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OC\o"1-2"\h\u18563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概述 316667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7704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5063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107461.1.3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271541.1.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0340第二章建筑设计评价 475671.1.5设计理念 4270981.1.6设计目标 433321.1.7建筑形态与布局 5105161.1.8围护结构设计 5110531.1.9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5751.1.10室外环境设计 5114021.1.11室内环境设计 57471.1.12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 55285第三章结构与材料评价 6110261.1.13结构安全性评价 698381.1.14结构耐久性评价 6215371.1.15绿色建材选用原则 663091.1.16绿色建材评价标准 770271.1.17材料循环利用原则 7139311.1.18材料循环利用措施 732272第四章节能评价 754801.1.19概述 873521.1.20能源利用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856831.1.21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8218081.1.22概述 8186501.1.23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88121.1.24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8242471.1.25建筑节能实施策略 933971.1.26概述 9235491.1.27节能效果监测 9181391.1.28节能效果评价 93746第五章节水评价 9137831.1.29设计原则 9157551.1.30设计内容 109331.1.31雨水收集 10230781.1.32雨水利用 10232671.1.33评价方法 1040611.1.34评价标准 1016274第六章环境保护评价 11102361.1.35评价目的 1176321.1.36评价原则 11117871.1.37评价内容 11274931.1.38评价方法 11244861.1.39评价标准 11232041.1.40评价目的 1131571.1.41评价原则 11208521.1.42评价内容 12278961.1.43评价方法 12116401.1.44评价标准 12306571.1.45评价目的 12262941.1.46评价原则 1273821.1.47评价内容 12276901.1.48评价方法 12309821.1.49评价标准 1312830第七章室内环境评价 13141431.1.50评价目标 13267051.1.51评价方法 13242331.1.52评价指标 13159111.1.53评价要求 13313711.1.54光环境评价 1434461.1.55声环境评价 14129021.1.56评价目标 14186091.1.57评价方法 15235361.1.58评价指标 15121611.1.59评价要求 157633第八章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 1594831.1.60制度概述 15126191.1.61制度内容 1575371.1.62技术概述 165731.1.63技术内容 1611051.1.64经济效益 16102691.1.65社会效益 16195361.1.66环境效益 1618397第九章社会效益评价 1661361.1.67社区参与 17117321.1.68共建机制 17118781.1.69绿色建筑教育 17102811.1.70绿色建筑宣传 17170631.1.71社会影响力 17115971.1.72贡献 182734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实施 18305951.1.73评价体系框架 18192721.1.74评价指标体系 18178141.1.75评价方法 19267581.1.76评价工具 19128271.1.77政策体系 19180161.1.78法规体系 19,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室内环境质量、人性化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意义(1)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紧张状况。(3)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促进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产品附加值,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第二节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历程1.1.3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美国LEED评价体系: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一。(2)英国BREEAM评价体系: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是英国建筑研究机构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3)德国DGNB评价体系:DGNB(DeutscheGesellschaftfürNachhaltigesBauen)是德国绿色建筑协会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注重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环保性和舒适性。1.1.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正式建立。(2)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我国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3)GB/T51101201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范》:2016年,我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范》,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技术要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章建筑设计评价第一节设计理念与目标1.1.5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评价的首要环节是对设计理念的评价。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环保: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舒适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关注建筑物的室内外环境质量,提高居住和使用的舒适度。(3)创新性:在设计中融入创新元素,突破传统建筑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绿色建筑。(4)可持续性:考虑建筑物的长期发展,保证在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1.1.6设计目标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降低建筑物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2)节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节水目标。(4)环保: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5)生态:构建和谐的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第二节节能设计1.1.7建筑形态与布局(1)合理规划建筑形态,提高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度。(2)优化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条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3)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高度等因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8围护结构设计(1)选择适合的围护结构材料,提高热工功能。(2)优化围护结构设计,降低能耗。(3)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1.9可再生能源利用(1)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能耗。(2)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提高利用效率。(3)考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物的融合,提高美观度。第三节环境友好设计1.1.10室外环境设计(1)合理规划室外空间,提高绿化率,营造和谐的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2)采用绿色景观设计,降低室外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3)优化室外环境设施,提高环境质量。1.1.11室内环境设计(1)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2)合理设计室内空间,提高使用功能。(3)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室内环境污染。1.1.12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1)优化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处理效率。(2)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降低资源浪费。(3)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管理制度,提高废弃物处理水平。第三章结构与材料评价第一节结构安全与耐久性1.1.13结构安全性评价(1)结构设计安全性本节主要评价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材料强度、荷载取值等方面的安全性。要求结构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2)结构施工安全性本节评价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安全性。要求施工过程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结构施工安全。1.1.14结构耐久性评价(1)结构材料耐久性本节评价建筑结构所采用的材料耐久性,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材料的耐久功能。要求材料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老化、耐磨损等功能,保证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2)结构构件耐久性本节评价建筑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包括构件的防腐、防火、防潮、防虫蛀等功能。要求构件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抵抗外部环境因素对结构功能的影响。