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四校联考2024~2025(上)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5课)。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入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材料二: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材料三: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B.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C.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D.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D.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之败,指出其败因并非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政治上的失策。3.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C.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4.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5.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答案】1.D2.B3.B4.①抛出话题,总说自己读“徙木立信”故事的感受;②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③分析原因,商鞅法令是好,问题根源在国民愚昧;④联系当下,谈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5.①议论的说服性。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以理服人;②倾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③政治性。表达政治愿望,用商鞅徙木立信论引出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④创造性。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解析】【导语】这三篇文章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材料一强调毛泽东政论文的生动性和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材料二通过历史故事揭示民众与法令的关系,材料三则简洁有力地报道了解放军的胜利。毛泽东的文章语言鲜活、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打动人心,体现了他对语言和事实的高度重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由原文“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可知,并不是政论文具有假、大、空的特点,而是机关化了之后,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B.“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错。由原文“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可知,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能够让领导干部向他学一点写作,能增加领导的魅力,但并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的魅力。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由原文“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并不是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错,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比比皆是,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毛泽东的政论文有独特的风格,没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语言。B.不是政论文,所以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解答此题,要逐段把握内容,归纳总结理清思路。根据第一段中“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可知,作者先说自己读史书读到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并且说到自己读到时的感受,抛出话题。第二段,首先说到法令如果好,民众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如果法令不好,那么民众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总之,该段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第三段,首先说到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然后通过商鞅徙木立信知道了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从而分析了原因。第四段,联系当下,说到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谈到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毛泽东政论文特点”在材料一中作者进行了充分论述,材料二、三是具体体现,结合材料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整合即可。“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体现其说服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句,体现其倾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材料二《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体现其政治性,“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表达其对国民愚昧的担忧;“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和材料三的语言“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等体现其创造性,即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大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凤仙花如此美好,但是这个小地方的人却不知道它,将其称为指甲草,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B.大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C.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并且要求摁出手印,但大叶和梅灵没有说出来,只有二叶说出来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如话家常,本色质朴。B.小说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入微。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8.小说以“凤仙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9.阅读本篇小说后,班级读书小组认为《凤仙花》在叙述上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如果据此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C7.A8.①“凤仙花”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②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凤仙花”承载着大奶奶对孩子们的爱,表现了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同时,大奶奶通过种凤仙花,也传递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③有利于表现主题;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④小说以“凤仙花”为题,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和美感,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9.①小说淡化情节,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②小说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③小说在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种凤仙花的器具、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种凤仙花的情景等场景。④小说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错误。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B.“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错误。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是想让孙女们在指甲草刚一冒芽儿时就能看见。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错误。大叶和梅灵不明白大奶奶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她们都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要求摁出手印。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没有比喻。C.“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D.“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错误,“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没有闪现出哲思。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开头即对凤仙花进行了介绍,“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主体部分写的是大奶奶每年都给院子里的三个孙女种凤仙花,并详细写了一年清明大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种凤仙花的故事。