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经络总论
1、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经络学说:是阐述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
论体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十二经脉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气初起为少阴,阴气较盛为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为厥阴。
阳气初起为少阳,阳气较盛为太阳,两阳相合,阳气极盛为阳明。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a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b手足三阳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
的内侧。
c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足三阴经足内踝上八寸属规律,
下八寸肝脾肾)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肝,肺,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
与器官的联系
耳:胃、小肠、膀胱、三焦、胆
目:心、小肠、膀胱、三焦、胆、肝、胃
喉:胃、肾、肝经、肺
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心:心、小肠、脾、肾大肠:大肠、肺
肝:肝、胆、肾小肠:小肠、肺
脾:脾、胃膀胱:膀胱、肾
肺:肺、大肠、心、肾、肝三焦:三焦、心包、肺
肾:肾、膀胱胆:胆、肝
胃:胃、脾、肺、小肠、肝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
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表里手经接于手;表里足经接于足;同名阳经接头面;交接阴经接胸腹。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二、奇经八脉
1、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②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
③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
④别道歧行: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
行;
⑤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
3、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腌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
“十四经”。
4、任脉:任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
目眶下,联系于目。
功能:①“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②“任主胞胎”。
5、督脉: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
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
功能:①“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②“属肾络脑”,
6、冲脉: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
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
功能:①“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全身气血;
②“冲为血海”,擅治妇科病。
7,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
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8、带脉:带脉起于季胁部(L2),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横行绕身一周。
功能:①约束纵行躯干诸经。②带脉病、妇科病
9、维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
脉。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功能:①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②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
10、跷脉: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毗,与
阳跷脉相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
至日内眦,合阴跷脉: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
功能:①调节肢体运动;②司眼睑开合。
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因其沿线
深而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离一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t)
入一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
出一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
合f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
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六合”。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指与十二
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第二章腌穴总论
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腌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针灸的施术部位。“腌、输、俞”
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腌穴,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腌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腌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
经.匕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腌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腌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现在临床常用
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
(1)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4)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6)有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
的月俞穴。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腌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
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腌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
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
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四、腌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1、近治“腌穴所在,主治所在"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特殊作用)