第二节绿色建材应用1.1.15绿色建材选用原则(1)环保性本节要求建筑选用绿色建材时,应充分考虑其环保性,包括材料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环境影响。(2)节能性本节要求建筑选用绿色建材时,应注重其节能功能,提高建筑整体能效。(3)可再生性本节要求建筑选用绿色建材时,应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1.1.16绿色建材评价标准(1)材料功能评价本节评价绿色建材的功能,包括力学功能、耐久功能、环保功能等方面的指标。(2)材料生产评价本节评价绿色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污染排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指标。第三节材料循环利用1.1.17材料循环利用原则(1)减量化原则本节要求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资源消耗。(2)再利用原则本节要求对建筑拆除、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实现材料的再利用。(3)回收利用原则本节要求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回收其中有价值的资源,实现材料的回收利用。1.1.18材料循环利用措施(1)设计阶段本节要求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阶段,充分考虑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2)施工阶段本节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材料管理,减少材料浪费,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3)运维阶段本节要求在建筑运维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率。第四章节能评价第一节能源利用效率1.1.19概述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建筑节能水平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合理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本节将从能源利用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1.1.20能源利用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1)定义: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建筑物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能源与理论上所需能源的比值。(2)计算方法:能源利用效率=实际消耗能源/理论所需能源。1.1.21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对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包括建筑形态、布局、朝向等。(2)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热工功能、保温隔热功能等对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3)建筑设备:建筑设备的选择、配置及运行状态对能源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4)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节节能技术与措施1.1.22概述节能技术与措施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本节将重点介绍建筑节能的设计原则、技术措施及实施策略。1.1.23建筑节能设计原则(1)节能优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耗。(2)综合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环境、经济等因素,实现节能与舒适性的平衡。(3)创新技术: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1.1.24建筑节能技术措施(1)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2)高效门窗:采用高效门窗,降低空气渗透和传热损失。(3)太阳能利用:利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降低建筑能耗。(4)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优化:合理设计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照明系统节能:采用高效照明设备,优化照明设计,降低照明能耗。1.1.25建筑节能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2)技术推广: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建筑行业节能意识。(3)经济激励:设立节能奖励政策,鼓励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节节能效果监测与评价1.1.26概述节能效果监测与评价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节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建筑节能水平,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1.1.27节能效果监测(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能耗、室内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2)监测方法:采用自动监测系统、人工监测等方法,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1.1.28节能效果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价。(2)评价标准:依据相关节能标准,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价。(3)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建筑节能设计。第五章节水评价第一节给排水系统设计1.1.29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给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节约用水: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保证给排水系统设计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安全可靠:保证给排水系统设计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保障建筑物及使用者安全。1.1.30设计内容(1)给水系统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用途、规模和用水需求,合理选择给水水源、确定给水方式、设计给水管道及设备。同时应考虑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保证水质安全。(2)排水系统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排水需求,合理设计排水管道、设备及其附属设施,保证排水畅通、减少污染。(3)雨水排放设计:应考虑雨水排放管道、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第二节雨水收集与利用1.1.31雨水收集(1)雨水收集设施:应根据建筑物屋顶面积、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收集池、雨水井等。(2)雨水收集系统:应保证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合理,提高雨水收集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1.1.32雨水利用(1)非传统水源利用: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景观、冲厕等非传统水源利用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雨水渗透:通过雨水渗透设施,如渗透井、渗透池等,将部分雨水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第三节节水效果评价1.1.33评价方法(1)水量指标:通过对比实际用水量与设计用水量,评价节水效果。(2)水质指标:通过监测给排水系统水质,评价节水效果。(3)经济效益指标:通过分析节水措施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节水效果。1.1.34评价标准(1)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保证节水效果。(2)雨水收集与利用:应根据收集的雨水量、利用量等因素,评价节水效果。(3)节水效果:应根据水量、水质、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评价节水效果。第六章环境保护评价第一节噪音与振动控制1.1.35评价目的本节旨在对建筑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噪音与振动进行控制,保证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1.1.36评价原则(1)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减少噪音与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噪音与振动产生。(3)制定严格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措施,保证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1.1.37评价内容(1)噪音控制:包括施工现场噪音、建筑设备噪音及交通噪音等。(2)振动控制:包括施工现场振动、建筑结构振动及交通振动等。1.1.38评价方法(1)噪音评价:采用等效连续声级(Leq)、最大声级(Lmax)等指标进行评价。(2)振动评价:采用振动速度(VM)、振动加速度(a)等指标进行评价。1.1.39评价标准(1)噪音标准: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82008)等国家标准执行。(2)振动标准:根据《城市区域振动环境质量标准》(GB100701988)等国家标准执行。第二节空气质量保障1.1.40评价目的本节旨在对建筑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空气质量进行保障,减少对周边环境及居民健康的影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1.1.41评价原则(1)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采用环保材料,降低有害气体排放。(3)制定严格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保证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1.1.42评价内容(1)室内空气质量:包括PM2.5、PM10、甲醛、苯等指标。(2)室外空气质量:包括SO2、NO2、CO、O3等指标。1.1.43评价方法(1)室内空气质量评价:采用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室内空气品质指数(IAQI)等指标进行评价。(2)室外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等指标进行评价。1.1.44评价标准(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等国家标准执行。(2)室外空气质量标准: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国家标准执行。