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7讲 辛亥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辛亥革命课程标准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所涉及2.情境设计:高考多以原始史料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围绕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查。如(2023·全国甲卷,28)革命思想的传播;(2023·1月浙江选考,7)临时约法;(2022·天津卷,6)革命运动发展特点;(2022·江苏卷,7)辛亥革命的影响;(2022·湖北卷,7)辛亥革命的影响;(2022·山东卷,6)清末新政;(2021·广东卷,7)三民主义;(2021·湖南卷,8)武汉发展概况3.核心考向:清末新政;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整体感知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2)影响①“新政”: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挖掘·教材信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摘自必修纲要上教材)结合中国同盟会纲领,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答案进步性: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种族主义思想。2.图解·关键知识三民主义内涵示意图知识点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历程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14个省和上海宣布独立高潮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结果果实易手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约法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2.评价进步性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时代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阶级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1.图解·关键知识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2.警示·易错易混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3.思考·情境问题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说:“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命名“中华民国”的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民国”在欧美共和国基础上有所创新,“民国”能体现出孙中山民权的思想。主题一走向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视角追逐共和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谭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解读材料强调了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联系。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联。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者在客观上相互促进。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打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清末新政的实行;另一方面,清末新政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全面评价清末新政主观目的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活动本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客观影响新政推动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民主革命运动发展;促进教育、法制现代化消极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主观目的2.历史解释——多元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代背景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民生意识三民主义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民主政治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民族意识三民主义要求推翻清朝统治,解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时代发展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主题二缔造共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视角1因人设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议院不得干预”“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材料一强调君主的权力;材料二强调人民主权、人民的权利及议会对总统的制约。思考(1)与材料一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新发展?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主权在君发展到主权在民;由君上尊严发展到权力制约;由等级秩序发展到自由平等;由封建帝制发展到民主共和。(2)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视角2社会转型——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革命以前,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解读材料一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功绩,材料二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思考(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辛亥革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完全意义:有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领导,有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不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辛亥革命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原则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平等自由、责任内阁制评价法治色彩民主程序、权利属于人民、政体运作体现民主机制人治色彩未能阻止袁世凯的专制2.唯物史观——辛亥革命的意义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1.历史解释——以革命志士演说词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2023·1月浙江选考,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2.史料实证——以剪辫子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2022·江苏卷,7)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三项。1.[学习情境·新素材]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源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02年的江南乡试和浙江乡试试题内容中都涉及了西方法律中的“治外法权”,说明为呼应清末新政改革的诉求,在朝野上下要积极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故选A项。2.[学术前沿·新认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答案B解析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华民国,故选B项。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挖掘信息·新素养]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2年,南京独立各省代表会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B.践行了孙中山“民族革命”的思想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国旗变化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平等、民主共和等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对南京临时政府“五族共和”的评价,排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4.[图文材料·新情境]如图是1912年8月21日的《民权画报》发表的漫画《改头换面》。画中一个站立的人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四肢和躯干是繁体字“拿破仑”。该漫画最适合()A.表明黎元洪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B.概括孙中山暴力革除帝制的意义C.剖析溥仪无力对抗共和的虚弱本质D.指出袁世凯武人专权的政治野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漫画中的“共和”表示袁世凯打着共和的幌子;四肢和躯干的“拿破仑”喻指袁世凯像拿破仑那样实行军事独裁,反映的是其个人主义武力独裁的思想。因此D项正确。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章征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研究》[材料解读]清末新政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命题方向]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自清建立,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言,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1904年清廷“兹拟以官音(汉语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汉语教育。御史贵秀坦言:“中国之利害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同形,言语同声。”清末推行汉语()A.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B.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C.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D.有利于白话文的逐渐普及答案C解析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清末推行汉语客观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故选C项;材料着重强调的是语言统一对国内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而非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扩大和加深,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清廷推广的是汉语,并未说明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排除D项。3.(2023·北京怀柔区三模)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时期,82岁高龄的李昂新,一心向学,仍想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说明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故选C项;“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说明受到清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广泛支持”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李昂新是落第士人,且没有留学生成分的比较,得不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当时科举停废,排除D项。4.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B.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答案D5.(2023·福州三模)1909年,在湖南咨议局成立大会上,巡抚岑春煊率众官员参加并发表演说:“咨议局者,于官与民之间为之枢纽者也。”士绅代表谭延闿在演说中指出公众参与政治之益,强调“中国图存之妙用,惟在宪政”。两人的演说,反映了()A.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B.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C.宪政改革赢得地方普遍支持D.官绅对民主政治认知悬殊答案D解析巡抚岑春煊认为咨议局是官与民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士绅代表谭延闿则认为公众应该参与当局政治,据此可知,二者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大相径庭,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09年,而此时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巡抚和士绅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并没有述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清末宪政改革并没有得到地方当局的普遍支持,排除C项。6.(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错误。7.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下图。此论战的双方是()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答案C解析据“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可知这是维新派的主张,据“欲得立宪,必民权发达”可知这是革命派的主张,故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故选C项。8.(2023·武汉模拟)下表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这说明()报刊主要内容《神州日报》刊发社论,宣布“天佑我汉,胡运告终”《民主报》刊发文章《长江上游之血水》,热烈欢呼革命的到来《民铎报》连续刊发十篇题为《谈鄂》的文稿,积极响应革命《申报》第一次报道武昌起义是在十月十二日,题目叫《革命党又事泄》A.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上海成为革命中心 D.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答案A解析材料表现了人们对革命的呼应、欢迎和渴望,说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故选A项;民主共和观念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上海报刊报道新闻,不代表上海成为革命中心,排除C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2024·黄冈模拟检测)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革命政权还是清政府的官员都强调对列强侵略权益的保护,其目的都在于争取列强的支持,这体现出列强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C项正确。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府对中国革命党人的态度,排除D项。10.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答案C解析《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11.(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答案B解析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12.下表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部分)。成分人数百分比(%)民族资产阶级122.6职业革命家286.2政党领袖173.7自由职业知识分子15734新政府官员7316原清政府官员8618.9士绅6514.3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答案C解析由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来看,除了有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或传统势力,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选C项。13.(2024·扬州高邮学情调研)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D.专制思想阻碍参政主体多样化发展答案C14.(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故选C项;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成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限制袁世凯的复辟行径,排除A项;“三权分立”原则的核心是权力的制衡,而据材料内容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排除B项;“主权在民”强调权力来源于人民,材料并未涉及总统以及参议院如何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