/软组织:7-14天

●血行感染(不复杂)▲革兰氏阴性:10-14天▲革兰氏阳性:7-14天●最初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需要▲金葡:在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两周继续保留直到中性粒细胞计▲酵母菌:在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

两周数≥0.5109/L或以上●鼻窦炎:14-21天●抗菌治疗期间可能依据个人●细菌性肺炎:14-21天情况而定:●霉菌:已证实▲中性恢复情况▲假丝酵母:在第一血培养阴性后最少两周的感染▲体温迅速恢复正常

▲霉菌(如:曲霉菌):最少12周▲具体部位的感染●病毒:▲感染的病原菌▲HSV/带状疱疹:7-10天

▲患者的基础疾病▲CMV:14-21天

★病毒血症:口服更昔洛韦或IV更昔洛韦或磷甲酸★肺炎:IV更昔洛韦或磷甲酸加IV丙球★完成抗CMV感染2-3周后考虑维持抗病毒治疗2-4周▲流行性感冒:5天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治疗浪有反应者(不明原因发热)进一步治疗

有反应者

建议治疗持续时间

中性粒细胞中断治疗≥0.5109/L不明原因发热

●继续目前治疗方案直到中性粒细胞恢复

●改为口服抗生素直到中性粒细胞恢复 中性粒细胞(环丙沙星50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0.5109/L500mg/q8h,青霉素过敏改克林霉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