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3讲 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3讲 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3讲 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3讲 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3讲 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3讲中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主题概览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1.中国的法律与教化:(1)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2)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3)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具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①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②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③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2)法治①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②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3)德治与法治之争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③儒家仁政与德治的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的法治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①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①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③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多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①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③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④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1.阐释·核心概念[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2.挖掘·教材知识秦以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有何区别?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3.图解·关键知识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①表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②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4)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④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进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⑤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21世纪新时代: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1.图解·关键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2.警示·易错易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2)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3.思考·情境问题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这一决定有什么现实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群众广泛参与,起到宣传法律的效果。知识点三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进程内容渊源罗马法①内容:《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等②地位: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发展“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普通法系(“英美法系”)①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②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民法系(“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形成了“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1)基本特征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②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③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④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等。(2)局限性: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3.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2)宗教改革后①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一些新的主张。如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②局限性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1.思考·情境问题“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对罗马法具有的即时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即时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罗马的统治。“永恒价值”: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图解·关键知识英美法系的形成主题一中国的法治与教化视角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材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法制没有根本突破。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视角2当代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材料第4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267条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谈谈民法典编撰给我们的启示。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地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启示:法律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法律的制定要关注人民的利益(或遵循自愿、公平原则,保护私有财产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深化拓展历史解释——中国传统法治的基本特征刑法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法律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过程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需要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家族主义,家国一体古代中国,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家族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从而使法律带有浓厚的家族主义色彩追求和谐,注重调解古代中国和谐观念十分突出,主张法须与天道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基于这一理念,注重调解成为中国传统法治的一大特色主题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视角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材料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摘编自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思考根据材料,比较中西方法律的区别。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西方公法与私法分明,中国没有明确区分;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以集团为本位;西方注重私权,中国强调公权至上。视角2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材料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传下来的法律观念作为法律创制的观念基础,在法律编纂与修改上追求完美。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判例法仍然是主体。大陆法系中的成文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官必须坚决保证执行。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造的法律,也是欧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在英美法系,“遵循前例”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遵循前例原则也是判例法的基础。判例法虽然也是成文法,但不同于大陆法系中的成文法。——赵迪、王博《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联系与区别》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不同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渊源不同,前者源自古罗马的成文法;后者源自英国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罗马法。第二,法官地位不同,前者法官地位不突出;后者法官地位突出。第三,判例法的地位不同,前者不承认判例的效力;后者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深化拓展唯物史观——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罗马法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不会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对于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主张平等原则,该原则发展成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人制度罗马法没有法人名词,但是设立了法人制度,把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并对法人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物权法定罗马法强调物权的范围和种类都由法律规定,所有权为自然权,为核心权利。后来该原则发展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继承制度实行遗嘱至上原则,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尊重当事人的意愿(2022·海南卷,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1.社会情境——唐宋时期市场交易规定(2023·太原模拟)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有利于()A.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B.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C.推动坊市制度的瓦解D.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唐律疏议》中的规定有利于买卖双方都诚实守信,从而使得市场交易规范有序,B项正确;该法律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不仅仅是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排除A项;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瓦解,排除C项;该法律和买卖有关,规范了市场交易的秩序,与人身依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生活情境——宋代体育法律的形式宋代体育法律的形式多样,有律、诏令、格、敕等。律以刑为主,主要禁治危害性较大的运动,如射箭、投石等。敕是律的重要补充,当社会出现新问题时,多由编敕处理。这反映出,宋代()A.民间体育活动兴盛B.立法功利导向显著C.重视激励体育发展D.法律涵盖面较广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体育法律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法律形式所承担的功能不同,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民间体育活动比较兴盛,由此推动了政府立法的发展,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宋代体育立法的功利性导向,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宋代重视体育立法,这有利于规范体育活动,但不代表政府重视激励体育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体育立法,不能说明宋代法律涵盖面较广泛,排除D项。