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分,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之忱和侃侃之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分的描写。从“女嬃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屈原《离骚》所代表的忧世之作比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在内涵上更为深广。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抒写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D.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2.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B.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C.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3.请结合材料二,把下面的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说明。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①内容: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②思想情感: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感,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4.不冲突。①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②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③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可知,并没有提到宋玉是“忧己之作”的代表。B.“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D.“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属无中生有。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A.由“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可知,屈原想返回楚国,牵挂楚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材料一观点相符。B.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C.由“……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可知,屈原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仍心系政治,与材料一观点相符。D.由“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可知,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材料一观点相符。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从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可知,这里诗人用“香草”象征自己高洁品质,同时写到自己被造谣,被贬黜的命运;结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知,君王昏庸,小人嫉妒,屈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结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在困境面前,屈原坚持理想,保持品格,足见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这与材料二的“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相符一致。结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君王不理解自己,小人嫉妒自己,屈原孤独痛苦,诗中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感;结合“……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屈原意志坚定,他不会和小人同流合污,诗中表达了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这就是材料二中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明确两则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提出见解。结合“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可知材料一的忧患内涵更为深广,它超越了作者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结合“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是君王不理解自己,小人排挤自己的忧愁;结合“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等信息可知,“离去现实忧患”是指寻找出路,上下求索,摆脱这种忧愁。结合“《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可知,诗人最后仿效先贤,投水自杀,是他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沈从文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地移着,云影慢慢地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对岸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几人就从这些消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来,或者互相谈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梦,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女孩岳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那时党务学校,一进去不必花一个钱,六个月毕业后,派到各处去服务,还有五十块钱的月薪。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个女孩子,从报纸上看来,保留到心里的。“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地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你咳嗽不好一点吗?”“好了好了,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病人明白那个意思了,就说:“没有什么。”又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地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女孩岳珉走过天井,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地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你们抽的签?”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过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地吐了,她收到枕头下!”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小孩很懂事地说:“我知道。”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地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三个人皆勉强地笑着,且故意想从别一件事上,解除一下当前的悲戚处。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地在空中摇摆。女孩岳珉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三月(有删减)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B.“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体现了岳珉的早慧、懂事,生活的变化,让她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沉重的责任。C.“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在焦灼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母亲只能编织好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女儿。D.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举止让人心酸,体现了小北生已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象征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B.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逃难的原因和父亲的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她盼望亲人的急切。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比如情节主要围绕岳珉一家的对话展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在平缓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7.文中画线部分是女孩岳珉在晒楼上看到的景致,请简要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8.王晓明认为沈从文先生惯于“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人生无常的悲凉之中”,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无常的悲凉”理解。〖答案〗5.A6.B7.①葡萄藤、河水、桃花等景物描写自由灵动,有生命感,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氛围;②这段景物描写表达出岳珉和北生两个孩子在困窘的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期盼家人团聚,期盼自由与幸福;③这段景物描写反衬出楼下世界的紧张、沉重、死寂、绝望。