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封开县广信中学2025届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可知()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中国)。根据题目描述,夏代将木星称为“岁星”,并以此作为纪年的依据,而商代则以农业为本,将“年”作为重要的时间单位。这些信息表明,年俗的形成形成和发展与古代的天文观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夏代和商代的星象纪年和农业重视,都是先秦时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因子在后世年俗中得以体现和传承,A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而材料反映的是年俗的文化背景,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律历制定体现其对于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生产力水平低下,农耕技术水平不会太高,排除D项。故选A项。2.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有爵,“斩首一级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绾、隗状、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A.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B.完善了官僚体制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激化了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朝时期中国。秦朝改变为官必须有爵的规定,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有利于选拔文士为官,满足统一后国家治理的需要,是对选官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完善,B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遭到破坏,“为官必须有爵”采取的是按照军功授爵和选官的做法,也是对“世官制”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也即“宗法血缘关系受到破坏”并非材料所述变化导致的新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将文化素质作为选官标准,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选官制度的变化,未体现宰相权力威胁皇权,不能得出“激化了君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汉朝土地税虽然只是“三十税一”,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重。而且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这一现象()A.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重。而且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繁重的税赋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收,使得农民需要出售农产品以缴纳税款,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保留足够的农产品用于再生产,从而影响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虽然汉朝确实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题目中的现象更多地反映了税收制度对农民的影响,排除A项;虽然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售给商人以换取货币,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得到提升,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繁重的税赋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收,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也是破坏小农经济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4.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并采取“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从本质上说明寒人地位在逐渐提高,以至于让士族感到了威胁,所以才会有这些行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感到受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并非士族权力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士族与寒人的关系,未体现皇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士族内部相互制约,强调的是寒族和士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唐代女性可以抛头露面,进行社交或经营市场贸易。她们往往出身于中下层,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计,多为就近流动贩卖。这一现象反映唐代()A.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B.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代对商业活动的政策相对开放,商人地位逐渐提高,这为女性参与市场贸易提供了可能,女性经营市场贸易,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也是商业繁荣和社会经济活跃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这些女性“出身于中下层”,但并没有提到阶层流动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更多地与商业和社交领域相关,并没有反映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虽然唐代商业氛围较为宽松,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尊士贱商”的传统观念并未完全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6.投壶是传统宴饮游戏和礼仪,宋时被广泛推广。司马光修改投壶规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由此可知,宋代()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社会成员地位日趋平等C.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 D.娱乐被赋予了教化劝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及所学可知,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进行修改,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竭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体现了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说明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士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社会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及涉及投壶活动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宋代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7.元初海运征粮范围包括湖广、江西及皖南地区。至大四年(1311年)元廷整顿漕运事务,征收范围开始中于浙西诸地,尤以嘉兴、平江、松江为主。该年将嘉兴、松江等地秋粮六十余万石和江淮财赋府税粮一百余万石以及江浙财赋府税粮二十四万余石提拨充海运。这表明,元代()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对江南地区存在超常掠夺C.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大规模长途贸易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从嘉兴、松江等地征收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同时还从江淮财赋府征收了一百余万石的税粮,以及从江浙财赋府征收了二十四万余石的税粮,体现了元初海运征粮范围较广,后来征收范围集中于浙西诸地,且将嘉兴、松江等地大量秋粮以及江淮、江浙财赋府税粮提拨充海运。这显示出元朝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粮食征收力度非常大,超出了正常的赋税水平,有超常掠夺之嫌,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征粮用于漕运,并非体现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容,排除C项;虽然有海运粮食的行为,但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漕运需求,而非体现大规模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8.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A.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C.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通过移民、发配犯人等各种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得汉族在该地区成为了绝对多数,为明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在西南地区实施全面“汉化”铺平了道路,A项正确;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土酋,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以夷制夷,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明朝的疆域,无从得知明朝的统治疆域是否扩大了,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朱元璋利用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结构,无法得出云南与内地实现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反映了当时当地()地名经济状况罗店镇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安亭镇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南翔镇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C.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 D.商业市场容量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棉花大量种植,即经济作物种植区大规模出现,说明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商业市场容量的日益扩大,D项正确;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和“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以及“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这些信息都明确指出了当地农民生计主要依赖于木棉的种植,即棉花经济在当地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但并没有直接说明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以种植棉花为主,没有体现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而朱元璋是汉人皇帝且在历史上有较高威望。