五、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腌穴,称为特定穴。是针灸临床上最
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一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郡穴、八脉交会穴;
躯干一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一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
1/3多。
(一)五输穴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腌穴,简称“五
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比喻脉气状况腌穴位置
所出为井水之初流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足之端
所溜为荥水之微流经气流动,脉气稍大本节之前
所注为输水流较大经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
所行为经水之畅流经气通畅,脉气较盛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百川入海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肘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的特点: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澹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
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脱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
大便滤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
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一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二)原穴、络穴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腌穴,又称“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②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腌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分布: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
穴长强位于尾舐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特点:“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临床应用:①治疗本经病证。
②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
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任脉之络一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督脉之络一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
(三)邢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部穴共16
个。
分布: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郑穴的特点:生理上: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
临床应用:①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
特的疗效。阴经郑穴常用来治血证;阳经郑穴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
证)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
背俞穴共12个。以相应脏腑命名。
分布: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临床应用:
①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特点:更侧币:反映五脏疾病。(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当
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
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阴病治阳”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又称为“腹募穴”。募穴共12个。
分布: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
胸腹部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疾病特点是: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治疗相关脏腑病特点是: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③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应用时,一般“先阳后阴”
④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五)下合穴
合,汇合。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腌穴,下合穴共有6个。
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
②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即是本经五腌穴的合穴;
③大肠、小肠、三焦除五输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六腑疾病。
②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③募合配穴。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腌穴,称为八会穴。
分布:分散在躯干和四肢。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
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一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一中皖
中脱,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
皖。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
③气会一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内应于肺,肺主
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一膈俞
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一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一太渊
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一大杼
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如项背痛等病症
⑧髓会一绝骨
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少阳行头身之侧,
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
应用绝骨穴治疗。
临床应用:
①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中脱、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骨、髓病。
②治某些热病。《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③郑会配穴。孔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脱。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腌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