8.①由于战乱的原因,岳珉与母亲等人逃难到一座宁静的小城,在景色秀丽、人们生活自在的小城中她们每天盼望着父亲以及哥哥们的来信。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的田园意境。②但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情节突转,岳珉一家人的命运幡然若揭,她们的等待是徒劳的,她们所有的期待都将是一场空,父亲的死与岳珉等人急切的期待强烈对比,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命运无常的悲凉感。〖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错误,她虽因河岸的风景获得片刻、表面的宁静,但内心则因母亲的病痛而担忧,因父亲、哥哥的杳无音信而失望,结尾处父亲的坟则将这种失望推向了绝望。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父亲的死亡”错误。结合“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分析可知,少女视角无法感知父亲的死亡。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葡萄藤新发芽、河水温柔地流淌、桃花盛开,这些景物描写自由灵动,有生命感,营造了一种牧歌般的氛围;②葡萄藤新发芽,桃花盛开,眼前所见的景物有一种生命的活力,象征着岳珉和北生两个孩子在困窘的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期盼家人团聚,期盼自由与幸福;③“新发芽的葡萄藤”“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菜园篱笆旁的桃花”这是楼外祥和温暖的自然风光,下文写出楼下人世间在战乱年代逃难生活。眼前的温暖祥和反衬了人世间的沉重与绝望。【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文中小孩子“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等描写,交代出此时虽是战争年代,但岳珉与母亲等人逃难到一座宁静的小城,在景色秀丽、人们生活自在的小城中她们每天盼望着父亲以及哥哥们的来信。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的田园意境。②《静》的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写到父亲的死亡,情节产生突转,岳珉一家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她们的等待是徒劳的,她们所有的期待都将是一场空,前文“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写岳珉一家人对父亲来消息的期待,父亲的死与岳珉等人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表现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无奈,流露出静默的哀伤。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烈”意思相同。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13.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9.BDE10.B11.C12.(1)子布、元表那些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抱持着个人打算,非常令我失望。(2)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13.①曹军不善舟战,东吴占据江险。②曹军久战疲敝,东吴军队精良。③曹军人员复杂,军心不稳。〖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曹操)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新降之众”作主语,“半”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是兼语句,“之”是代词,他们,“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在句子中作兼语,“水军之用”作“为”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连接“新附之志不坚”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两种情况,E处断开。故选BDE。【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A.正确。句意: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B.错误。意思均为“只、只是”;句意: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C.正确。原因、起因;头。句意:不只有一个原因。/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形容犹豫不决、动摇不定。D.正确。句意: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C.“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的说法错误。原文“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的意思是: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即“赞”是辅助、辅佐的意思,而不是“赞同”。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诸”,等等;“妻子”,妻子儿女;“挟持”,夹杂。(2)“微”,(即使)没有;“持”,僵持;“为”,成为。【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相关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从周瑜的言谈来看:“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意思是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也就是周瑜认为:曹操放弃车马,选择了不擅长的水战。再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周瑜从曹操和孙权的战斗力来看,曹操方面疲惫不堪,而孙权这边兵精粮足。“尚怀狐疑”等句说明,这些新降的士兵人心不齐、意志不坚定,没有形成统一的战斗团队。从王夫之的论述看:“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也就是曹操舍弃了自己擅长的车马而选择了自己的弱项,而且士兵自恃数量大,有骄兵必败的迹象。从“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一句看出孙吴方本土作战,而且粮草充足、士气旺盛,反衬曹操劳师袭远,供给跟不上,不能久战。从“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就是说曹操方刚俘获的刘表兵卒,人心不一,个个思归,不想作战。将两者综合比较就发现:战术上曹操舍弃长处,选择短处;作战供给上:曹操后续不济;人心方面:曹操士气不旺、军心动摇。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瑜回来,对孙权说:“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材料二赤壁之战,曹操一定失败,周瑜一定获胜,不只有一个原因。(曹操)舍弃骑兵选择舟战,已是放弃优势而凭短处争胜了。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来攻下荆州、吴地,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打战获胜的,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用这种战术来对付吴国就错了呀;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越坚守那么兵力越强盛、粮食越充足,而人气越旺盛,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这又是一个原因。北方的军队二十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的士兵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因此黄盖的火一引燃而人们都惊骇溃散,荆州想回到故土的人先逃跑了,这又是一个原因。综合这几个失败的原因,足以看出周瑜的英明;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蜀道难杨士奇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①度还却。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②策驭如康庄。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备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B.三四两句写蜀道凌空构架、高耸入云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C.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D.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15.该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答案〗14.C15.相同点:两首诗都描写了蜀道的险峻,感叹蜀道难行。不同点:李诗除了感叹蜀道难行,表达对朋友的劝诫之意外,还从国家角度,表达了叛贼可能据险叛乱的政治隐忧。杨诗由对蜀道难行的感叹,进一步从人生个体的角度,抒发了人心险恶,世道难行的愁苦之情。〖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错,五六两句都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可以从写作背景和诗歌结尾处议论的句子把握。《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蜀道难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表达对朋友的劝诫。诗歌结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李白的《蜀道难》,如理解为,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功业难成。也可以适当给分。杨士奇诗“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描摹蜀山的高峻和蜀道之险;“由来此路险莫当”直接感叹蜀道的险峻。诗的主旨句是最后两句,诗旨比较明显。“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从感叹蜀道艰险引申到感叹世道人心的险恶,流露出世道难行的愁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蜀道难》)(2)舍南舍北皆春水,___________。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客至》)(3)杜甫《蜀相》中感叹碧草美鸟无人赏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长满荠菜和野麦。(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写诗人静听春雨、遥闻卖花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2)但见群鸥日日来蓬门今始为君开(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大张旗鼓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①,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②。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③、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7.示例:①铺天盖地②名不虚传③刚柔并济18.①原句除运用排比外,还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予杜鹃花人格化,语言生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而改后只剩下排比,比较单调。
