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上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有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土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尊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圆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魏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群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中,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竖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便可能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唐)李商隐《锦瑟》B.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C.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举行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两则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答案〗1.D2.B3.A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怀念之情,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不错,踢足球。”我说。“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结婚了吗?”少校问我。“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备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都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错。从选文来看,医疗器是刚问世的,其疗效还不得而知,“我”对腿的康复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充满信心。B.“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错。标题“在异乡”的内涵丰富,不仅指“我”在异乡意大利,还蕴含着负伤战士远离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我们因战争负伤而远离正常生活等内涵。D.“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错。根据前文“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而并非“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由少校同医生的对话,“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可知,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由“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可知,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由“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知,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由“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可知,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如“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了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秦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B.材料一写陈涉,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C.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14.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答案〗10.CEH11.A12.C13.(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响应,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紧紧跟从。(2)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迷失了道路),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14.①不实施仁义;②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③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周王序得其道”主谓宾俱全,后面C处断开;“千余载不绝”省略主语“周”,“秦”是下句主语,其前E处断开;“秦本末并失”是主谓句,“故”一般放在句子前面,其前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含义相同。“阡陌”都是指“田间小道”。句意:兴起在乡野之间。/越过田间小路。B.正确。达到;/招致。句意: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C.正确。D.正确。都是“被堵塞、蒙蔽”的意思。句意: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错误。原文明确说明“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可知天下因而得到治理。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武器;“云”,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是以”,因此;“道”,道义;“谏”,进谏;“谋”,出主意。【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由原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是因为秦朝不实施仁义。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可知,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由原文“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节选自《过秦论》下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备注〗这首诗是陈与义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除夕所闻,城中通宵放爆竹已到残更,而城外北风吹动江水,涛声澎湃,似有抑愤不平之意。“更”是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残更”为五更。B.“鬓毛随节换”“灯火向人明”本是平常诗句,加上“多事”和“尽情”,把人的感受注入无知的“鬓毛”和“灯火”,就显得意思深而句法活了。C.颈联说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寥寥无几,只是四处流转令人心惊,喜忧交错,欲抑先扬,加强下句做客“殊方”的“可惊”程度。D.本诗语言平淡自然,不用华丽辞藻,也无典故,清空如话,但含而不露,恰到好处,读起来仍觉韵味醇厚,美在“咸酸之外”。16.全诗的情调是低沉的,但纪昀称赞这首诗尾联“有神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诗尾联用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②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③避难流徙,他乡度岁,作者仍然去寻觅、追求而不气馁,表现了诗人的执著和坚韧,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拓展了意境。④生动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国运好转的期盼。〖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寥寥无几”错误,诗句意思是,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选项“聊”字意思理解错误,应为“姑且”。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诗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联想想象登高望远的景象。诗歌前面表达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和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此联表明作者并没有气馁,还想要明日登高远眺,并想象春天来临、了万物更新的景象,表现其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和坚韧。诗句意境开阔,一扫低沉和复杂纠的结情绪,生动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国运好转的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鲁迅先生曾言:“吾辈之榜样如烁烁明星闪耀于眼前。”当代青年应与优秀的人同行,并及时反省自己,正如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李白一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也用“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对富贵生活的蔑视。(3)小达参观摄影展时看到一张照片,画面中明月高悬,水面波光粼粼,他忍不住吟咏了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不论纵观,还是横览,大运河都是积淀极为深厚、成就伟大辉煌的存在。纵观,大运河历经2500年沧桑洗礼。其①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②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连结着过往,承继于当下,开创着未来。横览,大运河③绵延3600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④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它“确保古老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战略资源,构成人类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一条⑤承载家国兴衰的“命运之河”。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纽带,更以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为依归,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大运河文化带联结起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⑥贯通古今,连结南北的大运河,又再焕发崭新时代活力,承先启后,⑦汇通东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肇始”和③处“绵延”使用恰当。B.②④两处的“是”字的用法完全一样。C.⑤处“承载”突出了肩负的使命重大。D.⑥处“贯通”和⑦处“汇通”使用贴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20.11月13日,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请根据上文,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20字以内)〖答案〗18.B19.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20.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B.“用法完全一样”错误,结合原文“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可知,②处“是”表判断;结合原文“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可知,④处“是”为暗喻的喻词。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原文“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浅显形象地突出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结合原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比作“一捺”,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添文采,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力突出大运河的外形特点。结合原文“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进行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语能力。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具体包括字数适中、内容积极、用语通俗、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等。结合“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可知,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内容要写到运河文化的历史和现今意义两方面,同时注意语言简洁和字数要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追求意义的生命存在,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家园,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精神才不再感到漂泊。信仰是一种精神需要与精神追求,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②;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而恰恰精神家园为信仰提供了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③。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形塑,能够引导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对真与善、爱与美的不懈求索,使人的精神追求与个人价值在文化孕育中得到升华,引领人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在精神层面真正挺立起“大写的人”,构建起自我崇高的精神家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答案〗21.①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②否则就会被悬置③信仰易摇摆22.而精神家园恰恰为信仰提供了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不仅”可知,补写句子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可知,此处是强调人更需要精神家园,故补写内容是“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第二空,根据前句“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及后句“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分析,可知此处是说信仰脱离精神世界就会被悬置,故补写内容是“否则就会被悬置”。第三空,由后句“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可知,补写句子是说当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是,他的就信仰容易摇摆,故补写内容应是“信仰易摇摆”。【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的语病有:一是“恰恰精神家园”语序不当,应把“恰恰”放在“精神家园”后面;二是“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语序不当,应改为“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地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可能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问题更容易看清楚。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新鲜性、敏锐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比如,可以写既要有“历史的眼光”,能够洞见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时代特点;又要有“新闻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发现身边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并养成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再如,可以在肯定“历史的眼光”的基础上,告诫青年更要有“新闻的眼光”,否则可能会驰于空想,眼高手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上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有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土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尊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圆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魏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群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中,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竖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便可能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唐)李商隐《锦瑟》B.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C.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举行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两则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答案〗1.D2.B3.A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怀念之情,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不错,踢足球。”我说。“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结婚了吗?”少校问我。“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备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都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错。从选文来看,医疗器是刚问世的,其疗效还不得而知,“我”对腿的康复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充满信心。B.“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错。标题“在异乡”的内涵丰富,不仅指“我”在异乡意大利,还蕴含着负伤战士远离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我们因战争负伤而远离正常生活等内涵。D.“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错。根据前文“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而并非“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由少校同医生的对话,“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及“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可知,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由“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可知,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由“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知,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由“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可知,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如“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了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