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1.1.45评价目的本节旨在对建筑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评价,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绿色建筑发展。1.1.46评价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2)优化建筑布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1.1.47评价内容(1)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2)生态环境质量: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质量、植被状况等。(3)生态环境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恢复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等。1.1.48评价方法(1)生物多样性评价: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水资源质量指数、植被状况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生态环境恢复能力指数、生态环境容量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1.1.49评价标准(1)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等政策文件执行。(2)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HJ/T1682004)等国家标准执行。(3)生态环境影响标准:根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等国家标准执行。第七章室内环境评价第一节室内空气质量1.1.50评价目标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旨在保证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环境品质。1.1.51评价方法(1)采用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等方法进行评价。(2)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如《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等,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估。1.1.52评价指标(1)室内污染物浓度:包括PM2.5、PM10、甲醛、苯、TVOC等。(2)室内空气流速:评价室内空气流通情况。(3)室内空气湿度:评价室内空气湿度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1.1.53评价要求(1)室内污染物浓度需满足国家标准限值。(2)室内空气流速、湿度应满足舒适度要求。第二节光环境与声环境1.1.54光环境评价(1)评价目标:保证室内光环境满足居住者视觉需求,提高室内环境品质。(2)评价方法:a.采用室内光照度检测、室内光环境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b.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估。(3)评价指标:a.室内光照度:评价室内光照水平。b.照度均匀度:评价室内照度分布均匀程度。c.眩光指数:评价室内眩光程度。(4)评价要求:a.室内光照度需满足国家标准限值。b.照度均匀度、眩光指数应满足舒适度要求。1.1.55声环境评价(1)评价目标:保证室内声环境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降低室内噪声污染。(2)评价方法:a.采用室内噪声检测、室内声环境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b.参照《室内声环境质量标准》(GB/T503622005)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估。(3)评价指标:a.室内噪声级:评价室内噪声水平。b.声级差:评价室内声环境质量。c.声环境舒适度:评价室内声环境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4)评价要求:a.室内噪声级需满足国家标准限值。b.声级差、声环境舒适度应满足舒适度要求。第三节室内环境舒适度1.1.56评价目标室内环境舒适度评价旨在保证建筑物内部环境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室内环境品质。1.1.57评价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模拟计算等方法进行评价。(2)参照《室内环境舒适度评价标准》(GB/T503622005)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估。1.1.58评价指标(1)温度舒适度:评价室内温度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2)湿度舒适度:评价室内湿度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3)空气质量舒适度: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4)光环境舒适度:评价室内光环境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5)声环境舒适度:评价室内声环境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影响。1.1.59评价要求(1)室内环境舒适度需满足国家标准限值。(2)各项评价指标应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第八章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第一节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制度1.1.60制度概述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制度是指在建筑运营过程中,为实现绿色建筑目标,对建筑能源、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措施。该制度旨在提高建筑运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1.1.61制度内容(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领导体系、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职责。(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目标: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目标,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流程:建立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流程,包括建筑物的日常维护、设施更新、能源管理等方面。(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措施: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节能技术、环保设施、绿色采购等,实现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目标。(5)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与监督:对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第二节绿色建筑运维技术1.1.62技术概述绿色建筑运维技术是指在建筑运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高效化的管理,以提高建筑物的运营效率,实现绿色建筑目标。1.1.63技术内容(1)建筑智能化技术: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设备,实现建筑物的自动化监控和管理。(2)节能技术: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3)环保技术:利用环保设施,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环境污染。(4)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利用,降低建筑垃圾的环境影响。(5)建筑维护技术: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功能。第三节绿色建筑运营效益1.1.64经济效益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物的投资回报率。同时通过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可以提升建筑物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建筑物的附加值。1.1.65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还可以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66环境效益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第九章社会效益评价第一节社区参与与共建1.1.67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建筑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提高其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社区参与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组织居民参与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2)开展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活动;(3)鼓励居民参与绿色建筑的实施与监督。1.1.68共建机制共建机制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绿色建筑的实施,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共建机制的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绿色建筑协调机制;(2)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方共同投资绿色建筑;(3)加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效益。第二节绿色建筑教育与宣传1.1.69绿色建筑教育绿色建筑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培养绿色建筑的专业人才。绿色建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2)开展绿色建筑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3)加强绿色建筑继续教育,提升行业整体水平。1.1.70绿色建筑宣传绿色建筑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认知的重要途径。宣传手段包括:(1)制作绿色建筑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等;(2)举办绿色建筑主题展览、讲座等活动;(3)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绿色建筑宣传。第三节社会影响力与贡献1.1.71社会影响力绿色建筑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2)促进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3)增强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