②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不愧为“花的海洋”;修改后没有这种效果。〖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该词应形容万顷花海映入眼帘的视觉感,即花到处都是,可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第二空,“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为人们给大别山的美誉,作者看到后感觉果真如此,可填“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指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真实。第三空,结合前文“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可知,该词应形容杜鹃花和山共同构成的刚柔配合之美,可填“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均构成排比,但原句“挤着”“遮着”等词运用拟人修辞,予杜鹃花人格化,语言生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描写了杜鹃花盛开的样子。改句缺少拟人修辞,没有原句生动形象。从用词角度看,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不愧为“花的海洋”;改句没有生动的动词,缺乏灵动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拮抗5—羟色胺1受体,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不会①。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②,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头来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和学生③,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最终导致药物依赖。青年期是容易发展为药物成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19.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糖不养猪,草不美牛”。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D.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脑——他还有更宏伟的设想……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A20.示例:①让正常孩子变得更聪明;②用于适应症的治疗外;③缺乏对哌甲酯的认识21.修改示例: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头来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成绩,而且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和文中第一段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递进。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分析的是哌甲酯对于多动症儿童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所以网传的“聪明药”是不科学的,可填:让正常孩子变得更聪明。②由前文的“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可见其使用应该是有严格限制的;再由“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可知,这类药物只能用于治疗相应的病症。可填:用于适应症的治疗外。③通过第二、三段内容我们已知哌甲酯“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空后文也有“最终导致药物依赖”,可见是家长和学生对哌甲酯认识并不全面才会盲目使用。可填:缺乏对哌甲酯的认识。【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多余,“无节制地”与“滥用”删去一个;二是语序不正确,“影响了孩子的健康”与“影响了孩子的成绩”交换位置。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欧阳修著名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对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许多至今仍有启示意义的名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也有“满招损,谦得益”名句引用。请任选材料所给名句中的一句或两句,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历史思考有关的名言名句引出话题,说明其中一些经典名句对于我们人生、社会可以有诸多启示,引发读者思考。并由此给出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材料中的一两句名句,展开思考进行写作。其中,第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劳可以使个人成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堕落、国家灭亡。忧劳和逸豫为对立关系。从个人的发展、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的角度看,公民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助推国家的兴盛发展。第二句“祸患常积于忽微”,意思是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强调的是小的事情不注意会酿成大的祸患。由此可见,这里是批判了“玩物丧志”的危害,告诫、提醒那些醉心于享乐的人,不要因此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第三句“满招损,谦得益”这一名句引用,原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指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同时,这句哲理名言里还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这也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时候该“满”,什么时候该“谦”。试题要求选用并针对上述部分引语给自己的历史启发展开写作。对此,可以重点从其中某一则去展开话题论证,如,若选择第一句,则可借此倡导要艰苦奋斗,有忧患意识。可以说,个人在自身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中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度的安乐,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创造更大的价值。针对第二句,可以完全否定“玩物丧志”的危害,也可辩证思考,最终得出有自制力者才不会让外物消磨掉进取之心,才能在“玩物”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最终驾驭好外物,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结论。对于第三句,既可以针对个人的谦虚谨慎品质展开探讨,也可以说明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全面结合均衡这三句话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对此可先指出前提,说明依赖“命运的齿轮”终归是昙花一现,一个人想要成功,更多的是依靠“人事”的努力,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握住那些“忽微”处的祸患与努力,权衡好“满”与“减”的利弊,尽量避免“智勇多困于所溺”,用自己的未雨绸缪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追寻长远的成功。立意:1.尽人事后才能听天命。2.居安思危,方能长远。3.“玩物”要有度,也要有方。4.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分,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之忱和侃侃之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分的描写。从“女嬃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屈原《离骚》所代表的忧世之作比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在内涵上更为深广。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抒写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D.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2.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B.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C.