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目录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易错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易错点2】多元一体【易错点3】敬天保民【易错点4】井田制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易错点1】华夏认同【易错点2】精耕细作【易错点3】自耕农、佃农、雇农【易错点4】百家争鸣考点三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易错点1】中央集权制【易错点2】君主专制【易错点3】州刺史由监察官吏演变为行政官吏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01分封制与宗法制01【点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破解】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具有地方分权特点的管理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查方向: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如加强地方管理、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民族交融。历史遗存:皇族分封、姓氏起源、地名简称等)、瓦解、分封形势图(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性)、分封制下同姓不婚的原则。分封制的影响: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考查方向:一是宗法制的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019全国卷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制的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及其表现:如家国同构的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尊卑等级观念、尊老爱幼的传统“父母官”、“长兄如父”的观念、宗族势力、族谱、家庭本位、重男轻女等)分封制与宗法制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警示】掌握分封制之下周王与诸侯各自的权力与义务。【问诊】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地方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权利: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走出误区专练】1.(2020年全国Ⅰ卷,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2017·全国·高考真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2023秋·河南郑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4.(2023秋·四川·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A.与宗法制度结合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C.具有严格的程序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5.(2023秋·四川乐山·高三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A.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C.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02多元一体02【点拨】多元: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一体:民族、文化的内聚性。【破解】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随着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多元一体: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似性,汇集成一个主体。考试中有两种情况:①新石器时期的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带有对方的文化因素。②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互相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史不同文明只能用“多元”,不能用“一体”。美国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色。【深度剖析真题】1.(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警示】正确理解多元一体的内涵。【问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多元一体: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似性,汇集成一个主体。考试中有两种情况:①新石器时期的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带有对方的文化因素。②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互相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走出误区专练】1.(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群中有一组特殊器物,包括环首刀、铜凿等,这些器物在当地没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国西北系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其来源不言自明。二里头青铜器群中发现有含砷的青铜器,砷青铜技术始源于西方。这反映出中华早期文明(
)A.起源于二里头文化 B.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C.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D.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2.(2023·河北·校联考三模)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2023秋·天津滨海新·高三大港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03敬天保民03【点拨】敬天保民思想孕育着人文意识和民本思想。【破解】统治者应该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既敬重上天,又重视人民的作用。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对后世“民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最主要代表,一般认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宣扬民本为手段来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警示】掌握敬天保民的内涵、目的以及影响。【问诊】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答案】C【叮嘱】周公认为商人认为的天命恒常的观点是错误的,天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要求统治者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要知稼墙之艰难和知小民之依,进而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天保民的主张。【走出误区专练】1.(2023·山东聊城·校考模拟预测)《尚书召诰》引周公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敬天保民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尊礼尚德2.(2023秋·内蒙古包头·高三统考开学考试)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3.(2023秋·河南郑州开学考试《礼记·表记篇》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据此可知,夏商周三代(
)A.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传承了敬天保民的思想C.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发生 D.国家制度设计相似4.(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B.血缘宗族关系被打破C.天命观念遭到废弃 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5.(2023求·河南周口·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 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C.天人感应的思想 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04井田制04【点拨】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破解】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如西周后期出现以土地作为交换物,则说明井田制松动或土地私有制萌芽),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公田和私田:在西周井田制中,中间一块叫公田,劳动者耕种,收获全归贵族;周边田地叫私田,由劳动者耕种收获归己。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技术的出现,逐渐公田遭抛荒,人民主动开发新的土地,因此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深度剖析真题】1.(2020·天津·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警示】井田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问诊】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答案】D【叮嘱】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走出误区专练】1.(2019·江苏·高考真题)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2.(2023秋·福建漳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以下史实反映出当时(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枋、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邵至与周王室争夺御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邻至承认御田为王室所有。A.集体劳作形式的迅速瓦解 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3.(2023春·江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廛里(民居)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矗(疆),西周时期(
)A.土地规划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B.田制改革已经广泛推行C.土地国有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D.采用多种分封土地标准4.(2023秋·四川成都·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土地买卖自由 B.铁犁牛耕出现 C.土地国有制度 D.重农抑商政策5.(2023秋·陕西榆林·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铭文内容(