清朝诸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致祭明太祖陵,主要是为了向汉人展示对汉族历史人物的尊重,以此来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D项正确;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排除B项;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不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获取汉人认同对于巩固统治更为重要,排除C项。故选D项。11.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白银短缺,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他们往往使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英国商人因棉制品滞销,也被迫接受,这种“易货贸易”形式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主要的产茶及产丝地流行。这一现象()A.加剧广州贸易地位衰落 B.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C.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D.引入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使用茶叶、生丝等交换英国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这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广州贸易,排除A项;银贵钱贱指的是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铜钱贬值,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易货贸易”形式并不是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如甘肃、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均有赖“饷银得资周转”。但是咸丰后期,中央政府下拨给新疆各城的协饷逐年减少。这一现象表明,清代()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国家行政依循守旧C.对边疆的治理潜藏危机 D.政治体制开始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调拨与扶持,有利于解决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财政困难,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拨给新疆的协饷减少,不利于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央对边疆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政策变化,不是依循守旧,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财政支持减少,不属于政治体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13.1864年,郑观应阅读《万国公法》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甲午战前,郑观应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这表明,郑观应()A.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B.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C.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 D.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不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可知,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这表明郑观应追求国家与民族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排除B项;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A项。14.洋务运动时期,傅兰雅在《儒门医学》中对霍乱的描述如下:“(霍乱)根源为毒气从空气中传布,或藉水散行不能决。此病能从此人传与彼人……免此病之法,令房屋内洁净无秽气为最要。此病之如何传染尚未详知。”这说明,当时()A.西医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B.出现卫生观念的现代化启蒙C.对疫病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傅兰雅是晚清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他翻译了《儒门医学》,其中介绍了防止霍乱传播的知识,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促进国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启蒙,B项正确;《儒门医学》促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看不出“开始”和“广泛”,排除A项;据材料“此病之如何传染尚未详知”可知当时对疫病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排除C项;晚清中国贫穷落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排除D项。故选B项。15.1895年,中日战场转移到威海。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秉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这表明,当时()A.海防塞防之争日趋严重 B.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C.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 D.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秉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可知,山东巡抚李秉衡与李鸿章有矛盾,坐视北洋舰队覆灭,这说明当时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海防塞防之争,排除A项;材料中李秉衡的行为是因为其与李鸿章有隙,而不是因为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16.时人评论近代画报:“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也。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据此可知,当时画报()A.真实客观报道各类事件 B.宣传反清革命思想C.动员民众投身救亡运动 D.具有思想启蒙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于是创设画报,绘之以广见闻”结合所学可知,画报的创作是为了启发民智,让民众了解时政,开阔眼界,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可知,画报内容为对古人之事的再创造或转绘最近新闻,无法得知报道是否真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画报宣传反清革命,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无法得出动员人们参与救亡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社学是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设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清时沿袭,在闽粤地区发展尤为兴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大量民众逃避国家赋税,四处劫掠,里甲人口大量流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为转变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材料二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康熙时期,佛山县的崇正社学已经被废止,佛山当地的士绅鉴于这种情况,共同出资,为崇正社学构建铺舍。雍正十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当地社学,并命名为“韩山书院”。道光二十七年,番禺县三乡、五十三乡共同筹建长平社学,其影响力覆盖附近百余村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摘编自《广东通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闽粤社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广东社学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社学的影响。【答案】(1)原因:“土木堡之变”后,明政府无力维持东南地区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社会秩序混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社会风气不良;当时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2)变化:参与主体的变化:清朝广东地区的地方宗族和士绅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功能的拓展:清朝社学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成为各乡组织保甲团练、进行组织联络和传递消息的场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影响:社学作为教育组织形式,为基层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社学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地方宗族和士绅参与社学建设,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可得,“土木堡之变”后,明政府无力维持东南地区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一“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可得,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社会风气不良;根据材料一“为转变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可得出,当时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可得,清朝广东地区的地方宗族和士绅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根据材料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可得,清朝社学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成为各乡组织保甲团练、进行组织联络和传递消息的场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主要包含教育、社会治理、社会凝聚等几个方面,即社学作为教育组织形式,为基层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社学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地方宗族和士绅参与社学建设,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曾面临多重难题;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枝”为“强干弱枝”。