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_第1页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_第2页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_第3页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_第4页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宁府荣府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2第二课时(学习并阅读分析1自然、6——9自然段)(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3第三课时2、第6至9自然段,下列问题:大。)(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3)这副对联的意思中,我们可以了解了怎4第五课时56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第2段瓦楞wǎléng朱拓tà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然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第79段敛liǎn第83、87段怔怔zhēngzhēng|咀嚼jǔjué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zhuì第112段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7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8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1开端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52段)(侧面描写)9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第45段),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66段)变化?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3—-33麻木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第三课时生命轨迹周围的人初到鲁镇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被卖改嫁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再到鲁镇柳妈——冷酷(社会)寂然死去卫老婆子、“我”——同情(社会)讲析评价: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f.祥林嫂死后:第20段1.精当的环境描写。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了血色。(第66段)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麻木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3.倒叙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快乐与幸福苦难与不幸拼死反抗胖了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教学步骤】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2.关于《老人与海》3.课文情节(一)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二)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难点探究2.【提问】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蜀道难·教案第1课时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第2课时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论,交流)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秋兴八首(其一)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 宋诗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杜诗解意》)。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思乡------怨恨胡俗匈奴?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身死异国--------有志难展----借古伤今七、拓展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登高【教学目标】【学习设想】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教学步骤】(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经“右臂偏枯耳半聋”。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苦的鸟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相守也,是不重可叹哉?(同上)1.课前预习2.课内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路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3.关于《锦瑟》4.关于《马嵬(其二)》4.【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6.《马嵬(其二)》的巧对7.李商隐诗的用典【背景材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2.邦国的主权在民。5.用人以民意为准。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2.导入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4.文章梳理问答。(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参考答案]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醇(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省略句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1.背诵全文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湾池(读cù,密)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舜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教学目的】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鞣(燥)、知(智)、乎(于)。【教学设想】3.解题:6.教读: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教学步骤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2.学习课文第一段。预习指导1.关于作者: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④逡()巡组慶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①务耕织()守战之具()②会盟()重宝()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O11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①zòngyíngcóngchéngshèn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点?3.书面翻译第1段。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检查讲评作业:(略)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4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附例句并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1.背诵第3自然段。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附]误译举例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陈涉秦始皇其原因是三段中的“”“”“”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2第5自然段导读: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及“”;第2段的:“”、“”及“”;第2段的:“”及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的旷[附]练习答案1.(1)(略)(2)余威震于殊俗;力量强大;力量;地理。(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长策(2)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胜;同年而语;何也。(3)(略)布置作业(作业指导和补充练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1.通假字:受一授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2)理解分析“古之学者必有师。”(3)学生当堂背诵第1白然段。1.背诵第1段。第二课时(1)通假字(2)虚词(3)词类活用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1)请学生朗读(2)分析b.爱其子(3)背诵(2)分析(3)背诵。3.第4段。(1)分析:(2)背诵。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3.对比论证。四、写作特点:1.有破有立2.对比论证执笔人:徐美健【背景资料】二、动物的游戏(库宝善)实现的理想。祖孙三代4、2、1的局面,使12只眼睛都盯在了孩子身上,真是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来越少(赌钱之类应不在此例,因为不能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设身处地想一想,一点也不奇怪,有何种猎物能幸免于难呢?有时看到有的小老虎在前方潜伏,一只则迎面走来,突然前者跳出,两只【示范教案】【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板书)动物游戏之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容: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教学目标】(板书)宇宙的边疆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3.本文的说明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好协调。【背景资料】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1)统一场论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2)高维空间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示范教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2.本文的基本结构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童年青年(成年)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实验(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故事(理论)3.本文的基本内容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习作目标】【写作指津】【范文揣摩】(1)虎(2)蚕(1)艺高人胆大(3)有志者事竟成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执笔人:喻祥坤【片段练习】论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习作目标】【写作指津】【范文揣摩】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生(七嘴八舌):母爱,不对是亲情…材料(放幻灯片):“那么何时是你最富的时候?”“在我想捐款的时候!”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亲属称谓血亲关系外公、妈妈、叔叔姻亲关系婆婆、嫂子、大伯非亲属关系社交称谓总统先生、法官大人职衔称谓王教练、陈主任谦称在下、弟子、孩儿敬称张老、老兄、老崔亲昵称谓大李、爷们儿、闺女戏谑称谓大兵、老外、小子名字称谓李少红、何扃、刘翔行”或“不愿意”而是委婉地说:。当对方盛情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你会的语词来暗示某种气氛、倾向。比如报道两国代表“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表明;说他们“诚挚地交换了意见”是表明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学法:(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2)自学尝试法(3)个体学习法(4)合作学习法(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见解?”(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阅读[快活三][鲍老儿]。呢?【补充材料】【教学目的】【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现在的矛盾第二课时[教学设想]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江南柳张先(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望海潮(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二导入三作者简介鹤冲天柳永四.朗读本诗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五试着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学生齐读三解题(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五艺术特色【教学目标】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4.关于《定风波》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所见:大江淘浪风流人物乱石惊涛多少豪杰所思: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一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学过程】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一)分析词的上片——借景抒情—(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1)看、拍、会、登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张翰——乐于归隐 (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反)桓温——叹时光流逝(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用典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3.补充注音:谢?5.思考问题:(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过渡句)苏轼(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同年,因母丧返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1072年,才通判杭州。1075年起,历知密州、(三)关于赫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反映的思想情绪。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教学目标】【课时安排】1课时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2.李清照和“闺怨词”3.写作背景:4.关于《醉花阴》5.关于《声声慢》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和练习”二)?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执笔人:喻祥坤【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四相关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注意学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板书)短文三篇1.作者简介1、熟读课文2、总结各篇主旨第二课时3.关于《信条》热爱生命坏日子热爱生命好日子重在态度哲人我更多的关心生命如何热爱讲究方法抓住今天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脆弱人是苇草渺小高贵有尊严人伟大不断提高自己人能思想能囊括宇宙怎样为人怎样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样生活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对生活保持热情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媒体设计】A.通假字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徒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