3.学习情境——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2024·南昌模拟)法律与教化是古代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手段。下表反映出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A.儒经渐成法律注释 B.教化逐渐取代法律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D.教化逐渐与法律合流答案D解析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中越来越多的渗透了儒学教化的内容,反映了教化与法律的合流,礼法并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不能说明儒经成为法律注释,教化也没有取代法律,排除A、B项;法律成为教化素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学术情境——罗马法(2023·扬州模拟)有学者指出:“罗马法学家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他们有能力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上创建和操纵这些抽象原则,还在于他们清楚地觉察到社会生活和贸易的需要,注意到如何采用最简单的立法取得所希冀的实际结果。当自己规则体系的逻辑与适宜性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他们乐于抛弃这种逻辑。”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A.注重程序性和继承性 B.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C.强调民主性和灵活性 D.追求专业性和理论性答案B解析罗马法具有注重实践的精神;据材料“当自己规则体系的逻辑与适宜性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他们乐于抛弃这种逻辑”可知,罗马法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其规则体系,这说明罗马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此可见,该学者旨在强调罗马法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法注重程序性和继承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罗马法具有民主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罗马法追求专业性和理论性,排除D项。1.春秋决狱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摘编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刑法部·第六卷》[材料解读]甲当枭首(砍头),依据是殴父;根据儒家原心定罪的原则,甲无罪,依据是他本来的意图是帮助父亲,不是殴打父亲。[命题方向]分别指出材料中案件判决的两种结果及依据。2.明清时期的婚姻制度明代的婚姻制度沿用唐宋旧律,如凭媒而立、家长主婚、写立婚书或者收受聘礼。在结婚年龄上,《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明太祖三年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即男女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并且禁止“娃娃亲”。《大明律·户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悔者,笞五十。”——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材料解读]明清时期禁止非法、不文明的婚姻形式,保护合法婚姻。[命题方向]明清时期婚姻制度的特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茂名二模)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初步形成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以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制观念在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以礼治国,排除D项。2.(2023·泰安模拟)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思想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排除D项。3.(2024·湛江一模)《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答案C解析汉武帝以来,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相关问题,反映出当时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C项正确;外儒内法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且“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除了法律,还用“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不具有理性化色彩,排除D项。4.(2023·张家口三模)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于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儒学理论宗教化C.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突出尊卑秩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对尊卑关系的加强,无法判定宗族势力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可以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无法据此得出宗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尊卑关系,并不是社会道德风气,排除D项。5.(2023·邯郸模拟)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律还解释道:“‘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本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由此可见,唐朝律令()A.具有体例严谨的一面 B.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C.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D.秉持中外平等的思想答案C解析唐律的相关规定表明唐律尊重外国人的法律规定,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体例严谨”的信息,排除A项;律例合编的体例从明朝开始,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中外平等,且当时朝廷也不可能有中外平等的思想,排除D项。6.(2023·泰安三模)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注意情与法的统一,这里的情主要是指亲情、乡情、友情等,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B项正确;法情结合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排除A项;讲情不是司法公正公平的体现,排除C项;理学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排除D项。7.(2024·深圳调研)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通俗文风编订《大诰》”“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全体臣民讲读遵守”“撮其要略”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A项正确;材料侧重促使法律深入基层,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宋元明清是中华法系在发展中的完备阶段,不是确立阶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利用儒学经典判案或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判案结果,不能体现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排除D项。8.(2023·临沂二模)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决议中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表明()A.村民的集体意识显著增强B.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C.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D.村民的选举权得到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决议中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看出我国通过法律条文来保障村民自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对村民自治的保障,无法得出村民的集体意识状况,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村民的精神生活状况和选举权扩大情况,排除B、D两项。9.(2023·南通模拟)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中加入了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职业,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劳动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A项正确;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私营业主并不一定经营第三产业,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人们职业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10.(2024·沧州模拟)古代罗马法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料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木料;凡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说明古代罗马法()A.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B.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C.具备了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规定体现出罗马法在处理矛盾时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习惯法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是否“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排除B项;古代罗马法是奴隶主专政的工具,并未具备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形式主义,排除D项。11.(2023·长春三模)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时间公法数目私法数目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1689—1702年343466571702—1714年338605781714—1727年377381581727—1760年14471244811760—1820年99805257254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上院立法职能的继续强化B.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C.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D.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答案B解析表格所列的公法和私法的数据整体都在增加,从时间来看,是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B项正确;英国的立法权已经在下院,因此不存在“继续强化”,排除A项;自《权利法案》签署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彻底缓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2.(2023·白山三模)19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戴西指出:所有的阶层平等地服从由普通的法院执掌的国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此意义上的“法治”排除这样的观念,即官员或另类人可以不承担管治其他公民的法律义务,或者说可以不受普通审判机构的管辖。该法学家认为()A.法院独掌立法权限 B.集体公议尚需维护C.共和政体较为完善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英国法治的进程,法学家认为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项正确;议会掌握立法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集体公议,排除B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永州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建立以后,周公旦在周人原有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整合了夏商的礼仪文化,改造出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礼乐文化。它既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