)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 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 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01华夏认同01【点拨】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破解】华夏一词,本义是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作为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人为区别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深度剖析真题】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警示】华夏认同内涵【问诊】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华夏认同:①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封国、民族共同向华夏族靠拢,承认炎黄为共同始祖,认可华夏文化。②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皇室追溯黄帝为始祖。③辽夏金学习中华制度、文化,将自己视为华夏的一员。【走出误区专练】1.(2023春·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 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二模)如别为西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圈示意图。这一变化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
)A.国家已实现统一 B.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诸子思想同源异流3.(2023秋·新疆乌鲁木齐·高三兵团二中校考阶段练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战国时期,楚国曾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
)A.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 B.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C.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 D.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4.(2023秋·湖北武汉·高三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 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 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5.(2023秋·陕西西安·高三西安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02精耕细作02【点拨】未能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内涵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的精心耕植,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古代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表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作物);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一般指的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草、培土、施肥、灌溉、治虫等技术)为目的(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的综合技术体系,可分为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灌溉工具、农学专著、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破解】一是概念的理解(重点关注精耕细作的表现:2021湖南卷绍兴赈灾、2020全国卷朱朝扩大稻麦种植、2016海南卷贾思勰齐民要术、适当关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书、二十四节气);二是精耕细作的原因(人地矛盾小农经济、重农)和影响(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警示】基准掌握精耕细作的内涵以及表现。【问诊】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答案】D【叮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2)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4)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5)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宋:《陈敷农书》、元:《王祯农书》、明:《农政全书》【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石家庄·高三阶段练习)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 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2.(2023·潍坊·二模)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八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
)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4.(2023秋·四川绵阳·高三阶段练习)如图为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藏魏晋时期二牛耕地图壁画砖,左侧绘二牛驾直辕犁,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后面一树上栖鸟,画面上方有二飞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牛耕生产技术的普遍性 B.反映当时农业达到精耕细作的地步C.佐证了魏晋时期人民的生活富足 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一统局面5.(2023·辽宁沈阳·模拟预测)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遗址出土铁农具分布(局部)表,这表明战国时期(
)出土地工具种类镈镰䦆铲齿耙锄掐刀总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4291513172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2602370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89181A.铁制农具在全国广泛使用 B.农业生产动力发生巨变C.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 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03自耕农、佃农、雇农03【点拨】正确区分自耕农、佃农与雇农,自耕农与佃农都是个体农耕【破解】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以中国为例,战国时即已出现有依附关系的佃农。魏晋南北朝时,佃农庇荫于豪强地主,列入地主家籍,佃农要获得自由,必须经过放免和自赎等手续。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租佃经济: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农民的制度。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佃农庇荫于豪强地主,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不抑兼并,因此租佃制兴盛,佃户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租种地主土地,人身依附逐渐和缓。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自然经济基本上等同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侧重规模校,自耕农经济侧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雇农:一般全无土地和生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如中国建国前的长工、零工等。雇农受地主或富农的苛重剥削,劳动时间长、工资少、职业不固定,迫切要求革命。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没有土地,没有生产工具或者只有少量生产简单工具,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农民。与地主只是经济上的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警示】自耕农、佃农与地主的关系。【问诊】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答案】A【叮嘱】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自然经济基本上等同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侧重规模校,自耕农经济侧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走出误区专练】1.(2019·全国·高考真题)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2018·全国·高考真题)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2023·甘肃武威·校考模拟预测)如表是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地的地权情况表(据当地鱼鳞图册统计)。据如表可以推知当地对象亩数分级户数户数百分比(%)田地亩数田地亩数百分比(%)地主30亩以上20.28107.8212.44富裕农民10—30亩50.7270.718.16自耕农和其他小土地者10亩以下68799688.2779.4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隐瞒土地现象严重C.农民收入极不稳定 D.人地矛盾较为突出4.(2023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北宋中期,刘敞《荒田行》诗云:“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良田茫茫少耕者,秋来雨止生荆棘。县官募兵有着令,募兵如皋官有庆。从今无复官劝农,还逐鱼盐作亡命。”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抑制C.兵农合一制度不合时宜 D.工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5.(2023秋·江苏扬州·高三扬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明清时期,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经营,在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地主也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行为。这种现象(
