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答案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答案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答案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答案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演练《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八年级下)

备考策略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

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

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

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

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

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

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复习要点:

1.准确识记有关朱自清和《经典常谈》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历史脉络;

3.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4.概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

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典籍主要内容。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

兴,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杭

州、上海等处任教和从事文学创作。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创作则转为以散文为主。《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我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

自清全集》出版。晚年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

和高尚情操。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学

术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创作背景

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

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

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

用。

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

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先秦诸子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髓。朱自清先生在写作《经典常谈》的过程中,一再强调“中学生应该诵读经

典,大学生应该研究经典,教授应该创造经典”,体现了他对经典教育的重视和对国学

的热爱。《经典常谈》一书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见解精辟,文笔

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

入门书。

艺术手法

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其平易

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朱自清又是古典文学专家,他

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对于作家、学者一身二任的朱

自清来说,用散文手法谈学术,可谓本色当行。《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

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

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

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

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

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

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

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

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历史学;有的是

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术”;有的

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后四篇的

“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

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

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白话文的散文通史。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

但只要细读全书,读者便可以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最后,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

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例如,《<说文解字>第一》共有十个自

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个层次,“仓颉造字”与文字的起源,一、二

自然段;第二个层次,从“字书”到《说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第三个层次,

文字的发展与“六书”,六、七、八、九自然段,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讲授时,还可

以分出若干层次;第四个层次,书体的演变,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文字学的常识已囊括其中。《经典常谈》全书,都应做这样的阅读。只有剖析了著作的

思维结构,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阅读方法

与本篇名著相应的教材读书方法为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做不

同的阅读选择。

不同的目的选择如果是为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

文化自信,你就“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

中的大要”,并能“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去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内容及思

想内涵。这也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对读者寄寓的殷切希望。

不同的内容选择本书共计十三篇,同学们不一定要遵循图书的顺序依序阅读,而

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在读某个章节的过程中,

你会触发新的兴趣点、关切点,再找相关章节深入读下去。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先秦的

帝王将相或历史故事有探究兴趣,可以先读《<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来一定有

收获。以此类推,读一章,就能带动另一章,进而便像滚雪球般逐步扩大阅读范围。

不同的顺序选择阅读本书,你当然可以按目录、序、《<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这样的编排顺序阅读。你也可以先浏览目录,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

所了解后,再根据兴趣或目的先后选择不同篇目阅读。

不同的方法选择圈点勾画批注,当然是阅读的常规方法。哪里不懂画哪里,哪里

有想法写哪里,随读随想随记,简单有效。思维导图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对每一篇介

绍的典籍,你可以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如此一来,便可对典籍的

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表格对比法,也是增智开慧的好办法。你可以设计一些表,

把《尚书》《春秋》《诗经》等费脑壳的古籍,把辞赋、诗、文等练脑筋的文学样式的

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价值归纳整理好,提炼的都是精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营养价

值就更高了。

阅读中,同学们也可以分工完成以下任务,从而得到真正的收获。

任务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为《经典常谈》中的十三

篇文章各拟一个小标题,形成一张新目录。完成《“经典”故事登记表》。

任务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完成包括经典形成过程、诸子简介、诗文发展的《“经

典”形成记》。

任务3:举办“《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讲述“经典'故事”和《“经典”形成记》。

任务4:再读《“四书”第七》和《诸子第十》,选择“四书”中任意一部,写一段推

荐阅读导语。

任务5:阅读《诗第十二》,小组合作绘制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任务6:在中国古代众多诗人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喜爱的,以《我心中的偶像诗人》为

题,写一篇作文。

全书梳理

(一)内容分类

经史子集

字书:《说文解字》《战国策》

五经相关:《周易》、《尚书》、《史记》诸子辞赋、诗、文

《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汉书》

(二)内容概要

1.《<说文解字>第一》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说文解字》的作者

是东汉的许慎。他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罗了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他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

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战国末期,出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象

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不久又

有了隶书;汉末,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代,隶书变为“正书”;晋

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现代通用正书,辅以行草。

2.《<周易>第二》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第一部,起源于巫术,在战国末期经儒家种种解释,其有

了更多伦理和哲学的意味,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到了汉代,随着儒家的推崇,《周易》

成为《六经》之首。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

下来的便是《易传》。《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与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