八穴”。
分布:腕踝部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
六、腌穴定位法
常用月俞穴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主要是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腌位置的方法,又称
自然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轮廓、毛发边际、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
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
来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
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折量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歧骨至脐中8
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两乳头之间(锁骨中点)8
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12
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大椎以下至尾舐21推胫骨内侧牌下方至内踝尖13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髀枢(股骨大转子)至膝中19
腋后纹头至肘尖9膝中至外踝尖16
肘横纹至腕掌横纹外踝尖至足底3
肘尖至腕背横纹12臀横纹至胭横纹14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黑上缘18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槎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患者第2—5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为3寸。
(“一夫法”)
(四)简便定位法(辅助取穴法)。
是手指比量法或活动标志范围的扩展,一种体位姿势和动作的配合。
第三章经络腌穴各论
第一节十四经脉
一、肺手太阴经
(-)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
循膈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
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从胸一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与脏腑联系:肺、大肠、胃
与器官联系:肺系(喉咙、气管)膈
(二)主治概要:
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UH■•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疼。
(三)本经胸穴
1、中府(Zhongfti,LU1)(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简便取法]以手叉腰,在锁骨外端的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凹陷,凹陷正中直下一寸处是
穴。“中府云门下一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尺泽(Chizd,LU5)(肺经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槎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肘部微屈,显现出肘横纹。于横纹中寻找肱二头肌腱,在其外侧(楼侧)
是穴。“尺泽肘中肌腱外”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Kongzul,LU6)(肺经邺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孔最腕上七寸凭”
[主治]①咯血、咳嗽、暴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痔疮便血。
[操作]直刺0o5〜1寸。
4、列缺(L论qUe,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横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棱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格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列
缺交叉食指尽”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头项寻列缺”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5、太渊(TRiyudn,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槎侧,槎动脉的梯侧凹陷中。
[取法]伸臂仰掌,依定位取穴。“太渊掌后纹头应”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证、高血压等;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槎动脉,直刺0。3〜0。5寸。
6、鱼际(YUji,LU10)(肺经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槎侧,赤白肉际处o
[取法]微立掌,依定位取穴。“鱼际大鱼骨边中”
[主治]①咳喘、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7、少商(Shaoshang,LU11)(肺经井穴)
[定位]拇指槎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侧掌,于拇指爪甲税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直线,两线相交处是穴。“少商穴在大指
外”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脉小结
穴位共同特殊
胸中府(募穴)肩背痛、心悸、气短、乏力
咳嗽
尺泽(合穴)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气喘
孔最(郑穴)咯血、痔疮便血
胸痛
前臂列缺(络穴)外感头痛、口眼歪斜、
咽喉肿痛
(八脉交会穴)颈强、齿痛
肘臂挛痛
太渊(输穴)(原穴、脉会)无脉证、手腕痛
发热、咳血、咽干、失音、
掌鱼际(荥穴)咳嗽
小儿疳积
指少商(井穴)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
刺灸要点:
①中府穴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②尺泽穴避开肌腱针刺或刺络放血。
③太渊穴避开槎动脉直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席外前廉,上肩,出蒯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
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
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腌穴
1、商阳(Shangydng,LI1)(大肠经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槎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
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大肠经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槎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三间握拳节后当”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嗜睡(《甲乙经》“多
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直刺0.3〜0.5寸。
3、合谷(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楼侧的中点处。
[取法]1。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璞缘匕当拇指尖
下是穴。2o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合谷虎口歧骨间”