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3.请结合材料二,把下面的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说明。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①内容: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②思想情感: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感,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4.不冲突。①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②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③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可知,并没有提到宋玉是“忧己之作”的代表。B.“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D.“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属无中生有。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A.由“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可知,屈原想返回楚国,牵挂楚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材料一观点相符。B.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C.由“……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可知,屈原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仍心系政治,与材料一观点相符。D.由“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可知,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材料一观点相符。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从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可知,这里诗人用“香草”象征自己高洁品质,同时写到自己被造谣,被贬黜的命运;结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知,君王昏庸,小人嫉妒,屈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结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在困境面前,屈原坚持理想,保持品格,足见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这与材料二的“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相符一致。结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君王不理解自己,小人嫉妒自己,屈原孤独痛苦,诗中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感;结合“……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可知,屈原意志坚定,他不会和小人同流合污,诗中表达了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这就是材料二中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明确两则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提出见解。结合“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可知材料一的忧患内涵更为深广,它超越了作者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结合“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是君王不理解自己,小人排挤自己的忧愁;结合“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等信息可知,“离去现实忧患”是指寻找出路,上下求索,摆脱这种忧愁。结合“《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可知,诗人最后仿效先贤,投水自杀,是他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沈从文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地移着,云影慢慢地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对岸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几人就从这些消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来,或者互相谈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梦,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女孩岳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那时党务学校,一进去不必花一个钱,六个月毕业后,派到各处去服务,还有五十块钱的月薪。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个女孩子,从报纸上看来,保留到心里的。“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地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你咳嗽不好一点吗?”“好了好了,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病人明白那个意思了,就说:“没有什么。”又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地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女孩岳珉走过天井,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地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你们抽的签?”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过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地吐了,她收到枕头下!”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小孩很懂事地说:“我知道。”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地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三个人皆勉强地笑着,且故意想从别一件事上,解除一下当前的悲戚处。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地在空中摇摆。女孩岳珉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三月(有删减)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B.“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体现了岳珉的早慧、懂事,生活的变化,让她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沉重的责任。C.“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在焦灼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母亲只能编织好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女儿。D.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举止让人心酸,体现了小北生已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象征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B.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逃难的原因和父亲的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她盼望亲人的急切。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比如情节主要围绕岳珉一家的对话展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在平缓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7.文中画线部分是女孩岳珉在晒楼上看到的景致,请简要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8.王晓明认为沈从文先生惯于“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人生无常的悲凉之中”,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无常的悲凉”理解。〖答案〗5.A6.B7.①葡萄藤、河水、桃花等景物描写自由灵动,有生命感,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水处理厂导向钻进施工合同
- 教育培训机构劳务管理
- 2025综架承揽合同
- 绿化施工合同文本
- 食品加工会计劳动合同模板
- 危险品包装安全规定
- 医院大楼铝塑板安装施工协议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污水处理厂
- 2024年版油茶林生态补偿合同3篇
- 销售男职工客户服务承诺书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制图基础》机考三套标准题库及答案3
- 降低故障工单回复不合格率
- 可涂色简笔画打印(共20页)
- 灯光架介绍及使用说明
-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 GB 188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钙(高清版)
- 关于房屋征收及土地收储过程中的税收政策(仅供参考)
- 唯一住房补贴申请书(共2页)
- 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课程设计
- 中医养生脾胃为先PPT文档
- 门窗工程成品保护方案(附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