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②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③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④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⑤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材料二:①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狂人特点”的是()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B.《雷雨》中的繁漪C.《窦娥冤》中的窦娥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答案〗1.B2.C3.A4.“拿来主义”是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具体做法),并使其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现实目的),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的(理论的意义)理论。5.①(技巧本身)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这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这样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对内容)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且这些语言并不处于单一意义层面,分别从博采众长、作品主题、创作途径、自我描述等角度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意蕴。③(对结构)各处引用的鲁迅的语言是各段内容的概括,起到了显示行文脉络的作用。④(对观点)《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分别是鲁迅的作品和主张,文中引用鲁迅的语言,让作者自己出面进行解读,这些语言具有“原典”的价值,更能揭示作品和理论的特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错。由材料一第一段“《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可知,“最大成功”不等于“完全成功”,过于绝对。C.“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错。由材料一第二段“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可知,鲁迅这样说,既表明其博采众长,又体现了自谦。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错。由材料一原文“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可知,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是对传统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写法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不能说旨在服务于作品主题。【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强加因果。“七实三虚”的办法与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二者不是因果关系。【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格里高尔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人情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他的身上没有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特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及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或“xxx叫xxx”。根据材料一、二内容可知“‘拿来主义’是理论”,可以此句话为句子主干。接下来,可筛选出“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指明两则材料中“拿来主义”的讨论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指明具体做法;“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指明现实目的;“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指明理论的意义,添加到“‘拿来主义’是理论”这一主干句中作修饰成分。故为“拿来主义”可下定义为:“拿来主义”是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具体做法),并使其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现实目的),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委文化的价值的(理论的意义)理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这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有根有据地证明了《狂人日记》是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这样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增强对鲁迅作品阐析的说服力。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显示行文脉络的作用,各处引用的鲁迅的语言是各段内容的概括,强调的中心意思明确,使文章的层次脉络清晰。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且这些语言并不处于单一意义层面,分别从博采众长、作品主题、创作途径、自我描述等角度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意蕴。《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分别是鲁迅的作品和主张,文中引用鲁迅的语言,让作者自己出面进行解读,来剖析自己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语言具有“原典”的价值,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更能揭示作品和理论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备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D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节选自《左传》)〖备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答案〗10.BDH11.D12.D13.(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
(2)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B.正确。C.正确。怜悯;夸耀。两句的“矜”意思不同。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不夸耀名节。D.错误。这里指官员管理。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参考译文:材料一: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材料二: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材料三: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文士二首陶安其一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其二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备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16.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其中〖提示〗诗人入梦及梦醒的过渡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鸟鸣欢快之声,为下文写荷花秀美做了感情上的铺垫。(3)互文见义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往往能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忽魂悸以魄动(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烟笼寒水月笼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众望所归聚民心,掌舵领航向复兴——3月10日上午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极大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①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大家表示,征程越是壮阔,目标越是远大,越需要核心的掌舵定向、真理的指引领航。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家国梦想激荡交融,党心民心同频共振。②、率先垂范,一次次走进车间码失、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问政于民,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带领人民实现千年小康梦。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发展壮大中长志气,在顽强斗争中强骨气,在追赶超越中蓄底气。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③提出要保持加强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其表达准确流畅合逻辑,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踔厉奋发
②身体力行
③高瞻远瞩。19.我们在追赶超越中长志气,在顽强斗争中强骨气,在发展壮大中蓄底气。20.示例一:对偶:①高度概括表达内容,使之凝练集中,表明当选是民心所向、重大意义。②结构工整,语言整齐,琅琅上口,节奏感强;示例二:比喻:①把比作舵手;②形象生动的表明当选的重大意义。〖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主席领导下意气奋发踏上新征程,可用“踔厉奋发”。踔厉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②语境“一次次走进车间码失、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问政于民”形容亲身去体验民情,可用“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亲身体验。③语境形容提出战略定力站位高,可用“高瞻远瞩”。高瞻远瞩: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是搭配不当:“在发展壮大中长志气”“在追赶超越中蓄底气”状中不搭配,应改为“在追赶超越中长志气”“在发展壮大中蓄底气”;“追赶超越中长志气”是目的,“顽强斗争中强骨气”是方法,“发展壮大中蓄底气”是结果,志气越强、骨气越硬、底气越足。【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众望所归聚民心掌舵领航向复兴”,“众望所归”与“掌舵领航”,“聚民心”“向复兴”短语结构相似,句式上形成对偶,形式整齐;内容上,“众望所归”与“掌舵领航”是四字词语,“聚民心”“向复兴”是三字词语,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表明当选是民心所向、意义重大。“掌舵领航”运用比喻修辞,把比作舵手,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人,形象生动的表明当选的重大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人物的命名①。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红楼梦》人物命名②,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③,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B.