)A.冲击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B.固化了农村的阶级结构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减轻了农民的封建负担04百家争鸣04【点拨】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鸣”【破解】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主张最受统治者欢迎。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深度剖析真题】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警示】百家争鸣中也有共同之处。【问诊】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质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和社会问题(如人性、人与自然关系、怎样治国理政。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派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同之处。如各学派都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的治国方案;具有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等等);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又彼此吸收(如荀子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走出误区专练】1.(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2023·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3.(2023秋·云南·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追求政治重建 B.强调以法治国C.宣扬为政以德 D.主张仁义并举4.(2023·贵州毕节·统考三模)孔子主张修身,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循规蹈矩,彼此不得逾越。韩非子主张严明赏罚,强调君臣、上下、妻妾、嫡庶保持严格界限,各自都应安于本分。这说明孔子和韩非子共同之处在于(
)A.主张君权至上 B.维护封建等级C.意图匡正时弊 D.重建周礼权威5.(2023秋·山东菏泽·高三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 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考点三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01中央集权制01【点拨】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破解】中央集权制: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郡县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朝行省制、明清督抚制等一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关注两个主干知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一一政治举措如推恩令、刺史(监察和地方治理)、察举制;经济手段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皮币”;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二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散机构权力;设立通判,制约知州;崇文抑武等)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方式:①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②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③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④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如全国卷考国家组织力量强大、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2021山东卷考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政治统一)。三是中央集权的演变(如汉初王国问题、安史之乱、东南互保、湘淮系集团的崛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中央权力下移)均意味着中央集权有所衰落)。【深度剖析真题】1.(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警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限度有区别。【问诊】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秦朝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福建漳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如齐人淳于越、茅焦,鲁人伏胜等。这些博士也是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他们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参议辅政集团。据此可知,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旨在(
)A.消除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B.笼络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C.推动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善 D.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2.(2023秋·黑龙江双鸭山·高三双鸭山一中校考阶段练习)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3.(2023·安徽亳州·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4.(2023春·吉林长春·高三长春市第十七中学校考开学考试)秦朝里的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在身份的登记、公证,赋役征发与里内治安等领域,民众与县下诸官直接联系,里及其典、老并不具备多少处理问题或管理的能力、资格,而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这表明秦朝(
)A.官僚政治体制的日渐成熟 B.文书管理制度相对严格C.基层治理服务于中央集权 D.典老职权范围日趋广泛5.(2023秋·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如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02君主专制02【点拨】君主专制通过调整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来加强皇权【破解】一是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重点掌握以下概念: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相权转移)、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军机处)。二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选择题考查频率不高。明清时期更多起负面作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一般方式:①分散相权(如唐初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宋枢密院分掌军事、三司分掌财政、副宰相“参知政事”)②转移相权(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丞相权力)③废除相权,设立秘书机构(如内阁和军机处)④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密折制)⑤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字狱)【深度剖析真题】1.(2015·天津·高考真题)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警示】充分理解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的影响。【问诊】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答案】D【叮嘱】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确立皇帝制度:①内容: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②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③廷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廷议是原始民主传统的延续。【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江西宜春·高三江西省宜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当夏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的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
)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 B.论证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 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2.(2023秋·广西钦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3.(2023秋·河南南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的意图是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全国思想统一C.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03汉代“州”概念的发展异化影响03【点拨】州刺史由西汉时监察官吏演变为东汉时的行政官吏【破解】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汉代以来,豪强地主不断发展,至东汉末年,已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的带有割据势力。经济上实力雄厚。豪强地主拥相当规模的田庄经济。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拥有了割据一方的物质基础。以田庄为依托,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僮客、宾客等依附人口,使后者脱离国家户口,附籍于自己,把土地租佃给他们,使他们免于向国家缴纳赋税的同时,向自己缴纳粮谷。豪强地主占有的这种人口,往往为数众多,成为私人势力的来源。豪强地主还拥有大量宗族人口,宗族聚居,彼此照顾,在乡里间形成了强大的一姓一族的宗法势力。政治上称霸一方。豪强地主通过所控制的宗族,确立了对于乡里的领导地位,其势力达到州郡。他们极力使其代表人物进入州郡行政机构,充当主要僚属。在东汉后期,当地人充当州郡僚属成了惯例,朝廷只任命各地的刺史、太守、县令,本地重要僚属任命的优先权则属于豪强大姓。因此州郡大吏在一定程度上把持并同朝廷分享了地方政权。地方豪强还通过名士操纵朝廷选举,影响国家政治。名士是东汉后期重要的社会势力,以某种道德方面的表现超人一等而出名,大多出身于豪强大姓。名士主持乡里清议,品评乡里人物。当时朝廷选拔官吏,以乡里品评为根据,名士由此对朝廷用人有影响力。东汉后期,名士对于选举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豪强通过把持地方政权和操纵朝廷选举,掌握了国家机器中的地方部分,并具备全国性的影响能力,为地方割据作好了政治准备。军事上拥兵自重。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田庄内建立了武装体系:一是修筑坞壁;二是建立私人武装。坞壁同田庄结合起来后,田庄既是生产单位,又是防御单位。一些田庄里还能打造兵器,做到兵器自给。独立于国家武装力量之外的由豪强掌握的私兵在东汉末年已很普遍,他们既有维持本地封建秩序、发挥国家镇压职能的补充作用,又对朝廷构成威胁。镇压黄巾起义后,汉朝的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地方豪强的私家武装进一步朝着统一国家对立物的方向转化。东汉后期州由监察区变为最高行政区后,地方豪强的核心人物州牧就演变为地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深度剖析真题】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警示】
