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县2025届高三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A.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B.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C.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D.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2.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儒书”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3.图1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与文化圈示意图。图中显示,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当时这一区域图1A.城址掩埋过深仍有待发掘B.平原地区不利于攻防作战C.遭到周边文明交战的破坏D.深受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4.有学者认为:周朝的建立,才迈出华夏民族形成最关键的步伐。下列叙述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B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C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D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春秋谷梁传》5.秦及汉初,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士吏,与发弩(弩兵之长)、髳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武帝以后,县中基本不见士吏、髳长、发弩的身影,仅在边郡军事组织有部分保留。县下属吏的变动反映出西汉A.边疆形势日益紧张B.地方事权被朝廷分化C.基层组织逐渐完备D.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6.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7.有学者提出,战国时代是一个上升之途非制度化的时代,养士以“私养”“家养”为主,还不能说政权具有开放性;直至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渗透着“私养”“家养”的影子。汉朝政府试图打破“私养”“家养”局面的做法是A.实施察举制和征辟制B.分封诸侯王出镇地方C.培植宦官以制衡外戚D.将各州刺史改为州牧8.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A.地域认同B.民族政策C.艺术审美D.华夏观念9.下表展示了史载先秦至隋代黄河决溢改道基本情况:时代基本情况先秦、秦朝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西汉决溢达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东汉决溢一次,前期河患严重,王景治黄后河患减轻魏晋—隋长期安流,三百多年只有三次决溢据上表推断,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治河官员的贤愚B.历史记述的疏密C.农耕区域的伸缩D.封建王朝的盛衰10.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东南藩镇维护中央权威B.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C.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D.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11.“变文”最初是唐代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所依据的文本。唐代中后期,变文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它们全篇大量使用白话,没有用来吟唱的韵文,而且以讲人物故事的形式出现在都市中。“变文”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后期A.民众教育水平的提升B.士大夫审美情趣变化C.佛教日益中国化趋势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2.宋代商业发达,饮食种类丰富,然而文人往往喜欢追求简约朴素的饮食方式,佘安行以莼菜寄托自身归隐淡薄的性情,杨万里喜食不加烹饪、不配调料的萝卜和野菜根以表达自身的淡定自足。这些文人的生活态度体现出宋代A.新儒学影响日常饮食风俗B.文化雅俗兼存的社会风尚C.士大夫对社会风气的抨击D.繁荣背后的国家财政危机13.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14.图2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据此可知图2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15.随着明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推进,江西等地的大量百姓为征求所迫而沦为流民。面对这一问题,巡抚南赣的王阳明一方面大力提倡“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经济伦理,另一方面招抚流民,使其落籍定居。王阳明的思想与实践A.为人的独立发展寻找出路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C.使封建统治秩序得以重建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16.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周公提出并阐发了“天下之中”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建都理论。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天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但“天下之中”并非由单一的地理位置因素来决定,《周礼·司徒》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按照这一要求成为“天下之中”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天下之中”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摘编自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材料二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造成“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的恐惧和震动。西汉凭借关中制御关东一事,对于关东豪族来说则是“殷鉴不远”的深刻教训。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在德不在险”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摘编自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材料三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正如丘睿所说:“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北京),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富,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陪都”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年之后也是如此。——摘编自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核心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汉未能定都长安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时代”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时期,全国一度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机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摘编自郭辉东《中西文化融合与湖南近代人才群起》材料二回顾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发展模式的道路。英国模式、日本模式均未能使中国的发展有所起色。