—“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

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

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

帝王的书”。《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些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

作。文章分类大概为四:号令称“誓”或“诰”,其中,平时的号令为“诰”,有关军

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称为“命”;臣告君的话称为“谟”。

4.《<诗经>第四》

《诗经》的源头原本只是表达情感的歌谣,“诗言志”其实只是儒家“为我所用”

理论下对《诗经》的一种解读,“志”便指教化而言。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

《诗经》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

一。《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解

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

句取义。《诗序》有“大序”和“小序”。

5.《“三礼”第五》

儒家有用“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认“礼”为治乱的根本。儒家所称道的礼,包

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都加以合理的说明。汉代学者所传习的

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

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

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

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

的书用这个名字。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后因只有《鲁春

秋》传世,《春秋》便成了它的专名。《春秋》是一部信史,传说是孔子作的,至少是

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书。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

在解释经文时,有时会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

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

明所作。

7.《“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

《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南宋理学家朱

熹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

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读者

能够从中学到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

“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

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

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8.《<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

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

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

说辞,编成了《战国策》。主要描写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

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9.《<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

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

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

五篇《后传》。《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

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

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

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

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第一个开门授徒的是孔子。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

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

之后有孟子、荀子。墨家的创始者墨翟,强调“兼爱非攻”。道家出于隐士,老、庄两

派,汉代总称为道家。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

古圣贤之言以自重。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韩非

子集其大成。汉代所称的阴阳家出于方士,其首领是齐人驺衍。

11.《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

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

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时班固作《两都赋》,

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

12.《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

体都走向整炼一路,五言体便多了起来,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陶渊明、谢灵运应时而出。唐代谐调发展,

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

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

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

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王禹偁

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散文

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

诗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譬喻活泼,层见叠出。范成大是

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

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13.《文第十三》

商代的卜辞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文。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

和国家的利害更大,被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

从此便有了私家的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

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

调的抒情作品才叫“文”。后出现佛典的翻译和群经的义疏两种新文体。唐朝陈子昂提

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语气流畅”这一标准,文体为之

大变。宋代,被称为“散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此后八股文盛行。清末,梁启超先

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后胡适先后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考点演练

1.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序言里所言,《经典常谈》是一艘航到经典大海里的宝船,能让航

行者窥见中华经典之精髓。请你谈谈这部著作的艺术特色。

答: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

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

《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

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2.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

更为简便。汉末“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

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正书简化,便成“行

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最为适用。现在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

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这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3.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

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4.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答:①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

诗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

②孔子时代,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

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

却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③“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

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

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

《乐》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5.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答:《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

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

6.《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

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

答: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

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

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

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

决不是偶然的。

7.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的深层含义。

答:这句话意思是说想起那草木在秋风中飘落凋零,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

益衰老。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忠心耿耿。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

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

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答:四个方面:民间、社会、国家,人生。杜甫的写实手法对客观事物观察入微,抓住

特点给予准确的描绘。《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在战火中残破不

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字诗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

今日之景物,为全诗渲染了荒凉凄惨的氛围。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答:①杜甫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

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②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

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③杜甫用律诗来表现广大的实

在的人生。。他的绝句直述胸怀,他的诗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

肃的态度调和得恰到好处。④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元稹、白居易二人都继承杜

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真题集萃

1.(江西赣州)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特别注重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它最大的成功之

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

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语言简洁优美,

富有表现力。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革命导师是阿尔焦姆。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有误,保尔的革命导师是朱赫来;故选D。

2.(广东广州)阅读《经典常谈》后,你认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刃”字是在“刀”形上加上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属于形声字。

B.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史记》《尚书》《周易》等文化经典著作。

C.《<诗经>第四》提到的“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D.朱自清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A.“刃”字是在“刀”形上加上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属

于指事字。故选A。

3.(云南昆明)下面这段摘录文字描述了哪部经典的成书过程(B)

《经典常谈》摘录: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

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

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

A.《新乐府》B.《诗经》C.《全唐诗》D.《礼记》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题干内容主要出自《经典常谈》,题干中提到的

太师们保存的歌谣、典礼的诗、政治的诗等有一定的关联。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中的诗歌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

选B。

4.(四川广安)为了方便同学们借阅图书,班级图书管理员为《经典常谈》标注了下列

四个标签。其中标注有误的一项是(D)