②人物上,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奶奶慈爱、细心、睿智的形象。文中说“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而且对二奶奶的两个孙女也很好,“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写出大奶奶的慈爱,表现了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大奶奶种凤仙花时很细致,“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并且只种三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还让孙女们都按上手印,“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教导她们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可见大奶奶细心、睿智,通过种凤仙花,也传递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③主题上,故事中的大奶奶和三个孙女之间的感情温馨美好,尤其是大奶奶,对待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同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凤仙花”的名称象征着人物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小说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④小说以“凤仙花”为题,纯净质朴,富有诗意,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环境。作为“散文化”来说,人物、情节方面要有所淡化;同时还要呈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描写了一个大院中的大奶奶为院子里的孙女们种凤仙花的故事,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如写大奶奶捻丝线的场景“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她们种凤仙花的场景“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②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如写大奶奶,仅仅写她利用废弃的尿罐子种凤仙花,写她捻蚕丝,写她带着三个女孩种凤仙花;对三个女孩也没有过多描写,仅仅写了刚过二月二她们就着急要种凤仙花“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写清明种凤仙花的时候,她们在花盆里摁手印“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③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种凤仙花的器具“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捻蚕丝“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种凤仙花的情景“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等场景。④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撒花籽儿“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节选自《商君书·画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急,紧急,急迫,与“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中“急”的含义不同。B.计,谋划,盘算,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计”含义不同。C.善,好,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用法相同。D.苟,随便,苟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苟”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D.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14.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它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答案】10.CEG11.C12.A13.(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14.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孔子家语》和《商君书》,探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孔子主张以仁政为本,通过减轻民众负担、推行礼教来实现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强调道德教化和人心向善。而《商君书》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为重,法令明确、执行严格,才能有效管理国家。两者分别代表了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不同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策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义者能爱于人”和“仁者能仁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故在CE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紧急,急迫/急躁。句意: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林教头是个脾气急躁的人。B.正确。谋划,盘算/计谋。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C.错误。用法不同。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D.正确。随便,苟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邻国相亲,则长有国;……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相亲”就是和睦相处,“君惠臣忠”国君仁爱,臣子尽忠,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依据“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可知: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率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寡人没有才能,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材料二: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宜侣,扁舟不系与心同②。【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秋冬之间[在“安史之乱”(755—763)之后十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去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遇见了过去在洛阳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七律。②《庄子·列御寇》中有“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照应了诗题,“路向东”“大河通”表明了诗人的行踪。B.“乱流”表面写流水在夕阳映照下起伏不定,实则表现内心之乱。C.颈联中“孤村”一词,表现出安史之乱后伊水岸边残破萧条的景象。D.本诗是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写给僚友以表旅途之苦与思念之意。16.简要说说你对“扁舟不系与心同”一句的理解。【答案】15.D16.①本句字面意思是: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②这句诗借庄子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③同时也表现诗人感到一事无成而怅然若失之情。【解析】【导语】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通过描绘舟行黄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首联点明行踪,颔联描绘寒树夕阳,颈联写孤村与大雁,尾联以“扁舟不系”象征心境自由。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表旅途之苦与思念之意”分析不当,从诗中看不出“旅途之苦与思念之意”,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思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①“扁舟不系与心同”,“扁舟不系”应为“不系扁舟”,不拴系的小船;“与心同”,即我的心思也和这小船一样。本句字面意思是: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②注释②告诉我们,此句为用典,庄子这句话意思是,不为功利所牵累。诗人意思是,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借庄子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③再结合注释①“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可知,像庄子那样不追求名利仕途,只不过是诗人的无奈之语,他是很想有所作为的,因此这句话也表现诗人感到一事无成而怅然若失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以“雪”喻指波涛汹涌的浪花,来描摹壮阔之景、抒发特定情感,是古人常用之法,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惊涛拍岸⑥.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喻”“至”“壹”“涛”“堑”“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0后返乡青年南宫琦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手艺
①
,十里八乡谈起,都知道他的大名。在儿时记忆里“叮叮当当”的声响中,南宫琦很早便熟悉了赣派古建筑的木质结构,伴着家乡的山溪、翠竹、奇石、古建,他的志趣逐渐向古建筑保护靠拢。2017年建筑专业毕业的南宫琦回到故乡何源村后通过修复当地古建民居建造了自己梦想中的古典园林——南园小隐。抚州金溪县下辖的几个自然村落,原本有千余座明代建筑。早年间,村民们对古建的价值知之甚少,不少外地商人用很低的价格从村民手中买下民居,拆散后运到大城市,作为建筑装饰之用。为此,向村民普及古建知识,成了南宫琦的重要任务。年复一年,他手不释卷、
②
,研究赣派古建筑特色,挖掘出了不少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他把自己的所学所知讲给乡亲们,