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C.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D.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②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③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文中“这些”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主要人物”。A.“这”是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B.“这”,口语,这样,这么。C.“这”,是指示代词,泛指谈话的内容。D.“这种”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长幼分划”。【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原则,既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也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所以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第二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所以《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第三处,本处是说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而是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的是四春姐妹的命名,而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所以可填“四春姐妹之名合为‘原应叹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言文阅读材料里,韩非子提出“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雅典特使要挟米洛斯加入雅典对斯巴达之战时说:“你跟我们一样清楚,这个世界上公理只存在于力量均等的强者之间。”而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就是说“不要愁得不到‘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我们应该追求势位,还是才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②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③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④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⑤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材料二:①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狂人特点”的是()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B.《雷雨》中的繁漪C.《窦娥冤》中的窦娥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答案〗1.B2.C3.A4.“拿来主义”是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具体做法),并使其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现实目的),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的(理论的意义)理论。5.①(技巧本身)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这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这样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对内容)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且这些语言并不处于单一意义层面,分别从博采众长、作品主题、创作途径、自我描述等角度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意蕴。③(对结构)各处引用的鲁迅的语言是各段内容的概括,起到了显示行文脉络的作用。④(对观点)《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分别是鲁迅的作品和主张,文中引用鲁迅的语言,让作者自己出面进行解读,这些语言具有“原典”的价值,更能揭示作品和理论的特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错。由材料一第一段“《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可知,“最大成功”不等于“完全成功”,过于绝对。C.“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错。由材料一第二段“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可知,鲁迅这样说,既表明其博采众长,又体现了自谦。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错。由材料一原文“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可知,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是对传统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写法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不能说旨在服务于作品主题。【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强加因果。“七实三虚”的办法与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二者不是因果关系。【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格里高尔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人情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他的身上没有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特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及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或“xxx叫xxx”。根据材料一、二内容可知“‘拿来主义’是理论”,可以此句话为句子主干。接下来,可筛选出“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指明两则材料中“拿来主义”的讨论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指明具体做法;“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指明现实目的;“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指明理论的意义,添加到“‘拿来主义’是理论”这一主干句中作修饰成分。故为“拿来主义”可下定义为:“拿来主义”是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范畴),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具体做法),并使其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现实目的),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委文化的价值的(理论的意义)理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这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有根有据地证明了《狂人日记》是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这样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增强对鲁迅作品阐析的说服力。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显示行文脉络的作用,各处引用的鲁迅的语言是各段内容的概括,强调的中心意思明确,使文章的层次脉络清晰。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且这些语言并不处于单一意义层面,分别从博采众长、作品主题、创作途径、自我描述等角度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意蕴。《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分别是鲁迅的作品和主张,文中引用鲁迅的语言,让作者自己出面进行解读,来剖析自己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语言具有“原典”的价值,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更能揭示作品和理论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备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D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节选自《左传》)〖备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答案〗10.BDH11.D12.D13.(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
(2)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B.正确。C.正确。怜悯;夸耀。两句的“矜”意思不同。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不夸耀名节。D.错误。这里指官员管理。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参考译文:材料一: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材料二: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材料三: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文士二首陶安其一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雨雪欺茅屋,乾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同意签订合同的纪要
- 《夏商周秦汉大事》课件
- 2025年海南货运从业资格证恢复考试题
- 2025年滨州货运资格证考试真题
- 2025年山东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0题
- 2025年江西货运从业资证孝试模似题库
- 2025年达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治安院务公开管理办法
- 智能家居大白施工合同
- 航空航天木地板施工合同
- 2023年《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带答案)
- 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生物天津生物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契诃夫《苦恼》课件
- 服从岗位调配申请书
- 以甘蔗为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乙醇工厂设计
- 养老机构养老院服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单位内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案件的报告制度
- 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工作标准细则
- 银行统计报送工作实施细则
- 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