A.启蒙读物B.国学入门C.白话典范D.山水名文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D.有误,《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它按照传统

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

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国学启蒙读物,而且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

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作者采用白话文来重述,兼以“导读”的形式,希望可以启发

一般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所以,其语言风格并不像常见的学术文章那么枯燥、艰涩,

反而采取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进行古典文化导读,也可称为是一部白话典范,

这本书不是山水名文;故选D。

5.(山东滨州)下面各句出自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D)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该书讨论

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B.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C.《经典常谈》中“四书第七”提到“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前私塾入学都是从“四书”学起。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

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D.有误,《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

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故选D。

6.(贵州黔南)下列对《经典常谈》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B.“三礼”是指现存最古的三部礼书,即《仪礼》《礼记》《周礼》。

C.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

D.孔子说“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周易》之“中”是度的问题。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C.原文表述的是“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

‘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选项“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错误。

故选C。

7.(河南许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讲述了诸子百

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涉及范围

广,需要运用理性的、目的性强的选择性阅读法进行阅读。

C.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尚书》记言,《春秋》记事。

D.《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书上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分别是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班固。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经典常谈》中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

《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

诗、文,共十三个专题;其中不包含《资治通鉴》这一著作;故选A。

8.(广东深圳)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A.《经典常谈》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

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

B.《史记》是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

C.《周易》中提到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是它的

大神通。

D.《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君臣相告的

话。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文学常识识记。B.有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C.有误。辟邪是八卦的小神通,八卦的大神通在于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D.有误。《尚书》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故

选A。

9.(吉林长春)下列对《经典常谈》一书相关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学术研究者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理论

性。

B.本书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

放在首篇。

C.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

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去接触古书”。

D.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阅读该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根据你目前的需要

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阅读。

【详解】考查对名著常识的了解。A.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

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

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

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并不是“写给学术研究者的书”。故

选A。

10.(湖南郴州)在读完《经典常谈》后,小华有个疑惑:科举时代,为什么每个学生都

要读朱熹注解的《四书》?请你帮他解答。

答:因为在科举时代,参加科举几乎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而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八股

文的题目都出自朱熹注解的《四书》中。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朱熹注释的“四书”曾经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标

准教材,这说明“四书”对当时的文学界影响很大,“四书”又是文学界历代的名家大

儒所著,这便成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必修的内容,因此科举时代每个学生都要读朱熹注

解的“四书”。

11.(江西抚州)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是本学期的必读名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实

践,说说你是怎样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读完这部名著的?

示例一:相对来说,我对“诗”的了解要多一些,我就从“诗第十二”开始。先阅读中

间“唐诗”部分,再阅读后面“宋诗”部分,再回头看前面“乐府诗”部分,这样由易

而难地进行阅读,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在此基础上,我再阅读“《诗经》第四”和“辞

赋第十一”这两个部分,这样对“诗”就有了相当的认知了。然后,由“诗”到“文”,

再到“史”,最后到文字学,从而读完整本书。

示例二:我先是浏览目录,建立全书的基本框架。其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史记》《汉

书》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阅读“诗”和“文”两部分。再次,阅读整本的书。最后,

在读完全书的基础上,把一些前后有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深度阅读,从而真正读

懂、读透这部名著。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运用。开放型试题,根据题千要求,结合《经

典常谈》具体内容,谈谈你进行选择性阅读的经验,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两方面来说,

注意表达得体,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2.(四川广安)如果让你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选择一篇经典诗文与同学分享,你会

从哪一个篇目里挑选呢?为什么?

示例:我会选择《诗经》第四里面的篇目,因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

学者把它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我喜欢《诗经》里流露出的纯真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

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

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解答本题需要了解《经典常谈》的主

要内容,通过对《经典常谈》各个章节的了解,说出自己喜欢的篇目,并结合篇章特点

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会选择《辞赋》第十里面的篇目,因为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

源头,今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收到它的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阅

读这一篇激发了我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13.(江西宜春)在考古挖掘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了四个疑似《春秋》、《尚书》、《诗

经》、以及诸子的“残简”坑。可惜现场人力有限,只能先发掘一个。考古学家在公众

平台上向大众征询意见,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建议选择其中一个,并说

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