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半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1.据考古发掘,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的马家窑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残存的粟、稷等作物的碳化籽粒,还有细心磨制的石斧、石镰和石凿等工具出土,“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A.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南稻北粟格局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D.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文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青海、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同农作物的碳化籽粒,以及经过细心磨制的石器工具,居民多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这些现象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代特征,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A项正确;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粟的碳化籽粒属于北粟,但材料未体现长江、珠江流域的水稻种植,无法体现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雏形的特征,早期国家的雏形强调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私有制等特征,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逐渐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2.它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以玉器为代表的宗教性遗物,数量之多和品质之精是空前的。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系统赋予了区别身份、地位、权力等社会人伦的含义。材料描述的文化遗存是()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龙山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以玉器为代表的宗教性遗物”,可知该文化遗存处于长江流域,与之符合的是良渚文化,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在黄河流域,排除ACD项。故选B项。3.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C.奴隶制社会的残酷 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周边文化因素的文物,占比最大的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体现出文明的交流与借鉴,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讲述大量青铜器的出现,并未体现技术成熟,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文化交流,“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讲述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占比最大,并未体现民族认同的形成,而且对民族认同的时间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中的部分玉器与红山文化的玉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距今4300年前,晋陕高原石峁遗址的一些石雕曾面与人面饰与远在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的雕塑多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此时的中华文明已具有()A.博大精深特征 B.多元一体特征 C.独立发展特点 D.源远流长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址之间有着交流与借鉴,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而A、C、D三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从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切入,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状况。试题通过不同文化遗址的文物之间的交流借鉴,实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本题重在考查和落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5.殷周之际,中国政治与文化急剧变革。殷人认为其有天下是“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西周成王则告诫诸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由此可知,殷周之变的内涵之一是A.走向贵族分封政治 B.神权政治色彩消除C.敬天保民观念产生 D.形成家国一体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殷人崇尚天命,周成王则意识到民心对于统治的重要性,体现了敬天保民观念产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敬天保民观念产生,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6.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7.王国维认为,商代以前,天子与诸侯,君臣之分未定。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其功臣、族弟、甥舅等,“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可用于解释西周时期()A.等级制度形成 B.天子权威得到加强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宗法观念开始萌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商代以前,天子与诸侯,君臣之分未定”“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天子权威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分封制下天子权威得到了提升,无法体现等级制度的形成,也无法反映出宗法观念开始萌芽,排除A、D两项;材料描述的是天子权威的加强,而非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B项。8.西周的祭祀礼仪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但是在战国初期的鲁国国君曾侯乙的墓中则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还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表明战国初期A.分封制促进了青铜业发展 B.分封制度已被废除C.诸侯开始威胁到王室权威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墓中僭用周天子的丧葬礼仪,说明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对青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被废除是在秦朝,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就已经威胁到王室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商鞅变法把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政治路线之一、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政治路线的是()A.什伍连坐制 B.推行县制 C.授田于百姓 D.军功爵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平民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这是将原属于贵族阶层的特权向民众开放,D项正确;什伍连坐制不是将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向民众开放,排除A项;推行县制是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授田给百姓不是将政治权力向民众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0.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先秦诸子百家都()A.具有一定关注现实社会的志向 B.重视道德品质的作用C.具有强烈批判黑暗现实的精神 D.强调政治改革的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治大国”、“达则兼善天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信息可知,诸子的主张中都体现了对于家国天下的关注,而且他们的主张“同归而殊途”,说明他们都具有一定关注现实社会的志向,A项正确;诸子百家是关注社会现实,并不是在重视道德品质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诸子都关注现实的主张,没有体现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排除C项;道家、儒家、墨家都关注现实,但不一定都强调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每年都会评比耕牛,并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成绩进行奖罚;对于耕田的牛,如果发现牛变瘦了,还会对使用者进行惩罚。据此可知,当时秦国()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振兴经济以富国强兵C.鼓励进行土地开垦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耕牛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工具,反映了秦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重视耕牛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秦国对耕牛的重视,未涉及政府是否鼓励开垦土地,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D.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可知,墨子主张选拔任用贤能,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顺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义轻利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墨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排除C项。故选D项。13.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 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14.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秦朝的这些措施()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社会风俗的整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内容可知,秦朝时期官员的考核由中央负责,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官僚队伍的控制,从而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这些措施和扩大官员权限无关,排除A项;这些措施是对官员的考核措施,并不是在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和推进社会风俗的整顿,排除C、D项。故选B项。15.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宣称各地臣服于自己,但是刺杀事件屡屡出,这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与秦的统治,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A项与题干描述的刺杀事件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巡视各地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威,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项正确;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信息,排除C项;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体现政府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故不会出现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共4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材料二《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答案】(1)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国家机构有所发展;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任答三点即可)(2)名称: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根据材料“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可知,国家机构有所发展;根据材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可知,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名称:根据材料“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周代新创统治方式的名称是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可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根据材料“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可知,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君主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变法活动,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包括:商决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坐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对于乡里聚众私斗的人,按罪处罚。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后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因而郡的长官称为守。——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答案】(1)内容:实行什伍制度、连坐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2)评价:(积极)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扩大税源和兵源。打破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制),提高了秦军战斗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消极)施行严刑峻法,容易导致暴政。【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坐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可知,实行什伍制度、连坐制度。根据材料“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根据材料“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2)评价:根据材料“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坐制度”可知,加强了对人民管理,扩大税源和兵源。根据材料“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可知,打破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制),提高了秦军战斗力。根据材料“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后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因而郡的长官称为守”可知,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根据材料“实行连坐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可知,施行严刑峻法,容易导致暴政。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材料“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阐释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阐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宋元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加强,民族交融迎来新的高潮,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并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其次,展开阐释,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从军事、政治等方面展开阐述,如秦的统一方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