进入20世纪,除了英国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外,苏联模式也成为可供选择的“样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挫折,终于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中国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经验也被其他国家视为“中国方案”。——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近代中国三次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思想转型。(6分)(2)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中外文化碰撞,以“人才·模式·中国道路”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19.古代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国别学者研究成果日本加藤繁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日本重田德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韩国吴金城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8分)

湖南省岳阳县2025届高三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3分×16=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DCDADCADCCDABBAC1.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地区龙山时期聚落遗址众多,而二里头时期聚落遗址减少但出现了大规模的遗址,反映出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与这段时期战争频繁很多小中聚落被大的聚落或部落联盟征服,可用于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时期聚落遗址数量以及最大遗址面积的变化,遗址的数量和规模变化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组织层面的变迁,而非族群分布,排除A项;二里头时期已经是早期国家时期,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B项;龙山文化时期并不是夏朝的统治时期,排除C项。2.C【解析】据材料信息,春秋末期的“儒”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而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和“儒家”越来越关注世俗政治,也就是越来越关注实际的国家治理,故选C项;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题目里主要说的是“儒”和“儒家”的变化,没有提到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A项;题目里只是说了“儒家”和“儒书”的变化,并没有说儒学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学说,排除B项;D项虽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关系,但是题目里并没有提到百家争鸣或者解放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3.D【解析】华北平原是黄河的流经区域,史前时期黄河频繁泛滥,导致该区域不适合长期定居。这能够合理解释为何这一区域没有文化遗址或聚落的记载,故选D项;虽然遗址可能深埋地下未被发掘,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何整个区域都没有任何文化遗址或聚落的记载,排除A项;史前时期的定居选择更多可能基于生存条件而非军事考虑,且没有证据表明平原地区在史前时期因军事原因而被避免,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交战或破坏的信息,且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交往多表现为相互影响而非交战,排除C项。4.A【解析】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将中原地区的制度和文化传入周边各地封国,同时在血缘纽带的基础上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认同,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立適(嫡)以长不以贤”说明选项代指的是宗法制,主要用于解决各级贵族之间的权利和财产继承问题,排除B项;“不辞让而对,非礼也”说明选项主要强调晚辈对长辈的谦让和尊重,代指的是礼乐制度,主要用于规范各级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名曰井田”说明选项代指的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5.D【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了汉武帝以后县下属吏的军事管理职能在县中基本消失的现象。这一变动可以看作是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的一个体现。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原本由地方承担的军事管理职能逐渐被整合到中央的军事管理体系中,从而减少了地方在军事方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变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选D项;材料中虽然提到在边郡军事组织中仍保留有士吏、发弩等职位,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因为即便在和平时期,边郡也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安全,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动主要集中在县下属吏的军事管理职能上,并未直接说明地方事权被如何分化,排除B项;材料关注的是县下属吏的变动情况,特别是他们在军事管理方面的角色变化,而非基层组织的完备性。基层组织是否完备是一个更广泛、更综合的评价标准,它涉及到基层组织的结构、功能、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而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支持对基层组织完备性的判断,排除C项。6.C【解析】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相权保证……只能转手到……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涉及君主专制,不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君主继承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东汉时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7.A【解析】据材料“非制度化......开放性......汉朝政府试图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这为基层布衣提供了跻身统治集团的稳定渠道,使人才可以选择直接为国效力而不是依附于权臣,故选A项;分封诸侯王,王位世袭,不利于政权的开放,排除B项;培植宦官不利于布衣参政,排除C项;刺史成为州牧后权力大增,甚至把持向上推举官员的大权,这反而阻塞了地方人才报效朝廷的渠道,排除D项。8.D【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认为这些乐器“悉与书史不同”,即与中原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不同,因此将其更名为“西凉乐”,以凸显其西域特色,并强调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这体现了北魏的华夏观念,即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性和独特性,故选D项;虽然与地名“西凉”有关,但北魏更名的主要依据是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单纯的地域归属。因此,地域认同不是更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北魏对特定民族的政策,更名更多是基于文化和音乐风格的考量,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项;虽然更名可能涉及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但北魏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其艺术价值或审美风格,排除C项。