③
地改变着大家的认识。人人参与,古建新生。从“拯救老屋行动”到“古村活化利用”,在许多同南宫琦一样的青年人推动下,何源村成了流光溢彩的网红旅游地,一个个“沉睡”数百年的古建筑,在看得见的变化里渐次“苏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远近驰名(出类拔萃)②孜孜以求③潜移默化19.2017年建筑专业毕业的南宫琦回到故乡何源村,通过修复当地古建民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建造了梦想中的古典园林——南园小隐。20.将未经修复的古建筑比拟成“沉睡”着的生物体,把被修复了的发生变化了的古建筑比拟成“苏醒”的生物体。赋予了建筑以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古典建筑被修复后生机焕发的状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十里八乡谈起,都知道他的大名”,父亲靠自己的手艺闻名乡里,可见他的手艺很高超,可填“远近驰名/出类拔萃”。远近驰名:意思是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或事物优异性。第二处,结合“手不释卷”,这里强调南宫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赣派古建筑,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形容勤奋不懈地追求。第三空,意思是南宫琦用自己的知识慢慢影响改变着乡亲们的认,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找出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成分添加内容变成小句子,最后整理语序。分析画线句可知,句子的主干是“南宫琦建造了南园小隐”,“梦想中的古典园林”可以加入,即南宫琦建造了梦想中的古典园林——南园小隐。然后把“2017年建筑专业毕业的南宫琦回到故乡何源村后”这个时间状语变成句子,可删掉“后”,改成:2017年建筑专业毕业的南宫琦回到故乡何源村;接着在“通过修复当地古建民居”后加上谓语宾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此句可承前省略主语南宫琦,构成完整句子。最后整理答案为:2017年建筑专业毕业的南宫琦回到故乡何源村,通过修复当地古建民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建造了梦想中的古典园林——南园小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沉睡”“苏醒”一般用来修饰人或动物,此处拿来说古建筑,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沉睡”指古建筑未经修复的状态,“苏醒”指古建筑被修复后发生了变化的状态。效果:古建筑本是没有生命的,比拟手法赋予其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古典建筑被修复后生机焕发的状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知道嘌呤高的海鲜是痛风的“帮凶”,应少吃,
①
——果糖,也不可忽视。果糖进入人体后能转化、促进嘌呤的合成,也就是说果糖的其中一种终产物就是尿酸。那么,
②
?主要是在水果和蜂蜜中,但日常只是吃些水果一般不会导致果糖摄入过多,除非大量吃特别甜的水果如荔枝、龙眼,有可能引起血液中尿酸过高。另外,碳酸饮料中也含有大量的果糖,入口后给人一种爽口提神的清凉感,在口感上可以提高饮料档次。健康人每天果糖摄入量为30~80克(平均40克)。但如果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
③
,尿酸显著升高就在意料之中。痛风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造成的,痛风石不只会破坏关节和骨骼,还影响美观。如果体内尿酸水平太高,血液里溶解不下,会慢慢地在关节、皮肤中凝结成结晶,形成痛风石。尿液是尿酸排出人体最主要的形式,想要远离痛风,少喝饮料多喝水、勤排尿是靠谱的做法,白开水就是最便宜和健康的选择。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痛风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痛风石不只会破坏关节和骨骼,还影响美观。B.痛风石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造成的,痛风石不只影响美观,还会破坏关节和骨骼。C.痛风石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造成的,痛风石不只会破坏关节和骨骼,还影响美观。D.痛风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造成的,痛风石不只影响美观,还会破坏关节和骨骼。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但还有另一个“帮凶”②什么食物中含果糖比较多呢③易造成果糖摄入过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原因……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痛风石是长期没控制好尿酸造成的”;二是“不……还……”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应互换位置,应改为“痛风石不只影响美观,还会破坏关节和骨骼”。只有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横线前后提到了两种食物,横线前说海鲜是痛风的“帮凶”,横线后说“果糖,也不可忽视”,说明“果糖”也是“帮凶”。据此可填写“但还有另一个‘帮凶’”。第二处,根据横线后面的“主要是在水果和蜂蜜中”,再结合横线后面的问号可知,该处可填“什么食物中含果糖比较多呢”。第三处,结合前句“碳酸饮料中也含有大量的果糖”可知,“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会造成果糖摄入过多,从而导致“尿酸显著升高”,所以该处可填“易造成果糖摄入过多”。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奥运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宴,它总是吸引着无数的人。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体育竞技中人的突破、挑战与超越,给人以鼓舞;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在没有希望时峰回路转赢得了胜利,这样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有人说奥运比赛中你能感受到运动员身后国家人民的坚实后盾;还有人说,奥运会的魅力在于那些感人的瞬间:不顾个人成绩而扶起摔倒的对手,真诚地为对手喝彩,赢得奖牌的热泪盈眶……那些瞬间展现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性之光。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1)请你围绕“中国与奥运”这一主题,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参加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中国奥运健儿写一封信。(2)学校正在举办主题为“学习奥运精神,圆梦中华复兴”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此写一篇演讲稿。(3)以“那些感人的奥运瞬间”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国家精彩,个人出彩尊敬的中国奥运健儿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听说你们要代表国家参加2024年巴黎奥运会,我深深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我有一些肺腑之言想要同你们分享。还记得,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唯一选手刘长春入场的孤单身影;尤难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打出历史性一“枪”,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站起来的中国向世界呈现了自己的精彩。私以为,国家精彩才能成就个人精彩。奥运的魅力从来不只是突破、挑战与超越,不只是爆冷与逆袭,不只是跨越种族和国家,奥运的魅力更是国家实力的比拼。忆往昔,苦难深重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一种奢想,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当年刘长春被淘汰时,外媒就嘲讽:“随着刘长春的失败,整个中国也失败了。”在西方人的眼里,失败的刘长春就是失败的中国的象征。羞怒刘长春就是羞怒孱弱的中国。因为落后,我们饱受屈辱;因为落后,我们屡遭劫难。然而,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00多年前,张伯苓先生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先贤的预言已经实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国力助力奥运健儿过关斩将。从1984年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朝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阔步前进。辉煌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它昭示了大国的崛起,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电冰箱、空调器安装与维护电子教案 3.2 组装制冷系统
- 小学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
- DB11T 1249-2015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技术规范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一-任务1:安全操作规程
- 剂量计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提供全球计算机网络用户接入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发光极管LE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工业用X光装置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10 期末训练-句子
- 住院总医师管理规定
- 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学1课件
- TAACPM 007-2020 建设工程第三方质量安全巡查工作标准
- 《钱学森》 完整版课件
- 《企业经营的真谛》读后感
- 2022-2023高中美术人美版第四单元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试验-开展前自查表(IVD)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优质课件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讲评:总结反思促提升课件
- 农药生产安全管理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