第二、解决军人问题,办法有变私人军队为国家军队、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等。第三、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坐大,总体变迁规律是皇权渐重,相权渐轻。第四、处理好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问题,办法是构建开放性政权以替代封闭性政权。第五、运用好社会基层力量,法则是变“下重上轻”为“上重下轻”、依靠乡绅制度缔造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强干弱枝”策略的有效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强干弱枝”策略,即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汉武帝时期,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诸子,通过分割诸侯国,使其逐渐缩小,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朝初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强化中央决策与行政效率,同时,为防止地方割据,设置节度使,但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问题,唐中期后通过削藩政策,逐步恢复中央集权。宋朝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的重演,采取了路制,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路,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等,直接对中央负责,削弱了地方军政权力。同时,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官,文官掌握军政大权,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强干弱枝”策略,通过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这一策略也需适时调整,避免中央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活力不足或中央决策效率低下。【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确定主题。根据材料“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枝’为‘强干弱枝’”与题干“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强干弱枝”策略的有效性。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历史进行证明。根据材料“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枝’为‘强干弱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强干弱枝”策略,即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根据材料“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枝’为‘强干弱枝’”再结合汉朝,唐朝以及宋朝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结合汉朝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汉武帝时期,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诸子,通过分割诸侯国,使其逐渐缩小,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唐朝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唐朝初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强化中央决策与行政效率,同时,为防止地方割据,设置节度使,但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问题,唐中期后通过削藩政策,逐步恢复中央集权;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宋朝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的重演,采取了路制,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路,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等,直接对中央负责,削弱了地方军政权力。同时,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官,文官掌握军政大权,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后,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强干弱枝”的策略,通过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这一策略也需适时调整,避免中央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活力不足或中央决策效率低下。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典帝国以领土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有形帝国”;而新型帝国以经济金融的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无形帝国”。大英帝国就是这种转变的典型。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拥有“有形帝国”之后,迅速转向“无形帝国”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基本抛弃了“有形帝国”模式,从英国继承了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对“无形帝国”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青出于蓝。——摘编自邓超《全球帝国构建与左翼运动的内部疏离》材料二从军事和经济上来看,当今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但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虽然巨大,但还不能无限度地包揽一切。从表面上看,美国主持、制定并竭力维护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奖励那些按照美国认可的国际规范行事的国家,惩罚所谓的“违规者”。然而,“美利坚帝国”与历史上的帝国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美利坚帝国,是建立在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之上的。——摘编自(美)夏亚峰《美国是“帝国”吗?》(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构建“无形帝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利坚帝国”说法不成立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9—21世纪美国国际地位演变趋势。【答案】(1)影响: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有利于美国战后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地位的确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原因:美国对世界思想和文化影响有限;美国的侵略方式具有欺骗性,与近代欧洲殖民帝国的扩张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演变趋势:从“有形帝国”到“无形帝国”再到非“帝国”从优势明显到相对衰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影响:结合工业革命的进程可分析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结合雅尔塔体系可分析出有利于美国战后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地位的确立;根据材料“从英国继承了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对‘无形帝国’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青出于蓝”可分析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原因:根据材料“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美国对其他国家影响力虽然巨大,但还不能无限度地包揽一切”可分析出美国对世界思想和文化影响有限;根据材料“当今的美利坚帝国,是建立在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之上的”可分析出美国的侵略方式具有欺骗性,与近代欧洲殖民帝国的扩张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结合经济全球化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小问3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1世纪美国。演变趋势:根据材料“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拥有‘有形帝国’之后,迅速转向‘无形帝国’的构建”、“还不能无限度地包揽一切”可分析出从“有形帝国”到“无形帝国”再到非“帝国”从优势明显到相对衰落。20.近代以来,医疗与保健技术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信丰县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来凤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球化与企业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中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质量检测试题(三)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5月月考(一轮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互联网时代的亲子教育
- DB32/T+5096-2025+汽车充(换)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 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 销售年终述职与总结报告(素材15篇)
- 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深度研究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垃圾焚烧炉设计方案
- “趣”破“蛐蛐”小妙招社交魔法课主题班会
- 快递小哥交通安全课件
- 2025年青海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6年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新职教高考)新闻传播大类《摄影摄像》模拟试卷(第1套)
-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 DB14-T 2779-2023 营造林工程监理规范
- 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沟通艺术与效率
- 二零二五版风力发电工程监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