I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蚓、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面口合谷收”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④上肢半
身不遂。
[知识拓展]镇痛要穴---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阈不同程度提高,40〜50min达最高
点。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若治疗癫狂、痉证:向劳宫方向透刺1。5〜2。0寸;若治疗手指功能障碍:向
三间方向透刺;
治疗难产:针尖呈60°向腕关节方向针刺,进针约0„8〜1寸,捻转补法。
孕妇禁针。
4、阳溪(大肠经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梯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伸掌,拇指上翘,于两筋间定位取穴。“阳溪腕上两筋陷”
[主治]①手腕痛、腕背损伤;②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③戒烟。
[操作]直刺0。5〜0。8寸。
5、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取法]屈肘侧掌,依定位取穴。“三里池下二寸长”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6、曲池(大肠经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尺泽与肱骨外上牌连线中点。
[取法]微立掌,依定位取穴“曲池屈肘纹头尽”
[主治]
①上肢不遂要穴: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清热要穴: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③瘾疹、湿疹、爆疡等皮肤、外科疾患;
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⑤高血压;
⑥癫狂。
[操作]直刺0。5〜1寸。
7、肩鹘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匕部中央。
[取法]臂外展或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弱肩峰举臂取”
[主治]
①肩臂挛痛(“肩三针”)、上肢不遂(肩能、曲池、外关、合谷)等肩臂疾患;
②预防中风:国内一肩鹘,丰隆,足三里;台湾一肩般,曲池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
向斜刺。
8、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取法]正坐或仰卧,依定位取穴。“鼻旁五分是迎香”
[主治]
①鼻病要穴(鼻炎尤过敏性鼻炎、鼻塞、勒蚓等)
②面瘫口歪、面痒等;
③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治疗胆道蛔虫症多向四白透刺。
[知识拓展]便秘者可配合按揉迎香穴辅助治疗。
经脉小结:
穴位共同特殊
商阳(井)昏迷、热病、青盲
下齿痛
三问(荥)嗜睡、目痛
指掌咽喉肿痛
热病头痛、口歪、小儿惊风、
合谷(原)
汗证、闭经
手三里咽喉肿痛肘臂痛、上肢
前臂
曲池(合)不遂腹痛腹泻热病、瘾疹、高血压
肩肩鹘肩臂痛、累历、上肢不遂
鼻塞、鼻渊、口歪、便秘、
面部迎香
胆道蛔虫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安页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
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
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散中,下
循胫外廉,下足跑,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与脏腑器官联系:胃、脾;鼻,(目),上齿,口唇,(耳),喉咙,乳房,膈。
(-)主治概要: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歌决:ST四十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治同大肠兼神志,身前诸疾得安宁。
1、承泣(ChCngqi,ST1)(足阳明、阳跷、任脉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目正视,依定位取穴。“承泣眼眶边缘上”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
①目疾:尤内眼疾患,视网膜病变、雀盲,泪囊炎,近视;眼睑喟动,迎风流泪等;
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尤眼肌痉挛。(穴处眼轮匝肌处,故口眼歪斜及相关眼内肌麻
痹可取之治疗)
[操作]新针,无钩毛,严格消毒;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紧贴
眶下缘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
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若出血,先冷敷止血,再热敷促进瘀血消散。禁灸。
2、四白(Sibdi,ST2)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取法]目正视,依定位取穴。“四白就在眠下孔”正坐或仰卧,外眼角与鼻尖连线的中
点即是四白穴。
[功能]清热明目,疏风通络。
[主治]
①目疾:尤外眼疾病,目赤痒痛,目翳,眼睑喝动;
②口歪眼斜(眼睑闭合不全)面肌痉挛;
③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痛;
④头痛、眩晕。
[操作]
lo向睛明方向平刺0。5-0o8寸,治疗眼病;
2。向颊车穴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牙痛等;
3。从下向外上方斜刺,向眶下孔方向刺0。3-0。5寸,治疗三叉神经痛。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眼球不宜灸。
3、地仓(Dicang.ST4)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0。4寸,上直对瞳孔。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下与口角水平的交点处。“地仓吻旁四分灵”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
①面瘫口歪,流涎;地仓、颊车治面瘫口歪要穴;
②三叉神经痛。
[操作]
1«斜刺或平刺0。5-0»8寸。一般说来,治疗流涎朝承
浆方向斜刺;
2,治口歪向颊车方向透刺,亦可向水沟方向刺,宜提
捏进针法;
3。直刺0。2-0,3寸(少)。
4、颊车(Jidch®,ST6)(别名:鬼床)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取法]嘱患者咬牙,丁咬肌隆起最高处取穴。“颊车咬肌高处迎”
[功能]疏风清热,开关通络。
[主治]面瘫、牙痛、口噤不语、牙关紧闭、牙关不利、下颌关节炎等局部病。
证。
[操作I
k直刺0。3-0。5寸,治疗腮腺炎,咬肌痉挛;
2o平刺:向地仓方向透刺1。0-2。0寸治疗面瘫。(一般从颊车向地仓方向透,
是治疗口涡的必用穴)
3。向下关方向斜刺0。8-1。0寸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治疗齿痛,一般采用和
皮肤呈45°向痛牙方向斜刺,使针感传至痛牙,针用泻法。
5、下关(Xiaguan,ST7)
I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骸状突前方,当额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
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取法]“下关张口骨支起”
[功能]疏风清热,通关开窍。
[主治]
①耳疾:耳聋、耳鸣、聘耳(化脓性中耳炎);
②面口疾患:牙痛(多上牙痛)、牙关不利、口噤、面瘫、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
炎等;
③足跟痛,跟骨骨刺,产妇下地过早足跟痛。
[注意]
1。针刺手法不要长时间使用强刺激。
2。留针时间不宜过长。过强过久刺激,病人会感到下颌关节不舒服,甚至张不开
嘴。此时可①热敷;②艾条重灸加按摩。
3。面部有感染者,不宜选用下关穴。
6、头维(Touwei,ST8)(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取法]”头维四五旁神庭”
[功能]清头明目。
[主治]
①偏正头痛(尤前头痛);
②目疾,目痛,流泪;
③面瘫(额纹消失)。
[操作]向后平刺0。5〜1寸。
7、乳根(Rflgen,ST18)
[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法]“乳根乳下一肋处”
[主治]