9.C【解析】黄河决溢改道往往是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破坏了沿线的生态环境,两汉时期决溢是由于大一统背景下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魏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导致黄河流域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所以农耕区域的伸缩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王景治黄河只能概括东汉时期水患减少,且只是次要因素,排除A项;历史记述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谨、较少遗漏,且单凭题干信息也不能得出记载疏密的程度,排除B项;封建王朝西汉时期强盛,但是黄河决溢的次数并不少,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是决溢次数却相对于大一统的汉代大大减少,所以封建社会盛衰不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0.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陈寅恪指出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依赖东南八道的财赋供给以维持国祚,这说明东南地区对唐王朝的稳定至关重要,体现了南北方经济的紧密联系,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东南藩镇对中央权威的态度,只是强调了其财赋的重要性,排除A项;黄巢起义破坏了交通,导致唐王朝的崩溃,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而是强调了交通破坏对国家稳定的不利影响,排除B项;材料虽然突出了东南地区的财赋对唐王朝的重要性,但并未直接比较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11.D【解析】唐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变文从寺院走向都市,以讲人物故事的形式吸引市民听众,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全篇大量使用白话,没有吟唱的韵文,也更容易被广大市民接受和理解。因此,变文形式的变化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选D项;教育水平的提升涉及更广泛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普及、教育制度的完善等,而变文的形式变化并不足以作为这一点的直接证据,排除A项;变文作为寺院中解说佛经的文本,其变化更多地与宗教传播和民间文化相关,而非直接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更多体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与变文的形式变化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虽然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确实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但变文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其传播方式和受众的变化,而非佛教教义或仪式的中国化。此外,变文的变化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关,而非单纯的文化融合,排除C项。1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尽管商业发达,但是当时的文人追求的是简约朴素的饮食方式,表达他们归隐淡薄的性情和淡定自足,这与当时理学要求修身养性有关,体现出当时理学影响日常饮食风俗,故选A项;“文化雅俗兼存的社会风尚”指的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既追求高雅的情趣,也不排斥通俗的娱乐,材料中是宋代文人的饮食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是文人的饮食生活态度,不等于社会风气的抨击,排除C项;文人饮食朴素代表的是文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并不等于国家财政危机,排除D项。13.B【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故选B项;北宋皇帝的这一做法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A项;据材料“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可知,这一做法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降低,客观上造成了边防压力巨大,排除C项;宋代皇帝纸上谈兵,越俎代庖,处处防范将领,不利于军队建设,排除D项。14.B【解析】据图2可知,随着运河的变迁,扬州城的位置和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显示出运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与历史事实相符,扬州作为运河的重要节点,其繁荣与运河漕运密切相关,故选B项;“扩大”不合题意,应为“缩小”,排除A项;变迁图并未展示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情况,无法得出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排除C项;扬州作为水乡,河道众多,但变迁图主要关注的是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并未详细展示城内河道的分布情况,排除D项。15.A【解析】据材料可知王阳明既提倡“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经济伦理,又通过实践解决因为赋役制度改革而被迫沦为流民的社会问题,这体现王阳明为流民提供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为人的经济独立寻找理论出路和实践出路,故选A项;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既能主动认识客观世界,又能在意识的指导下主观能动的改造世界,而材料强调在主观能动性下寻找出路,排除B项;王阳明处于明朝中后期时代,封建秩序并未瓦解,因此封建统治秩序不可能重建,排除C项;王阳明的思想根本目的是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并未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16.C【解析】澳门地区作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商品交易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流通和兑换情况。通过查证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可以了解金银兑换差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否因此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关注的是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商品流通的自由化,与材料中提到的金银兑换差价和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内部货币流通的情况,与国际贸易中的金银兑换差价以及中国被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情况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且往往以物易物,不涉及金银兑换差价的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选择统治区域内适中的地理位置;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每点2分,共4分)(2)刘秀称帝时政局所迫;豪强地主势力的影响;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儒生反对迁都长安;光武帝本人受儒学影响大。(每点2分,共8分)(3)整体自西向东运动,沿大运河南北交替建都。都城的变迁是一定历史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重大影响;都城的变迁应服务于国家治理。(每点2分,共6分)18.(1)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时期),从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自居,转向学习西方,有限度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