州刺史由西汉时监察官吏演变为东汉时的行政官吏【问诊】本题考查汉朝“州”的变迁,属于本质、影响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汉朝“州”的变迁为依托,分析东汉后期州权力的膨胀产生的影响。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汉朝“州”的变迁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走出误区专练】1.(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2.(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3.(2023秋·河南许昌·高三禹州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4.(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C.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5.(2023秋·湖南怀化高三月考)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一名刺史,全面负责监察区内的郡国官员。到西汉末期,刺史的职权逐渐强化,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了东汉时期,刺史已经成为掌控一州的封疆大吏了。这反映出汉代(
)A.地方治理日趋强化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刺史制度逐渐异化 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目录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易错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易错点2】多元一体【易错点3】敬天保民【易错点4】井田制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易错点1】华夏认同【易错点2】精耕细作【易错点3】自耕农、佃农、雇农【易错点4】百家争鸣考点三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易错点1】中央集权制【易错点2】君主专制【易错点3】州刺史由监察官吏演变为行政官吏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01分封制与宗法制01【点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破解】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具有地方分权特点的管理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查方向: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如加强地方管理、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民族交融。历史遗存:皇族分封、姓氏起源、地名简称等)、瓦解、分封形势图(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性)、分封制下同姓不婚的原则。分封制的影响: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考查方向:一是宗法制的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019全国卷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制的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及其表现:如家国同构的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尊卑等级观念、尊老爱幼的传统“父母官”、“长兄如父”的观念、宗族势力、族谱、家庭本位、重男轻女等)分封制与宗法制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警示】掌握分封制之下周王与诸侯各自的权力与义务。【问诊】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地方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权利: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走出误区专练】1.(2020年全国Ⅰ卷,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题干
两句话+设问,第一句是第二句所叙述事件的背景,第二句是第一句事件的发展,强调问题的发展演变:从向周王请求提升爵等级到自立为王。背后反映了王室的衰微,春秋时期诸侯开始挑战原有统治秩序,社会呈现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此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属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史,题干中有时空(春秋时期楚国),有史料(史记)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表明周朝),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革),题目贯穿核心素养。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盛,不满足既有秩序,想要提升爵位等级,遭周王的拒绝,楚王熊通突破原有秩序自我封王。要求改变原有群体秩序,开始从原有秩序中觉醒起来,挑战原有秩序,爵位制度代表原有的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其它选项,A和B的表述过于绝对,C的表述带有“开始”,内容上也需要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分封制的瓦解从浅层次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西周初年,封国面积较小,彼此不交,矛盾较少,也不会形成彼此之间的争夺。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总体国力远大于其它诸侯,故而就算有反叛之心而无反叛之力。礼乐制刚刚推行,授其约束,心思固然较少。西周时各诸侯国四周均有蛮夷之族,诸侯本身力量不强,内忧不解何以对外。上述情况一变,加上平王弑父,礼乐宗法始乱,故而有了春秋之乱世。2.(2017·全国·高考真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3.(2023秋·河南郑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2023秋·四川·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A.与宗法制度结合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C.具有严格的程序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周代分封旁姓时,须按规定选择分封对象、明确诸侯国号、规范分封内容,有着严格的程序,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对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周代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主要对象,排除B项;据所学,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秋·四川乐山·高三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A.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C.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下葬的方式和身体摆放方式与陪葬品,倗伯夫人代表周人文化,倗伯是山西地区的代表,体现了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材料更突出的是陪葬品代表的周文化,说明周人文化已经逐渐推广到了山西,即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比较,不能反映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血缘关系是否为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促进周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02多元一体02【点拨】多元: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一体:民族、文化的内聚性。【破解】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随着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4月北京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科技管理部社会招考(415)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安2024年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服务特聘人员招募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4月云南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昆明分中心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4月上海浦发银行公司业务部社会招考(416)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苏州银行镇江分行2024年招考1名国际业务岗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福建海峡银行漳州分行2024年诚聘英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养老养生合伙经营退伙协议书3篇
- 天津2025年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招聘3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五星级酒店前台实习生聘用合同样本3篇
- 唐山2024年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招聘警务辅助人员3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正态分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4200字(论文)
- GB/T 45086.1-2024车载定位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卫星定位
- 支气管动脉造影护理
- 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教师卷)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校园春季安全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MOOC】工程力学-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合同助力教育公平
- 工地钢板短期出租合同模板
- 电力电子技术(广东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