①乳房疾患:乳痈、乳癖、乳汁少等;“治乳腺疾病第一要穴”
②胸部疾患:咳嗽,气喘;心前区痛。
[操作]内有心肺,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0。8寸。
[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法]''梁门中脱旁二寸”
[功能]和胃降逆,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8、天枢(Tianshu,ST25)(大肠之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取法]“天枢脐旁二寸平”
[功能]调和肠胃,理气止痛。
[主治]
①胃肠病证: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②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痛经、
瘤瘤积聚、崩漏(用灸法)、带下,产后腹痛等;③减肥。
[操作]直刺1-1。5寸。肠梗阻、肠麻痹者慎针。
9、归来(Guildi,ST29)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法]“归来气冲曲骨邻”
[功能]益气,和血,通经
[主治]
①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②小腹疼痛,疝气;
③便秘(近治作用):左归来+左水道。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10、梁丘(Lidngqiu,ST34)(胃经郑穴)
[定位]屈膝,在慌前上棘与馥底外上缘连线上,恨底外上缘上2寸。
[取法]“梁丘膝上二寸呈”
[功能]疏经活络,理气和胃;脾胃、股膝两方面病为主
[主治]
①急性胃痛首选(重刺激,该穴有压痛时针刺效果好)
②胃酸过多,胃溃疡;
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④膝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1。2寸;治疗急性胃痛,微向上斜刺1-1。5寸重刺激。
11、犊鼻(DObi,ST35)(又名:外膝眼)
[定位]屈膝,在骸韧带外侧凹陷中。
[取法]“膝外下陷是犊鼻”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操作]向后内方斜刺0。5-1寸。针刺此穴可进入膝关节滑囊。故《素问•刺奇病论》:“刺
膝歌,出液为跛。”从西医角度看,坚决反对刺入关节腔,因关节腔滑囊液流出
易造成关节粘连。严格消毒。禁直接灸。一般不用穴位注射,以免进入关节腔。
12、足三里(ZUsdnli,ST36)(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崎外1横指处。
[取法]“膝下三寸三里迎”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
隆外下缘旁1寸处。
[主治]①一切消化系统疾病主穴: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双
向调节作用“肚腹三里留
②下肢痹痛,水肿,脚气;
③心神疾病:心痛,心悸,癫狂;“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别名“鬼邪”;
④治疗一切虚弱证:乏力,气短,脱证,强壮保健要穴;
⑤预防保健:”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孙真人)
⑥其他:降血压;高脂血症;促进胃溃疡修复,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用于肿
瘤辅助治疗。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操作]直刺1一2寸,稍偏向胫骨方向,针刺得气时,感到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背
放射。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3、上巨虚(Shangjuxu,ST37)(大肠下合穴)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取法]“膝下六寸上巨虚”
[功能]通降肠腑,理气和胃
[主治]
①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脱肛、肠痈,痢疾等胃肠病;
②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
14、下巨虚(XiajtixU,ST39)(小肠下合穴)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取法]“膝下九寸下巨虚”
[功能]调理胃肠,通络散结
[主治]
①小腹痛,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局部);
③乳痈(a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泌别清浊。b足阳明经脉循乳房,故取下巨虚通
络,散结治疗乳痈)。
[操作]直刺1-k5寸。
15、条口(TidokSu,ST38)(别名:肩凝)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取法]“膝下八寸条口寻”
[主治]
①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转筋
②远治作用:脱腹疼痛
③特殊:肩臂痛、肩周炎
[操作]巨刺法:条口透承山,行运动针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每隔5〜lOmin行
针或功能锻炼一次,每次约Imin。
16、丰隆(FVngl6ng,ST40)(胃经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崎外2横指
(中指)处。
[取法]“条外一指是丰隆”
[功能]健脾和胃,祛痰利湿
[主治1化痰要穴,凡痰湿引起的诸证,丰隆均可主治。<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
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痫、梅核气;
③痰多咳嗽等痰饮病证;
④下肢痿痹;
⑤腹胀、便秘;
⑥减肥(肥人多痰湿,西医:可促进脂肪代谢,消脂祛痰)
17、内庭(Neiting,ST44)(胃经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指蹊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次中指缝寻内庭”
[功能]健脾和胃,祛痰利湿
[主治]“荥主身热”“清泻胃火”、“清阳明热”
①头面五官热性病:如目赤痛,齿痛,鼻蒯及咽喉肿痛;
②肠胃病:如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③局部病症如足背肿痛等;
④热病。
[操作]直刺0。5-0。8寸,临床多略向上斜刺,针感逐渐上行,疗效好。
18、厉兑(Lidui,ST45)(胃经井穴)
[定位]足第2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取法]”厉兑次指外甲角”
[功能]清化湿热,调胃安神。
[主治]清热、泻实、开窍
①头面五官热性病:如目赤痛,齿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安全总结(32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一8类识图技法专项训练技法3原理示意图判读含答案
- 《必修二 技术与设计二》 复习提纲
-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卷
- 辽宁省沈阳市南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地理试卷( 含答案)
- 2025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
- 重庆市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 履约保证函格式及范本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补充保证书格式
-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 家长会课件:陪伴的家长会课件
- 大班健康PPT课件之《均衡饮食最健康》
- 人教版(川教版)五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附安全知识)
- 组织效能提升模型的商业化应用
- 《篮球三步上篮》说课PPT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公务员制度、职业生涯发展及工作方法
- 水球(集体球类运动)
- T-JLA 003-2023 高速公路车距抓拍系统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 玄学净明明派丹法转自万景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